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史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革命装束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装束逐渐兴起,如军装、工装等。
传统服饰的消失
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发生,一些传统服饰逐渐 消失,如旗袍、马褂等。
时尚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时尚 逐渐多元化,各种风格的服装开始流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3
毛皮
元明清时期,毛皮也是重要的服饰材料,特别是 北方游牧民族的皮毛制品,既保暖又耐用。
服饰形制
汉服
01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款式多样,有长袍、短衫、马褂等,
讲究色彩和纹样的搭配。
蒙古服
02
蒙古服以长袍、长裤为主,多采用羊毛、皮革等材料制成,具
有浓郁的草原风格。
满服
03
满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以长袍、马褂、坎肩等为主,注重色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深衣,是一种上下 相连的长衣,被视为中国古代服饰的 重要形制之一。
02
秦汉时期服饰
服饰特点
宽衣大袖
秦汉时期的服饰风格以宽衣大袖为主,彰显了当 时社会崇尚的庄重与气派。
色彩鲜明
秦汉服饰在色彩上追求鲜明、艳丽,常见的颜色 有朱红、石绿、紫蓝等。
图案丰富
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案,如龙凤、云纹、花卉等, 寓意吉祥、富贵。
服饰材料
丝绸为主
秦汉时期,丝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丝绸成为主要的服饰 材料。
麻布为辅
除了丝绸,麻布也是常用的服饰材料,尤其在普通民众中更 为普及。
服饰形制
01
02
03
深衣
深衣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 性的服饰之一,男女皆可 穿着。
曲裾
曲裾是深衣的一种,因其 身后衣摆呈鱼尾状而得名。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一、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和遮羞,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为原料,款式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染色等技艺,服饰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夏商周时期:礼制服饰的确立夏商周时期,我国服饰进入了礼制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衣物,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粗布衣物,款式简单。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注重实用性。
男性服饰以深衣、短衣为主,女性服饰则以长裙、对襟衣为主。
各国服饰还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秦汉时期:服饰的统一与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服饰进行了统一规范。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宽袖为特点,男女皆可穿着。
官员服饰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等级分明。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款式简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下的服饰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流行对襟衣、褶裙等款式。
受北方民族影响,男性开始穿着裤褶,女性则流行穿着窄袖衫、长裙。
佛教的传入也为我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元素。
六、隋唐时期:服饰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服饰进入了繁荣与开放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女性流行穿着胡服、襦裙、高腰长裙等,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则以圆领袍、宽袍大袖为时尚。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品色衣”制度,以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七、宋元时期:服饰的简约与民族特色宋元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简约,注重实用性。
宋代流行直身衣、对襟衣,女性喜欢穿着窄袖衫、褙子。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服饰主要以树叶、兽皮、鸟羽等为材料,形式简单、粗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1.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深衣的形式。
此外,还出现了冠、冕等礼服形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古代服饰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强调华丽的装饰和细节。
而汉朝时期,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许多方便日常穿着的款式。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变革期。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追求奢华、讲究风度的风气,服饰以宽衣博带为主,呈现出飘逸、柔美的风格。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女性服饰以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款式为特点,如唐装、汉服等。
5.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清新、典雅为特点,强调自然、舒适、实用的设计理念。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服饰文化,如宋裙、元袍等。
6. 明朝和清朝: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在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工艺技术,如明式旗袍、蟒袍等;而清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元素和风格,如满族传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融合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风格。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服装发展史

女子则多穿长裙,裙摆曳地,展现出 优雅的气质。
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
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特点
丰富多彩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 文化交流频繁,服装款式 和色彩都呈现出多样化。
注重礼仪
这一时期的服装与礼仪密 切相关,不同场合、身份 和地位的人需穿着相应的 服饰。
追求个性
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 始追求个性表达,体现在 服装上的创新和独特设计。
唐宋时期服装的款式
男装
唐宋时期的男装主要有长袍、直裰、短衫等款式,长袍多为宽袍大袖,直裰则 较为紧身,短衫则多为夏季穿着。
女装
唐宋时期的女装主要有长裙、襦裙、袄裙等款式,长裙多为高腰设计,襦裙则 较为贴身,袄裙则多为冬季穿着。
05
元明清时期的服装
元明清时期服装的特点
01 02
多元化
元明清时期的服装受到不同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 点。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以及其他民族的服饰并存,相 互融合。
裤子
随着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增多,裤子逐渐流行起来。 元代的裤子多为长裤,明代的裤子逐渐演变为膝下长的短 裤,清代则出现了扎口裤等不同样式。
裙子
元明清时期的裙子多为长裙,裙摆宽大,穿着时系在腰部。 裙子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图案精美
唐宋时期的服装上常绣有各种图案,如花鸟、山 水、人物等,工艺精湛,寓意吉祥。
3
款式多样
唐宋时期的服装款式多样,既有宽袍大袖的款式, 也有紧身窄袖的款式,适应不同场合和需求。
唐宋时期服装的材料
丝绸为主
唐宋时期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质地柔软、光滑,穿着 舒适。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的中国文化史,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了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有巢氏被记载为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进入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深衣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制度基本确立,秦人将强悍之风凝聚成戎装,汉代的丝绸之路则使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饰风尚。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华丽多彩,唐代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服装文化更加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继续发展变化,各种配饰如簪、钗、耳环、项圈等逐渐普及。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
的传入,中国的服装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时尚元素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中国服装史是一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变迁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古代的服饰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服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年表,概括介绍从古至今的服饰演变。
1.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羊皮为主要面料。
男性穿着上衣和长裙,女性则穿着斗蓬式的外衣和长裙。
此时的服饰以带有纹饰的青铜装饰品为主要点缀。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服饰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受到礼制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贵族男子穿着华丽的衣袍和冠帽,女性则穿着长袍和盘发的发饰。
普通人则穿着较为简单的衣物,服饰材质以丝绸为主。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服饰的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男性开始流行穿戴裤子,衣袍样式更加细致复杂。
女性则开始流行穿着裙子和腰带。
此时期也兴起了使用丝绸、绢帛等精致面料制作服饰,装饰品也变得更加细腻华丽。
4.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多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男性流行穿着长袍和外套,女性则开始穿着露足的裙子和展示颈部的发饰。
5.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尚与华丽的特点成为后世所追慕。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襦裙和长袍,女性则流行宽袖长裙和束腰装饰。
这段时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样,以宫廷服饰最为华贵,并迅速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绵延了数个朝代,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延续了唐朝的影响,但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男性开始穿着宽袍和直裰,女性则穿着褙子和对襟长裙。
