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全球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微塑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和生态危害成为了许多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和生态危害进行综述,以期为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微塑料的类型和来源微塑料是指尺寸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的塑料颗粒,分为原生性微塑料和次生性微塑料。

原生性微塑料是特指设计用于微塑料产品生产的塑料颗粒,如化妆品中的微珠、洗衣机中的纤维等。

次生性微塑料则是由大块塑料经过自然光照、摩擦、海水侵蚀等作用分解而成。

其中,纤维和颗粒状微塑料是水环境中主要存在的类型。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塑料制品的分解、洗涤用品的废水、海洋塑料垃圾等。

这些微塑料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水环境中,如废水排放、漂浮沉浸和沉积等。

3.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尽管微塑料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但其浓度和分布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废水排放和水流路径等。

根据研究结果,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浓度在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水体中存在差异。

例如,城市附近的水体中微塑料浓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此外,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体中存在广泛的分布,包括表层水、沉积物、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体内。

微塑料的分布方式与其类型和大小有关。

纤维状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而颗粒状微塑料主要存在于水体中。

此外,微塑料还容易附着在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体表面,进而被生物摄入。

4.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水生生物摄入微塑料后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问题,如消化系统损伤、生长发育受阻、生殖系统异常、行为变化等。

实验证明,微塑料的存在会对藻类、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首先,微塑料的摄入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饮食选择变化。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1、微塑料定义与特性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可以来源于原始生产的微小塑料颗粒,也可以是由大型塑料碎片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的。

微塑料的特性使其能够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微塑料的尺寸小,使其易于被生物摄入,而且其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微塑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这使得它们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积累。

微塑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生产中的塑料颗粒、轮胎、合成纺织品等磨损产生的微塑料,以及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的分解产物。

微塑料的分布也十分广泛,从远洋的深海底部到陆地的河流湖泊,甚至全球各地的冰川和雪线附近,都有微塑料的存在。

由于微塑料的这些小尺寸和持久性,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以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和排放,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2、海洋微塑料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海洋微塑料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和健康挑战,其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塑料制品进入海洋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由于其微小的尺寸,能够轻易地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其造成直接的物理和化学伤害,微塑料还能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间接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作用。

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广泛,从近海到远洋,从表层到深海,无所不在。

这种广泛的分布使得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得复杂而深远。

微塑料能够影响海洋生物的摄食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塑料还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类食物系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防止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存在和积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微型塑料制品,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被生物所消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及生态危害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现状(一)来源与分布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陆地来源和海洋来源。

陆地来源包括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在风力、水流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破碎成微小颗粒;海洋来源则主要是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产生的塑料垃圾。

这些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尤其是在近岸海域、河口、沉积物等区域。

(二)赋存形态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多样,包括悬浮颗粒、沉积物中的塑料碎片、附着在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体表的微塑料等。

这些微塑料不仅在水中分散,还会在底泥、沉积物中积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三、生态危害研究进展(一)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危害。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误食,导致消化道堵塞、生理机能紊乱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网,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研究表明,微塑料中的添加剂、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一步增加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为了研究微塑料的生态危害,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

包括实地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生物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赋存形态、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此外,现代分析技术如显微镜、光谱分析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微塑料的检测与鉴定。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
杨国祥;沈卫新;汤建华;吴磊;汤承诺;于雯雯
【期刊名称】《水产养殖》
【年(卷),期】2024(45)2
【摘要】简述了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介绍了海洋微塑料分析方法,包括海洋微塑料的提取方法和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分析了海洋微塑料的摄入和转移、生理毒性和复合毒性。

提出,未来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重点,应对海域中微塑料来源、归宿和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海洋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评估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效应,有助于认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和人类健康风险。

【总页数】10页(P8-16)
【作者】杨国祥;沈卫新;汤建华;吴磊;汤承诺;于雯雯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渔业执法监督中心;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2.物理学知识在海洋微塑料处理中的应用——评《海洋和海岸带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对策》
3.海洋微塑料对海水青鳉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分析
4.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微塑料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性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微塑料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和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微塑料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和转运过程。

然后,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微塑料去除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各种去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

最后,对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技术的综合应用、高效去除方法的研究和微塑料的监测与评估。

关键词:微塑料污染;水环境;特性;去除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破损和分解。

在水环境中,微塑料会被水流带到河流、海洋等水体中,并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探究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和有效去除技术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微塑料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根据来源和形状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

原生型微塑料指直接由制造商生产的小型塑料颗粒,如经过筛网生产的塑料颗粒和用于个人护理产品的微塑料颗粒;次生型微塑料则指塑料制品经过环境自然分解或机械磨损后产生的微小塑料碎片。

3. 微塑料的污染特性微塑料具有轻便、耐久、化学稳定等特点,能够长时间存在于水环境中。

微塑料对水生生物有机体造成的主要危害包括摄食、吸附有害物质、堵塞呼吸器官等。

此外,微塑料还与水体中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综合影响。

4.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个人护理产品等。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主要受水流、风力和水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和海洋是微塑料的主要聚集区。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作者:伍珊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09期摘要:塑料因其易制造、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等原因多年来被大量生产并使用,但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优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多数塑料制品被丢弃后并未完全降解,大量的塑料碎屑在海洋及陆地水体中形成了微塑料污染,对环境、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目前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分布、毒性分析领域,降解方法的研究刚刚兴起。

