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血压病的针灸治疗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法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法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多见于中,老年。
一般40岁以上的成人收缩压应在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在90毫米汞柱以内。
但是,其标准可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例如年龄增长十岁,收缩压可相应增高十毫米汞柱,而舒张压的正常标准则不随年龄而变异。
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也很多,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激经络穴位,相邻近的传入神经会引起降压反应,还能使体内释放某些舒血管因子使血管扩张,达到降低外周阻力的目的,从而将血压降下来。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体针(一)取穴主穴:曲池、风池。
配穴:合谷、太冲。
(二)治法以主穴为主,效不佳时,加用或改用配穴。
双侧均取、曲池深刺,针法向少海穴,进针1.5~3寸左右,得气后,使针感上传至肩,下行于腕,以捻转提插手法行针1分钟,留针。
风池,针时令病人仰卧,枕头略高,颈部悬空,以利进针,针感以放射至前额为佳,亦运针1分钟,留针。
合谷、太冲,以上、下,左、右顺序进针,运针1分钟。
留针30分钟~1小时,其间,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
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19例,显效142例,有效57例,无效20例,其总有效率为90.5%。
电针(一)取穴主穴:分二组。
1、合谷、太冲;2、曲池。
(二)治法每次取一组,两组交替轮用。
均选双侧。
针刺得气后,施泻法,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留针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5例,结果:显效53例,有效4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6%。
艾灸(一)取穴主穴:百会、涌泉。
配穴:心、神门、肝、肾、内分泌(均为耳穴)。
(二)治法一般仅用主穴。
百会穴为雀啄灸。
艾卷点燃后,从远处向穴区接近,当患者感觉烫为1壮,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端向百会穴接近,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可停,灸壮与壮之间应间隔片刻,以免起泡。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研究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高发率。
高血压不仅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
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其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文将深入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针灸作为一种中医疗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原理是通过透刺皮肤和组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高血压方面,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
高血压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迷走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导致的。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穴位,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的过程,进而调节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血压的目的。
第二,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从而影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第三,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和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的病情。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血管的张力和弹性,改善血液流动,促进微循环的恢复,从而降低血压。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灸对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显病因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都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降低血压,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对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等。
针灸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良方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良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治疗高血压患者。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良方和技术。
1. 针灸穴位的选择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高血压时,中医针灸师通常会选择以下几个穴位进行针刺:-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中点,可以缓解心脏负担,降低血压。
- 太渊穴:位于腕掌侧,当拇指握紧时凸起的部分,具有补血养心的作用。
- 雄膺穴:位于胸骨正中,降低血压、调节心率的效果显著。
- 风池穴:位于颈部的两侧,有镇静降压的作用。
2. 针灸疗程和频率针灸治疗高血压需要经过一定的疗程和频率,一般推荐进行连续的治疗。
疗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为10到15次。
每次治疗的时间为20到30分钟,每周进行2到3次。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饮食刺激和过度劳累。
3. 针灸与中药的结合应用中医疗法强调调理整体,对于治疗高血压来说,将针灸与中药结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与针灸疗法配合使用。
其中,常见的一味中药有熟地、天麻、黄芪等,具有降压、清热、祛湿的功效。
中医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在治疗中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应用。
4. 针灸的风险和禁忌症针灸疗法在治疗高血压中安全有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禁忌症。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应先进行针灸术前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孕妇、出血倾向患者、破损皮肤以及急性感染等病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在结语中,中医针灸疗法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然而,需要患者选择有资质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治疗,并遵循医嘱进行针灸治疗。
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健康、保持心情愉快、适当锻炼等生活习惯,以全面改善高血压病情。
总之,中医针灸疗法针对高血压的良方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中医针刺疗法控制高血压

中医针刺疗法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气血失调引起的。
而针刺疗法则是中医学中一种有效、安全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刺疗法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中医针刺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针刺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整人体气血的流动,达到平衡阴阳、调整经络的目的。
针刺疗法的操作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经验的指导,确定适用的穴位和针刺的深度、频率等。