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的纯净和细节的精致,袖子和腰带的装饰成为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
《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 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如: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 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 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东汉 画像石上屡见此类方式,可见帻盛行于东汉,有人说与王莽头秃喜在冠下 衬帻的传说有关。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 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 戴冠。
巾:
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 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 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 等都以幅巾裹头。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 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秦汉时期的冠 巾 帻 履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 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 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 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汉代遂“承秦后,多因其旧”。 因而秦、汉服饰有许多相同之处。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 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 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 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 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 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样子,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 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 “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开始只把鬓发包裹, 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 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种花纹,或是葛麻制 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另外还有诸多式样和详细规定,如: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 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 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 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 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 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 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 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 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 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 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 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 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 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到汉文帝时,国力 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 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到东汉明帝永 平二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
袿衣:即为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 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衣服,说明妇女亦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 礼·天官》中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辨外内命妇之服中即有素纱襌衣。《后汉 书·舆服志》也记有“皂缘领袖中衣”,似指这类内服衬衣。
①舄:为官员祭祀用服。 ②履:上朝时用服。 ③屦:为居家燕服。 ④屐:出门行路用,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 两齿,所以践泥。”
--------汉王朝的服饰
1、男子袍服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中华古今注》称:“袍 者,自有虞氏即有之” 故《国语》记“袍已朝见也”。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 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 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秦汉服装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 势。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 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 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 生产。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经推翻篡 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亡 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 用。
②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西汉初 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 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 种巾通称为“汉巾”。
帻:
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 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
2、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 “皆深衣制”,但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 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在帛 画中的着装形象是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如图)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 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 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 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 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 祀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 “刘氏冠”。
③武冠:武将所戴之冠,加貂尾者为“赵惠文”冠,加朗尾者叫朗冠。 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④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⑤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实际上,远游冠与通天冠均为梁冠之 属。单分有一梁冠至八梁冠等大同小异的冠式。
------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事服装,有着异乎寻常的 学术价值,数千兵马战车,形体高大等同于常人,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 供今人仔细观察。
一、秦代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
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 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 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 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 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 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将士铠甲图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
(2)士兵的服装 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
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 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
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 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 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 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 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 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 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 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据初步统计,秦汉军服可归纳为七种形制,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等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 服。在楚辞《九歌·国殇》中,即有“操吴戈兮被犀甲”句,说明革甲由 来已久。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钩扣住,里面衬战袍,为 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 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 不可以相反。 祛: 袖口 袂: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 形成的裙子样式。
秦汉妇女曲裾(图)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 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 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 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