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的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蛇》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 着象征性。
在格律情势方面,重视语言的整合和内在 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 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 体相近。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点?
“蛇蝎之心” 反应了人们对蛇痛恨、 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 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画出 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 是柔情、爱、美。
三、《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什么要将 “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以温 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姑 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 色彩上淡与浓的对照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 的痴迷与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 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 的。
第二节——“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
──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比喻新奇,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热切想念。 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 “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
创作灵感
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 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毕亚兹莱的“一幅 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 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他觉得“它那沉默的表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 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 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
“梦境”的多种理解: 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 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蛇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诗歌选集、文学评论等)。
2.软件资源:教学PPT、诗歌朗诵音频、文学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诗歌鉴赏数据库、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创意写作、多媒体展示。
示例答案:
“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冷血中的热情。”
这句话中,蛇被赋予了光明与热情的象征意义,与人们对蛇的传统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
3.比较练习:对比《蛇》与古典诗歌中描写同一动物的作品,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示例答案:
古典诗歌《捕蛇者说》中的蛇形象多与邪恶、狡猾联系在一起,而现代诗歌《蛇》中的蛇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注重格律和韵脚,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6.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仍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蛇》中的节奏变化与情感波动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7.诗歌的审美价值:
-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蛇》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8.诗歌的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蛇》相关的现代诗歌和文学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宽知识面。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版精品学案《蛇》

第八课冯至的诗——蛇
【学习目标】
1.了解冯至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生字词。
3.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了解感知
1.了解诗人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2.创作背景
他创作此诗曾受到德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的启发,那“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诗人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的热烈向往想象为一条蛇;将少女的梦境想象为一朵“绯红的花朵”,却也不失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尝试。
单纯的暗恋、热烈的相思以及月光下的草原和那飘逸的秀发以及娇艳欲滴的花朵。
3.字音检测
绯()红
4.字词解释
绯红:一种颜色
二、深入学习
1.概括诗歌的大体内容。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蛇》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冯至《蛇》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冯至《蛇》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四、诵读感知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1、理解诗歌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部份第三单元精读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步步高】(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份第三单元精读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海拾贝别离冯至咱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咱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旁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
像方才避世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避世,咱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会,恍如第一次重逢,怀着感激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咱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世规定的年龄。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诗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季的童话》等。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诗人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仍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感觉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孤单,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等。
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诗作大多发表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因此被称为“现代诗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
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
四、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
就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
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
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六、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
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语言的整合和内在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七、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
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
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布置作业。
冯至《蛇》的原文欣赏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