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
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4)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 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 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 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 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2)
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 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 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 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 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 豆等。
清热剂(5)
4.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 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 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 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 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 黄腻、脉弦数。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 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复方黄连素片。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 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一、适用范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领域中对疾病使用中药制剂的情况。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制定的。

二、指导理念: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指导理念是"适当、合理、安全、有效"。

即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药制剂,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疗效。

三、基本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即个体化原则、病证结合原则、辨证辨病原则、标本并治原则。

1.个体化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个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基础状况和病变程度都有所不同,同一中成药对不同患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2.病证结合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证来选择适当的中药制剂。

因为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适应症,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病证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3.辨证辨病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来进行,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辨证施治,从而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4.标本并治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注重既治标又治本,即在治疗患者的症状的同时,也要治疗其病因和病机,以达到治疗的彻底和持久效果。

四、注意事项: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还提出了一些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需要了解中成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和禁忌症等;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以确定准确的病因和病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成药和治疗方案,且必须严格按照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五、临床应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不同分类的中成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等不同的中成药制剂的使用。

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名、病证、病因、发病机制等对特定中成药的应用进行了指导。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正确、合理使用中药制剂的一项重要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和提取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效。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和适应症,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规范,以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

1.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临床应用应遵循证候论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3.对于多种病情可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临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具体药物而定,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疗效,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5.严格掌握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一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的病情下是禁忌使用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此外,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要有足够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

6.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科学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的中成药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记录,以便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应与西医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5)三、中成药安全性 (5)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7)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7)二、联合用药原则 (7)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第三部分各论 (9)一、解表剂 (9)二、泻下剂 (9)三、和解剂 (9)四、清热剂 (10)五、祛暑剂 (11)六、温里剂 (11)七、表里双解剂 (11)八、补益剂 (12)九、安神剂 (12)十、开窍剂 (13)十一、固涩剂 (13)十二、理气剂 (13)十三、理血剂 (14)十四、治风剂 (14)十五、治燥剂 (15)十六、祛湿剂 (15)十七、祛痰剂 (16)十八、止咳平喘剂 (16)十九、消导化积剂 (16)二十、杀虫剂 (17)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8)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9)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由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一种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但是其应用指导原则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成药应用指导的原则,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体化应用原则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

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种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二、对症治疗原则中成药的应用应以病因病机为依据,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对于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健胃消食的中药。

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三、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中成药,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需要遵循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不能过长或过短。

另外,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四、重视安全性原则中成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中成药应用中,安全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风险等情况,在选择用药时要量力而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同时,要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随意更换药品。

五、定期复查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与医生的指导和监测相结合。

在用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与患者进行复查,了解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一些中成药应用时间较长的情况,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无异常。

六、科学信用原则中成药的应用要具备科学的依据和信用,不应过度推销和滥用。

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参考药品的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证据,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了解药物的用途和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 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 也就有异。例如西医的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 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否则,无效或 加重病情。
• 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
物。
例:平胃散(《和剂局方》) 处方:苍术80g,厚朴52g,陈皮52g,甘
草30go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升降失和
之脘腹胀满、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肢体困 倦,或见恶心呕吐、大便溏泄。
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一般 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 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 要大。这是一般情况下对组方基本结构的要 求。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大方,或多个基础 方剂组合而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 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目前,有些成药处方,为了适应面广, 有利销售,常面面俱到,药味太多,不好按君 、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如小儿百 寿丹,主治小儿外感兼饮食积滞,功效疏风清 热,消食健胃。可是此方用药竟达29味,方中 疏散风热选用薄荷、荆芥穗、银花、连翘、柴 胡、大力子;消食导滞选用神曲、山楂、麦芽 、大黄;为防止小儿病中易生痰、化火、动风 ,又加陈皮、橘红、桔梗、川贝、天竹黄化痰 ;加羚羊角、牛黄清热;加天麻、勾藤、僵蚕 、朱砂熄风止痉;为避免痰火蒙闭心包出现神 昏,又加麝香、冰片芳香开窍等。
●中成药的引申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 但是这种灵活使用中成药是建立在准确辨证和识证的 基础上的。中成药的延伸使用扩大了药物的主治范围 ,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学理论,提高了中成药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提取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以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的药物。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临床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文将对该指导原则进行解读,并对中成药在临床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家药监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原则明确了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适应症,同时要注意禁忌症的存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2. 用药剂量和疗程:指导原则明确了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并掌握疗程,以达到治疗效果。

3. 质量控制和药物监测:指导原则强调了对中成药质量的控制和药物的监测。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涉及药物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而药物监测则是对临床应用中成药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虽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 临床应用指导的局限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规范,但由于中成药种类繁多、药效复杂,指导原则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中成药应用仍存在局限性。

2. 药物质量不稳定:中成药的药物质量受到生产工艺、药材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质量不稳定。

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加强对中成药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3. 缺乏标准化研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多阶段的标准化研究,导致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

标准化研究可以为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学习培训2016年3月25日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

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

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4. 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

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