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ppt课件
16
▪ 外感风寒:主要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 痛;得热减轻,遇冷加重;可用物品有:生姜、 肉桂、荠菜等;
▪ 内汗证:主要表现有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呕吐 清水、小便清长、局部冷痛,甚至四肢厥冷等; 可用物品有:干姜、小茴香、蒜、羊肉等;
ppt课件
17
3)暑邪
▪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 中暑:临床表现有,轻者热身烦渴、恶心 呕吐、胸闷;重则或见喘喝,大汗出,手 足厥冷,突然晕倒;处理:将患者移至阴 凉处,用温水抹脸擦身,给予温开水,令 其清醒;过后可喝椰子汁、冬瓜汤等解暑 食品;
ppt课件
19
▪ 暑湿:表现有寒热阵法、心烦口渴、胸闷 呕吐、食少倦怠、便溏、小便短小、苔黄 腻、脉濡数;可用的食品有南瓜汤、绿豆 汤等;
ppt课件
7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1)外感性
▪ 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 入,或两者同时受邪。由于六淫病邪均自 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 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 2)季节性
▪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 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ppt课件
8
▪ 故又称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 的相对性,故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 有热病。
▪ 3)地域性
▪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 互。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 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 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ppt课件
9
▪ 4)相兼性
▪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 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 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风寒 湿三七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医学PPT课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29
一、邪正盛衰
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
.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30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
31
(二)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
正邪相搏,斗Biblioteka 激烈。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 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
32
(二)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 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
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3)影响病情变化
.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 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 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诱发因素
正虚 未复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浊邪过胜
(5)气脱 概念: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正不敌邪 慢性病 大出血、汗吐下太过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 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 禁,脉微欲绝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中医基础理论》简答题题库(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简答题题库(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简答题题库(附答案)1.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强调个体差异、重视养生。

2. 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答: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有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3. 简述《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答:《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

4. 简述中医学中的“金元四大家”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答:金元四大家包括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

其中,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成为寒凉派代表;张从正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5. 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答: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

6. 简述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答: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7. 简述中医学中的“恒动理论”。

答:恒动理论是指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8. 简述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

答:辨证论治是指中医学在诊断疾病时,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分析病因、病机、病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 简述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

答:脏腑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0. 简述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答:病因病机是指中医学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

11. 简述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

答:中医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12. 简述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59页PPT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59页PPT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分析方法。

相较于西医学以病理学为核心,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从而进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理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情志、饮食、作息等;外因主要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季节、病毒、细菌等。

中医学把这些病因划分为病邪。

情志方面,中医将七情六欲作为情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饮食、居住、穿着、行乐、安逸、安眠。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不平衡或过度刺激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中医注重食疗的概念。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作息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

不良的作息习惯,如夜晚熬夜、起居无常等,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发生。

二、中医的病机理论中医学通过病机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形成病机。

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中医将病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属于人体表面与深层的病机,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或不出等,治疗方法主要以表里调和为主;寒热属于机体内外的病机,表现为寒性疾病如寒热征象或热性疾病如高热等,治疗方法主要以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为主;虚实属于机体阴阳虚实的病机,表现为虚症如气血不足或实症如痰湿内蕴,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虚、祛除实为主。

三、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病机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对疾病产生的反应。

它既是病因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病因影响人体的发展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