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解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安排顺序是“先列--后解”,即先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再讨论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样的安排可以自然地反映出所讨论的内容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逐步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解方程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其中合并同类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元一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合并成一项,将方程转化成)0

n

mx的形式,当m≠1的时候再利用等式性质2

=m

(≠

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的系数化为1,从而使方程向a

x=(常数)的形式进行转化. “解方程”就是将复杂的方程转化成a

x=(常数)的形式,其中化归思想起了指导作用.化归的思想在以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都有所体现.

方程和方程思想是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学数学的基本功,学习方程的知识和解方程的技能,学会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素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 a

=的形式),掌握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建立符号意识,逐步体会模型思想.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理解合并同类项的依据和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给定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能够准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解方程.了解合并同类项的

x=(常数)的形式转化,在此过程中体会化归思作用是简化方程,使方程向a

想.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会直接应用有理数的运算,还会应用“合并同

类项法则”,因此能熟练准确地解方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对“购买计算机问题”的研究,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析其中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根据相等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观察与分析这类方程的特征,进而能够讨论出通过合并同类项解这类方程;在“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数学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落脚点.对于“列方程”,学生已经知道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设未知数,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转化成数学问题,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习惯了用小学学习的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时还需要经历思维的转换过程,因此本节课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发现“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一基本的相等关系;例2要求出三个未知数,学生对于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存在困难,而且缺少选择最优解的经验,所以教学中通过小组交流,给学生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各小组对比解法,体会最优解法;对于“解方程”,学生已经了解“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a为常数)的形式”,而且掌握了合并同类项法则,但作为解方程的起始课,学生对每步的要求和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用合并同类项化简方程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弄清方程的特征,解方程的步骤和每一步的算理及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并解出方程.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电子白板为平台,用微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利用PPT课件和白板互动功能展示问题的分析、解决、归纳的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建模和化归的作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白板的“大小屏互动”功能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我”叫阿尔——花拉子米,“我”是中亚细亚的一位数学家.约公元820年,“我”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同学们,你知道“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动:学生观看微课,教师指出本节课学习“对消”.

【设计意图】本节引子与上一节的“阅读与思考——方程的史话”相呼应,同时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助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

2.问题引领,探究新知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追问1:根据第一节的学习经验,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唤起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追问2:“问题1”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你认为应怎样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读题,基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分析已知量、未知量、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师生讨论分析:

① 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② 设未知数: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 台计算机;

③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14042=++x x x .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简单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列方程的过程,发现“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通过实际问题渗透方程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

问题2 怎样解方程14042=++x x x ?

师生活动:学生审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解方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观察方程的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方程14042=++x x x 的左边不是最简形式,需要化简,使学生清楚整式方程的化简是建立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上的,所以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 的同类项合并,即x x x x x 7)421(42=++=++,教师以框图的形式板演解方程

42++x x x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图1

教师追问:20=x 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师生活动:学生口算方程的左边=20+2×20+4×20=140,右边=140,因为左边=右边,所以20=x 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能使各步骤的先后顺序更清晰,渗透算法程序化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和更好地体会化归思想.教学中不要求学生也画框图.得到方程的解后,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3 以上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依据,能使学生加强理解算理,并养成说理的习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都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