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分析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分析临床中药学在医院的各学科中占据特殊地位,而临床中药师则是医院中药应用、研究、分析等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中药的安全用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中药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中草药复杂多样性的影响,临床中药师需不断丰富自身的中药学知识,在全面了解药品的功效、习性、不良反应的基础上,还需具备合理用药、熟悉中医的传统疗法等技能。
本文探讨了临床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师各自的作用、发展前景,并分析了临床中药师与临床中药学两者的联系。
标签:中药学;中药师;作用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
中药的成分多为动植物,其副作用少,适合人体的生理机制,但是受到中药成分复杂、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较难掌握、中药配伍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中药应用后发生医疗事故的机率会大大增加,阻碍了中药的推广。
因此,医院需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出中药师的作用,并促進中药学在医院的普及,为医师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进而促进我国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1 临床中药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临床中药学指的是中药学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用药、药品管理、药学研究和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中药学的作用主要有:1.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和参与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可从经济性、合理性等方面给予医师用药指导,帮助医师选择正确的中药剂型、药品等,建议护理人员合理给予患者药物,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中药学在临床指导医师合理用药的具体内容有:检查医师开具的处方是否存在配伍得当和对症下药的情况,并帮助患者避免重复用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部分煎药的患者,帮助医师指导其正确的煎药和用药方法,以此获得更佳的疗效。
1.2促进中药临床应用监测工作中药学在促进中药临床应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药学实验研究:药学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药学水平的反映,医院需深入研究中药的毒理反应、生理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等内容,帮助患者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②中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帮助医师收集本院或者其他医院的药品信息,在收集后分析总结,再通过网络平台将可用的信息分享给医院的工作人员。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意义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意义通过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研究的特征以及中药药效研究技术的发展,阐明了中药药效与中药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即通过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水平,揭示中药临床多样性的应用,在临床中也可以中药药物的新用途以及优化中药制剂,药效临床研究是检测中药效果的唯一标准,药效是中药的延续与最终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意义,才能对中医药学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更科学、精确、安全的评价。
标签:中药药效;临床实践;研究;意义1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研究的首要条件,中药,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其方法和物质基础都不同于西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可通过多个途径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药效上也呈现多样性,而中药药效的临床特征以及药效的研究技术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中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1中药药效临床研究特征①中药药效临床研究要以中药理论为依据。
中药药效是要根据中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对病症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的配伍以及复方制剂必须要经过临床验证,并且有明确的功效以及适应范围,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针对性的药效研究。
例如中国中医自古讲究以”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强调证、法、方、药之同的严格联系及辨证分型,所谓”方从法出,法因证立”,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用的处方配伍。
②中药药效必须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且具有多方兼顾,调理周全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药的复发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稳定性差,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
而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对中药制剂以及复发的改进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药的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此外,中药药效也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基础,治病看病症是中医首要条件,中医的”证”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症状、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及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1~3]。
临床中药学中中药分析的意义

临床中药学中中药分析的意义【摘要】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临床中药学属于基于中药基础理论和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医学科,其目的在于中药的有效与安全应用,可以结合患者的基本病情需求实现对中药加工和调配的有效指导。
中药分析主要是基于现代化技术方式,分析中药当中不同组分内容的有效操作。
对此,本文分析临床中药学中药分析的意义,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分析;临床意义0.引言临床中药学主要是基于临床中药应用经验与规律为主的研究科学,临床中的重点内容在于中药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其可以有效降低中药治疗方面的不良反应并提升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效果。
从临床经验来看,临床中药学属于保障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的基础,通过科学的中医药理论,可以实现对中医药安全应用原则以及评价药物成分的科学。
从临床中药学而言,将中药分析中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好的保障药物成分,从而为中医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1.中药学中中药分析的意义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联性,并且在临床用药治疗方面可以实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积极预防和控制,基于中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中药治疗效果的提前预测,可以有效规避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1]。
中药分析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中药资源的合理统计,在构建数据库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明确中药的具体治疗效果,基于中药分析方式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判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中药的应用[2]。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医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通过中药分析理论以及中药分析技术方式,可以明显提升中药应用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中药分析可以更好的明确中药的药效以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反应,在中药分析方面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风险问题,保障中医药的合理用药效益。
谈中成药在临床药学的合理使用

谈中成药在临床药学的合理使用发布时间:2022-05-23T02:18:58.12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4期作者:周丽芳[导读]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压力同行,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却越来越强。
周丽芳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卫生院 214107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压力同行,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却越来越强。
随着对自身健康关注的越多,人们对患病后采取的治疗方式也越加关注。
众所周知,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节省中药资源的优势。
而事实上,中成药的效能早已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验证成为副作用小、疗效性好的药品。
但伴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迅速地推广和使用,其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不科学合理使用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副作用,已是目前医药界关注的热点[1]和焦点。
