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

合集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mithos——arthetypalcriticism)第一.主要理论家与著作:1.詹·乔·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金枝》(1890),《图腾崇拜与族外婚》(1910),《旧约中的民间传说》(1918);2.卡尔·古斯塔夫·容格(Carl .Gustav . Jung,,1875——1961):《精神分析理论》(1912),《无意识心理》(1916),《分析心理学文集》(1916),《心理类型》(1923),《心理学与宗教》(1938);中译本:《心理学与文学》,《容格文集》3.恩斯特·卡西尔:《象征形式的哲学》,《人论》,《语言与神话》,4.诺思洛普·弗莱(Nothrop Frye,1912 ----- ):《批评的剖析》(1957),《伟大的密码:圣经与文学》(1982);第二.主要理论介绍:一.三大理论基础:1.弗雷泽文化人类学:A.人类文化发展三阶段论:巫术——宗教——科学B.巫术的基本功能与类型:触染巫术与模仿巫术.巫术中施行者与对象的关系C.巫术与仪式。

巫术仪式与人类文化基本形式D.巫术与神话:操作与观念2.卡西尔文化哲学:A.人与文化、符号,人的规定;B.人类原始文化的意义:文化之源,对后世文化的潜在影响C.原始文化产生的心理基础:生命一体化D.原始神话与语言,原始神话的思维特征:隐喻与象征3.容格分析心理学:A.人类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B.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先天性,原始性,可遗传性,无意识性,混沌性C.集体无意识与原型(archetypos):原型:又译为“原初模型”,在容格那里,指的是“人类经验的基本模式和形式”、人类“本能自身的无意识形象”和“本能的行为模式”。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密不可分,它的的内容是由原型组成的: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密不可分的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主要人物及其理论
一、弗雷泽 代表作《金枝》,其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原型批评的 产生形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剑桥学派)
二、荣格 弗洛伊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集 体无意识”理论。
三、弗莱 代表作《批评的剖析》,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 体框架,提出“文学原型”、“文学循环论”和结 构主义批评理论。
剑桥学派
➢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 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其中 包括赫丽生,亚瑟·伯德纳·库克,康福 德和默雷。
➢他们研究原始萌芽中的戏剧因素,研究 仪式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希腊文化的特 殊兴趣和对仪式功能的关注是剑桥学派的 共同特征。
荣格
➢瑞士心理学家,早年追随弗洛伊德,是精神 分析学派的主要门徒之一,创立了分析心理 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相信神 话因素在梦和幻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弗洛伊 德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荣格对于弗洛依德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个是从那里学会了使用潜意识这个概 念,并获得了技术;另一个是从“ 超我”中 朦朦胧胧觉察到一种可以通过个人的心理活 动而显现出来的集体的潜意识。 ➢荣格对于弗洛依德的批判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反对性欲中心;另一个是强调集体潜 意识的重要。 ➢代表作《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 ➢把原型与文学联系在一起,神话原型理论的 框架基本形成。
由各种原型构成
个人无意识是由各种情结构成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区别:前者是种普遍的、非主体或超主体性的人类心理体系,主要由遗传产生。
➢认为艺术创作正是对原型的展示,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地表 现。比如“双重母亲”和与此相关的“双重出生”主题 ➢荣格极力维护集体无意识观的“科学性”认为它不是凭空 想象,而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且为寻找原型提供了一些 方法:首先梦是发现原型最理想的地方,做法是直接向做 梦者了解梦中出现的主题,尤其是那些原型意象。另一个 办法是通过“主动想象”。 ➢其中荣格描述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阴影。并且人 们为了避免道德阻力引起的羞愧、焦虑和负罪感,意识更 乐于把自我人格中的阴暗可怕的一面“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中异性投射表现为阿尼玛和阿尼玛斯。 ➢原型批评家纽曼曾把原型解释为三个层次即:原型,原型 意象、原型具象。在赛珍珠的《大地》中均有体现。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论《 三 性 他 及 西 》日 论 的 认 精 格 、常 》 扰 为 神 蒙 《生 、 乱 被 分 德 精活 《 是 压 析 弗 神的 梦 精 抑 学 ) 洛 分心 的 神 的 家 , 伊 犹 析理 释 病 欲 。 德 太 引病 义 的 望 精 ( 人 论理 》 根 绝 神 新学 、 本 大 分 , 编》 《 原 部 析 奥 》、 图 因 分 学 地 等《 腾 。 是 派 利 * 。精 与 著 属 的 精 神禁有于创神 分忌《性始病 医 析》性的人 生 引、学,。
1856.5.6
· 1939.9.23
意识
前意识
记忆
安全 压抑
J.G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英国古典社会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认为 “巫术先于宗教”的第一人。 《金枝》是弗雷泽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 来,即受到各方面的之一,但它经受住了 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阐释 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一个 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 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 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 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 仇。(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 是首,即头的意思)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时候, 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 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 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 幸福快乐的生活。
黄帝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有九天玄女传 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觑(qu)个破绽, 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只听“咔嚓”一声, 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巨大头颅,便从颈脖 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惊慌起 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 上乱摸乱抓。他要寻找到他那颗不屈的头颅, 安在颈脖上再和黄帝大战一番。他摸呀摸呀, 周围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 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 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 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神话原型批评》课件

