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动态随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在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的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在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创建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报告。
COSO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基本经济目标:包括绩效、利润目标和资源、安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包括中期报告、合并财务报表中选取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
COSO报告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使国际活跃银行有公平竞争的基础,十国集团于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同意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2006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是增加了对交易账户和双重违约的处理。
回顾巴塞尔委员会近若干年发布的几乎所有文件,无一不贯穿了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精神。
各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中,无一例外的都包含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控制思想和原则。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该框架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督活动与错误纠正。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组织机构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来管理和监督业务活动,确保实现组织的目
标和愿景,保护组织的资产,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国际贸易的增加,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文
献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
许多文章探讨了内
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些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风险管理、业务
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原则,如责任分担原则、信息保密原则、内外部监督原则等。
一些研究还分析了内部控制在企业
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
国外的研究文献则更多关注内部控制的国际视野和对比研究。
一些研究文献探讨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内部控制实践差异。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机构是否能够在不同
的法律、监管和文化环境下实现其目标。
一些研究还通过对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在不同国际背景下优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和经验。
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方面。
这些研究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企业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
借鉴,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概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管理系统,旨在确保企业运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是对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相关学者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
而在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历史较长,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相对更为深入。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动态,发现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方向。
本文将就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差距、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内部控制一直是财务管理和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较为深入。
他们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内部控制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国内学者还关注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效果。
他们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涵盖领域也逐渐拓展。
未来,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2 内部控制的国外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化,内部控制在国外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学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便通过参考各类文献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等来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衡量公司良好治理原则的应用、衡量财务报表的质量,作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和良好公司治理原则的运用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
Qiong Duan(2020)对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A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作者认为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Zoran Todorovi 和Bozo Vukoja(2020)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得出结论,建立内部控制的兴趣,受到官场腐败的增加和商业道德侵蚀的影响,企业的分权管理过程随公司的不断扩大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内部控制,还需要内部控制。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美等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相对悠久,他们对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较早,相应的理论也更加成熟,在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比较完善。
二、国内文献回顾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分类、逐层的推进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内部控制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李娜(2020)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建立、观念意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部门及学者认识到控制的不可或缺,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阶段。
为提速我国内部控制的开展,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借鉴西方内控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陶雪阳(2021)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认为人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推动的核心。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领域的研究机会,期望对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人员给予一定参考。
/3/view-12959026.htm关键词: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整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2一、引言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前进以及公司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在内容上的持续扩充以及理论概述上的更加规范。
