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
辣椒常见根病的识别与防治

辣椒常见根病的识别与防治一、辣椒根病的类型及症状识别根病一般是对发生在辣椒根部、茎基部病害的通称。
引起辣椒根病发生的原因很多,防治时需要认真区分症状,找准病因,才能对症用药,收到好的效果。
1、真菌性病害(1)疫病。
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在茎木质化前染病,病部明显绩缩,木质化后病斑绕茎一周后叶片凋萎,植株急速干枯死亡。
(2)根腐病。
辣椒定植后,起初病株枝叶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
病株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褐色腐烂,韧皮部易剥离,露出暗色木质部。
(3)枯萎病。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茎叶迅速凋萎。
病株地下根系剖检可发现也呈水浸状腐烂,皮层极易剥离,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
2、细菌性病害。
主要是青枯病。
发病初期叶片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反复3一5天,叶片变褐枯焦。
茎部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检查可发现维管束变成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流出。
3、生理性病害。
主要是沤根,由于土壤温度过低、积水和水温过低引起辣椒定植后不长新根,幼根表面开始呈锈褐色,后逐渐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时萎蔫而死。
二、农业防治l、高垄栽培。
除了沤根,别的根病多是土传病害,高垄栽培可有效遏制根病的传播和发生。
垄高以25-30cm为宜。
灌溉时切忌大水漫灌和旱涝不均,灌水不能浸没茎基部。
2、滴灌和暗沟灌溉。
采用滴灌和暗灌可有效预防根病的发生和传播。
暗沟灌溉,即在垄面地膜下开宽15-20cm,深10cm的暗沟灌溉。
3、提高地温。
定植前7-10天铺地膜、扣棚,提高地温,促使定植后辣椒的新根生长。
4、浇水时注意水温。
定植后浇水应在晴天上午11?00或午后4?00进行,水温以10℃以上为宜,严禁浇凉水。
水温过低,特别是中午灌溉水温过低,会造成根毛枯死,引起植株萎蔫其至死亡。
5、及时排涝。
辣椒喜潮湿,但不耐涝,短时的积水可造成根系窒息死亡,因此在浇水后应使水快渗,垄行间以不积水为好,夏季大雨容易造成内涝,要提前做好畦内外的排水沟,使雨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排出,并及时中耕松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7园林植物茎干病害及防治

一、杨树及其他园林树木的腐烂病(烂皮病)
【分布与为害】
杨树腐烂病又称杨树烂皮病,分布于欧洲、北美洲
以及亚洲很多国家。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
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
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行道树大量枯
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发病率可达90%以上。
杨树苗木移植前假植时间过长,移植时根系受损伤, 行道树整枝修剪强度过大,新植的幼树灌水不及时或受 到干旱等,均易诱发病害。(栽培管理)
病害的发生与树种、树龄有关,一般认为小叶杨、 加拿大杨、钻天杨较抗病,青杨类易感病。研究表明, 植株的贮水能力和抗水分损失力越大,抗病性越强。通 常当年移植的幼树和6—8年生幼树发病重。(树种、树 龄)
对风景区及行道树,春、秋时节进行树干涂白,以防灼
伤和冻伤,减少虫伤;
涂白剂的几种配方
生石灰5份∶硫磺0.5份∶水20份,
生石灰5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 ∶动物油0.1份∶水20份 生石灰5份∶食盐2份∶动物油0.1份∶豆油0.1份∶水20份
等等。网上也有好多资料,可参考。
旬为发病高峰,5月下旬至6月初基本停止,10月又略有
发展。
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及树种、树龄等有 密切关系。 月平均气温在 10 ℃以上,相对湿度 60%以上,或
小阵雨后,病害开始发生。月平均气温在 18~25℃,相
对湿度 8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
试验证明,杨树树皮含水量越低,发病率愈高。据
子囊棍棒状,具双层壁,顶壁略厚,50~80μm×10~14μm;
蔬菜根部病害识别与防治大全

蔬菜根部病害识别与防治大全当前蔬菜发生的根部病害有根腐病、茎基腐病、沤根。
随着冬季到来,枯萎病、黄萎病也会在某些蔬菜上逐渐表现出来。
因此,做好蔬菜根部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而要想预防和治疗这些根部病害,要了解每种根部病害的症状表现,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措施。
根部病害的症状1、沤根外观症状是植株生长停滞,叶色深绿,叶片边缘发黄。
拔出根观察,不生新根,根呈褐色,严重时根的表皮脱落。
与根腐病相比,沤根的植株出现萎蔫的时间较晚。
沤根这种生理性病害(障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极易演变成侵染性病害。
如果沤根持续时间长,土壤中腐生的茄病镰孢菌浸染就会发展成镰刀菌根腐病;土壤中腐生的腐霉菌浸染也会发展成根腐病。
造成沤根的主要原因是浇水过量,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或地温低于12℃的时间长,再加上连阴雨天气,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状态下而窒息死亡。
