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原型批评视域内外的《红字》读解

牧 师 丁梅 斯代 尔 也正好 对位 于 和夏 娃 同吃禁 果 的亚 当形 象 , 亚当 本是 上帝 亲 自创造 出来 的子 民。但 是 也和夏 娃 一样 背叛 了上 帝 ,作 为维护 上 帝和 上帝 在人 间 的代 言者 ,丁 梅斯 代尔 隐藏 在 一 副温 柔虔 诚外 表 下面 的是伤 痕 累 累的灵 魂 , 因为无 法站 在世 人 面 前坦 白 自己的罪孽 ,他 选择 了沉默 和 自我 惩罚 ,胸 口戴 上和 海 丝 特 一样 的红字 ,承 受 的却 是一种 双 重折 磨 。一方 面 维持 着受 人尊
大 众 文 艺
・文 艺评 论 ・
原型批评视域 内外的 《 红字 》读解
左彤 阳 ( 黑龙 江 大学 比较 文 学与世 界文 学专 业 黑龙 江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要 :弗莱的原型批评 理论博 采众长 ,融合 了心理学和人 类 学 果 所 以将 为 自己 的行为 付 出代价 。作为 一个 罪人 的原型 ,她 必须 的成 果将 文学放 置在 了一 个整体 的系统之 内,在这 个系统之 内分析 霍 为 自己的行 为 赎 罪 ,所 以她 被 判胸 口上 戴着 红 色 的 “ A ”字 站在 桑的 《 红字》能够更加 清晰地理解作品 内在 的精神动 力。 《 红 字》作 刑 台上 示众 三小 时, 并且将 自己隔离 于世人 。 为浪 漫主义的代表之作 ,它的精神核心独 立于原型之外 ,文章 又探讨 不 过 这 些 只 不 过 是苦 难 的 开始 ,站 在 刑 场 上 的海 丝特 看 到 了一 下作品的 内在含义 ,力求使 小说 的意义更加 丰富。 了她 生死未 卜 的丈 夫奇 林沃 思 。 《 红字 》 中有一 段对 奇 林沃 思 的 关键字 :原罪 ; “ 替罪羊”原型;爱情 ; 自由 外貌 描 写很 容 易便 能使 人联 想到 那条 被 上帝 同样 赶 出伊 甸 园的蛇
《红字》赏析

《红字》赏析《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美国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满是罪恶和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因犯下通奸罪而被判处戴上红字"A"标记,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等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赏析。
首先,主题是《红字》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道德的束缚,探讨了罪恶、爱情与救赎等永恒的主题。
主人公海瑟尔·普林用女性的身份承受着严厉的社会谴责和道德压力,而她的伴侣阿瑟·丹皮尔则承担着隐瞒真相的重责。
小说通过描绘二人在罪恶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和对内心的反思,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小说还通过女性形象的呈现,对当时严格限制女性自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呼唤着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人物形象是《红字》具有鲜明个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主人公海瑟尔·普林是一个充满坚韧与勇敢的形象。
创作初期,她以红色字母"A"标记的辱骂和谴责为代价,但她并没有被这个标记击垮,反而通过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救赎,逐渐重塑了自己的人生。
另一位形象深刻的人物是阿瑟·丹皮尔,他一度因为内心的罪恶感和恐惧而变得软弱,但最终在面对真相时,他选择担起责任,为爱情和家庭勇敢地负起了责任。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脆弱性,让读者对他们的遭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象征意义是《红字》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红色字母"A"标记是整个小说的象征性意象,它既代表了主人公的罪恶,又是社会道德和偏见的体现。
红色作为暗示罪恶的象征,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
另外,荒野和丛林这两个地方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们代表了人性的原始状态和自由,成为主人公心灵的寄托和休养处。
通过这些象征性意象的运用,霍桑成功地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意境深远、寓意悠长的故事世界。
《红字》的替罪羊原型解读

张 爽
辽 宁装备 制造职 业技 术 学院 ( 阳 10 6 ) 沈 1 1 1
【 要】 霍桑在其代表作 《 摘 红字》中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坚强的女性形象一 海丝特・ 白兰。海丝特不
顾世俗 的阻挡 ,与年轻 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 ,并 生下了女儿珠儿 。在她 与牧 师的恋情 被揭 露以后 ,她遭到 了
《 红字》 中,海丝特 ・ 白兰最终成 了她不幸的婚姻 以及 宗 教迫 害 的替罪 羊 。 3父权 桎梏 下 的替 罪羊 在任何社会 中 ,对女性 而言 ,通奸都是 不能 被 社 会 所 接 受 的 。女 性 作 为 男 性 的私 有 财 产 ,一 直被认 为是男性 的附属 品 ,是第 二性 ,是他 者 。 女性也从 出生之 日起便深受父权社会 的压迫 。在