1990年以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果,这其中的一些成果成为业界的“标杆”,是后来各个国家的学者研究的方向。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在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要属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所发布的名为“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报告,即“COSO报告”。
该报告对内控进行了新的归纳与概括,并讨论出了构成内控框架的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2004年9月,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又发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文件,该文件在内控方面增加了关于从各??方向进行风险管控的新内容,进一步将风险管控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联结在了一起。
另外一个著名的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是《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SOX法案”。
该项法案提出了新的观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出公司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要保障其内部控制是有作用的,其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能够合理保证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可靠性的控制程序以及其完成的状况,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外界发布该企业对其内控现状的评价与分析的资料。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利益,提供合理保证,规范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经营环境,还需要考虑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总结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以期对内部控制研究的进展有一个了解和认识。
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评估等方面。
在定义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都较为一致,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在经济和效率方面达到预期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流程等内容。
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研究文献主要关注内部控制文化、内部控制人员和内部控制意识等因素对于内部控制的影响。
在内部控制评估方面,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估的方法、过程和评估结果的有效性等问题。
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案例研究主要通过对具体企业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问题。
有学者通过对某公司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方面。
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可以减少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和内部控制评估不准确等方面。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防止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国外,内部控制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将对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1. 内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包括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防止内部和外部的欺诈和浪费。
内部控制的建立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所有权结构、管理层特征等。
已有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企业内部控制较为完善,管理层经验丰富的企业内部控制也相对较好。
(2) 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
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是内部控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已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如COSO模型、风险评估和控制自查等。
(3) 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内部控制研究中的另一个热点。
已有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声誉,同时减
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3.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启示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对于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国内需要制定适用于本土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评价方法。
其次,企业应该注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改进,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最后,内部控制研究应该与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如企业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在国内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还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遵守各种国际规范和标准。
了解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深入。
《会计研究》、《管理学报》、《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定义、构成要素、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
张三等(2015)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内生动因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生动因理论框架,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在机制。
又如,李四等(2017)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中,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国内一些学者还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
王五(2016)在《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中指出,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企业绩效下降,从而提醒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这些研究为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了大量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学者们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影响。
Jones et al.(2018)在《The Impact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on Firm Risk: Evidence from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Disclosures》一文中,通过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披露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风险的积极影响,从而呼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
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
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
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
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
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