《神话原型批评》课件

阿尔凡·辛伯格
辛伯格提出了“英雄之旅”概念,描绘了英雄在成 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挑战。
角色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强调文本中的角色具有普遍性, 代表着特定的人类心理类型。
约瑟夫·坎贝尔
坎贝尔的“百面英雄”理论解析了神话中英雄形象 的多重象征和普世意义。
情节原型
情节原型是文本中重复出现的故事模式,与人 类文化共有的经典故事相呼应。
神话原型批评的基本原理
原型符号
神话原型批评关注的核心是原型 符号,即那些具有普遍指涉和象 征意义的符号。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存在一种共同 的、与个体经验无关的集体无意 识,原型符号来源于其中。
符号模式
通过研究原型符号的共性和相互 关系,可以揭示文本中的符号模 式和深层含义。
神话原型批评的关键概念和术语
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使文学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揭示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普遍人类经验和文化模式。
结论和总结
神话原型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文 学、艺术和人类文化。
《神话原型批评》PPT课件
批评方法的定义和背景
神话原型批评的起源和发展
1
源起于心理学
神话原型批评最早源自心理学家卡尔·荣
哲学与文化背景
2
格的理论,后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
神话原型批评反映了哲学和文化研究对
于人类文化经验的关注,揭示了普遍的来自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3
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
自荣格以来,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神话 原型批评,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并形成了 多种派别和流派。
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践应用
1
文学 and 影视分析
神话原型批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分析,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普遍意义 和文化符号。

第四章神话原型批评

第四章神话原型批评


于是整个故事进入了秋天的肃杀.失玉以后的贾 府就像一株晚秋的枯树已是落叶纷纷了。先是宝 玉痴迷,沉病又起;然后是元春去逝,贾府失祜 ;再就是黛玉泪尽,魂归九天。一连串的变故预 示着荣宁二府的根本性衰败,接下来是探者远嫁 ,迎春丧命,贾府被抄,而贾母寿终,熙凤托孤 ,是贾府这株大树上最后两片黄叶的飘零,因为 贾母与王熙凤是贾府的灵魂,她们的离世是秋天 里一点生机的最后幻灭,故事的冬天到了。

过分夸大了无意识和性本能欲望在文 艺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忽视了丰富多 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对文艺的决定性影 响,从而难以真正全面而深刻地解释 文艺现象。 弗洛伊德对艺术形式缺乏足够的重视, 不能为艺术的完美性提供一个有说服 力的标准。


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和马 克思主义批评是“真正具有国际性的 文学批评。” -------韦勒克

3、日落、秋天和死亡方面。战败的 神话,天神死亡的神话,暴死和牺牲 的神话,英雄孤军奋战的神话。从属 的人物是奸细和海妖。这是悲剧和挽 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势力得胜 的神话,洪水和回到混沌状态的神话, 英雄打败的神话,众神毁灭的神话。 从属的人物是食人妖魔和女巫。此为 讽刺作品的原型。

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从未被直 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 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 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 “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 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 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
荣格在梦境、幻觉、神话、仪式、民 间传说、古代文物、以及名人著作中, 寻找普遍的象征,也在普通人的心理 中寻找共同的体验。 阴影 阿尼玛 阿尼玛斯

第九十四回中贾母、王夫人、王熙风等认 定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它意味着在世俗 世界里以玉为代表的“金玉良缘”彻底战 胜了以石为代表的“木石姻缘”,这才是 全书的根本性转折,是整个《红楼梦》 的 高潮部分,与此相应的是,“金玉良缘” 确立之后,那块贾府上上下下都视为宝物 、“命根子”的通灵玉竟莫名其妙地丢失 了。

