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莫”字词性小议

“莫”字词性小议

“莫”字词性小议“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

”《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

”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

”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

”《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

”笺:“莫,无也。

”《小雅·天保》:“以莫不庶。

”笺:“莫,无也。

”《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

”注:“莫,无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

”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关于“莫”的词性,综合起来有四种观点:1.“无定代词”即无指代词,由马建忠(1898年)提出,以王力、杨伯俊先生为代表。

王力先生认为“莫”为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等,以《战国策·楚策》中“群臣莫对”为例。

杨伯俊先生在肯定“莫”是无指代词的同时,进一步用金文和《尚书》的材料来证明“亡”“罔”也是无指代词。

2.副词以周生亚先生为代表。

他在《“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反对“莫”为无指代词的观点,并且强调“莫”是表示对其前主语所体现的范围的全称否定的否定副词。

3.动词以韩学重先生为代表。

他在《对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莫”的词性为动词。

他根据《孟子·告子上》“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胜于生者”的对应出现,认为“莫”是表示“有”的否定概念的动词。

4.代词、副词、动词以杨树达(1954年)、朱振家(1994年)先生为代表。

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将“莫”分为三类:“无指代名词”“同动词,无也”“禁戒副词,勿也”。

朱振家先生认为:“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的,在‘莫’字前出现副词、介宾词组的,‘莫’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我们认为,“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国语》不定代词"或"与"莫"

《国语》不定代词"或"与"莫"

《国语》不定代词"或"与"莫"郑益兵【摘要】《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

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

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e of the indefinite pronouns "huo" and "mo" in History of the Countries. From the view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they both act as subject. And th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in small sentences and in subjectpredicate phrases. The frequency of "m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 huo". In term of grammatical meaning, they are opposite equivalents. From the aspect of evolution, "too" began to bleach and turned to be an adverb, while "huo" didn't. This shows that the equivalents' development is out of phase.【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国语》;不定代词;“或”;“莫”【作者】郑益兵【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或”和“莫”是西周时代新出现的代词。

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从来肚里也莫有通过,借在简土地庙裏训了几简蒙童。”
名词
安定。
《诗经·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薄,淡漠。
《论语·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动词
勉励。
《淮南子·缪称训》:“其谢之也,犹未之莫欤?”
有所怀疑。
《庄子·人间世》:“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消散。
《韩诗》:‘乱离斯莫,爰其九牛,而刀可以莫铁。”
通“谟”。谋;谋划。
《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形容词
广大。
《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通“寞”。寂寞;沉寂。
《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涧底鳞。”
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词性
意思
例句
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副词
表示否定。不。
《诗经·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
《史记·商君列传》:“莫如商鞅反者!”
表示揣测或反问。或许;大约。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
没有。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摘要:“莫”作为否定副词,经历了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不仅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还可以用来表示禁止性否定。

“莫”字的用法也随文化发展不断深化,既可以做无定代词也可以做否定副词。

这些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否定副词“莫”演变历程
一、“莫”的来源
在《说文解字·茻部》中:“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其本义为“日落的时候”(与现在的“暮”同义)但在文献中很少使用。

在古汉语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辩的是“莫”的词性。

古代汉语中时常以一种否定词来做代词,用来表示“无”和“无物”的意思。

这类词中最为常见的是“莫”字。

“莫”使用的很早,其中《易·益卦·上九艾辞》“莫益之,或击之”和《诗·周颂·小毖》“莫予井蜂,自求辛蛰”的两“莫”都是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

“莫”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

在如今一些教材中,关于“莫”的释义,都为“无定代词”。

这也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另一类认为“莫”是副词,其代表是周生亚,他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

[1]第三类的代表是韩学重的《古汉语研究》上撰文提出,“莫”的词性应是动词。

还有观点认为“莫”同时具有代词、动词、副词三种词性。

许多人会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莫”的词性,但这。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赵怀英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