的宗教背景下 ,他们的爱情注定是 以悲剧收场。 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在新英格兰殖 民地波 士 顿相识 相知 。在波 士顿 大部分 的居 民都是 清教 徒。清教徒生活简朴 ,严 于律 己,反对铺 张浪费 的生活 。对 于犯通奸罪 的人更是要严惩不贷 。所 以 ,海 丝特 和 丁梅斯 代 尔 的爱 情 在 当 时 的宗 教 法 律 下 注 定是 悲 剧 性 的 。他 们 只 有 打 破 当 时 的教 规
法 规 才 能名 正 言顺 的成 为 夫 妻 ,可 是在 当时 的 社 会条 件下 ,他 们是根 本不 可能走 在一起 的 。 海 丝 特 虽 然 不顾 当 时 的宗 教 法 规 制 度 ,毅 然 和 牧 师相 爱 ,但 是 她 最 终并 没有 逃 脱 不 幸 婚姻 带
给 她 的枷 锁 。 既然 她 已经嫁 给 了罗 杰 ,那 么 ,她
就不 可 能 在 和别 人 结 婚 。 她 的罪 行 一 但暴 露 ,便
霍桑的《红字》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2019年 第8期百家争鸣299霍桑的《红字》主要人物性格分析鲁艺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
女主人公普瑞兰嫁给了医生罗杰,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
在孤独中普瑞兰与牧师丁梅斯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
普瑞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 字示众。
然而普瑞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
但小说最吸引我的是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及心理活动。
三个人罗织成的一个纠缠的,体现人性无数个复杂面的,甚至是善恶的,这样一个三人互相钳制的三角关系。
普瑞兰普瑞兰,她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她能够对自己的婚姻和命运进行反抗,在社会中敢于追求女性权利的平等。
当时的社会在清教徒的统治之下具有独立的意识,所以其被很多人称之为爱 的圣徒。
在霍桑的笔下,普瑞兰毫无保留的展示了美这一性格特征。
从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来看,普瑞兰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坚定性、丰富性和明确性。
基于女权主义视角做具体的分 选择默默的承受痛苦,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以往的道德观念影响有关。
基于宗教的视角对普瑞兰的行为进行分析,很多人认为普瑞兰是一个行为下流且道德败坏的女人,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可取性的。
出于时代背景对普瑞兰的行为给做评价,具体的评价不能完全依靠道德准则,需要对普瑞兰身上的反抗意志以及对不平等社会的反叛做重视。
简单来看,要客观评价普瑞兰,需要站在理性视角,这样的评价才会体现公平性。
她能平静,勇敢地在审判台上来接受种种侮辱,并经过7年的努力,改变了她的形象,最后感化那些向她吐口水的人。
在整个塞勒姆镇,这个A 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通奸罪人变成天使。
首先是从Adultery 变成Able,大家觉得她很能干,再后来大家觉得她是Angel。
她在瘟疫流行的时候,她奋不顾身地去抢救病人,完全是无所畏惧的,而那些所谓道德高尚的人却在畏缩。
_红字_中的人物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MZXS 2 / 2009 113
22 - 167 CN14 - 1034 / I
名作 欣赏
比较文学
筅
不同文化烛照下的一对“倔”老头
—— —愚公与桑提亚哥的文化蕴含比较
□张思莉(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5)
关键词:《愚公移山》 《老人与海》 愚公 桑提亚哥 文化蕴含 摘 要:愚公和桑提亚哥作为中西文学的两个经典人物,二者既存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又存在着文化蕴含上巨大 的差异性。相似性主要体现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理念;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生存背景“山”与“海”背 后的文化蕴含的不同;人物的责任义务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不同;结局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不同。
齐灵握斯(Chillingworth)是红字的制造者。他那 丑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躯体,正是他丑陋和畸形的灵 魂的写照。他选择了让丁梅斯代尔活着受煎熬的复 仇手段,实际上成了阻止他赎罪的恶魔。他和海丝特 的结合虽然出于他追求家庭温暖和个人幸福的一己 之私,但毕竟是一种爱,原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爱 转变成恨,把复仇作为生活目标,不惜抛弃“博爱”的 基督精神,以啮噬他人的灵魂为乐之后,反倒由被害者 堕落成“最坏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复仇这一生活目标 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后也不会得到新生。
教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 文中的四个人物性格与命运各不相同。海丝特·
