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对海洋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

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对海洋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增多,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问题日益突显。
大量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中微塑料成为了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监测和研究措施,以深入了解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和影响,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海洋微塑料监测体系。
通过采集海洋水样、沉积物样品和生物样品,并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和分析技术,中心可以准确、高效地检测微塑料颗粒的存在和含量。
这一监测体系覆盖了不同海域、不同季节和不同生物群体,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宝贵而全面的数据。
其次,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开展了系统性的海洋微塑料研究。
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中心可以揭示海洋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标记实验和模拟实验,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微塑料的行为,以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同时,中心还与相关机构合作,探索开发清除海洋微塑料的技术和方法。
此外,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重视海洋微塑料监测数据的应用和传播。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平台,中心将监测数据整合和共享,供科学家、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
这些数据可以为制定和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引起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中心还定期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推动海洋微塑料监测与研究的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海洋能综合检测中心对海洋微塑料的监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体系、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和促进监测数据的应用和传播,中心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微塑料问题,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单靠监测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妥善处理废弃塑料,共同呵护美丽的海洋。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认知和挑战

环境样品中发现的小颗粒 不建议分析的粒径范围 适宜分析的粒径范围 可用但建议优先采用其他方法
py-GC/MS ATR-FTIR
RS
μ-FTIR
optical
1
10
100
1 000 粒径(μm)
图 4 不同鉴别方法分析的微塑料粒径
其 中 分 析 方 法 包 括: 热 解 气 相 色 谱 - 质 谱(py-GC/MS)、ATR-
消解净化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研究者成功使用
多种酶(如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 素酶等)净化样品[3],被认为是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鉴别分析前干扰较小的方法。 1.3 分析鉴别 1.3.1 目视鉴别
尽管采用目视法对微塑料进行鉴别存在一定争 议[9,10,13],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和无化学危
海滩微塑料调查通常布设数个垂直或平行于海岸 线的样带,或布设正方形样方采样,通常将数个样品合 并,综合评估目标海滩的微塑料污染。样品采集量通常 为数百克到数千克不等[13]。采样位置的确定目前尚无定 论,因为微塑料的分布与海滩的高、低潮线一样是动态
结论+统计
实验设计
采样+处理
图 1 采样分析是表征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并给出解决方案的基础 环节 [12]
图 2 常用的海表微塑料拖网 (a)Neuston 双体船拖网 ;(b)Manta 拖网 ;(c)Neuston 拖网; (d)Bongo 拖网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危害以及防御措施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危害以及防御措施作者:杨月菊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海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创新引领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为动力,主要解决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及使用的国家,微塑料流入海洋的数量逐年增加,微塑料又具有密度小、难降解、危害大的特点,它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及健全防御体系方面还有待加强。
[关健词]微塑料,海洋,环境,污染,措施[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微塑料这一概念首先被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后来被学者形象生动的称为海洋的PM2.5。
微塑料的大小被定义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分子,有两种存在形式:直接在生产中制造出的初生微塑料和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由于各种作用后分解后形成的次微生塑料。
我国在2016年底已形成约3.5亿吨微塑料,2018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表示,在海水、海底和海底沉积物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海洋中的微塑料和土壤中的微塑料一样对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生物都有着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是不可逆的,不仅能够直接对海洋中的生物造成威胁,还能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造成海洋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
