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巧用统编教材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巧用统编教材心得

使用统编教材,如何让语文教学倡简务实达到高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目标定位要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的依据和评价可以用7个词概括:准确、简单、规范、有序、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文本处理要简约。“一堂课下来,要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这是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对语文教师多次提出的建议。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干货”?应该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堂语文课,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课文的语言现象,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契机和平台,让语文学习成为运用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和有力载体。

处理文本时,如何把握住“干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知识的干货。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识记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更多的生字。学生有了这种知识的“干货”,在日后的阅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运用形声字的方法推断字义和字音。第二,能力的干货。即教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在处理文本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设计和组织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说,要有文体定位的意识。

过程设计要简洁。重视阅读教学无可厚非,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巩固识字,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培养读书的习惯和兴趣。阅读教学可以概括为5个环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完成字词句训练,掌握文章结构;训练朗读、默读、速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学习语言及表达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板块式教学过程,“直奔主题,争分夺秒”完成教学任务。

方法选择要简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读整本的书。”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为此,“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前语文课改应研究的新指向。

如何才能提升“整本书阅读”成效,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首先,以激趣法指导整本书阅读(适合低学段)。其次,以迁移法指导整本书阅读(适合中学段)。最后,以探究法指导整本书阅读(适合高学段)。

言语实践要简要。教师要成就一节好课应从多方面思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生为本。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情真意切;要能看得见学生明显的提升,哪怕只是一小步,而这都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比如,《秦兵马俑》(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说明文。为了让学生把握住文章体式,教师从说明的对象、特点、顺序、方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借助表格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简便地与课文对话。一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了4个板块:初读导序(把握主要信息)——研读导法(了解说明方法)——迁移导能(学习语言表达)——拓展导向(提升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的4个层次。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方法最合适,从而作出恰当而有价值的选择和处理。

心得体会: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

随机与必然相对,指的是一种偶然因素,一般不在预设目标之内。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改中时有发生,出现的条件与原因多种多样,在处理时要区别对待。

社会变化引出的随机导向。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而现在的这场课程改革如果从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算起已经16年了,改革仍在持续不断而且频度、力度越来越大。在课改十年总结期间,有专家提出各种观点。面对这些现状,我以为要正确对待变化,因为变化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把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命名为“液态的世界”,并著有《流动的时代》《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等著作,揭示了时代变化的特点与原因。要知道,改革本身就是变化,那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的变化,不仅要对变化点敏感,还要紧紧跟上、尽快适应、迅速调整,而不是像现在有些人的情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政策调整处于慢反应甚至不反应的状态。其实,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重要变化点,当研究结果公布后,有的地区和学校很快捕捉到并做本土化、校本化研究,而有的地方则不闻不问。课改会触动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奶酪”,如果没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决心与勇毅,不从自身与学生生活方式的切己邻近度去改,就很难成功。只不过在变与改中,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做到准与稳。从总体看,基于“变的改”在方向上是对的,至少在课程意识、课程理念、课程类属等层面触动了我们固有的神经,出现了一批改革先锋校,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并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同。当然,基于

“变的改”也出现了下行力不够、学校和教师层面成为瓶颈、配套改革不协同等问题,这正是不应变的结果,亟待疏通与改变。

不确定性引出的随机导向。这里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变化所致,而是以下情况:一是政出多门且相互冲突,令下面无所适从,因而盲从。二是领导变更,新领导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打乱课改秩序。三是怀揣“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追求教育时尚,哪儿热闹往哪儿凑。四是不断制造新概念,争做“概念的引跑者”,让教师“穿越概念的丛林”,疲于奔命。这类不确定性的课改,并不是为课改而来,而是为政绩而来,为所谓的影响因子而来,是浮躁的表现,也是导致教师抱怨、专家质疑的真正原因。

非主要因素引出的随机导向。除了既定的改革政策和文件从宏观、主要方面引导课改以外,一些非主要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具体如下:一是项目推动。项目制改革已经深入到课改领域,每年各地区都要集中发布一定数量的项目供区域、学校申请。有的项目提前做过项目意见征求工作,意向明确,但有的项目没有这个程序,项目本身的随机性很强,再加上申报单位的竞争性、准备性差异,申报结果也是随机的。二是实验推进。国家不仅设立了课改实验区,许多地区的课改也遵循实验先行原则。比如,北京的“遨游计划”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六位自主”的课程创新实验,涉

及50所实验校,成就了一批课改先锋,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三是科研引领。国家及部委层面和各地每年发布的科研课题中,课改方面的课题数量急剧上升,也反映了此次课改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一些交给区域、学校的临时性任务。如此种种,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配套因素,虽然具有随机性特点,但要加强引导与匹配,尽量纳入课改的大盘子综合考量、协同推进,避免单打独斗。

总之,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不可避免,但只要系统思考,提前预判,对于其中利好的因素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便会导向更好的改革局面,而对于那些不利于课改、甚至阻碍课改的偶然因素要坚决摒弃,不可沽名钓誉、率性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