目前蔬菜出现的沤根,多是浇水量过大或浇水次数多、间隔时间短所造成的。
这是因为秋茬蔬菜定植时,气温仍高,蒸发和蒸腾强烈,需水多,菜农为了满足蔬菜对水分的需求采取了浇水的措施。
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多菜农没有掌握住浇水的量,不是大水漫灌就是浇水次数过多。
还有个原因就是多年种植的老棚,土壤的物理性状遭到破坏,通透性差,土壤板结,渗水困难,浇水量不大也可导致沤根。
2、根腐病这是蔬菜移栽后经常出现的病害,特别是没有采取闷棚等预防措施、上茬有死棵且比较严重的,发生根腐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根腐病的症状一般是植株出现萎蔫,拔出发现根呈褐色,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
3、茎基腐病这是蔬菜成株期的病害,一般定植后不久发病,发病部位是植株茎基部。
先是在植株茎基部产生褐色病变,病部皮层腐烂造成植株地上部叶片发黄、萎蔫,重者病斑绕茎一周,阻断养分运输,最后植株萎蔫枯死。
4、枯萎病这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
黄瓜、茄子等蔬菜多采用嫁接防枯萎病。
番茄因难有理想的抗病砧木和嫁接相对较难,故多利用品种的抗性来减少枯萎病带来的损失。
根部病害

3、病
原
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
非侵染性: 圃地积水、覆土过厚、土表板结;或地表温 度过高,灼烧根颈。
侵染性(危害杉、松) 镰刀菌:腐皮镰孢 Fusarium solani ; 尖镰孢 F. oxysporum
腐霉菌: 德巴利腐霉 Pythium
丝核菌:Rhizoctonia
debaryanum;
根部病害的发生与土壤理化性状有密切关系。
(三)侵染循环的特点
病原物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球根上越冬;
真菌菌丝在土壤Biblioteka 扩展蔓延而传播; 随水流传播; 病根和健根互相接触; 主要通过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层而侵入
防治原则
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树木健壮生长,提高抗病 力 。例如油桐枯萎病在偏酸性的土壤中易发生,可 加生石灰提高土壤pH值。 严格检疫 。
9
菊花猝倒病
10
幼苗猝倒病-(示根茎部缢缩成绳状)
11
菊花立枯病
12
2、症 状
多在4-6月发生,主要危害1年生以下的幼苗,出土1个月以内 幼苗最易感病。因发病时期不同, 出现4种症状类型: 种芽腐烂型:幼苗未出土前,即被病菌侵染而腐烂; 茎叶腐烂型:幼苗在出土期受病菌侵染,导致幼苗茎叶腐烂; 幼苗猝倒型:尚未木质化前,在幼苗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病部 缢缩变褐腐烂,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倒 伏称猝倒型; 苗木立枯型:幼茎木质化后,造成根部或根颈部皮层腐烂,幼 苗逐渐枯死,但不倒伏,呈立枯型。
地上部分:叶片色泽不正,呈淡绿色,放叶迟缓,叶形变 小,提前落叶以及叶片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
(二)病原
非侵染性:积水、施肥不当等 侵染性: 真菌、 细菌和线虫
第七节 根茎基部病害

第七节根茎基部病害一、苗期病害苗期常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角斑病、根腐病等。
苗期病害发生范围很广,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葫芦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草本和木本花卉的扦插苗,苹果、梨、柑橘等果树幼苗,松杉等针叶树幼苗,还有檫木、香椿、臭椿、榆等树木,都可遭受苗期病害的危害。
引起死苗、烂苗,甚至苗床毁灭,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蔬菜和花卉育苗期间受害严重。
1.立枯病立枯病俗称死苗、霉根。
发生时间比猝倒病稍晚,但延续时间长,主要危害幼苗或稍大的幼苗(不同于猝倒病)。
播种后至出苗前被病菌感染,内部变褐腐烂,即烂种。
受害轻的种子虽能萌发,但幼芽被害呈黄褐色,不久腐烂,即烂芽。
棉苗出土后,病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有明显的缢缩,病斑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病部收缩干枯。
病株白天萎蔫,晚间恢复,直至死亡病株仍直立不倒伏。
湿度大时,病斑处可长出淡褐色蛛丝状霉。
2. 猝倒病猝倒病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
幼苗出土前即可发病,可造成烂种和烂芽。
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到2片真叶期最易发生猝倒病。
发病后先在茎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绕茎扩展而变褐色,幼茎迅速倒伏地面,倒折后苗色依然青绿。
在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3.灰霉病:各地主要发生在早春苗床上,危害程度与天气及苗床管理水平有关。
轻者局部死苗,重者可造成成棚毁苗。
病菌多从幼苗子叶、下部真叶及结露的叶片边缘开始侵染。
子叶感病,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坏死,以至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
真叶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浅褐色,有轮纹,以后干枯。
4.根腐病主要危害幼苗根部和根茎部,病部水渍状,不溢缩,软化腐烂,后期糟朽状,病苗萎蔫枯黄而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淡粉色、系数的霉层。