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危害、监测、分析以及生物降解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及展望。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生物降解,可水解塑料,不可水解塑料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9.09.096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者缩聚反应聚合而成,大多添加一些其它化学物质以改变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

由于易制造、成本低、化学性质稳定、温度耐受范围广、防水性好,自上世纪30年代被发明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迅速普及,生产量逐年稳定提高,至今全球已生产了超过83亿吨塑料。

应用广泛的塑料包括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聚氨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酯。

这些塑料在环境中被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逐渐腐蚀,大的塑料废品易在环境作用力的效果下被碎片化,但这些塑料大约需要400年左右时间才能被彻底降解,大多数塑料会形成粒径小、密度低,能在风力、洋流等外力作用下进行迁移的塑料碎屑,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屑被称为微塑料。

微塑料污染的产生对海洋环境有多方面的危害,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微塑料的来源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

海洋中的微塑料通常来源于陆地河流流入、渔业及石油等海上作业环节。

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添加的各种塑料颗粒、工业使用的塑料原料等最终经过不完全的污水处理过程由河流进入海洋,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聚氨酯、聚苯乙烯等。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之一就是微塑料的污染。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片状、球状、纤维状等形态。

它们来自于个人和工业使用的塑料制品的化学分解、水域中漂浮的废弃物、洗衣服时产生的纤维等。

由于微塑料颗粒极小,不容易被分解,会被海洋生物吞食,进而进入食物链,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监测和研究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和特性至关重要。

一、微塑料的监测方法对于微塑料的监测成为了研究的首要工作。

然而,由于微塑料粒子相对较小,无法直接通过肉眼观察,检测也仅能依赖于化学分析仪器。

1. 网槽捕捞法网槽捕捞法采用一细密的网槽从水体中捕捞处微塑料颗粒,取样后进行分析。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收集到大部分小于5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而这些颗粒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 表面漂浮收集法表面漂浮收集法常用于取样分析海洋表层微塑料颗粒。

将水花板浮动在水面上,通过水花板上的装配吸管,将海水吸入水花板中,以此来过滤收集水中的微塑料颗粒,但仍存在漏网情况。

3. 海洋底层沉积物收集法海洋底层沉积物收集法可以首先收集海洋底层沉积物后,用化学药品提取样本中的微塑料颗粒,再进行分析。

因为海洋底层沉积物中会有一定数量的微塑料颗粒积累,所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微塑料的检测效果。

二、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微塑料的研究领域广泛,研究重点涵盖微塑料的来源、迁移、降解等方面。

1. 微塑料的来源微塑料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人类活动。

在海洋环境中,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制品以及漂浮在水域中的废弃物会不断地分解成微塑料颗粒。

2. 微塑料的迁移微塑料颗粒在海洋环境中可能经历多种迁移方式,包括浮游迁移、沉积迁移等。

此外,微塑料颗粒还可能磨损形成更小的微塑料片,增加微塑料颗粒的数量和分布范围。

3. 微塑料的降解由于微塑料颗粒直径较小,它们难以被微生物分解,也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分解。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塑料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微塑料作为塑料垃圾的一种形态,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大问题。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纤维、颗粒和片状物等形态。

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如洗衣、洗漱用品中的纤维颗粒、塑料垃圾的分解产物以及船只和渔船的废弃物等。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们通过实验和野外观测,对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微塑料在海洋中往往与海洋生物发生直接接触,从而进入食物链。

这些微塑料被摄食的海洋生物会将其富集在体内,从而引起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

一些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被摄食的方式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

在这个过程中,微塑料的富集程度与生物的摄食行为、生物的生理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浮游生物会将微塑料误认为是食物,从而摄食并将其富集在体内。

此外,一些底栖动物通过滤食的方式富集微塑料,而鱼类则可能通过摄食浮游生物或底栖动物来富集微塑料。

微塑料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研究发现,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转化过程。

例如,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其表面可能会发生物理变化,如变脆、变黏等。

此外,微塑料还可能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同时,微塑料还可能被微生物附着并产生生物膜,从而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

这些转化过程对微塑料的生物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观测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可以控制环境条件,研究微塑料与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