二、中医针刺疗法对高血压的影响和效果1. 调整交感神经功能中医针刺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控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心脏的负荷,降低血压。
2.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疗法能够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黏度,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 调节内分泌系统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针刺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体内的激素水平,并减少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4. 改善心理状态针刺疗法能够促进人体内多巴胺的分泌,改善心脏和脑部的供血情况,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三、中医针刺疗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压水平,病程长短等,选择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
常见的穴位包括太冲穴、内关穴、涌泉穴等。
2. 操作步骤在针刺疗法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操作时,需要保持环境的整洁,穴位的干净,并采用无菌的针具。
操作时需要轻柔且准确地进行刺激,忌讳过度刺激、过深刺激等。
3. 注意事项针刺疗法对技术要求较高,应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避免因技术不熟练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前,应告知医师自身的过敏史、药物史以及其他病情,以免产生不适。
四、针刺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中医针刺疗法可以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平衡体内能量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平衡体内能量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其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体内能量不平衡导致的,而针灸可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讲述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中的高血压概念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被归属于“病名”中的“阴阳亏损”或“气血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体现了事物相对和相对统一的关系。
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而高血压则是阴阳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二、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原理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活络通窍”和“调气活血”。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和八个经外脉络,若其中的任何一个脉络受阻,就会引起疾病或不适。
而针灸可以刺激经脉和脉络,疏通阻塞的能量,实现阴阳的调和。
三、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方法1. 经典穴位刺激法经典的穴位刺激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高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太冲、曲池等。
按照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并控制刺激的力度和时间。
阳针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针灸方法,主要通过直接将火烧热的针头点燃,让热力进入穴位刺激患者的皮肤,以达到调理高血压的效果。
阳针法一般需要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来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3. 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指在患者的耳垂和耳背上针灸特定的穴位,以改变体内能量的流动,从而起到调理高血压的作用。
耳针疗法具有简单、方便、无痛等特点,适用于一些怕疼或不能进行全身针灸的患者。
四、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因人而异,但通过调理体内能量、改善血液循环和舒缓紧张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往往可以显著降低血压的水平。
然而,针灸治疗高血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治疗才能见效,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五、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需注意的事项1. 选择合适的针灸师。
针灸治疗需要专业的针灸师来操作,选择经验丰富、正规执业的针灸师非常重要。
2. 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
中医针刺疗法降低高血压

中医针刺疗法降低高血压高血压,即高血压病,是指在动脉血管内血流压力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
据统计,全球约有4亿人患有高血压病,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
高血压病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然而传统中医针刺疗法却被验证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针刺疗法的原理针刺疗法,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
通过针刺疗法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平衡,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
二、针刺疗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1. 针刺降压穴位的选择在中医学中,有一些特定的穴位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例如,大椎穴是一种常用的穴位,位于颈椎与胸椎椎骨之间。
研究表明,在大椎穴上施针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另外,太冲穴、内关穴等穴位也常被用于治疗高血压。
2. 针刺疗法的操作技巧在进行针刺疗法治疗高血压时,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和具体的疗程。
其次,在进行针刺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以免引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最后,要综合运用推拿、灸法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针刺疗法降低高血压的疗效多项研究表明,中医针刺疗法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通过针刺大椎穴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并且疗效持久。
另外,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表明,针刺疗法能够减少患者用药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四、中医针刺疗法的优势和注意事项相较于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中医针刺疗法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针刺疗法无需长期依赖药物,减少了药物对身体的负担。
其次,针刺疗法疗效持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刺疗法在治疗前需要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精髓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

中医精髓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会对人体各个器官产生不可逆的损害,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传统中医学中有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那就是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精髓之一,被广泛运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精髓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原理、方法及效果。
