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的定位及经验教训
小脑出血

(1)血压紧急处理
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 常脑血流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应用降压药仍有 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脑梗死, 但持续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舒张压降至约 100mmHg水平是合理的,但须非常小心,分支个 体对降压药异常敏感。大于230/140mmHg,予静 脉降血压药物;180-230/105-140mmHg,予口服 降血压药物;小于180/105mmHg,不处理。急性 期后可常规用药控制血压。
手术禁忌症
脑干出血、大脑深部出血、淀粉样血管病导
致脑叶出血不宜手术治疗。多数脑深部出血 病例可破入脑室而自发性减压,且手术会造 成正常脑组织破坏。
手术方式
①小脑减压术:是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最重要的外科 治疗,可挽救生命和逆转神经功能缺损,病程早期 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时手术效果好; ②开颅血肿清除术:占位效应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和 初期脑疝时外科治疗可能有效; ③钻孔扩大骨传血肿清除术; ④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⑤脑室出血脑室引流术。
鉴别诊断(三)
小脑脓肿:为常见的颅内化脓性病变。主要症状有 全身症候:发热、寒颤、头痛、呕吐、颈部抵抗感, Kornig氏征阳性等。颅内压增高一般在2~3周内出 现。头痛主要位于枕部,并向颈部或前额叶放射。 病灶侧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肌张力低,眼球震颤。 晚期后组颅神经麻痹。当波及脑干部位时,出现眩 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发音与咽下困难,水 平性眼震与第Ⅳ、Ⅶ对颅神经麻痹。
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 量。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
并发症防治
①感染:发病早期或病情较轻时通常不使用
抗生素,老年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易并发肺感 染,尿潴留或导尿易合并尿路感染,可根据 经验、痰和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选用抗 生素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口腔和呼吸 道护理,痰多不遗咳出应及时气管切开,尿 潴留可留置尿管并定时膀胱冲洗;
小脑出血的护理查房

小脑出血护理查房目录:一、概述二、病例汇报三、辅助检查四、护理评估五、护理问题六、护理措施七、护士长总结一、概述1.定义:小脑出血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是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
2.病因:①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
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
③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
④过分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等。
3.临床表现:约占脑出血的10%,好发于一侧小脑半球齿状核部位。
多数表现为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
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
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
多在48小时内引起大孔疝而死亡。
二、病例汇报患者:吴先林,男,61岁,农民,小学,诉:突发眩晕伴恶心不适于2019-12-12-13:13平车入院。
入院时测T:36.3℃,P:75次/分,R:19次/分,BP148/84mmHg,患者神志清醒,双侧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受压处皮肤完好。
立即将患者移至病床取平卧位,遵医嘱按外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病重、禁食、床边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2L/分,留置导尿通畅固定,引出淡黄色尿液100ml,立即给予了0.9%NS50ml+乌拉地尔100mg静脉微量泵入2ml/h,自诉:有青霉素过敏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血压170/100mmHg,口服药物治疗。