临床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对患者身体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由此造成患者对中医药的排斥心理,导致临床中药学不能有序开展。
所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
工作23年来,笔者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中西药品的调剂配方工作。
临床上,中药师和中医师沟通交流,辨证施治,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专业和亲身实践,对中成药在临床药学的合理使用谈一下看法。
谈论前,先作如下两点说明:一是谈及的相关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数据均来自笔者二十多年的工作总结,为中药在开展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积累经验,尽量避免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二是本文只谈丸、散、膏、丹、贴、针剂等的中成药,传统的汤剂除外。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含有中成药或配合西药的(不含急诊、住院)602张中成药处方为本次研究对象,包括内科304张,外科168张,妇产五官等130张。
2、方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网站,以检索关键词“中药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搜集整理到多篇关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相关文献。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29•中药学基础知识•临床中药学应用•临床中药学实践案例•临床中药学的思考与展望•总结与展望目录01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以天然药物为主的学科,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
天然药物药性理论配伍原则中药学注重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
中药学强调配伍原则,注重药物的相互配合与制约,以达到治疗目的。
03中药的基本性质与特点0201根据植物的不同部位和功效,将植物药分为根、茎、叶、花、果等。
植物药根据动物的种类和药用部位,将动物药分为全虫、矿物药等。
动物药中药的命名通常与药性、功效、植物部位等有关。
中药命名中药的分类与命名中药的功效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等。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功效分类中药学注重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药物。
主治范围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现代药理02临床中药学应用中药配伍原则与禁忌总结词中药配伍原则与禁忌是临床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有效性。
详细描述中药配伍原则主要包括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其中,君臣佐使原则强调药物的主次配合和相互协调;性味归经原则强调药物的性质和作用部位;配伍禁忌则指某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应避免同时使用或合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妊娠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问题。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总结词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也是临床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剂量等,以确保中药的有效吸收和利用。
详细描述中药煎煮前需先浸泡药物,一般采用砂锅或瓦煲煎煮,不同的药物煎煮时间不同,有些药物还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
服用时应注意时间安排,一般饭后服用,剂量应遵医嘱或根据药物性质确定。
此外,还需注意中药的保存方法等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或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临床中药学需要关注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
临床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师的作用研究

临床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师的作用研究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临床中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价值。
而临床中药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临床中药学,简单来说,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监测等多个方面。
与传统中药学侧重于药材的来源、炮制和鉴定不同,临床中药学更加关注中药在患者身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反应。
在临床治疗中,中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单纯依靠传统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临床中药学的出现,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通过对中药的药理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药发挥作用的机制,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黄芪、丹参等,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为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临床中药学还注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了解中药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对于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某些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如果频繁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因此,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为临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中药与西药之间、中药与中药之间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会影响西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导致西药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中药师需要了解中药的相互作用特点,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临床中药师作为临床中药学的实践者,在医疗团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临床中药学的应用实例

临床中药学的应用实例中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量的中药学知识被应用于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带来了有效的疗效。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来介绍临床中药学的应用,展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一、《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调理的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对于饮食调理的内容尤为重要。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不同的食物属性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膳食调理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症状,中医师会建议患者多食用温补的食物,如姜、大枣等,以益气养血,调理脾胃功能。
二、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在其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例如,常用于COPD治疗的中药方剂有加味逍遥散、清肺消风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能够缓解患者的咳嗽、气促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中药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针灸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失眠等疾病,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平衡气血,改善疾病症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药药膳与肥胖症的应用肥胖症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气和痰浊互结所致。
在临床中,常常采用中药药膳来辅助治疗肥胖症。
中药药膳以药食同源的原则,选用一些具有祛湿化痰功效的中药材,如薏米、山药、赤小豆等,配伍成药膳,既美味可口又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达到减肥的效果。
总结起来,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样的中药学知识和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和调理手段。
在中医药的理念指导下,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药师在临床中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一)在临床应用上的帮助
临床中药师作为临床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常的工作就是通过与临床医师进行科学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对各种病例进行讨论,进而根据患者的病情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不仅能够为临床医师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够保证中药药物在对患者进行使用期间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受到药物服用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影响[1]。而且临床中药师在开展中药学服务期间,为了对患者所服用的各种中药药物拥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能够准确评价药物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研发的药物,中药师会对中药临床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分析,并结合信息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是确保药物在今后道路上的推广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在学术研究上的帮助