野外观测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为减少和防止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塑料垃圾在近海、大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均广泛存在,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
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从环境生态和塑料降解微生物两个角度回顾了近几年
相关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海洋塑料特别是海洋微塑料在近海与深海等环境中的分布与
丰度,以及近海、大洋等环境中降解菌多样性及其降解机制。总体而言,微塑料广泛分布在多种海
收稿日期:20190718 基金项目:中国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资助项目(DY135B201) 作者简介:邵宗泽(1964—),男,博士,研究员;Email:shaozz@163.com
4期
邵宗泽,等: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 491·
图 1 全球海洋 4种不同大小塑料密度分布预测 Fig.1 Predictionfordistributionofglobalplasticdensitybyfoursizeclassifications
该图修改自文献[13]。
800万吨)[16]。最近,中 国 科 学 院 深 海 科 学 与 工 程研究所彭晓彤研 究 员 团 队,在 对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挑战者深渊的微塑 料 调 查 中 发 现,在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2673~10908m深 的 底 层 海 水 中,微 塑 料 含 量为 2.06~13.51个 /dm3,比开放大洋表层及次 表层水中微塑料的 含 量 高 出 数 倍;在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5108~10908m深 的 表 层 沉 积 物 中,微 塑 料 含量为 200~2200个 /dm3,也 明 显 高 于 大 多 数 深海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的 含 量 。 [17] 此 外,极 地 海 冰 也是微塑料的一个 重 要 承 载 地,虽 不 像 深 海 海 底 是一个长期储藏之 地,但 随 着 融 冰 导 致 的 可 能 转 运,会对海洋 环 境 带 来 更 大 影 响 。 [18] 因 此,微 塑 料是大洋中塑料污 染 的 主 要 存 在 形 式,且 在 全 球 海洋广泛分布。
1 大洋深海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目前,全球大洋环境都有大量塑料垃圾存在,包 括北大西洋[6]、南太平洋[7]、北太平洋[89]和东太平 洋[10]。由于洋流的原因,漂浮的塑料垃圾汇集于大 洋环流的中心地带,即全球 5个大洋环流中心。其
中,太平洋漂浮塑料的污染尤为严重[1112]。为了认 识全球海洋中现存塑料的数量,通过分 析 2007— 2013连续 6年间横跨全部 5个亚热带环流,以及澳 大利亚近海、孟加拉湾和地中海的 24个航次调查结 果,Eriksen等(2014)报道结果表明,仅在全球大洋 表层,漂浮塑料的数量就超过 5.25万亿块,重量超 过 26.9万吨(图 1);同时也发现,大洋表层漂浮的 塑料主要以毫米尺寸的为主(<5mm),20cm以上 的漂浮塑料虽然块数不多,但是却占总重量的 75% 以上[13]。
塑料进入海洋后,会逐渐碎片化,成为毫米级大 小的微塑料,并在海洋环境中累积[2]。海洋微塑料 (MarineMicroplastics,MP)是指直径 5mm以下的 塑料碎片。微塑料是大洋中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 且大部分小于 1mm[1415]。以西班牙为主的科学家 团队通过航次调查分析了全球 3070个大洋采样资 料,发现全球大洋样品中微塑料发现率高达 88%, 全球大洋表面的微塑料大约有 0.7万 ~3.5万吨, 但这 个 数 量 远 远 低 于 预 计 的 塑 料 入 海 量 (每 年 约
但在海洋塑料降解微生物方面还鲜有报道。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最终归宿以及微生物在塑料降解
过程中的作用亟待评估,建议在大洋深海科考中整体布局、联合开展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海洋微塑料;深海归宿;生态危害;生物降解;海洋微生物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19.04.005
2 我国近海微塑料污染概况与环境分布调查
中国被认为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地之 一[5]。有研究 认 为,全 球 的 海 洋 塑 料 垃 圾 中,中 国 的塑 料 垃 圾 排 放 量 占 总 量 的 28%,是 最 大 “贡 献 国”。我国是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产量约占全 球塑料总产量的 25%。2018年以前,我国还是世界 上塑料垃圾的最大进口国。据报道,自 1992年以 来,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塑料废弃物共计 1.06亿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45.1%,如算上经香港转口到 内地的塑料垃圾,那么中国在 26年间共接收了全世
第 38卷 第 4期 2019年 11月
应用海洋学学报
JournalofApplied Oceanography
Vol38,No4 Nov.,2019
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邵宗泽,董纯明,郭文斌,骆祝华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P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72(2019)04049012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 “塑料时代”[1]。大 量塑料制品的生产与使用导致塑料垃圾大量进入环 境,扩散于陆地、湖泊、海岸线、大洋表面、海底乃至 深渊。塑料难以降解,可能会成为地球人类纪元中 的重要标记物之一。在海洋环境中,塑料因其密度 小、浮力大和持久性强的特点,已在全球广泛分布, 约 80%的海洋固体废物是塑料垃圾[2]。目前,全球 每年约有 1亿 多 吨 塑 料 垃 圾 埋 进 填 埋 场,另 有 约 15亿吨进入陆地和海洋环境中[3]。据报道,中国、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斯里兰卡等是全球塑料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被认为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 要来源地[45]。到 2050年,估计将有 120亿吨塑料 垃圾进入环境[3]。
洋环境,特别是在河口和近海的海水和沉积物,近岸沙滩,以及大洋壤和塑料垃圾处理环境,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降解菌和降解酶的研究最为深入。当前,中国科学家已在近海、大洋深海(深
渊)以及极地等大洋环境中,开展了微塑料分布特征和丰度调查,并在生态危害方面开展了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