5年前有脑出血病史,1年前有脑梗死病史,后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关节强直,具体不详。
完善相关检查。
三、辅助检查:2019-12-12我院头颅CT示:1、左侧小脑脚出血破入脑室系统;2、双侧放射冠、双侧基底节及双侧丘脑区多发腔隙性梗塞灶。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目3.93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5g/L↓,红细胞压积3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4%↑,中性粒细胞数目87.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9.2%↓,尿微量白蛋白77.8 mg/L ↑,BNP122ng/L↓。
小脑出血的定位与注意事项(1)

小脑出血的定位与注意事项(1)小脑出血是指小脑内部的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由于小脑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如果小脑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小脑出血的定位及注意事项两个方面来介绍相关内容。
一、小脑出血的定位小脑是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头部的后下方,控制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动作。
如果小脑发生出血,患者将会出现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小脑出血的症状可能会随着患者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其次,小脑出血往往会导致运动障碍,如四肢无力、肌肉僵硬、肌肉痉挛等。
这些症状的表现形式具体取决于血液流到哪个部位。
最后,小脑出血还可能引起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等。
二、小脑出血的注意事项1.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小脑出血属于紧急情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患者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应立即致电119或120并尽快就近前往医院,并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保持平稳的体位。
2. 谨慎使用药物在小脑出血的初期,患者需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药物,特别是那些可能会引起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患者在就医时,应告诉医生自己有哪些药物过敏历史以及正在使用哪些药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3. 加强康复治疗小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饮食、体育运动、按摩、物理治疗,以及适当吃一些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营养物质。
4. 定期进行复查小脑出血虽然通过紧急救治措施得到较为及时的治疗,但患者仍然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患者可以定期进行头部CT检查、脑磁共振检查等,以监测病情的进展。
如果出现新的问题,也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总之,小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治。
患者在就医前,应了解相关定位和注意事项,以更好地处理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当做一些康复训练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出血急救反思总结报告

脑出血急救反思总结报告引言脑出血是一种突发性危险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为医务工作者,及时有效地进行脑出血急救至关重要。
在一次脑出血急救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进行一次反思总结,希望能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急救水平。
问题与分析问题1:反应不及时在这次急救中,我发现自己对于脑出血的识别和判断速度明显不够,导致急救措施的实施推迟。
面对病人出现的头痛、呕吐和突然昏迷的症状,我第一时间没有意识到可能是脑出血,而是将其误认为普通的头痛发作。
这样耽误了病人的抢救时间,也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
