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小题狂刷0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 1.1体味文化课件(36张)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   1.1体味文化课件(36张)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对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思考:文化的力量一定会对个人和 社会产生促进作用么?
注意: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 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 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 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 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 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 • A.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解析:甲骨文象形字说明,文化源于生活,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观点错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C两项缩小了 文化的外延,均应排除。 • 答案:D
• 3.一卷书香,一杯茶香,茶和书安静地 交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给人以 从容淡定之感。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 ( ) • A.是天生俱有,与生俱来的 • B.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 C.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 • D.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决定的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逐 步培养出来的。 (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 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讨论四
结合情景,你认为文化有什么作用?
情景一:近年来,全国出现许多学习《论语》的私塾。一位带着 5岁的孩子来学习的母亲说:“我最想教孩子的是‘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即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也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中懂得 做人的道理。”她在家里每天都放《论语》的CD,全家一块学《论 语》。 情景二: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倡议的《巴黎宣言》中有 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无独有偶,2007年12月,日本前首相福田 康夫参观山东曲阜孔庙后感慨道:“孔子儒家的思想如果成为常识 性的东西在大家心里扎根的话,世界一定会变得很和平。”

高中政治专题1.1体味文化(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专题1.1体味文化(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②三清山自然风光③万里长城④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⑤淮安市人大代表的选举⑥阅读名著《红楼梦》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答案】C2.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被爆出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样,这再次引发国人对出境旅游者行为的热议,有人将此行为斥为“没文化”。

这里的“文化”是指( ) A.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等D.人的一种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是指人的一种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不是材料所指的文化,故选D项。

3.中国饮食文化底蕴丰富多彩,一道菜就是一个文化的体现,一道菜便能诠释一个文化的内涵。

“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说明( )①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D4.文化可以穿越历史的天空,从“人猿相揖别”时的原始图腾,到今天“九天揽月”时的太空放歌;文化可以跨越广袤的地域,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到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

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 )A.文化经历了从纯自然到人文的发展历程B.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C.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D.文化现象无所不有、包容万物【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文化跨越历史、地域,说明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C项符合题意;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A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文化指的是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不是包罗万象,D项说法错误。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体味文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体味文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1.1 体味文化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每一个人。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3.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4.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是的产物。

5.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6.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

7.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具有,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9.文化是一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特点【典例1】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纯粹“自然”的东西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答案】C2.文化的社会作用(1)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一种物质力量。

①从微观上看,文化素质是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来、培养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素质也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②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

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1.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1.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众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思考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1.文化的性质及社会作用
性质 社会精神力量
作用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条件 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思乡之情。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
②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探究点一
审题 审设

探究点二
探究思考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问题指向是选出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选项
表现
①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文化对人的影响) ②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对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展览通过大量的照片、文物、视频、图表、油画、雕塑等,全景式
展现了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对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具有重
要意义。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展览充
分表达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及其时代内涵,这有利于激励广大干部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思考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提示:(1)不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 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作者泛舟若耶溪,触景生情,表达思归之情。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古诗文辞清婉, 音律谐美,创造出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使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艺 术感染力。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 质载体。古诗寓情于景,诗中借描写泛溪景象,寓久客思归之情。

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练习 1-1 体味文化

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练习 1-1 体味文化

1.下列属于文化生活的是()
①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②到商场购买衣服③与家人在一起下棋④在电脑上查阅资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4.我们参观西安的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5.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高中政治 小题狂刷01 体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小题狂刷01 体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01 体味文化1.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你认为下列时政要闻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7年5月3日,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正常巡航B.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将支持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C.美国总统大选揭晓,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新总统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答案】D2.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

B、C、D错误,我们的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文化生活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反映,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3.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4.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纷纷提出“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等宣传口号。

这一口号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A.文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B.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C.人的文化素养要在环境中培养D.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答案】D【解析】“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反映出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D符合题意。

B、C不符合题意。

A中“决定”夸大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排除。

5.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高中政治 专题1.1 体味文化(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政治 专题1.1 体味文化(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体味文化(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体味文化(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体味文化(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1。