病害种类:1.立枯病茄果类、瓜类、豆类、莴苣、芹菜、洋葱、茼蒿、甘蓝、油菜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芝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棉花、水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2.猝倒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3. 根腐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根腐病[Fusarium sp.]发病规律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腐殖质上能长期存活。
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根茎部病害--枝枯病类

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根茎部病害--枝枯病类1.银杏树茎腐病症状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变褐,叶片失去正常绿色,并稍向下垂,但不脱落。
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以至全株枯死。
病苗基部皮层出现皱缩,皮内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并夹有许多细小黑色的菌核。
此病病菌也能侵入幼苗木质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时也见小菌核产生。
此后病菌逐渐扩展至根,使根皮皮层腐烂。
如用手拔病苗,只能拔出木质部,根部皮层则留于土壤之中。
银杏扦插苗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筒状套在木质部上,韧皮部薄壁组织则全部发黑腐烂。
病原为炭腐病菌,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大茎点属。
发病规律茎腐病菌通常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隶属于弱寄生真菌。
在适宜条件下自苗木伤口处侵入。
因此,病害发生与寄主和立地环境条件有关。
苗木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表温度过高,苗木基部受高温灼伤后造成病菌侵入。
苗木木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高。
在苗床低洼积水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银杏扦插苗,在6~8月份当苗床高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15d 即开始发病,严重时大面积接穗发黑死亡。
试验证明,拮抗性放线菌能有效地抑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防治方法提早播种,争取土壤解冻时即行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木早期木质化,增强对土表高温的抵御能力。
合理密播,有利于发挥苗木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力。
试验证明,苗木密度愈小发病率愈高,密度愈大发病率愈低。
苗木受地下害典的为害之后π怒晶为蒸腐病藁所感染,图此移播种前后工忘要時刻里意清灭地下髻虿。
雪单型播种街彧二牟坐移稚留鞋松王除章或起苗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的根茎,否则极易引起茎腐病的发生。
为防止太阳辐射地温增高,育苗地应采取搭荫棚、行间覆草、种植玉米,插枝遮阳等措施以降低对幼苗的为害。
在高温季节应及时灌水喷水以降低地表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喷灌,更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物和生物防治结合,灌水可喷洒各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
『夏季花卉根茎部病害及防控措施』

『夏季花卉根茎部病害及防控措施』夏季高温多湿花儿们战战兢兢……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夏季,该如何保护好你的花儿?夏季花卉根茎部病害及防控措施在高温多湿的炎热夏季,不论是育苗、盆栽还是室外定植,植株都极易受到病害的困扰。
然而,最头痛的莫过于根茎部病害导致的植株萎蔫、死苗现象。
植株根茎部病害潜伏期长、发病迅速且死苗率高。
一经沾染,可能会给生产者造成巨大损失。
常见的根茎部病害:疫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立枯病、菌核病、白绢病等此类病害共同特点:植株黄化、停止生长、脱水萎蔫到最终死苗。
病症虽相似,但侵染植株的病原菌种类差别甚大,见下图。
根茎部病害发病条件:高温降水是导致草花大面积发病的主要因素。
根茎部病害侵染维管束为主,堵塞维管束造成水分养分运输困难,从而引起植株萎蔫脱水。
枯萎病、茎基部病横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下图所示。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易发生。
浇水、下雨是促进病害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茎部病害潜伏期长,病害爆发快。
因此,防治此类病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那么,重点来了……优绘、卉友是来自先正达的花卉用杀菌剂。
优绘是由嘧菌酯和精甲霜灵混配而成的悬浮剂,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卉友是一种新型保护型杀菌剂。
能够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杀灭病菌。
