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在师德方面的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已

--------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师德方面的启发

叶德夫

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我们无论在对培养人才方面,还是在教学改革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校顺潮流而行,各方面走在前列,成为温岭市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但在有些地方本人认为还需要不断完善。如我们的教师虽然有一腔教育热情,却在人才的全面发展、新型教法的研究以及自身形象的建设诸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加以纠正,有愧于“素质教育窗口学校”里的人民教师称号。本人近几天在重读《中国教育史》时,觉得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目前的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仍有启发,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学而不厌终身好学

孔子出身贫苦,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贫困,这些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孔子从小立志,树立起“学而优则仕”的远大思想,曾自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他自觉学习了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发愤读书,自学成才,在学习过程中,拜能者为师,不耻下问,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有一次为了搞清楚周礼中的一个问题,远去千里之外,请教于老子,直到搞弄通义为止。孔子这种好学、乐学精神,应值得我们当教师的学习。当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必须有一桶水或者更多。目前,我们的时代处于知识爆炸阶段,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所以我们更要应该像孔子一样,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业

务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诲人不倦毕生勤教

孔子在三十岁就从事教育事业,在长达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提倡有教无类,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行过束脩之礼,都乐意收为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教育上做到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学生成才。他一生,收教学生三千多人,培养出贤人有七十二人之多,在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是十分了不起的,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一生漫长的教育工作中,孔子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得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学、思、行结合”。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要思想,他主张:真正掌握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接受感性知识),经过大脑思考(变为理性知识)再投身实践(行)(检证和巩固知识)。这条教学法,我们当教师应该记取,在自己的教学中,也要提倡学、思、行结合,教会学生活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并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所以我们当教师的一定学会启发诱导的教学法,不要老是满堂灌,一讲到底。授课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要做到这样,

才能培养出有自学能力,有钻研精神的好学生。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应用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各自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是两种方法。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他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论语》中有记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尤为杰出的有十人“德行:颜渊,闵子赛,由伯牛,伸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为当时的社会输送了各种人才,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针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善于发掘他们的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利用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学有所得,成为建设祖国的各方面人才。

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孔子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教师,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不断地自觉修养自己的德行。总结了修养德行六条原则:(一)立志,他要求一个人不应以目前的物质生活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还说:“三军可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志向不可强制改变。(二)克己,孔子主张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求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他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要求自己遇事先反躬自问,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三)力行,要求自己修养道德、言行一致,才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常告诫自己和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四)

中庸。(五)内省,他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内省不是闭门思过,而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的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三人行必有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改过,孔子认为: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力求改过。他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他指出“过而不改,是为过也”。同时,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只有言教还有身教,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凡是提倡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所说的和所做一致,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信,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心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意思是教师本身作风端正,树立好榜样,不用不命令也能行得通,本身作风不端正,如何去端正别人呢?这些道理对我们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有积极极其促进的作用。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师品德,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让我借鉴孔子的精神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师德,更好地从事素质教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6月

2、程昌明译编著:《论语》,春秋·孔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