分析原因是我对脑出血相关症状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其纳入我的常规观察范围。
此外,我在急救环境中的应激反应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的应对紧急情况,避免迟疑耽搁时间。
问题2:操作不规范在这次急救中,我对病人进行了脑部检查,但操作不规范,没有做到用力平稳。
由于考虑不周,导致病人受到了额外的伤害,血压也进一步升高,加重了脑出血的病情。
分析原因是我对操作细节的训练不够,严重影响了我在紧急情况下的表现。
为了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我应该更加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操作要领的学习和理解。
问题3:缺乏团队合作在这次急救中,我与其他急救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够充分,导致了信息不畅通和行动不协调。
在诊断和抢救过程中,很多重要信息因为信息传递不畅而丢失,一些重要的急救措施也因为团队合作不到位而延误。
分析原因是我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应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主动与其他急救人员交流,确保信息的完整传递和有效沟通。
反思与改进反思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脑出血急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脑出血的识别和判断速度不够敏捷,需要更加关注并提高对相关症状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其次,我在操作技巧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
最后,我应该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其他急救人员积极协作,形成合力。
小脑出血的定位及经验教训

者多伴有呼吸困难,难以保持屈颈)。
小脑出血的定位及经验教训
第17页
• 2.手术步骤:
• ⑴侧脑室引流术:首先要解除脑脊液循环 梗阻,缓解颅内压力,预防脑疝,可经侧 脑室额角做脑室外引流,普通首选非优势 半球侧脑室额角。待颅内力基础正常,生 命体征平稳后实施小脑血肿微创术。
• ⑵小脑血肿微创术定位:因为小脑被窦汇、 横窦、乙状窦、环窦和枕窦围绕在一个狭 小范围内,穿刺不慎易损伤这些静脉窦, 造成硬膜外出血,而加重病情,所以,准 确定位非常主要。
小脑出血的定位及经验教训
第18页
• 为了避开上述静
脉窦,普通穿刺
点选择在正中矢
状线旁开2.5cm
与横窦线下
1.5cm交点。穿
刺角度依据以下
“321”方法: ①
3条线: 用龙胆紫
标出: 正中矢状
线(或称颅中线:
从头顶经过枕外
隆突直至颈部)、
横窦线(或称上
项线: 枕外隆突
到乳突根部水平
连线)、
小脑出血的定位及经验教训
第7页
• 小脑出血量不大时, 小脑症状较为经典。主要为躯干及 四肢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吟诗样言语、构音障碍。可 能存在颈部抵抗。当出血量增大时, 可相继出现脑桥受 压体征如外展神经瘫痪、侧视麻痹、强迫性、分离性凝 视、分离性斜视、周围性面瘫、角膜反射减弱或霍纳综 合征, 同侧或双侧病理反射、轻度偏瘫。意识水平开始 下降。因为第四脑室与导水管受压, 可出现意识含糊、 智能改变。当出现大量小脑出血, 尤其蚓部出血时, 患者 表现类似脑桥出血, 如昏迷、针尖样瞳孔、共济失调样 呼吸和去大脑强直。
• 教训: ①抢救时机掌握不准;②小脑定位困 难,穿刺针几次滑入颅底。
脑出血的神经定位

【脑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
(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瘫痪肢体早期肌张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
主侧半球出血时伴有失语症。
(2)脑桥出血双侧面肌及四肢肌瘫痪,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
(3)脑室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很快进入深昏迷,并可有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4)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
出血时白细胞计数增多,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起病1周内CT检查可确诊直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血肿。
小脑出血的定位与注意事项(一)

小脑出血的定位与注意事项(一)小脑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平衡的部位之一,如果小脑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失衡、眩晕等症状。