优绘+卉友组合不仅可以防治对卵菌、镰刀菌等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还可以防治担子菌、子囊菌等高等真菌病害。
组合用药对大多数根部病害均有效,真正做到强强联合,防病无忧。
产品应用一使用优绘+卉友组合防治矮牵牛夏季死苗。
如:立枯病、疫病(或腐霉病)、菌核病、枯萎病等病害。
药后21天,存活率仍然高达80%-90%,其中上盆后灌根的效果最佳。
产品应用二使用优绘+卉友组合防治长春花疫病、立枯病等多种根部病害的侵袭。
药后10天,对照品种已经开始发病,灌根处理长春花生长旺盛。
药后1个月,经优绘+卉友处理的长春花存活率大于90%。
产品使用方法:如下两个阶段……穴盘苗苗期预防,推荐优绘3000倍+卉友5000倍叶面喷雾,间隔7-15天一次。
园林植物常见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常见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根部病害一般前期难以发现,地上部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检查根部,导致病害防治延后,造成幼苗枯死,大树叶片发黄落叶,草坪枯黄枯死,绿篱干枯等。
根部病害初期可以治愈,严重的话就会造成死亡,难以救治。
所以及时发现和防治是关键。
一、根部病害病状:症状类型可分为根部及根颈部皮层腐烂,并产生特征性的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颈部出现瘤状突起;病原物从根部入侵,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干基部腐朽并可见有大型子实体等。
根病的发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也可反映出来,如叶色发黄、放叶迟缓、叶形变小、提早落叶、植株矮化等。
二、根部病害发生原因:引起园林植物根病的病原,一类是属于非侵染性的,如积水、施肥不当、土壤酸碱度不适等;另一类是属于侵染性的,主要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
根病病原物大多属于土壤习居性或半习居性微生物,寄主范围广,腐生能力强,一旦在土壤中定殖下来便较难根除。
三、常见根部病害及防治1、苗木立枯病:该病害多发生在4~6月份,因为发病时期不同,可出现4种症状类型:(1)烂芽型(地中腐烂型)播种后7~10d,生出胚根、胚轴时,被病菌侵染,破坏种芽组织而腐烂。
(2)茎叶腐烂型幼苗1~3年生都可发生。
若湿度够大,那么不但幼苗容易发生,就连大苗也有发生茎叶腐烂的可能。
腐烂茎、叶上常有白色丝状物。
(3)猝倒型(倒伏型)幼苗出土后60d内,嫩茎尚未木质化,病菌自根茎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迅速扩大呈水渍状腐烂,随后苗木倒伏。
此时苗木嫩叶仍呈绿色,病部仍可向外扩展。
猝倒型症状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的1个月内。
(4)立枯型(根腐型)幼苗出土60d后,苗木已木质化。
在发病条件下,病菌侵入根部,引起根部皮层变色腐烂,苗木枯死且不倒伏。
引起立枯病的主要原因有:可分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两类。
非侵染性病原包括圃地积水,造成根系窒息;土壤干旱,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根茎灼伤;污染等原因。
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根茎基部病害一、苗期病害苗期常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角斑病、根腐病等。
苗期病害发生范围很广,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葫芦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草本和木本花卉的扦插苗,苹果、梨、柑橘等果树幼苗,松杉等针叶树幼苗,还有檫木、香椿、臭椿、榆等树木,都可遭受苗期病害的危害。
引起死苗、烂苗,甚至苗床毁灭,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蔬菜和花卉育苗期间受害严重。
1.立枯病立枯病俗称死苗、霉根。
发生时间比猝倒病稍晚,但延续时间长,主要危害幼苗或稍大的幼苗(不同于猝倒病)。
播种后至出苗前被病菌感染,内部变褐腐烂,即烂种。
受害轻的种子虽能萌发,但幼芽被害呈黄褐色,不久腐烂,即烂芽。
棉苗出土后,病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有明显的缢缩,病斑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病部收缩干枯。
病株白天萎蔫,晚间恢复,直至死亡病株仍直立不倒伏。
湿度大时,病斑处可长出淡褐色蛛丝状霉。
2. 猝倒病猝倒病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
幼苗出土前即可发病,可造成烂种和烂芽。
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到2片真叶期最易发生猝倒病。
发病后先在茎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绕茎扩展而变褐色,幼茎迅速倒伏地面,倒折后苗色依然青绿。
在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3.灰霉病:各地主要发生在早春苗床上,危害程度与天气及苗床管理水平有关。
轻者局部死苗,重者可造成成棚毁苗。
病菌多从幼苗子叶、下部真叶及结露的叶片边缘开始侵染。
子叶感病,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坏死,以至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
真叶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浅褐色,有轮纹,以后干枯。