一、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原理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机错乱、经络堵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整气机,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具体而言,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调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降低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减少血管收缩,降低血压。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脏排血功能,增强心脑血管的供血量,降低心脑血管的阻力,进而降低血压。
另外,针灸还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和气机,疏通经络。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体内功能的作用。
针灸治疗高血压时,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机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通常采用传统的人工针刺方法。
具体治疗流程如下:1. 望闻问切:针灸师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和病情。
2. 穴位选择: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刺激。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太渊、内关、曲池等。
3. 针刺:针灸师用细针刺入患者的皮肤,刺激相应的穴位。
针刺的深度和力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感到酸胀感为适宜。
针灸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4. 针灸调理:治疗结束后,针灸师会对患者进行针灸调理。
调理包括按摩、敲打等方法,帮助经络疏通、调整气机。
针灸疗法对高血脂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

针灸疗法对高血脂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针灸疗法在高血脂和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一、针灸疗法对高血脂的疗效及机制1. 针灸疗法降低血脂的作用高血脂是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脂肪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改善脂代谢等方面发挥降低血脂的作用。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胰岛素和肝功能,促进脂肪分解和代谢。
2. 针灸疗法改善血液循环高血脂患者常常伴随着血液黏稠度增加和微循环障碍,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从而达到改善高血脂的效果。
3. 针灸疗法调节免疫功能高血脂患者常常伴随着免疫功能的紊乱,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免疫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脂质氧化,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对高血压的疗效及机制1. 针灸疗法降压的作用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管张力,降低血压。
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体液内的水分代谢,调整血管收缩和扩张,从而实现高血压的治疗。
2. 针灸疗法减轻心理压力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压力增加,而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产生舒缓和放松的效果,从而减轻焦虑、抑郁和精神紧张,改善心理状态,达到降压的效果。
3. 针灸疗法调节神经系统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抑制不平衡,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心血管病发作的风险。
三、针灸疗法在高血脂高血压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在高血脂和高血压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代医学已将高血压称为终身性疾病,提出要终生用药。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肝阳”、“肝火”、“眩晕”、“头痛”等范畴,以头痛、头晕、失眠、烦躁易怒、乏力为其常见症状,晚期常出现心、肾、脑等器官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中医认为针灸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灵枢》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针灸疗法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价格低廉,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的分型标准,把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内阻型。
1 肝火亢盛型症见头晕且痛、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苦、重者晕而欲仆、舌红苔黄、脉弦或兼细数。
病机多属于素体阳胜,肝阳上亢;或因长期恼怒,“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遂发本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高血压所致之眩晕与肝有关,肝为厥阴风木之脏,根于至阴而达于至阳,其体柔其用升,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血分壅瘀,不足以柔肝之体,而其用升者自生,产生肝火亢盛。
治疗上取穴足三里、太冲、风池,毫针泻法。
足三里为多气多血的阳明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可提高机体的正气,促进全身气血的平衡,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功能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为清泻肝经实热的要穴,可调血搜风引气下行。
现代研究中证实太冲穴不但能取得较好的降压效应,而且能更好的改善症状,疗效持久,对靶器官还有保护作用[2];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交会之穴,《通眩指要赋》指出:“头晕目眩,要觅风池”,由于阳维脉循行于肩背、头项的诸阳部,其所交会的经脉,包括手足六阳经及督脉,所以称为“诸阳之会”,加之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因此风池穴具有调理诸阳,泻肝胆之热而清利头目、祛外风熄内风之功效。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风池穴对高血压有明显疗效的同时,还可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3]。
三穴合用共同起到扶正祛邪、平肝泄热、熄风止眩之功。
2 阴阳两虚型症见头晕眼花、腰酸腰痛、耳鸣、阳痿、遗精、夜尿多或自汗盗汗、舌淡红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病机多为肾精亏损,阴损日久而及阳,真阳不升,无以上奉,清空失养则发眩晕,“无虚不作眩”。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毫针补法。
取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补之可补中益气、扶正祛邪、补后天之本,提高机体的正气,促进全身气血的平衡;三阴交穴为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经的交会穴,统治肝、脾、肾三经所主病证,既能健脾助运又能养血柔肝、滋阴益肾,现代研究证实针刺三阴交可兴奋心血管副交感神经和交感舒血管神经,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4];关元属于任脉,又是小肠的募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与任脉的交会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可培补人体先天之元气,现代研究证实关元穴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5];肝俞、肾俞为肝肾之背俞穴,补之可培补肝肾元气,调节脏腑阴阳平衡。
此四穴合用可培补全身阴阳虚损,调节机体功能的平衡,治疗阴阳两虚所引起的头晕眼花、腰酸腰痛等症。