本文從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分布、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危害人手,以期对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御及治理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建设做出贡献。
1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及形成原因从时间角度来说,我国于2016年开始全面着手海底、海滩、海洋生物的微塑料监测工作。
2017年在据地面4500米深的海底带回的生物中检测到了微塑料,2018年我国科学家在在南极考察时在海水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
在全球范围内来说,2004年科学家首先提出微塑料这一概念,2014年研究人员发现,海洋中的塑料碎片已积累高达5万亿个,可绕地球400圈。
海洋微塑料危害不容忽视

海洋微塑料危害不容忽视作者:刘瑾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05期塑料的发明,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塑料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5%。
到2016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35亿吨。
我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且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然而,塑料在使用后,一部分由于收集处理不及时而进入环境,发生破碎、降解,给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带来严重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检测出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究竟是什么?其危害何在?该如何防范、治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长期从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方面研究。
她介绍,学术界和管理者普遍认同,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在各种海洋介质中均有存在,包括生物体。
据自然资源部报道,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样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2018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开展科学考察。
他们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本,用显微镜观察时,也发现有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根据全球科研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
“不管是水体还是沉积物,从海表到海底,以及海洋沉积物中,都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王菊英表示,2017年他们实验室开展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76%的鱼类肠道、消化道都检出有微塑料。
微塑料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
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等同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环境组织还出台了行动措施和法规。
中国是最早颁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
此外,国内相关海洋环保法律法规、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要求加强塑料陆源入海污染防控,严控塑料垃圾入海。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塑料制品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微塑料作为塑料污染的一部分,是指粒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及碎片,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日用品、玩具等各个领域。
然而,微塑料的长期存在和不易降解,在深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给人类和海洋生物健康带来了威胁。
微塑料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生产、使用和排放,一部分是由于海洋运输和漂流污染带来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塑料垃圾的堆积和不当处理。
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形态和来源复杂多样,研究微塑料的来源和行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的必要步骤。
一、微塑料的来源根据研究,微塑料主要来源有三个:(1)由大块塑料制品逐渐分解而来;(2)由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塑料颗粒和废料;(3)通过人类活动进入海洋环境中,如洗衣机排放的纤维、城市径流、河流污染物和漂流垃圾等。
二、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是广泛而普遍的,其来源和分布区域也随着其粒径大小和类型不同而异,主要分为表层和底泥两种分布形式。
表层分布是指微塑料分布在海水表面,受风浪等自然因素影响,微塑料颗粒会在海水中漂浮、聚集,相互吸附形成"微塑料岛",使海水表面的微塑料浓度极高。
底泥分布是指微塑料颗粒在海水中下沉并沉积到海底,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微塑料颗粒太小,不能在海水中进行有效的漂浮,只有在碰到海底时才沉积到海底淤泥中。
三、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能造成海洋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比如,海洋动物会误食微塑料颗粒,导致消化道阻塞和生殖系统受损,长期累积可能导致毒素的积累和致命的疾病。
微塑料颗粒也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如残留农药、重金属等,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和生态链。
