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对于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很多医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
2. 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生具备更高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参与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
3. 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医学教育资源有限,医学生往往无法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缺乏与科研工作相关的经验和机会。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科研意识的培养。
学校应该从医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 设立科研导师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科研导师指导,帮助学生规划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3. 积极开展科研项目。
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和经费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4.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实践能力。
5. 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实践经验。
6. 激励机制建设。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奖学金、科研项目资助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三、结语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学校的科研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
高等医科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3期高等医科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刘莹程文李海霞张磊邵华刘钊尚海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摘要】近年来科研热潮不断掀起,对于医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素养。
文中选取本科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基础研究、掌握外语、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科研课题等多方面培养其科研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表明该模式有利于促进医学院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生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课题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6B-KY00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07-011.研究背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责,通过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给予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最新挑战[1]。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医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明显差强人意,其具体表现为:①医学院对于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没有正确认识,当前,由于医学院校扩招,医学生数量明显上升,但是医学院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例如图书、培养经费等)却没有与其相匹配,教师和学生交流明显不足,学校资源短缺使得医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良好满足,这并不利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②在教学模式上,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医学院教师更加注重本科生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打折扣;③科学研究平台匮乏,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以平台作为载体,但是由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医学生科研教学机会明显不足[2]。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及认知度调查

( 5 3 . 0% ) 认 为应在 大 四开展 , 9人 ( 9 . 1% ) 认 为 应 在
大五开展 。两个年级对具体在哪个学习阶段开展讲座 的认 识构 成不 同 (P < 0 . 0 5 ) , 见表 4 。
表 1 对“ 有 无必 要在 本 科 生 中 开展 基 本 科 研 能 力 的培养” 问题 的 回答 情 况
培养 的实 践教 学 , 2 0 1 1— 2 0 1 2年 深入 包 头 医 学 院三 所 X 2= 49 0 , P= 0 . 0 8 6
.
表 2 对“ 你是否了解临床科研” 问题 的回答情 况
附院为大四、 大五的学生及带教老师就如何撰写 医学 论文进行 了系统的讲授 。为了解学生对讲座的意见和 要求 , 我 们在 讲座 举 办 以后 进 行 了学 生 认 知 度 的 问卷
初级的临床医师的工作能力 、 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 、 初 级的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 , 毕业后能从事临床医疗 、 教 学 和科 研 工作 。为 了培养 科 学思 维能 力和科 研 意识 以
及 团队协作 精 神 , 促 进教 学 与科研 相结 合 , 使科 研能 力
的培养做到实处 , 我们在临床医学两段式教学模式的 基础上 , 切实开展科研能力 的培养 , 在大 四、 大五 的临 床医学专业部分本科生 中以讲座的形式开设科研能力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s MMP一2 a n d MMP一9 ( g e l a t i n a s e s )p l a y a
r o l e i n r e n l a d e v e l o p me n t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g l o me r u l a r d i s e a s e
培养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考

迅速发展 , 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层出不穷 , 这使得高等
医学 院校对科 学研 究 的重 视程 度 与 1 3 俱增 , 以解 决 不 断 出现 的医学难 题 和临床 医疗实 际 问题 。除 了增
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外 , 培养具备较高科研能力和较
n a r y s c h o l a r s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C S S T ) , 旨在
通 过参 与实 验室研 究 项 目提 高学 生 的科研 能力 , 为 学 校选 拔具 备优 秀 科研 素养 的研究 生 。到 了 2 0世
目的 。
关键词 : 科研能 力; 科研 导师制 ; 医学本科 生
中图分类号 : G 6 z M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1 4 5 0( 2 0 1 5) 0 6—0 5 5 2— 0 3 D O I : 1 0 . 1 3 7 5 4 / j . i s s n 2 0 9 5—1 4 5 0 . 2 0 1 5 . 0 6 . 3 3
教学 、 科 研 和服 务 社会 是 现 代 大学 的三 个 重要 职责 。近年 来 , 随着社会 的进 步 , 经济 和科学技 术 的
纪9 0 年代 , 斯坦福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分别成 立专门机构 , 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研究项 目和鼓励
他们参 与教 师科研 项 目来 提 高学生 的科研 能力 。尤 其 是加 州大 学伯克 利 分 校 制定 了一 系列 激 励 政 策 ,
需 要 。 目前 国内众 多高 校 已经开展 本科 生科研 训练 项 目, 倡 导 大学生 在本 科 阶段 积极 参 加 教 师 的科 学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医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不高。
由于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医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表现不佳。
2. 医学科研环境不够完善。
一些医学院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比较落后,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限制了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医学生科研意识不强。
部分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二、对策建议1. 创新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并建立科研创新教育体系。
3. 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学校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培养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科研工作。
4. 改革医学教育系统。
医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增加科研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开展科研导师制度。
学校应该设立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帮助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相信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医科建设需要医学生有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也能够推动医药科技的发展,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