白兰(Hester Prynne)佩带的是有形的红字。她出身 没落的世家,父母贫穷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 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 苦无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 便显得合情合理。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 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 辱。出于对他的眷恋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远离 他所在的教区,就是在他死后,仍然放弃了与女儿共 享天伦之乐的优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尸骨的故地,重 新戴上红字,直到死后葬在他身边,以便永远守护、 偎依着他。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 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 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在作者的笔
最新 《红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解析-精品

《红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解析[摘要]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
主人公海斯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宗教殉道者的形象,人物命运充满了悲苦和纠结;她的丈夫齐林沃斯则是一个挖掘很深的反面人物形象,表面的斯文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阴暗和扭曲。
[关键词]《红字》;霍桑作为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创作于1851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这本书在当时成为一部畅销书,作家霍桑在不违背自己良心的前提下,也使这本书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效益,招徕了众多读者。
一、海斯特:勇敢和坚强主人公海斯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海斯特是一个惨遭教会统治迫害的妇女形象,这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却不幸嫁给了伪善、心理阴暗的罗杰奇林沃思,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故事的开始,她移居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丈夫被俘失踪,她独自一人生活,期间她遇到了牧师狄梅斯迪尔,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两人真心相爱并生下一女,她在与当时黑暗的教会斗争时,表现的一直很勇敢,事发后,她被逼带上那个代表通奸意思的红字“A”并像犯人一样游行,她强忍内心的痛苦,当被逼说出那个通奸者的名字时,海斯特坚决不肯。
“这绝不可能!那烙印烙的太深,你们不可能去掉它。
但愿我能忍受他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我的孩子必须找一个天上的父亲,可她永远不会认识一个人间的父亲!”终日里受着那些上层阶级妇女的轻蔑和侮辱,她不回击任何打击,极富忍耐力,因为她乐于助人和善良的天性,很多人开始不按原来的意思去理解那个红字,不把它看作罪恶的象征,他们说那是“能干”的意思,海斯特用自己的善良改变了舆论对她的看法。
《红字》人物分析

《红字》人物分析I.介绍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 和《古宅青苔》(1846),小说《红字》(1850)、《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 和《玉石雕像》(1860)。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7 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统治下的波士顿,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年长丑陋的罗杰·齐灵沃斯丈夫送到波士顿,在和丈夫失散后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诞下一个私生子。
这被清教教徒视为大逆不道,认为她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
海斯特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并被责罚终生佩戴标志着通奸(Adultery) 的红字。
纵使被严厉审问,海斯特也不肯说出她的情人就是受众人尊重的牧师丁梅斯代尔。
出狱后,她带着女儿小珠儿开始了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生活,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海斯特完成了对“罪”的救赎,红字的内涵也从通奸(Adultery) 转变成能干(Able) 和天使(Angle)。
II.主要人物分析海斯特海斯特海斯特海斯特是位极其美丽的女性“: 这位少妇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
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
”但是让这个人物熠熠发光的绝不仅仅是她美丽的风姿,更是她的性格。
海斯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