四、微塑料治理方案针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严重污染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治理方案,对塑料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在当今世界,微塑料已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一大威胁。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通常是由于塑料制品的分解、颗粒含量高、处理不当或海洋垃圾堆积等原因而形成。
这些微塑料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微塑料污染会干扰海洋生物的生理功能和行为。
据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吞食微塑料后可能会发生肠道阻塞、内脏受损和生殖功能受损等问题。
此外,微塑料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会被海洋生物摄食并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微塑料会附着在珊瑚礁、海草床和其他海洋底层生态系统的表面,阻碍光线和氧气的进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这些物理结构的破坏还可能导致许多海洋生物失去栖息地和繁殖地。
此外,微塑料还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微塑料可能通过与有机污染物结合,传播到更高层次的食物链中。
这可能导致海洋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针对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评估。
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可以是实验室研究、田间观察和模拟模型。
在实验室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利用封闭系统和控制试验条件,观察和记录微塑料对特定海洋生物的影响。
田间观察则是通过实地采样和监测措施,研究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模拟模型则是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模型来预测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和迁移路径复杂多样,很难准确测量和模拟。
其次,微塑料的生物降解速度较慢,使其在海洋环境中长期存在。
这导致科学家们难以对其长期影响进行准确评估。
此外,对微塑料生态风险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资金限制。
为了减少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思考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思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海洋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一、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历程1.20 世纪初至20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初,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工作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军港进行的。
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开始关注海洋环境问题,开始了一些零散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2.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中国为建设海洋经济和发展海洋资源,开始了规范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1974 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开始建立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1981 年国家海洋局首次组织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开始了规范的现场监测。
1985 年,国家海洋局下发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90 年代至21 世纪初90 年代初,国家海洋局下发了《石油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用污水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和规范。
此时,中国在监测手段、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4.21 世纪至今21 世纪初,中国继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设,不断完善监测网站和监测网络。
2004 年,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规划》,规划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布局。
2010 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二、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1.监测手段中国目前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监测、遥感监测、报告监测等。
其中人工监测和遥感监测是主要的监测手段。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1)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国家级业务中心,肩负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两个监测体系的业务组织与管理。
其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赤潮监控区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污染现状与趋势性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主要海洋功能区监测以及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同时还开展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所需专业学历人数使用意图岗位备注环境科学博士 1表现光学量现场调查与赤潮风险评估硕士/博士1 毒性检验、生态损失评估有GIS基础分析化学硕士1 仪器维护、技术支持熟悉有机分析仪器,动手能力强,具有硬件编程能力2现代仪器分析,主要负责ICP-MS和ICP-AES等大型仪器分析具备痕量要素分析的研究背景环境化学博士 1 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具备生态毒理学研究背景本科/硕士1 《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编辑海洋生物学博士1 