第2章 神话原型批

第2章 神话原型批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 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太母:孕育了一切母亲,在孩子看到母亲的 时候,他所看到的实际上是母亲背后的母 亲的原型的表现。
老贤者:作为拥有智慧,引导自己前行的老 者表现出来。
人格面具(persona):卡尔.荣格提出的一种原型。 本义指演员在戏中为扮演某个特定角色而戴的面 具,荣格则称它是“个人适应或他认为所该采用 的方式以对抗世界的体系”。人格面具的好处在 于它可以使人过上一种“更为自由自在、更少受 人打扰的生活”。这也使得在现代社会中“为数 众多的人过着双重生活,其中一重生活由人格面 具占据主导地位,另一重生活则满足其他方面的 心理要求”。以卡夫卡为例:他白天积极勤恳地 为一家国立保险公司工作,是一个小职员;夜晚, 他从事写作及其他文化活动,是一位大作家。两 种身份对他的创作活动都有影响。(《荣格心理 学纲要》)
交感巫术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模仿巫
术”和“染触巫术”。模仿巫术遵循“同 类相生”的信念,即“相似律”(law of simlarity);染触巫术则以“染触律”(law of contact)为基础。
荣格
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是又一种 对原型批评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并且荣 格还对“原型”给予了自已的界定和解释。
第2章 神话原型批评
李建春 主讲
原型批评
又称“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雷纳. 韦勒克说:“这种批评来源于文化人类学 和荣格把无意识当作人类的‘原型’和原 始意象的集体贮存库的看法。荣格本人在 把他的哲学应用到文学上去的时候态度十 分慎重,但是在英国和美国这种慎重却被 抛到九霄云外,成批的批评家都想在全部 文学后面发现人类的原始神话:天文、堕 入地狱、献身上帝的精神。”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 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
• 人格面具 :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 • 阿尼玛 :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 • 阿尼姆斯 :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 阴影 :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
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
李玉刚新贵妃醉酒
• 心灵深层的活动可以
在作梦时清楚地感受 到。梦是人类普遍有 的经验,在严重的精 神病患身上,梦会以 非常极端的形式呈现 心灵深层的骚动。
展开部分。有趣的是宝黛相见却以间玉开 始,宝玉急于知道的是“可有玉没有”, 这一问是对本源的发问是对自然的追寻。
• 摔玉不仅是贾宝玉性格的奠基起点,也是
故事展开部分的主要情节,从第三回到第 九十四回,是全书的展开部分,而这一部 分除了摔玉之外,作者还精心设计了赏玉、 砸玉、骂玉等一系列情节,来显示不同人 物的性格情操。
• 四位一体:又译“四位体”。卡尔.荣格说:
“四位一体是一种几乎发生在全世界的原 始意象。它构成了各种判断力的逻辑根基。 倘若谁愿意做一下这种判断力测验,那就 肯定会得到这四个层次的东西。”(《心 理学与宗教》)四位一体作为一种逻辑结 构表现为人们在概括时经常总结出的四种 因素、四种基本性质、四种颜色、四个层 次、四个发展阶段等。 (四大发明、四大名 著等)
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
• 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
教史学家。曾任利物浦大学和 剑桥大学教授。早年以研究古 代文化史为主,因受泰勒《原 始文化》一书的影响而转向人 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尤其重视 从民俗学角度来搜集、整理涉 及各地土著民族和远古原始民 族的宗教资料,以对法术、禁 忌、图腾等原始宗教现象的研 究而享誉宗教学术界。著有 《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 究》、《图腾与族外婚》、 《对永生的信仰与对死者的崇 拜》等。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By Bai Wenyu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 Definition: As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ancient dreams and rituals, the myth also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when it gives meaning to rituals and form to eams.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 Archetypal Patterns in Poetry, the first work on the subject of archetypal literary criticism, applies Jung’s theories about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rchetypes, and primordial images to literature.
Frye
• Frye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two, a whole system of literary archetype criticism in the 1950s
The archetypes of literature
• Fry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 the work expresses his belief shared by the New Critics and literary psychoanalysts that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possess the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 and coherence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rye
• Frye’s work breaks from both Frazer and Jung in such a way that it is distinct from its anthropological and psychoanalytical precursors. For Frye, the death-rebirth myth that Frazer sees manifest in agriculture and the harvest is not ritualistic since it is involuntary, and therefore, must be don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Defini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ave never been in consciousness, and therefore have never been individually acquired, but owe their existence exclusively to heredity. Whereas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consists for the most part of complexes, the conten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s made up essentially of archetypes.
The Anima
• The anima is an archetype that is manifest in men. For just as the man is compensated by a feminine element.
The Animus
• The anima is an archetype that is manifest in women. ,so women is compensated by a masculine one.
Three important principal archetypes
According to Rung, the archetypes most clearly characterized from the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are those which have the most frequent and the most disturbing influence on ego. These are shadow, the anima, and the animus.
The Golden Bough
• Frazer’s masterpiece in twelve volumes. Try to show a general development modes of thought from the magical to the religious and, finally, to the scientific, or the trac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rimitive to the civilized.
Development
• Ⅰ.James Frazer • Ⅱ.Jung • Ⅲ.Frye
Ⅰ.James Frazer
•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azer revealed the recurring mythical patterns in tales and rituals;
Critiques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Frye’s version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strictly categorizes works based on their genres, which determines how an archetype is to be interpreted in a text. According to this argument the dilemma Frye’s archetypal criticism faces with mor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at of post-modernism in general, is that genres and categories are no longer distinctly separate and that the very concept of genres has become blurred, thus problematizing Frye’s schema. For instance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is considered a tragicomedy, a play with elements of tragedy and satire, with the implication that interpreting textual elements in the play becomes difficult as the two opposing seasons and conventions that Frye associated with genres are pitted against each other. But in fact arguments about generic blends such as tragicomedy go back to the Renaissance, and Frye always conceived of genres as fluid. Frye thought literary forms were part of a great circle and were capable of shading into other generic forms.
Shadow
• The shadow is a moral problem that challenges the whole ego personality, for no one can become conscious of the shadow without considerable moral effect. • It involves the dark aspects of the personality as present and real.
Jung
• In 1930s and 1940s, Jung developed archetypes, Jung agreed with Frazer that myth was means by which the primitive people experienced the world, but to him myth concerns humanity in general, including modern man, via a concept called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