4.根腐病主要危害幼苗根部和根茎部,病部水渍状,不溢缩,软化腐烂,后期糟朽状,病苗萎蔫枯黄而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淡粉色、系数的霉层。
病害种类:1.立枯病茄果类、瓜类、豆类、莴苣、芹菜、洋葱、茼蒿、甘蓝、油菜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芝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棉花、水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2.猝倒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3. 根腐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根腐病[Fusarium sp.]发病规律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腐殖质上能长期存活。
病菌主要靠风雨、流水、带病菌的粪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条件适宜时,病菌重复侵染,造成病害的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要求高湿度,而床土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苗生长,春季低温期苗床保温不好,床土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而衰弱,容易发病。
所以育苗时,遇有寒流、连阴天或下雪,温度偏低,光照不足,不能及时通风透光,苗病加重。
另外,用旧床土育苗又未消毒,瓜果类菜连作,造成病菌积累,管理粗放,都容易诱发苗病。
防治方法苗期病害的防治重点在于加强苗床管理,结合药剂防治。
(1)加强苗床管理育苗床应选用无病的新土。
育苗前,将床土充分翻晒,均匀施足有机肥料;浇足底墒水;合理密植,播种均匀;浇水适中,防止床土过湿。
温室育苗;在严寒和早春;须做好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和冷风袭击,避免幼苗受冷害,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有条件的采用地热线育苗,保持与控制苗床温度在12~16℃,当然,不同植物应根据其具体要求灵活控制。
(2)土壤消毒旧床土或已有菌的土壤,充分翻晒后,用药剂消毒。
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50%拌种双粉剂9克,或50%多菌灵9克,或50%福美双粉剂9克,先将以上药剂与4~5千克细土拌匀,将拌好的药土撒播在1平方米的苗床上,撒播时先将其中的撒在畦面上,再将余下的覆盖在种子上,最后覆土。
施药前要保持床面的湿润,以免产生药害。
(3)种子消毒床土不需消毒的,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用50~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福美双等药剂按药量占种子重量0.3%~0.4%拌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猝倒病病株后,须将零星病株及其周围土壤移出苗床。
如果苗床土壤太湿,则需撒草木灰或干细土降湿,浇灌或喷洒400倍液铜氨合剂,7天后再喷1次,可防止病情蔓延。
同时喷药保护或治疗。
可选①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
②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
③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⑤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
⑥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⑦利克菌(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
每平方米喷药液2~3升。
喷药时注意喷洒幼苗茎基部和病株附近土壤。
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一、果树苗木根部病1.白绢病白绢病是蔬菜和果树、林木及花卉上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根部病害,能危害200多种植物,重要的除苹果、梨外,还能侵害桃、杏、山植、枣、杨、柳、谕、桑、松、刺槐等果树和树木,蔬菜中的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豆角、大豆、菜豆、花生、南瓜、西瓜、甜瓜、菊芋、魔芋、菱角等,以及花卉中的菊花、兰花、香石竹、茉莉花、凤仙花、君子兰、向日葵、白芍、玄参、薄荷等。
受害最重的是苹果、辣椒、番茄、花生、大豆等。
苹果白绢病在各苹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某些局部地区发生很严重,由于根部腐烂,造成全株枯死,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在根颈部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亦称茎基腐病。
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导致根颈的皮层腐烂,有酒槽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附近的地面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
病株地上部的症状表现是叶片变小发黄,枝干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
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果树苗木白绢病[Corticium rolfsii(Sacc.)Curzi]铃薯茎腐病、花生、芝麻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苗木、杂草和病树根颈部越冬。
