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前言:-介绍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一、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生活的定义与本质-动物性与人性的区别-生活的基本特点:时间、空间、自由意志等2.生活的意义与目的-存在主义观点:自由、选择与责任-幸福观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3.生活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的建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哲学的定义与本质-三个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与伦理-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2.哲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策略论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三、生活与伦理1.伦理的定义与意义-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伦理的功能与作用2.生活的价值与伦理的冲突-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道德困境与道德选择3.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公正与公平的原则-人生尊严与人权的价值四、生活与知识1.知识的定义与本质-直觉与经验的知识-理性与科学的知识2.生活中的知识需求与知识获取-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3.知识与心灵的关系-知识的价值与人的自我实现-知识的限度与人的局限性五、生活与存在1.存在的定义与本质-真实与虚幻的区别-存在与本体的关系2.个体存在与普遍存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他者关系-普遍与虚幻的存在意义3.生命与死亡的存在问题-生命的意义与生死观的塑造-生命的有限性与死亡的必然性结语:-总结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及其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思考与应用哲学原则来指导生活与人生的选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学案--知识提纲篇(2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学案--知识提纲篇(24页)

什么都不能说——-克拉底普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典型: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我?
人生若只如初见飞夫不动——芝诺
飞乌之影(景),未尝动也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质决定意识
【拓展升华】 如何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一种或几种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3)区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这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
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区分几种常见的说法: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五、名言哲理
1.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典型: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日方中方說,物方生方死——惠 施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我不是我了——欧布里德
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见7-12课课时练习)
 二、名词解释
 联系、发展、质变、矛盾、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群众路线、、两点论三、简答题
 1、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
 2、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64第一段)
 3、如何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3点)P78-79黑体字
 4、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个要点)
 1、如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3个要点)
 一、辨析题
 1、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2、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

 3、一个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分析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的本质区别•生活对哲学的影响•哲学对生活的影响•生活中哲学问题的体现二、人生观与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的概念和分类•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的关系•不同人生观的比较分析2. 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和种类•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三、思维方法与生活1. 逻辑思维方法•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关系•逻辑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2.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辩证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发展四、生活与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及其反思•人生的意义及其追求•生活与人生意义的联系和辩证关系五、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地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古代与现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六、人与社会的哲学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地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社会问题背后的哲学思考七、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思考•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原因与解决方法八、伦理问题与道德选择•伦理问题的本质和分类•道德选择的依据和困境•道德决策的思考和判断九、人的自由与责任•自由的内涵和限度•责任的内涵和层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与相互关系十、人的幸福与境界•幸福的定义和实现•境界的内涵和形成•幸福与境界的关联与互动以上提纲为《高二政治》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主题复习提纲。

将以上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对生活和哲学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提纲(144页ppt)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提纲(144页ppt)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 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 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 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 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 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 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 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_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复习提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人教课标版)框架图与原理归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基本问题基本形态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发展性原理——真理的属性总特征:1联系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多样性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法原理2发展发展普遍性原理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质变统一原理实质与核心: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原理(做事情)矛盾主次方原理(看问题)矛盾分析法要求:创新辩证否定原理——辩证法批判、革命、创新原理创新的作用(4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集体主义、两自觉)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注:1.所有内容均为必背知识点,提纲性质,方便背诵。

2.一般性知识点未列出。

3.右侧引出内容为注脚。

4.后附原理方法论资料。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12页word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12页word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与社会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自发形成)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通过主观努力而形成的)(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用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是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这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2)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2)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取得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9、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修养要的属性和功能。

★★10、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人的价值:(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及其自己的需要。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11、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与社会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自发形成)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通过主观努力而形成的)(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用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是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这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四、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则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否则是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离开运动谈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性质的相对稳定和位置的相对不变,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离开静止谈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1)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看)2.了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本质和内容看)(1)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理解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是通过实践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韵依据。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

②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做?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手段(工具)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等获得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符合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任务不同于根本目的)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指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的范畴)。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的反复性:(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任意取消客观存在的联系,也不能臆造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