3 痰湿壅盛型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心悸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滑。
《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痰湿中阻,上蒙清窍而发眩晕;或饮食不节或肥甘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或脾肾气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成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其所养则头目眩晕。
治疗选取合谷、丰隆、阴陵泉、太白,毫针泻法。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气、善调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具有祛痰、和胃降逆和健脾益胃的功效,为祛痰要穴,善治一切与痰疾有关的疾病,《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功能健脾利湿,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善治脾失健运引起的痰湿 。
四穴合用共同起到祛湿化痰、健脾益胃之功,治疗痰湿壅盛引起的眩晕、头浅析高血压病的针灸治疗孙 娜,马树祥,崔建美(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中医将高血压病分为4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内阻型,分别介绍了各型高血压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针灸取穴,为针灸疗法在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病;针灸治疗;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2- 0010- 02收稿日期:2008-08-10基金项目:华北煤炭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07005)。
作者简介:孙娜(1981-)女,河北河间人,助教,医学硕士,主要从事针灸推拿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
11腰椎管狭窄症(Lss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病理变化有腰椎间盘退变、椎体和小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和后纵韧带肥厚 、钙化等。
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内多采用Nelson 分类法,即将椎管狭窄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按解剖部位分中央型(主椎管)狭窄和侧方型(侧隐窝)狭窄两部分。
CT 断面上测量其前后径,正常值范围为15~25mm,如小于11.5 mm,即为狭窄;侧隐窝在椎弓根上缘处其前后径最窄,正常应大于3 mm,如小于3 mm 即为狭窄。
本病属中医“腰痛”、“痹证”、“痿证”范畴。
1 病因病机《医学入门》曰:“痹者,气闭塞不通也,或痛痒,腰椎管狭窄症的治则分析及用药心得魏小明,李红莲(天津北辰北门医院,天津 300400)摘 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则分析及用药心得。
方法:在临床上,根据“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心躁则痛甚”3种疼痛机理制订治疗原则。
结论:补肾益气,养筋柔肝。
活血祛风,化痰通络。
舒肝解郁,宁心安神。
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清标本、虚实,掌握邪正消长,注意气血关系。
适当配合应用理气、散寒、温经、扶正等法,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治则分析;用药;补肾活血通络汤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2- 0011- 02收稿日期:2008-08-18作者简介:魏小明(1973-),男,陕西西安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临床与研究。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rapeutical Principl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WEI Xiao-ming,LI Hong-lian(North Gate Hospital of Beichen District in Tianjin,Tianjin 300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reatment rul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Methods : Clinically, according to the"nutrition deficiency may bring about pain","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may bring about pain" and " heart dysthesia may bring about pain" to formul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three pain treatment. Conclusion : From the invigorating kidney for improving inspiration, nourishing live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by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soothing the nerves. Form the whole concept to distinguish exterior and essence, excess and weakness of pathogen and vital QI, attention to the Qi and blood relations. With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qi, eliminating cold , warming meridian , supporting healthy ener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ceive better results.Key words: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alysis of the rule; Medicine; Bushenhuoxuetongluo decoction 重如蒙等症。
4 瘀血内阻型症见每于精神受到刺激时明显加重,头晕头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口唇及眼眶四周青紫、舌紫黯、舌边尖有瘀斑或瘀点、脉眩涩。
明代虞抟提出“血瘀致眩”,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或瘀血上冲干扰清窍而发眩晕 。
取穴内关、血海、三阴交,毫针泻法。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及任脉交会穴,可活血宽胸、通利三焦,改善血液循环状况;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善治血分诸症,犹如“治血症之渊海”,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血海穴可改善血液的“高凝聚”状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6]。
三阴交为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经的交会穴,统治肝、脾、肾三经所主病症,又是血证要穴,可治疗瘀血引起的病证,施用泻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畅全身血脉的作用[7]。
三穴合用共同活血化瘀,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状况,使气血重新上荣于头面,治疗瘀血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占到目前总人口的15%左右,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同时又存在认识率低,治疗率低,治愈率低的“三低”现象。
如果单纯强调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不但削弱了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加剧血流供应不平衡,更加重了高血压的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高血压病应从改善五脏功能入手,积极扶持机体自稳调节能力,全面谋求血流供求关系的改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针灸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全面分析,细心观察,辨证施治,注意标本缓急,调整脏腑功能,使血压下降平稳,自觉症状改善良好,延缓心、脑、肾等多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延迟并发症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