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

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

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赵怀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上古无指代词“莫”和“无” [J], 朱声琦
2.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 [J], 玄盛峻
3.无指代词“莫”及有关句式 [J], 余论;微言
4.上古无指代词“莫”和“无” [J], 朱声琦
5.“无指代词”新论——先秦文献中的“莫”、靡、“罔”、“无” [J], 杨雪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汉语试卷五

古汉语试卷五

古汉语试卷五古汉语试卷五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部。

B 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 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 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 《经传释词》《经传释词》 B B B《词诠》《词诠》《词诠》C 《助字辨略》《助字辨略》D D D《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 会意会意B B 形声形声C C 假借假借D D 转注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 莫、休、甘、武莫、休、甘、武 B B 炎、寒、贼、朱炎、寒、贼、朱C 从、信、秉、亦从、信、秉、亦D D 友、及、伐、取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错 措措B 睹 覩覩C 置 寘寘D 沽 酤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孟尝君顾谓冯谖。

谈古代汉语中“莫”的词性

谈古代汉语中“莫”的词性
况下 ,它 的意义 是什 么 ,学 术界 却存在着 不 同的观 点 ,最 主要 的争 论点集 中在 “ ” 的词性 该 如何认 莫
在 上面结 构相 同 的两 个例 子 中 ,对于 “ 莫” 的 解 释应 该是 相 同 的 ,但 马 汉 麟 在 《 汉 语 语 法 提 古
要 》 中将 “ ”解 释 为 “ 有 什 么 ” 莫 没 ,词 性 为 “ 无 定 代词 ” 而何 乐士 编 写 的 《 代 汉 语 虚词 通 释 》 , 古 中将上 面 例 子 中 的 “ ”解 释 为 “ ” 词 性 为 莫 不 , “ 定副 词 ” { 可 见 对 于 同 一 个 词 的不 同 的理 解 , 否 。 会 得 出不 同的词性认 定结 论 。我们知 道对 于一个 词 来 说 ,在特定 的一 句话 中 ,词 性只可 能是 一种 ,所
候 ,都将 其称 为 “ 定 代 词 ” 无 ,这 也 是 当今学 术 界
的主流观 点 。另 一类 意见认 为 “ 莫”是 副词 ,其代 表人 物是 周生亚 先生 ,他在 《 中国语 文》上 曾撰文 指 出 “ ”应是 “ 范 围的否定 副词” l 第三 类意 莫 表 。3 见 的代表人 物是 韩 学 重先 生 ,他 在 《 古汉 语 研 究 》
在古 代汉语 中 “ ”是 一个 重要 的常用词 ,在 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确定 “ ”的词性 时会 采用 翻译 的方法 ,根据 上 莫 下 文意来 判断 它 的词 性 ,但 这种 方法 不够严 密 ,经 常 出现仁 者见 仁 ,智 者见 智的情 况 。例如 : ( )吾盾 之坚 ,物莫 能陷 也 。(《 1 韩非 子 》 ) ( )至美 素璞 ,物莫 能饰 也 。(《 2 盐铁论 》 )
Ab ta t M o i a m p t nta int src : s n i ora nce Chi s wor whih i c m m o y ne e ds c s o nl us d. I t e c e n h our e of s t i t dy, t e ee se o e d fe e to ni s i c de i ice st t r fs e h,w h c her s u h r xit d s m ifr n pi on n a a m ccr lsa o ispa to pe c ih a em anl n fniepr ou r i y i de i t on ns,n g tv dv r san e b . St ri g f o t e g a m a ia u to e a ie a e b d v r s a tn r m h r m tc lf nc in ofM o,t ut orde e m i d ispa tofs e h a nd fnie pr ou n ga ie a e bs he a h tr ne t r pe c s i e i t on ns a d ne tv dv r . K e r s A nce tChi s y wo d : in ne e; M o;Pa to pe c r f s e h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作者:车小雯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4期车小雯内容摘要:通过阅读一些关于“词类活用”的论文和相关著作,笔者发现这些文章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对其的称呼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第二、关于词类活用的范围划分,每个学者都有各自的标准;第三、关于词类活用的实质,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第四、在是否支持“词类活用”的问题上,各学者也是各抒己见。