对来自教会和政府的严厉责罚,她不仅不屈服,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定地反抗种种不公待遇,维护爱人的声誉和抚育爱子。
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待清教对她的处罚中。
17 世纪的美国,清教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的行为被严格地拘禁在教义之内,对人类天性的追求被视为罪孽。
海斯特因触犯了通奸罪而被责罚终身在胸前佩戴代表通奸罪的红字“A”,并饱受欺凌与排挤。
《红字》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自己。 可怜 的牧 师一边 受着 肉体疾 病 的痛楚 , 边受 “ 一
着 灵魂非 常烦恼 的折 磨 , 同时又 听凭他 的死对 头恣 意
左 右 。” 只能独 自徘 徊在他 的虚 伪而 又真实 的世界 他 中, 法与 外界 沟通 , 无法 得到他人 的理 解 。 无 更
二 、 伪 宗教 的代 言 人 虚
罪过 。他暗 自设定了逃脱道德与法律制裁 的理论 , 然而
个 年岁 朽迈 、 态 畸形 的 丈夫 , 来 她爱 上 了青 年 体 后
牧师 丁梅 斯代 尔 。丁 梅斯代 尔是 一个博 学多识 、 程 前
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来 自上帝 的惩罚 , 心中充满了 罪恶的斑痕 . 精神也随之被完全摧垮 了。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3 0 0 期
Ju l fC nqn n e i c ne ad T cnl ySc lSi csE i n N . 2 1 oma o h gi U i rt o Si c n eho g(oi c ne d o ) n g v sy f e o a e i t o3 00
收 稿 日期 :0 9 0 — 6 2 0 — 9 2
霍桑 (8 4 1 6 ) 活 的时 代 , 10 — 8 4 生 是美 国资 本 主义
宇和深 黑 的眼睛 ” 丁梅 斯代 尔最终 克服 “ 。 神性 ” 爱上 ,
了海丝 特 。但 是 。 教精 神像鸦 片一样 迫害着 他 的心 宗
经 济得到迅 猛发展 的时代 , 同时也是 美 国民族文 化 的
一
型 他不但没有勇气站 出来承认 自身的罪恶 , 自欺欺 还 人地认 为他虽然隐瞒着罪恶 , 但仍 然对上帝 的光荣和人 类 的幸福怀抱热忱。 不敢将 自己的黑暗和污秽表 白于 他 世人 , 因为 , 若人们 了解其罪恶 的真相 . 他将再也无法 以 上帝之名行善 , 也不 能以更好 的服务来赎偿 自己先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作者:李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
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引言: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
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
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
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
”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
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
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
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一)原型理论定义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
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
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
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式、审美心理、主题、意向……),对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现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的一种批评方法。
(二)二十世纪神话原型理论的发展历程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作品中最早出现了神话原型批评的雏形。
《金枝》阐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和祭祀仪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西方文化有一个普遍的模型。
他的著作启发了很多学者对艺术和神话、仪式的关系进行探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是神话原型批评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
文学创作是对原型意象的激活和再加工。
创造性的运用原型的结果就是承载着作家迥异风格的完整作品。
变化的是作家个体,不变的是原型。
”[1]“诺斯洛普·弗莱借鉴了弗雷泽和荣格的理论并结合众多学科成果,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原型批评体系。
弗莱科学探索文学批评理论,认为观念与情境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类型,被人们无意识地理解、传递,这些图腾或神话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家创作作品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某些原型,触及甚至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与种族之魂。