小脑出血是一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本文将从小脑出血的定位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小脑出血的定位小脑出血是指小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向外渗出并形成出血灶。
小脑出血最常发生在小脑软膜下、小脑幕下、小脑蚓部等部位,这些部位具体包括以下定位:1.小脑软膜下出血:位于小脑下方,血液聚集在小脑软膜下,导致颅内压升高。
2.小脑幕下出血:位于小脑上方,血液聚集在小脑幕下,导致颅内压升高。
3.小脑蚓部出血:位于小脑内部,是小脑出血中最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治疗。
以上三种定位都会导致小脑功能受损,对身体造成极大影响。
二、小脑出血的注意事项1.保持安静:小脑出血后,最好保持静止,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思考,这样会增加脑部血流量,进一步增加颅内压。
2.注意饮食:小脑出血后,应当确保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但同时应当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切勿吃太饱或饥饿过度。
3.服药治疗:小脑出血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如神经营养剂、降压药等,减轻症状。
4.监测病情:小脑出血后,需要与医生沟通,按时进行检查和治疗,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生活习惯改变:小脑出血后,需要严格控制生活习惯,例如放弃抽烟、少喝酒、定时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预防小脑出血及其复发。
小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症,需要及时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的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减少出现小脑出血的可能性。
此外,病人本人、家属等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病情的特点和治疗方案,更好地应对小脑出血的发生。
小脑出血的健康宣教

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患者和家属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照顾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家庭护理指导
04
CHAPTER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肺部感染
消化道出血
尿路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照顾者
家属需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心理支持者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语言训练等,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协助者
家属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倾听与理解
家属需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肯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小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意识障碍等因素,易导致肺部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由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易引发尿路感染,影响患者康复。
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是小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贫血等。
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
一旦发现肺部感染迹象,应立即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和营养支持。
发病原因
定义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对小脑出血进行准确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增长等都是小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脑出血患者中约有 1/5 病情呈迅速进行性加重, 并可在48小时内陷入昏迷而死亡;大多数患者病 情较急,呈进行性加重;少数患者为慢性进行性, 类似小脑占位病变。 • 4、预后:直径3cm以下的小血肿通常不须手术处 理且预后良好,3.5cm以下的血肿约1/3伴脑积水, 而大血肿伴脑积水者可达 90% 以上。 CT 显示四叠 体池消失为出现脑积水的强烈指征。无四叠体池 受压者,42%存在脑积水,部分受压者75%有脑积 水,而全部受压消失者,均有脑积水。以上情况 下,患者恢复的可能性分别为88%、69%、0%。