关键词:词类活用术语称呼范围划分态度词类活用最早是由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提出来并加以系统论述,截止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研究词类活用的论文出现。

词类活用已经成为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阅读众多的相关论文,笔者发现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讨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和称呼方面1.词类活用的定义⑴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写道:“在上古汉语里,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的活用1。

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是这样阐述的: “在古代汉语里,其词属于某一类词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

”2⑶词的活用是词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⑷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意义而已。

”32.不同的术语名称⑴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类整体上的活用,至少是该词类中的某个次类的整体活用。

⑵实词活用:二者都是指个别实词的活用,实际上是指个别实词的词性临时改变了。

这种意义上的活用只是发生在个别实词身上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言现象,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关于“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及由此而来的
区分标准问题上。

在词性上,提出的观点有名词说、代词说、副词说、动词说、兼类说等,而学者们的争论主要是集中于代词、动词、副词三方面,显然人们对“莫”的词性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名词”说¹
有较少的学者提及,但确是也是属于“莫”字词性方面的阐释。

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 中间是太阳,
表示太阳落入草中, 天近黄昏²。

据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

”³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解释说: “莫”字从草, 从林, 从日,象意字。

字像日落在草丛中,古暮字。

本义是
初晚,时间名词4,并举例如下:
(1)“……其莫不冓雨。

”———《殷契粹编 695》
(2)“贞: 妣庚岁唯莫酒先日。

”———《甲骨文合集 23326》
例(1) 中“莫”是初晚的意思;例( 2) 中“莫”是傍晚的意思。

其中,“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暮”的本字。

“莫”的这个
本意在文献中极少使用, 所以并不存在分歧。

(二)“代词”说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
一类[5],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词诠》中将其定为“无指代词”[6] ,其后王力[7杨伯峻 [8 薛儒章[9其后的学术界多数采用此
种说法 ,有的又将其改称为“无定代词”,在现今一些通行的古代
汉语教材中 ,在介绍“莫”的时候, 都将其称为“无定代词”,这也
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多说学者从语法功能上来考察“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10,这种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

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
语法特点。

其次 ,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 ,可
以指代人, 可以指代物, 还可以指代事。

“莫”字在句中出现时通
常前面会有先行词, 这个先行词一般是表示人或物或事的群体, “莫”字所指代的内容究竟为何 ,是由这个先行词来决定的。

再次 ,所谓的“否定性”是指“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对先行词表示的群体
中的所有个体进行逐个否定,进而否定整个群体。

所以“莫”作为“无定代词”其语法功能就是在句中充当主语, 表示“没有什么人” ,“没有什么物”或“没有什么事”等意思。

“由于“莫”具有复指功能,且充当主语,具有代词性。

”11例如:
( 1) 在东, 莫之敢指。

( 诗经·风· )
( 2) 莫我知也夫! ( 论语·宪问)
( 3) 君仁, 莫不仁; 君义, 莫不义。

( 孟子·离娄上)
( 4) 平曰: “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 “莫及
也。

”( 史记·陈平世家)
( 5) 吾有老父, 身死莫之养也。

( 韩非子·五蠹)
( 6)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 孟子·梁惠王上)
( 7)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 诗经·小雅·北山)
( 8) 三患莫至, 身常无殃。

( 庄子·天地)
( 9)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 左传·宣公二年)
例( 1~ 9) 的“莫”字都是否字性的无定代词, 作主语, 其
中例( 1~ 6) 的“莫”字指代人, 可译为“没有谁”或“没有什
么人”。

例( 7~ 9)的“莫”字指代事物, 可分别译为“没有哪里”、“没有哪样”、“没有什么”。

12
(三)“副词”说
另一类意见认为“莫”是副词 ,其代表人物是周生亚先生 , 他
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13]在上古时期 ,“莫”作无定代词是其主要的用法, 但在这一时期开
始出现了一些“莫”用作否定副词的情况。