1 体味文化【知识精练】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中学生到社会宣传抗震救灾精神②市民观看里约奥运会开幕式③某企业生产劳动防护产品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①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

③题肢属于经济现象,不选。

④题肢属于政治现象,不选。

①②题肢符合题意,入选.2.在都市,有繁华的城市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遍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乡土气息。

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反映了( )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

文化是城乡地区所特有的现象C。

文化是人们不同社会实践的产物 D. 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答案】A3.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化"侧重指()A。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B。

文学艺术和自然社会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C.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期中复习(10月16日)体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期中复习(10月16日)体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体味文化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北京文综)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横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1.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①从静态角度说,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说,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实质上是精神力量。

(3)文化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体味文化1.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你认为下列时政要闻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7年5月3日,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正常巡航B.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将支持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C.美国总统大选揭晓,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新总统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答案】D2.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

B、C、D错误,我们的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文化生活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反映,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3.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4.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纷纷提出“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等宣传口号。

这一口号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A.文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B.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C.人的文化素养要在环境中培养D.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答案】D【解析】“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反映出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D符合题意。

B、C不符合题意。

A中“决定”夸大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排除。

5.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翁”“立了冬,楼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

这说明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C.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D.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答案】A【解析】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A符合题意;B强调的是人类特有,与材料无关;C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强调了物质活动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6.岁月的舞台,一年一启幕一落幕。

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此生肖,彼属相,十二年一登台,十二岁一循环。

这说明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生肖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④生肖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的性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7.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

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

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

这表明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在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强调人的文化素养的来源,③不符合题意;文化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错误。

8.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

下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及痛悼。

这体现了A.民族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B.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C.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答案】D9.《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人称《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一个时代”。

这说明①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②文化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

材料指的是文化的作用,②不选。

材料是说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影响,没有体现出“推动作用”,且只有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①不选。

故选C。

10.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

这一观点说明A.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国家的作用,B是文化的特点,不选,C是文化的现状,不选。

D是文化的形式,不选。

A是文化的作用,应选。

11.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后来又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再后来又有人说“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

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差别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是文化”体现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故选D。

12.李白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中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A.黄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B.文学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C.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D.李白诗句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答案】A【解析】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黄山的自然美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故A 错误。

13.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

修复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

这体现了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答案】D14.2017年3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继续对通州区一些村庄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

此次发掘的汉代墓葬出土了陶狗、陶猪、陶鸡、陶鸭等动物造型的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状况和人们的富足生活。

该考古发现佐证了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②精神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③精神文化的价值并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④精神文化的展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说法错误;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状况和人们富足生活,这佐证了精神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②正确;精神文化的价值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③错误;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富足生活,这佐证了精神文化的展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正确;故选C。

15.“地名”是活化石,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

“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

“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看,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惯常礼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

这表明“地名”①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③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蕴藏着个人情感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16.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括文化的物化形态,也包括文化的价值形态,两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文化的价值形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因有了文化力量的推动而变得高远磅礴,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懈努力、不断奋进。

这告诉我们①文化的价值形态比物质形态更重要②只有优秀文化才会深刻影响社会发展③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D【解析】文化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都重要,①错误。

凡是文化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错误。

材料反映了不管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价值形态的文化都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作用,③④正确。

故选D。

17.“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

这则故事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B.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C.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答案】B18.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

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这说明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①④正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中“自然而然”说法错误,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③错误;故选C。

19.一座城市,没有高楼、广场、绿地、大道、立交桥等宏伟建筑的包装和衬托,就体现不出它的美丽。

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市民的素质对这个城市的形象至关重要。

对于城市来说,漂亮的建筑是其“皮肉”,而良好的市民素质则是其“筋骨”。

市民素质的形成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答案】A【解析】市民素质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符合题意。

20.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家的资本投入而言,浙江省并不优越甚至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浙商凭借“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创业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省份。

这体现了文化①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力量②源于实践,又引导实践的发展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21.(2016·北京文综)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横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