即为神话原型批评。
形成于二十世纪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西方文论史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2]二、《红字》中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一)海丝特的圣经原型1.海丝特——基督《红字》第五章写道:“他不敢相信,却又不由得不相信,这红字使她对旁人心中隐藏的罪恶产生了一种共识。
对由此而来的启示,她诚惶诚恐。
……他处心积虑地要诱骗这个一半已成了他牺牲品的正在挣扎的女人,让她相信:伪装的贞洁只是欺骗而已,要是实情到处可以披露,那么,海丝特之外的很多人的胸口都会闪耀出一个红字……”[3]之所以说海丝特是基督,因为海丝特把众人的罪恶集于一身,甘愿代为受罚,而众人或许不知自己有罪恶,或许是在极力地掩饰自己的罪恶。
“海丝特以受苦、舍己的善行和对人心隐情的直觉让那些清教徒邻居们反思自己的罪恶、自私与狭隘,令其发现并改正,培养内心的善良和宽广。
”[4]所以说海丝特正是基督原型。
2.海丝特——夏娃海斯特·白兰也是夏娃原型,自开始部分就呈现为一个堕落妇人的形象,丁梅斯代尔则是亚当的原型。
霍桑的《红字》成功地将亚当夏娃神话“移植”到自己的小说之中。
亚当夏娃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犯了原罪,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也由于追求爱情得到罪恶,他们都犯了原罪,也都努力地进行自我救赎。
在故事发生的两年前,海丝特的丈夫让她只身前往美国并在那儿等自己,人们只知道海丝特的丈夫是一位老科学家且一直杳无音讯。
所以当海丝特遇见年轻又博学的丁梅斯代尔牧师之后,海丝特偷吃了“禁果”,与丁梅斯代尔恋爱并产下“罪果”。
夏娃和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终生生活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夏娃还要忍受分娩之痛。
海丝特被惩罚戴上象征耻辱的红“A”字,忍受着邻居们的轻蔑与侮辱,她自愿留下来赎罪。
帮助病人,救济穷人,用自己的善行弥补罪过,自我救赎。
她蕙质兰心,温柔善良,令人们重新理解红字“A”——Able(能干)或Angel(天使)”。
[5]3.海丝特——替罪羊替罪羊原型来自于《圣经·旧约》,尤指代人受过。
海丝特·白兰之所以被称为替罪羊,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向众人隐瞒孩子的父亲是谁,她真心爱恋丁梅斯代尔,或许她的原罪是贪欲,但她的爱是神圣的,为了保护孩子的父亲丁斯梅代尔的名誉,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独自忍受屈辱,奋力保护丁梅斯代尔的名誉而自己甘愿受罚,这是替罪羊的形象;二是因为根据作者霍桑的描述,《红字》作品中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罪恶,正如有一部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所说的那样“Everybody makes mistakes. To err is human. Everyone has a little dirty laundry.”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海丝特·白兰胸前的红字给了她一种感知力,使她对那些心中有罪的人有了恻隐之心,或者是因为她觉得自己与那些人同病相怜。
但是有“罪”的人们见到海丝特并没有自我反省,而是谴责海丝特,把内心的罪恶感转嫁到海丝特的身上,因此从这个原因分析海丝特也成为了众人集体迫害下的“替罪羊”(二)珠儿——替罪羊在《红字》中,珠儿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也可以说是圣经中的“替罪羊”。
因为她的母亲海丝特·白兰偷吃禁果,与人通奸,和丁斯梅代尔生下自己,所以珠儿是父母罪恶的替罪羊。
母亲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被当时社会所不耻,尤其是丁梅斯代尔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牧师。
但是,爱情让海丝特·白兰义无反顾,并有了他们“罪”的结晶——珠儿。
《圣经》该隐和亚伯即为父母亚当夏娃罪行的替罪羊。
即使海丝特努力赎罪,在沉重的负罪感中赢得世俗的尊重,求得救赎。
但上帝仍然要让珠儿一同承担罪恶。
珠儿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在婴儿时期就在示众刑台上见证了母亲的耻辱,她的出生象征着罪孽。
珠儿与母亲相依为命,共同遭受着人们的轻视和流言蜚语。
她没有玩伴,性情古怪,易怒、喜斗。
正如《红字》中对她的描写“她是一个邪恶的小妖精,仿佛有一种理解自己孤独处境的本能。
”[6]也许是因为对自己长大的这块土地的不满或童年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在丁梅斯代尔和罗杰·齐灵渥斯死后她与母亲离开了波士顿,后来海丝特独自返回海边的小屋,珠儿留在了欧洲,卸下了替罪羊的身份,不再是痛苦的使者。
(三)丁梅斯代尔——亚当《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牧师学识渊博,容貌出众,备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与有夫之妇海丝特·白兰相爱,犯下罪恶。
他的罪恶如同《圣经》中的亚当,他与海丝特的相爱就是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神话在《红字》中的体现。
丁梅斯代尔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亚当形象的“移植”。