四、微创清除术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 小脑出血的比较
• 1、传统手术步骤: • ①麻醉和体位:气管插管全麻;体位一般采用侧卧位, 血肿侧在上。 • ②头皮切口:血肿较小和病人一般情况尚好,无脑干受 压表现时,可在血肿侧做一枕下旁正中垂直切口,切开 头皮及枕后肌群,置椎板牵开器牵开切口;血肿较大, 临床症状严重时多采用枕下部垂直切口。 • ③骨窗开颅:枕鳞钻孔,用咬骨钳扩大作一侧或两侧枕 下部骨窗,枕大孔后缘及环椎后弓咬除1.5~2.0厘米宽。 • ④硬脑膜切开:硬脑膜紧张可先行侧脑室穿刺放出脑脊 液,星状剪开硬脑膜,打开枕大池放出脑脊液。
• ⑤小脑切开清除血肿:在血肿临近的小脑表面做 长 1 厘米的横或竖切口。切开前,以双极电凝止 血。分开小脑切口2~3厘米深,即可进入血肿腔, 用吸引器在直视下或显微镜下清除血凝块。 • ⑥关颅:小脑血肿清除后,小脑半球多呈肿胀, 需充分颅骨减压,硬脑膜不予缝合或筋膜扩大修 补,肌肉彻底止血后,分层严密缝合。 • 2、微创清除术: • ①只需局麻; • ②针钻一体,快速进入小脑内,手术简便; • ③创伤小; • ④密闭式引流,固定好,不易感染; • ⑤关键是定位要准确。
• 3 、穿刺时应注意颅内压的稳定,应避免颅压降 的太低,引起再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小脑血肿 开始往往不能抽出多量血肿,但经2~3次向血肿 内注入血肿液化剂开放引流后,多能将血肿清除。 • 4 、拔针:由于穿刺针位于枕部,病人不能平卧, 易引起烦躁,应根据复查CT的情况及时拔针,并 不要求血肿全部清除,只要血肿对四脑室和脑干 的压迫基本解除,占位效应不明显,即可拔除血 肿穿刺针,但要注意保留脑室引流,待脑室内出 血基本清除,特别是三、四脑室通畅后,再考虑 拔除脑室引流针,必要时进行腰穿,促进脑室通 畅。 • 5、一般穿刺针的长度为50~70mm。
• 病例3:男,61岁,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7小时与 2002 年 3 月 2 日 入 院 。 CT 示 : 左 侧 小 脑 出 血 3.0×3.4×3cm (约 15.3ml )。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头 痛 、 呕 吐 加 重 , 3 月 7 日 复 查 CT : 血 肿 增 大 为 3.9×4.86×3cm,约28.4ml,占位效应加重,四脑室和 脑干受压。当日给予微创术,未做脑室引流。第一针穿 刺位置较低,抽出暗红色新鲜血,即可复查CT,见穿刺 针距离枕骨大孔 1cm ,位于乙状窦边缘,根据该针位置 重新定位,穿刺后抽吸出陈旧血15ml,无新鲜血,冲洗 引流,术后第 2 天( 3 月 8 日),引流出陈旧血约 20ml, 复查 CT ,血肿明显缩小(约 5ml ),四脑室和脑干受压 缓解,缓慢拔出第一个穿刺针。3月9日,复查CT,第一 个穿刺针的通道上无出血,原出血灶血肿基本清除。病 人住院35天痊愈出院。 • 教训:穿刺点选择偏下,接近枕骨大孔。
三、小脑出血的临床
• 1 、发病率:小脑出血在欧美地区 1810 例脑出血中占 3%; 台湾地区 292 例脑出血中占 5.1% ;日本 5255 例脑出血中 占8%。 • 2 、病因: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原因,其他如血液病或出、 凝血障碍、肿瘤、血管畸形亦可引起小脑出血。 • 3 、临床表现:小脑出血起病过程亦较突然,但症状恶 化过程大多持续数小时。由于天幕下压力缓冲空间大大 小于幕上,因而高颅压征象突出,且出现较早。起病时 头痛、呕吐较常见。眩晕、共济失调较为突出。头痛常 位于枕部,但亦可出现或放射至其他部位,有时疼痛较 剧烈,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创清除术治疗 小脑出血的定位与注意事项
前 言
• 根据2000年7月在青岛举办的全国首届颅内 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临床应用研讨会的汇编 资料,在 1759 例脑出血微创术患者中,小 脑出血 21 例,占 1.2% 。其中,神经外科完 成 14/606 例 ( 占 2.3% ) , 神 经 内 科 完 成 7/1153 例(占 0.6% ),说明神经内科医师 在实施小脑出血微创术时存在更多的顾虑。 结合作者近 2 年完成的 4 例( 1 例好转, 2 例 痊愈,1例死亡)小脑出血的情况,总结如 下:
• 为了避开上述静 脉窦,一般穿刺 点选择在正中矢 状 线 旁 开 2.5cm 与 横 窦 线 下 1.5cm 的 交 点 。 穿刺角度根据以 下“ 321” 方法: ①3条线:用龙 胆紫标出:正中 矢状线(或称颅 中线:从头顶通 过枕外隆突直至 颈部)、横窦线 (或称上项线: 枕外隆突到乳突 根部的水平连