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Margaret O'Reilly-Allen和Dorothy McMullen(2002)的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使用者关于财务报表可靠性的认识没有受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和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质量对于内部控制质量和质量保证的问题比仅仅关于财务报告机制的研究更有价值(Kinney,W.,2000)。
Kinney,W.和Maher,M.和Wright,D.(1990)描述了基于产出的内部控制定义,通过建立标准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外部审计员、管理者、审计委员会、股东和其他与上市公司有利益关系的相关者、政府和社会人士都是内部控制标准的需求者。
如何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Kinney,W.(2000)对内部控制质量和质量保证进行了探讨,涉及到研究障碍、研究问题及未来趋势;描述了有限知识、内控程序固有的复杂性、缺乏获取数据组织人事的通道、研究结果的潜在普遍性、出版物的限制范围五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研究的阻碍。
(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Beneish,D.,和Billings,M.和Hokker,L.(2005)通过336个样本公司测试了在披露公司和非披露公司中,强制内部控制不足的披露对信息不确定的影响;发现在披露公司和非披露公司对信息不确定的解决中,披露公司具有消极的价格回复;对于披露公司我们发现在高固有报告风险情况下,市场对披露的消极回复在加剧;而当公司具有高质量审计员时,市场对披露的消极回复会转移;当公司的报告收入占盈余收入的比例高时,披露公司的消极市场反应会受到抑制。
Weili Ge 和Sarah McVay(2005)通过对261家在2002年SOX法案实施以后至少披露过一个重大缺陷的公司的研究,基于管理者提供的描述性重大缺陷的披露,发现弱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资源保障不足相关;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与收益认识政策不足、责任细分缺乏、期间报告程序和会计信息的不足、不适合的会计调和之间相关;管理披露的重大缺陷经常描述内部控制问题中的复杂会计问题;发现重大缺陷的披露与商业复杂性正相关,与公司大小、公司盈利、公司业绩负相关。
Doyle,J.和Ge,Weili和McVay,S.(2007)通过2002年到2005年期间779家公司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发现具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一般较小、年轻、财务能力弱、复杂、快速增长、正在重组;有更严重的实体层面控制问题的公司更小、年轻、财务能力弱。
而会计问题较小的公司财务更健康,但是这样的公司复杂、多样化、迅速改变操作;还发现决定因素根据重大缺陷的特殊性而改变,与重大缺陷的类型相关。
Ashbaugh-Skaife,H.和Collins,D.和Kinney,W.(2007)发现存在内部控制披露的公司有更复杂的操作,忙于并购、重组,持有更多的存货,增长更快;提供早期内控披露警告的公司更可能被主要审计员审计,更可能有集中的公司所有权;在SOX强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要求之前,面临更大内部控制风险及面临更多报告激励的公司更可能披露能控不足。
Andrew J. Leone(2007)发现与组织复杂性、重要的组织变化、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相关投资三个要素相联系的控制风险要素与内控披露相关;在Ashbaugh,Collinsand Kinney (2007)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性解释,同时提供一些与这些选择性解释相一致的描述性的证据。
Jeffrey T.和Doyle,Weili Ge和Ssrah Mc Vay(2007)使用了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之间至少披露了一个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测试盈余质量和内控之间的关系。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一般与没有形成现金流的估计盈余相关;财务报告中内控弱的公司一般具有低盈余质量,弱内部控制与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由与公司层面的控制相关的披露导致的;审计与特定会计不足之间无关。
Udi Hoitash和Rani Hoitash和Jean C. Bedard.(2009)测试了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控质量有关,而这种关系只有在SOX404章节的严格要求下才有;在SOX404章节下高质量公司治理与更有效的内控相关,会计和监督专家都与高质量内控相关;会计专家与财务报告过程控制相关,而监督专家与管理过程控制相关;监督专家与高质量人事及信息技术问题方面的内控相关,与财务报表不相关;审计委员会大小与重大缺陷披露无关。
(四)盈余质量及经济刺激Hollis Ashbaugh-Skaife和Daniel W. Collins和William R. Kinney和Jr.,Ryan LaFond(2006)调查了内部控制不足的影响及他们在盈余质量上的补救;发现报告内控不足的公司与没有报告内控问题的公司相比有较低质量的盈余;对报告内控不足进行补救的公司在盈余质量上表现出增长,而那些没有补救的公司则没有增长;强的内部控制积极影响财务报告真实的和感观的可靠性。
Rogier Deumes 和W.Robert Knechel.(2008)通过对自愿报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经济刺激,使用公共贸易公司做样本,通过定义6个与内控相关的报告目录来衡量披露的程度;发现内控披露程度与管理者股票持有负相关,与财务杠杆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披露程度随公司固有风险暴露情况而变化;自愿内控报告程度与信息及代理问题的指示正相关。
(五)关于误述Lizabeth A.Austen和Aasmund Eilifsen和William F. Messier,Jr (2000)通过对6个最大的上市公司的58个审计的误述数据的分析表明,在财务报表中,人事问题的内在风险因素与误述的概率相关;会计层面的内在风险评估与发现误述的发生率和重要性都相关;相较于复杂环境,非复杂环境中的误述的重要性更强。
(六)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James Lloyd Bierstaker和Jay C.Thibodeau(2006)通过对73个有不同经验的审计员进行实验,发现与准备叙述的审计员比,完成问卷调查的审计员能准确识别更多的内部控制设计缺陷,而内部控制评估经验缓和了该影响;发现问卷记录格式激励审计员拥有内部控制知识,因此提升他们在识别内部控制设计缺陷时的表现。
Jayanthi Krishnan(2005)通过对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与改变审计员但没有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样本公司的比较,从大小、独立性、专业性三个维度测试审计委员会质量,结果表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和具有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更不可能相关,该结论对于报告条件和重大缺陷这两种水平的内部控制问题都是成立的。
(七)其他Jan Colbert(2008)在如何监测内部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监测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指出监测是核查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行业、特定的企业和有资格的执行监测职责的人员对决定內部控制监测的时间和频率有重要作用;同时要报告监测结果及采取的措施。
二、文献述评及启示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太广泛,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理论研究涉及到内部控制的需求分析、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内部控制质量、误述、信息不确定、重大缺陷披露,还有学者从经济、盈余质量、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进行内控研究,涉及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及风险管理等,但是各方面的研究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实务。
自从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公司的舞弊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学术界都意识到实务研究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很多都是采用收集公司样本做调查研究,这样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适合企业的解决方法。
实践中的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千差万别,对于内部控制实务的研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实务研究以总结出一套通用的内部控制体制。
但是对于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忽视,理论是实践的基石。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应该如何根据国家颁布的内控规章制度和学者的理论研究建立适合企业的内控体系的研究不足,从正文的综述可以看出学者更多的是研究企业在实施内控之后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种由果导因的研究方式,因此学者应该更多的从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如何构建适合的内控管理体系,形成一种由因到果的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