例如:
(17)人知其一 , 莫知其他。

(《诗经》)
(18)莫为盗! 莫为杀人。

(《庄子》)
虽然这种例子在上古时期的典籍中出现并不多, 但已经可以证明“莫”具备了转化为否定副词的必要因素。

后有不少学者纷纷赞成此说,并撰文分析其发展原因。

否定副
词“莫”从上古发展到中古, 在功能上发生了调整: 魏晋南北朝时
期否定副词“莫”用例明显增加,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般否定,而且
可以表示禁止否定。

“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否定副词,一方面是
语音上的联系,在上古时期“莫”属于铎部,“毋”属于鱼部,“莫”
和“毋”是鱼铎对转,而“毋”和“勿”同属于明母常混用, 所以“莫”和“毋”及“勿”语义相同 ,词性相同。

据王力先生考证:“《汉书·王莽传》: 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 勿以为利。

'
莫'和勿'对举,这是莫'和勿'混同的开始。

”【14】玄盛峻在分析
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文中指出其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无定代词“莫”具备了转化成为否定副词的内在因素:语义上,无定代词“莫”意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副词的修饰限制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否定词“莫”的产生。

正如林海权并进一步从句
法功能角度论证在古代汉语里,“莫”只具有否定副词的句法功能,指出“莫”不能修饰名词,只可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充当状语,具有副词性质 [15] 。

(四)“动词”说
最早提出“动词”说的是朱振家,他认为:在“莫”字句后出
现“者”字词组,或“莫”前面出现副词、介宾词组时,“莫”不
是无定代词,而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16] 。

韩学重认为“莫”是
与“有”相对的存在动词,“莫”字句中表示“人”或“物”的语
义根源不是“莫”而是“莫”的后面成分 [17] 。

韩学重先生根据《孟子·告子上》中“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对举 , 认为“莫”是表示否定的概念的动词。

[ 18]“所欲有甚
于生者”的“有”是与无定代词“或”相同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也可以说成是“所欲或甚于生者”,两者表达是完全一致的 ,而在古
代汉语中“莫”与“或”正好是一对无定代词,一个表示否定性的,
另一个表示肯定性的。

但随后此说便遭到不断质疑,有赵荣霞通过
对《诗经》中“莫”字用例的分析 ,认为“莫”为副词而非动词。

(五)“兼类”说
杨树达将“莫”分为三类:“无指代名词”、“同动词,无也”、“禁戒副词,勿也”[9]。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列“莫,
无也、勿也、不也、犹或也、犹何也、犹孰也”等六种意义 [10]。

莫”是代词、副词、动词, 这是杨树达( 1954 年) 的观点,其后朱
振家( 1994 年) 也认为“莫”是代词、副词、动词。

后有学者陈
丽与马加贝在《“莫”的语法化》一文中认为,区别“莫”的词性,总的原则是从句法功能角度进行辨析,作主语的“莫”是无定代词,作状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兼及意义、
作用,采取功能与意义相结合,以功能为主的原则,从“莫”的句
法位置,所在句的结构,“莫”的否定对象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辨析。

也持“兼类”说,将“莫”的词性分为四类: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

综上述各家对于莫字词性的探究,我们对莫字的认识也有了一
定的多方面了解,然而“莫”作为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常用词 ,
带给我们的疑问还有很多 , 对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我们应
当以客观的语言事实为依据, 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并以此为
基础 , 拓宽我们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1余
[ 2]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 M] .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 3]许慎. 说文解字[ M] . 中华书局, 2005.
[ 4]马如森.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 M] .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5] 马建忠.马氏文通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6:97.
[ 6] 杨树达.词诠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4:33.
7王力. 王力文集[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83.
[8] 杨伯峻. 上古无指代词“亡”“罔”“莫” [J]. 中国语文, 1963, (6): 473-474.
[9] 薛儒章. “莫”字用法辨析[J]. 天津师大学报, 1987, (4): 86-88.
[10]张杨
【11】陈丽
[12]黄
[ 13] 周生亚. “莫”字词性质疑 [ J] .中国语文, 1964
( 4) :301.
[ 14] 王力.汉语语法史 [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184-185.
玄盛峻在分析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