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菌核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而转移,以及菌丝的蔓延;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
翌年土壤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害寄主植物。
病害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9月基本停止扩张。
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层浅薄、肥力不足及酸性至中性土壤、苗木生长不良等极易发病。
2.果树根朽病果树根朽病又称根腐病,一般幼年树很少发病,而成年树特别是老龄树被害较多,发病后造成全株枯死,在局部地区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主要侵害根颈部和主根,并沿主根和主干上下扩展。
逐渐造成全株枯死。
病部的主要特点是皮层内、皮层与本质部之间充满白色至淡黄色的扇状菌丝层,有浓厚的蘑菇气味,病组织在黑暗处可显现出浅蓝色的荧光。
发病初期仅皮层溃烂,后期木质部也腐朽,高温多雨季节,在潮湿的病材根颈部或露出土面的病根上,常有丛生的蜜黄色蘑菇状的子实体长出。
上部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从下而上逐渐黄化甚至脱落,新梢变短,果形变小。
发生规律苹果、梨根朽病[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t Fr.)Singer]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很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主要依靠病根与健根的接触和病残体的转移而传播病害,远距离传播靠苗木的调运。
当病菌菌丝体与健根接触后,可以分泌胶质而粘附,然后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内。
据北方观察,4月中旬土温升至15℃以上,土湿在12%时,病菌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土温逐渐升至20~25℃,土湿达15%左右,病菌发展加速。
6月中至7月上旬,土温常高达35℃左右,天气干旱,病菌处于停滞状态,直到7月中、下旬,雨季来临土温下降,平均土温在26~30℃范围内,此时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
3.果树苗木白纹羽病白纹羽病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都有分布,苹果、梨、桃、樱桃、杏、葡萄、枇杷等果树都能被害。
除上述寄主外,病菌还能侵害桑、茶、柏、槭、栎、甘薯、苎麻等植物。
果树染病后,树势逐渐衰弱,引起植株枯死。
根系被害,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
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
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
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
病树地上部叶片发黄,早落,树势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发生规律苹果、梨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harting)berless],无性阶段[Dematophora necatrix (hart.)Berl.]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先侵害果材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根。
病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而远距离则通过带病菌木的转移而传病。
由于病菌能侵害多种林木,故旧林改建的果园,发病常严重。
4.果树苗木紫纹羽病苗木紫纹羽病又名紫色根腐病。
分布于我国各地,为害松、杉、柏、柳、栎等,是多种树木、果木和农作物常见的根部病害。
树木受害后根部腐烂,植株枯死。
最初幼嫩细根染病腐烂,而后扩展到粗根。
5月初病根表面遍布紫褐色丝网状菌丝束和绒布状菌丝体。
后期菌丝体中有紫褐色颗粒状大小菌核。
病根皮层腐烂,容易剥落。
病根木质部也随即潮湿腐烂。
病害扩展到根颈部后,菌丝体继续向上蔓延,包裹茎干。
夏季多雨时,常在紫褐色菌丝体上产生薄薄的白色粉末状物,苗木受害,很快枯死。
发生规律苹果、梨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束或菌核随着病根在上壤中越冬,菌核可在土中存活数年。
条件适合时,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树木幼根,使根部腐烂。
菌丝束能在土中或地表蔓延,随着病根与健根的接触而感染。
7~8月为发病盛期。
该病在低洼潮湿、土质粘重或排水不良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5.柑橘脚腐病主要危害根颈部,病部树皮变褐腐烂,流胶,有臭味,病部扩展后可环绕根颈部,造成橘树死亡。
叶片小而黄,易脱落。
发生规律柑橘脚腐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或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越冬病菌通过土壤传播,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寄主危害。
防治方法1.加强果园管理果园搞好开沟排水工作,雨后使积水及时排出,不利病害生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