浮游动物标本鉴定等1 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硕士/博士1 海域论证、环评本科 1 海上调查有海洋生态调查和生态实验室管理经验5年以上,组织能力强,不晕船物理海洋博士 1 环境动力模拟计算有野外工作经历者优先硕士/博士1 固有光学量现场调查与研究海洋学背景2环境动力监测数据分析、污染预测与模拟研究有野外工作经历、不晕船者优先环境化学/海洋化学博士 1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具备环境化学和环境容量研究背景区划与规划学博士 1 海洋功能区划、保护与利用规划自然地理博士 1 滨海湿地生态遥感海洋工程博士 1 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有野外工作经历、不晕船者优先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博士1 有机地球化学宏观经济学硕士/博士2 海洋法律法规研究海洋经济学专业优先资源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3 海洋资源评估与管理地球物理/海洋地质硕士/博士1 工程勘察系统工程类硕士/博士1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模型研究有海洋工作经历者优先海洋化学硕士 3 海洋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海洋碳循环研究具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背景仪器仪表本科 1 仪器设备管理、维修有相近专业、有工作经历者优先财务会计本科 1 会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和管理 对策研究 ,以及相关领域 国 际合作
为深度 参与全球海 洋垃圾和微 塑料治理提供 技术支撑 推 向市 场提 出新 的特 征指标和检 测方法 ,要对 用户 、各建筑 和公益性服 务
。
设计院及相关主管部 门负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
全 球海洋垃圾污染 日趋严重
, ,
据估 计 ,海洋垃圾 8 0 % 以
涵盖汞 、钴 、铝 、镁 、镍 、钛 、锑 、铜 、锡 、铅锌 l 1 种常用 际合作 的开展 ,将有 力提升我 国在 海洋垃圾和 微塑料领 域的
国 际影 响力 ,推进我 国的海洋微塑料 监测融人 全球海洋垃圾
中 国 粉 体 工 业2 0 1 7 N o . 4 I I /
监 测 和 国 际 治理 。 源自,.微 塑料 即直 径小于 5 毫米 的塑料碎 片和颗粒
,
。
国家海洋局 在我 国沿海近 岸 5 0多个 代表 业使 用 ,应用范 围更广 ,要 求指标更高 。在指标方 面 ,隔热 性 区域 组织开展 了海洋垃 圾监测 2 0 1 6 年 又启动 了我国近海 温差 、紫外线透射 比、遮 蔽系数保 持率 、当量传导系数 K值 微 塑料 监测 今 年 ,中国第八 次北极科考 首次把我 国的微塑
规范 有 色金属工业 ( 征求意见稿 ) ,该标准 “ 征求意见稿 ”
关 的 合 作 内 容 。 2 0 1 7 年9 月 , 监 测 中 心 将 启 动 中 日 海 洋 垃 圾
极地和 大洋航次微 塑料监 测工作的启动 ,双边和多边 国
日 前 ,环 保部组织编 制了 排污 许可证 申请 与核发 技术 联合调查 ,推进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标准化 。
, , 。
字使用 ,还 可以在汽车 、高铁、工程车 、船 舶等交通 车辆行
自2 0 0 7 年起
等是 此次标准编 写的亮点 ,将 为今后产 品进 入市场打 下坚实 料监测拓展 至亚北极和北极海域
的基础 。
中国大洋 4 7航次和 中国大 洋4 4次科考队首次开展大洋环境下 的海洋微塑料监测
。
集 群效 益初 步形 成
措施 的通知
近年 来 ,包头先后 出台 稀 土新材料生产企 业扶持政策
包 头市 关于 进一步加快稀 土产业发展的若干
食 品工业用助滤 剂 硅藻 土) ) 等 8项 政 策意见 等政策 ,提 升稀土新材料 中高端产业 ,稀土产业
轻工行业标准拟废止
按 照强制性标准整 合精简和推荐性 标准集 中复 审的工作 要 求 ,工业和信息 化部组织相 关行业 协会 、标准化 技术组织
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主编单位并执笔编写 。
,
和微塑料研 究中心”
,
日 前 国家海 洋环 境监 测中心依托海洋化学室成立 了 海 此次标 准编写 的 目的是让玻璃 隔热涂料及 隔热涂膜 玻璃 洋垃圾和微 塑料研究 中心”
开展 与海洋垃圾 和微塑料监管
、
行业能够健 康稳定快 速的发展 ,在 行业 内要优 胜劣汰 ,保 障 相 关的技术 今后工程 项 目能够使 用到优质 的产 品 ,为玻璃 隔热涂料顺利 研 究
其 中塑料垃圾高达 8 0 %~9 5 %,如果不加处理 , 建筑 节 能协 会和广 东 省建 筑 设计 院共 同编 制 并 制定 ,此 图 将逐渐破碎变成 微塑 料
。
广东省 隔热涂膜玻璃 门窗设计 用于 图集 是 由广东省 上 来 自陆地
集将对涂膜 玻璃 在广东及 华南市场 的使 用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
l粉体产品 圆l
硼
新 态势 、创 新水平 、竞争布局 、科研竞争潜力等 。
有 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技术规范 ,各 自成册 ( 其中铅锌 为一册 , 共 1 0册 )。
根 据国 民经济统计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涉及金 属共计 6 4
玻璃隔热涂料将有新标准
种 , 其中 包 括 重 金 属 、 轻 金 属 、 贵 金 属 、 半 金 属 以 及 稀 有 金
用。
被 科学家 称 为海洋 中的 “ P M2 5 ” 。海 洋垃圾和海 洋微塑料 已经成为 此次 标准》 内容除指标 要求严格 外还 有新增 交通 车辆 全球性 海洋环境 问题 严 重威 胁海洋生态 安全 、食 品安全和 内容 ,今后玻璃 隔热涂料及 隔热涂膜玻 璃不仅可 以在 建筑楼 公众健康
下简称 图集》 )编制启动会在广州大厦胜利召开 。
( 玻 璃 隔 热 涂 料 质 量 评 定 标 准 是 由 北 京 建 筑 技 术 发 展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 中心 成立 “ 海洋垃圾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联 合 国 家 建 筑 材 料 质 量 监 督 检 验中 心 、 华 南 理
,
为我 国海 洋垃圾和微 塑料 监测与评 价提供 了技术支
标准 、规程及 图集 的系列化 。
撑
。
目前 ,监测 中心 积极开展 中 日、 中欧 、中美等 的交 流与
合作 。今年 7月 ,监 测中心与荷 兰卫生部 国立 公共卫生 与环
环保 部 出台 :1 1 种有色金属行 业规范 境 研 究 院 召 开 研 讨 会 , 进 一 步 明 确 未 来3 年 与 海 洋 微 塑 料 相 征求 意见稿
。
近年来 监测 中心编制 了 海洋垃圾监测技术指南 《 海 国标 、行标 、技术规 程、 国家建筑 设计 图集 ,广东和 四川的 洋垃圾 监测与评价 技术规程 海 洋微塑料监 测评价技 术规
,
据 记者 了解 , 目前玻璃 隔热涂料和 隔热涂膜玻璃 已经拥
地方 标准正在编 制工作 中,此次团体 标 准》将进一步 加强 程》等
8月 2 7日, 由中 国建筑 装饰 装 修材料 协 会 建筑 涂料 分 属五大 类。截至 目前 ,我 国针对有 色金属行业共发布实施 1 1 会 中国玻璃 隔热涂料产业联盟 和广东省建筑 节能协 会主办 项污染 物排放标 准 ,其 中行 业污染物排放 标准共计 9项 ,大 的 玻 璃隔热涂料 质量评 定标准 ( 以下简称 标 准 )编 气和水综合排放标准 2项 。 制预备会议及 ( ( 广东省隔热涂膜玻璃 门窗设计用于 图集》 (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