虽然中药师在当前对中药学进行研究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保证了患者在服用药物接受治疗期间药物的使用效果,能够为患者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不过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中药的种类数量众多,世上还存在着大量未知的中药,中药师不仅对中药的名称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中药在使用方式和效果也存在着大量的疑问,因此中药师在进行中药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依旧存在着大量的发展空间,能够在进行中药学研究的过程中提供自身的帮助。比如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对临床中药的配伍和配伍效果展开研究,特别是对于中药、西药的联合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是为推动中医配伍理论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保证中药师经过相应的学术研究之后患者在接受中药药物治疗期间治疗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提高中药师临床中药学服务水平的方式
中药师作为推动临床中药学发展重要人员,其自身水平的高低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中药师具备更高的水平服务于临床中药学。因此为了推动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提升中药师自身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10T12:07:19.8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苏琬琦
[导读] 所谓临床中药学,就是以临床重要使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型科学。
航天中心医院 10014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医疗产业规模还是医疗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给予患者更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要求。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药基本理论和中医药理论基础上,保障临床重要使用安全、有效,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要,进行中药加工及调配的应用性科学。
中药分析则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分析中药各组分内容的操作方法。
加强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对于推动中药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即从临床中药学入手,就中药分析的实际应用,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药分析;临床中药学;应用
所谓临床中药学,就是以临床重要使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型科学,其核心是对中药治疗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科学控制,对于减少中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临床中药学就是在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学的中医药理论,探讨中医药安全使用原则、评价重要多成分作用、以及中药疗效追踪的科学。
就临床中药学而言,加强中药分析的引入和应用,可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中药内的各类组分,进而促进临床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
本文即围绕临床重要学,就中药分析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一、临床中药学概述
(一)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临床中药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中医药理论的科学运用,促使中药使用与临床治疗相互融合,确保中药在病患体内可以发挥最优化的疾病防治作用,并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技术,针对中药治疗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不断实现更加合理、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的目的。
具体来说,发展临床中药学可进一步降低不同中药间的不良反应,提高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避免药品资源的不合理浪费,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还能避免发生药源性疾病问题,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临床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包含中药成分分析、中药疗效分析、中药治疗机制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征。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药理学、药物分析、流行病学、生物学、毒理学、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临床中药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临床中药学发展必须从中药药效、中药毒副作用以及中药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入手研究,相应提高了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实际要求,只有不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才能确保临床中药学研究目标的科学实现。
二、中药分析及相关技术概述
中药分析是发展现代化中药研究的核心技术,尤其近几年我国中药行业及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带动了中药分析领域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得以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中药色谱分析方法概述
目前,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检测的分析方法,主要由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及毛细管电泳色谱法等几类,根据检测器差异又可分为紫外、氮化学发光、电雾式、以及荧光等几类。
以上检测方法在中药分析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凭借其分离分析技术优势,超越其他检测方法,在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领域,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应用,并逐渐成为中药分析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另外,近几年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分析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二)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概述
所谓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在DNA指纹图谱概念基础上发展得到的一种新型概念,借助这一概念可针对药材种属进行鉴定,是中药信息表达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在植物分类及品质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药普遍具有成分复杂、多变的特点,对于中药来说,任何单一的活性成分,都不能完全地反映出中药治疗的整体疗效,而指纹图谱的提出可有效解决这一复杂性问题。
(三)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关于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以通过组分分析技术完成,具体包括代谢组学、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等。
其中,基因芯片是目前最常见的主流组学分析技术,借助该技术可以有效发现中药中新的有效成分。
三、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随着中药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临床中药学研究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从近几年的临床中药学发展来看,HPCE法的应用相对较多,我国学者许平波使用该方法,对川芎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居玲玲等则使用固相萃取HPLC法对六味地黄方中莫罗苷与马钱素的血药浓度及配伍变化进行了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中药分析相关的技术、方法,在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中药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研究、以及药物作者用机制等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并在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相关人员必须全面提高对中药分析技术的重视和应用,从既有的几类中药分析技术入手,结合临床中药学实际需求,加强中药分析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基础组分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从而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桓娜,于俊生,刘玉萍.乌药的中药学及临床应用文献综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09).
[2]黎薇.中药临床应用现状下如何开展临床中药学[J].现代养生B,2015,(11).
[3]任庆梅.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39).
[4]梅赞.临床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师的作用分析[J].健康前沿,2016,(07).
[5]李康康.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分析[J].保健文汇,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