他们在犯错之后的表现也很相似,他們都没能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罪恶,亚当把责任推给了夏娃,懦弱虚伪的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自己所犯的罪恶,选择沉默和自我惩罚,他不断体罚自己,同时遭受良心的谴责,白兰医生又时刻对他的灵魂进行打压摧残。
这个重荷就像是亚当犯了罪恶后被赶出伊甸园,需要辛勤劳作,终日生活在土地上一样,虽然亚当不愿承认自己的罪恶,但仍然会受到上帝对他的惩罚。
(四)罗杰·齐灵渥斯——撒旦在霍桑的《红字》中,罗杰·齐灵渥斯身上有着撒旦的特征,他阴暗、狡猾又极具观察力,浑身充满着邪恶色彩。
他放弃以前善良、儒雅的学者身份,转化成阴暗、满腔仇恨的医生。
面对身陷囹圄的妻子,他残忍报复,他没有揭穿妻子情人的名字,却用更阴险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他伪装成教民追随着牧师,利用牧师的信任,对牧师原已痛苦不堪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摧残。
他的刺探和折磨也是在亵渎神灵,比起牧师的罪,他犯了更大的罪。
丁梅斯代尔后来也终于明白齐灵渥斯阴险,狡猾,对他人心灵的摧残比自己的罪过更严重。
而齐灵渥斯竟然说让黑色之花随它去开吧。
[7]作者霍桑把监狱比喻为“黑色之花”,但齐灵渥斯却希望“黑色之花”随它去开吧,他是折磨人身心的魔鬼撒旦。
三、结语可见,《红字》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都可以和圣经中的一些人物相对应。
神话原型批评是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来挖掘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霍桑的宗教信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把握,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和人类努力战胜人性弱点的品格的歌颂.所以《红字》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和解读。
而文学作品需要神话原型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给文学研究者充足的话语权。
文学研究者喜欢追根溯源。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给文学研究者与学习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所以,本人选择用神话原型理论分析《红字》作品的意义。
正如荣格所说:“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型,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了人类的命运当中……正因为原型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8]相信文学学习者与研究者领教了神话原型理论对作品分析的意义之后,一定会不断深入挖掘,给文学批评界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
注释:[1]周家斌,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2]金元琴,《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一点探讨》,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017.[3]霍桑,《红字》,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4]周家斌,王文明,《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5]曹军,《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考试周刊, 2009.[6]霍桑,《红字》,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7]霍桑,《红字》,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8]周家斌,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参考文献:[1]曹军. 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考试周刊[J]. 2009(9):42-43.[2]霍桑. 红字[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3]牛志远.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J].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科园月刊, 2010(2):113-114.[4][5]王倩倩. 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D]. 沈阳师范大学, 2012.[6]周家斌,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7]张培芳. 红字之神话原型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98-100.[8]张学良. 试析红字中“A”字及其色彩的意象[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78-80.[9]张希鑫. 严歌苓同性恋小说的叙事策略[J]. 青年文学家, 2018:49.[10]赵文琼.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红字中的人物形象[J].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社科纵横, 20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