[收稿时间]2019-11-17[基金项目]南华大学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2017XJG-YY3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JJ4542);南华大学临床研究专项(USCKF201902K01)。
[作者简介]易轩(1994-),男,湖南邵阳人,住院医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泌尿生殖疾患。
通信作者:李明勇(1983-),男,湖南常宁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结石,肿瘤和畸形。
[摘要]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界对医学生后期3年科研能力培养进行了多种探索。
但是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关于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作为“5+3”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课题组强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加强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综合能力培养,使每一个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更是一名合格的临床研究者。
[关键词]5+3模式;临床医学;科研能力;本科生[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2-0084-03临床医学“5+3”模式是现在及未来我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即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后,需要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这种模式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期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应对医学生教育与就业难题:医学生培养质量不及医疗行业所需标准[2],故侧重于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师,这能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但同时,这也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当前教育对本科阶段下的医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缺乏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欠缺。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学本科生是医学领域未来的重要人才群体,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传统的科研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急需构建一种更加符合医学本科生特点和需求的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
在新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下,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
实践案例分析可以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通过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验和技能。
评价与展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和展望,可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水平。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一些建议,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总结出一套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为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之路指明方向。
1.2 研究目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当前医学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的状况,分析传统科研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新的科研培养模式的方法和路径。
本研究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有效的科研培养策略,为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评价与展望,探讨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方向并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医学本科生作为医学领域的新生力量,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能力是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能够促进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谈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 2适应 当代教 育发展 的趋 势 2 l世 纪 高等 教 育的发 展趋 势 表 明 , 大 学 应 向 研 究型 转 变 , 究 型 教 育 模式 将 是 研
大 学 培养 具 有 创新 质 量 的高 层 次 人 才 的基 本 途 径 。对 于 医 学 院 校 而 言 ,本 科 教 育是 大 学 教 育 的 基础 ,如果 能 在 本 科 阶 段就 积 极 引导 学生 参 与科 学研 究 ,接触 医学 科 研 , 将 有 利 于培 养 医 学生 未 来 参与 医 学 科研 的 兴趣 , 同时 能够 提高 人 才的培 养 质量 , 培养 创 新 型人 才 。对 于 国 家人 才 储备 和 人 才素 质的 整 体 提 高 具 有 重 要 的 战 略 意 义 。 同 时, 由于 社会 的飞速 发 展 , 多新 的 医学 问 许 题应 运而 生 ,因此 , 需要 更 多具有 能够 挑战 医 学难 题 、 解决 医疗 实 际 问题 的创 新 型医 学 人 才 。因 此 ,应 摒 弃 以 往传 统 认 为 的 只 有 在研 究 生 教育 阶 段 才对 学生 进 行 科研 能 力培 养的 观 点 ,B 导 医学 本科 生 尽 早 参 与 l 科研 , 高学 生 自主 创新 能 力 , 高 医学人 提 提 才培养质量。 1 3教 学与科研 的互 动作用 在 医 学 本 科 教 育阶 段 ,传统 的做 法重 视 了 医学 高等 院 校 作 为 。 授 知 识 基 地 ” 传 的作 用 ,忽视 了它 同 时 又是 “ 识 生 产 的 知 生 产 基地 。对 本 科生 进 行科 研 能 力培 养 , 让 学 生 了解 、学 习、 体验 新 知 识 的生 产 过 程 ; 高校成 为学生 学 习 “ 识生 产 ”的见 而 知 习 基地 和 实 习基 地 ,可 使 高 校 的 “ 识 生 知 产基地 ”功 能 得到充 分发挥 。 因此 , 本科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和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培养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教学资源的支持、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丹(1975- ),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广西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2jga1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6-02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新的医学问题,要解决不断出现的医学难题和医疗实际问题,则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因此,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国内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
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
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也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
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之后,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科研能力得到训练。
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
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国际化的医学生科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的。
二、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学习往往停滞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填鸭式,实践操作环节多以验证性为主,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基本功培养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很少,学生
参与科研实践机会少。
虽然地方医学院校在发展学校过程中也注重打造校园科研氛围,但力度有限,对于本科生教学的关注多于关注科研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提高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
2.学生科研能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
地方医学院校因其课业的特殊性,课程繁杂,很难从课业负担较重的生活中摆脱出来。
当学生的课业与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发生冲突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完成课业为主,结果导致参与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只能吸引少数的学生参加。
另外,地方医学院本科生缺少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学知识的机会,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自身开展的科研少,最终导致科研能力与意识不足,整体水平不高。
3.学生参与科研的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因地方医学院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工作时间还不长,缺乏统一的学生科研活动领导的组织和指导机构,以及科研活动实施的管理办法;不少院校尚未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也未建立学生科研成果鉴定和评价机制、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和奖励机制,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
三、地方医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1.加强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科研意识的培养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着手。
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工作和深造的基础阶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学校也可通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传递
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让学生开阔科研视野、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从而提高科研兴趣。
2.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
在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不仅要比学生早一步获取系统知识,而且要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独特研究体验和科学情感;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跟进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
其次,教师要改进其教学方法,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取而代之的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研究型教学的质量,教师树立研究的意识和具备研究的才能至关重要。
3.基于能力的培养,调整课程设置。
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时代,具有获得最新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生在具有获取最新信息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和科学证据,才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本科初级阶段学校开设如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更多的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一些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
探索精神。
4.加强教学资源的支持。
在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建设,为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硬件支持。
学校大力加强对本科生科研的训练、指导,提供广泛的研究机会,也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协会,提供研究经费,进行研究的指导,接受研究活动的咨询;制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广泛、开放的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等。
学校应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专题网站”,使其成为学生了解科研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渠道。
5.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要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有研究者建议,对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作为奖励,将有利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给予相对合理的评价。
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学生科研的指导,也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
如在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职称的晋升,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卞军,魏晓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2]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4]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5]郑惠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6]张天一,苑文英.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