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4)病后有免疫性。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第二节 内 伤 病 因
【一】 七 情 内 伤
(一)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截了当伤及内脏;易伤心、肝、脾; 2、影响脏腑气机——怒那么气上,喜那么气缓,
悲那么气消,思那么气结,恐那么气下,惊那么气乱。
水—质地清稀,无处不到,易致肿; 饮—质地适中,多停于胸胁、胃肠和肌肤; 痰—质地粘稠;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或内伤病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 障碍而成。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 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 2. 致病广泛,症状复杂-- 眩、咳、喘、悸、呕、满、肿、
“诸热瞀(昏迷)瘈(筋脉拘急),皆属于火。”
(4)火易致肿疡;— 红、肿、热、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
病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痛痹)寒性收引。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
病 -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因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吴又可)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第一节 外 感 病 因
【一】 六 淫
1、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 成。 2、六淫总的致病特点:
(三)暑邪 —— 夏季主气 (伤暑、中暑)
(四)湿邪 —— 长夏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燥 邪】
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干涩伤津,失于濡润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 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 特征
怒则气上 忧则气闭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影响病情变化 中医基情础志理论波-第动六,章病病因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第六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思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概说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 病的原因。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 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
2、审因—辨证求因
根据一系列相关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3、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
四、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
外感六淫;疫疠
内因 其他病因
七情;饮食;劳倦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 邪】
以水为事,久居湿地
湿



感受雾露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异常变化: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望诊
脉诊
固不 定移
刺固拒
血夹
定 不
青紫 癥 色 有 肿胀 积 紫 血
痛移按
暗块
色 紫 暗
脉不 涩畅
面口爪舌 色唇甲质
涩迟 弦结 代
三结 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 病的沙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一)
结 石 的 形 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用药不当 体质差异
(二) 结石的致病特点
➢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二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方面,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在外在环境 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内脏活动产生的 内在生理学基础。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 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阴阳的功能失常, 气血运行失调。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多发为情志病证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沉重感

分泌物排泄 物秽浊不清
头重身困,四 肢发沉,关节 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 , 大便溏泻、下 痢粘液脓血、 面垢眵多
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题 - 病因学说1. 病因学说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它主要探讨疾病的根本原因、发病机制及其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病因学说的作用在于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来源,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传统病因学说的分类有哪些?中医传统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其中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恼);内因则包括情志、饮食、劳倦和不良生活惯等。

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而出现疾病。

3. 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有何区别?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中医病因学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而现代医学病因学则偏向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发现和解释疾病的具体病因。

4. 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病因学说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预防疾病的措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扩散。

5. 举例说明病因学说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感冒为例,传统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可以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如果主要表现为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如果主要表现为风热感冒,可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

通过针对病因的针灸和草药治疗,可以加速病程恢复,减轻症状。

6. 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可以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医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病因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
的致病特点。 4.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
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 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二.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

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 社会因素。

(五)火(热、温)
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之炎 热(温热)特性的外邪。 火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燔灼上炎、发病急 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热性躁动、心神不宁。 (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
气随津脱。 (4)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5)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
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
(四)燥邪
概念:与秋季主气燥相似、具有干燥、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有温燥(初秋)与凉燥(深秋)之分。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三)湿邪
概念:与长夏主气湿相似、具有水湿 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 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3)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2) 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 的特性。如风痹、风疹等。 (3) 风性主动: 风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如眩 晕、抽搐。 (4)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 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湿,风热等。
(二)寒邪
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发病
气候变化急骤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地区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症候可发生转化。
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 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 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
(六)暑邪
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 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夏至后至立秋前)。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
心神。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二 、疠气
一. 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
学说”。
当前病因分类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 结石 4.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
过、先天因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概述: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
、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
、先见表证。
一、六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
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
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 六气不致病。
异常情况——六淫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人体正气不足
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概述
病因(致病因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 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病因。
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 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 石。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 形成、性质 、致 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寒邪的重要性:
1 . 寒邪与冬季主气寒相似,致病多见于冬季,但 也

可见于其它季节。
2.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3.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 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 急等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 挛)。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二、六淫各自的性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的重要性: 1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2 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 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
第二节 内伤病因
概述: 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依据
1 贯穿整体观念 2 应用类比方法 方法 1 询问病史 2 辨证求因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
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