• 病例2(郑州市急救中心):女,58岁,既往有2 次脑出血病史(1次为左侧外囊,1次为右侧基底 节),本次因头痛、呕吐、不能行走 4 小时于 2001年10月27日入院,CT示:左侧小脑半球出血 (量约20ml)并破入三、四脑室。保守治疗后, 头痛、恶心、呕吐不能缓解,无意识障碍,要求 手术,于发病后第 5 天手术,先行左侧侧脑室引 流,后行小脑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术中病人 一直清醒。术后第 2 天复查 CT ,血肿基本清除, 但右侧硬膜下出现少量出血。病人住院15天,好 转出院。 • 教训:①穿刺时 2 次将穿刺针滑向颅底;②穿刺 时颅压降的过低,引发硬膜下出血。
五、与微创术有关的影像学和解剖学知识
• 1、CT:一般层厚10mm的CT扫描,只能在2个层面上可见 小脑。如果基线为EM线,小脑能在三个层面显示。
• 2 、穿刺通路上的组织:与幕上出血不同的是小脑穿刺 通路上的软组织较厚,包括:①颈筋膜浅层;②颈后肌 群(斜方肌、头夹肌);③枕骨鳞部。一般没有大血管。
一、病例分析及教训:
• 病例1:女,69岁,因头痛、呕吐、神志不 清 2 小时于 2000 年 9 月 23 日入院, CT 示:右 侧 小 脑 半 球 出 血 靠 近 中 线 3.2×3.5×3cm (约 16.8ml )。入院后昏迷程度逐渐加重, 发病后6小时手术,术前呼吸浅慢、暂停。 先行右侧侧脑室引流,呼吸未改善,再行 小脑穿刺,抽吸出陈旧血约8ml。穿刺术中 病人死亡。 • 教训:①抢救时机掌握不准;②小脑定位 困难,穿刺针几次滑入颅底。
• 病历4:男,59岁,因突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1小时于2002 年 4 月 29 日 中 午 12 : 20 入 院 , CT 示 : 小 脑 蚓 部 出 血 (1.0×1.8×1.5cm)Ⅲ、Ⅳ出血铸型。 常规内科处理,头痛逐 渐加重,8PM 出现昏迷,程度逐渐加重,呼吸表浅。复查 CT,血 肿明显增大(4×3×3cm)伴脑积水。9PM实施微创术,术前病人 血压 210/110mmHg ,呈中深度昏迷,压眶反射消失,瞳孔缩小 (2m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浅慢,不规则,间断时间长。快 速经左侧额角做侧脑室引流,见脑脊液喷出。待颅内压降至正常 后,取70mm的针做左枕部穿刺,抽吸出陈旧血液约 3ml ,术中复 查CT,见穿刺针位置偏下、偏内侧,调整穿刺角度,抽吸出陈旧 血约 6ml ,反复冲洗,注入液化剂闭管 3 小时,持续引流。术后 170/110mmHg ,呈嗜睡状,分离性斜视,呼吸平稳。 4 月 30 日 9AM 复查CT,血肿缩小2.6×2.77×2cm。侧脑室缩小,三脑室内出血 明显减少。5月1日,病人神志清。血肿引流管无陈旧血引出,缓 慢拔管。脑室持续引流通畅。5月4日复查CT,小脑血肿明显缩小, 密度减低,三脑室无出血,四脑室少量出血。5月9日,开始夹闭 脑室引流管。5月10日复查CT,小脑出血完全吸收,无脑积水。5 月11日,拔除脑室引流管。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约200~300ml。 住院2个月痊愈出院。 • 教训:①穿刺点选择偏下;②穿刺角度掌握不好。
• 3 、供应小脑的动脉: ①小脑上动脉(分为 外侧小脑上动脉和内侧 小脑上动脉,前者供应 小脑上外侧、小脑上中 脚和齿状核;后者供应 齿状核、上蚓部和小脑 半球的表面); • ②小脑前下动脉(供 应被盖外侧份、脑干中 段、小脑中脚下份、小 脑下脚、绒球和邻近的 小脑半球); • ③小脑后下动脉(供 应绳状体、疑核、脊髓 丘脑束、橄榄小脑束、 迷走神经运动核、三叉 神经脊髓束、小脑下脚 部、下降交感神经纤维 及前庭核)。
• 小脑出血量不大时,小脑症状较为典型。主要为躯干及 四肢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吟诗样言语、构音障碍。可 能存在颈部抵抗。当出血量增大时,可相继出现脑桥受 压体征如外展神经瘫痪、侧视麻痹、强迫性、分离性凝 视、分离性斜视、周围性面瘫、角膜反射减弱或霍纳综 合征,同侧或双侧病理反射、轻度偏瘫。意识水平开始 下降。由于第四脑室与导水管受压,可出现意识模糊、 智能改变。当出现大量小脑出血,尤其蚓部出血时,患 者表现类似脑桥出血,如昏迷、针尖样瞳孔、共济失调 样呼吸和去大脑强直。 •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小脑出血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 早期仅出现小脑症状与体征,中期出现局灶性脑干症状、 脑神经征与意识水平下降,晚期则出现四肢瘫与昏迷。 根据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及血肿对脑室系统的影响,患者 症状可稳定不变或快速进展。症状恶化者常在数小时至 两天内出现终末期表现。
• 最常见的出血动脉为小脑上动脉 的分支,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破 裂引起。血肿常位于小脑齿状核 附近及小脑白质内,也可通过小 脑脚延伸至脑干,有时破入第四 脑室。小脑蚓部出血很少见。
• 3、体表投影: • ①乳突:在乳突后部的 内面为乙状窦沟延续至 枕骨大孔的后外侧,容 纳乙状窦。 • ②枕外隆凸:是位于枕 骨外面中部的一个隆起, 其内面为窦汇(由上矢 状窦与直窦汇合而成)。 ③上项线:为乳突根部 与枕外隆凸的连线,内 面适平横窦,宽约1cm。 右侧宽而深,左侧窄而 浅,为颅内最大的硬脑 膜静脉窦。颅内的静脉 血绝大部分都集中到横 窦,而右侧横窦向下经 颈内静脉回心途径较短, 因此,血流量多于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