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
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4)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 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 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 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 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2)
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 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 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 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 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 豆等。
清热剂(5)
4.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 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 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 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 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 黄腻、脉弦数。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 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复方黄连素片。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 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由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一种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但是其应用指导原则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成药应用指导的原则,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体化应用原则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

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种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二、对症治疗原则中成药的应用应以病因病机为依据,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对于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健胃消食的中药。

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三、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中成药,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需要遵循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不能过长或过短。

另外,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四、重视安全性原则中成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中成药应用中,安全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风险等情况,在选择用药时要量力而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同时,要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随意更换药品。

五、定期复查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与医生的指导和监测相结合。

在用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与患者进行复查,了解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一些中成药应用时间较长的情况,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无异常。

六、科学信用原则中成药的应用要具备科学的依据和信用,不应过度推销和滥用。

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参考药品的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证据,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了解药物的用途和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目录 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3二、中成药分类7三、中成药安全性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14第三部分各论16一、解表剂16二、泻下剂17三、和解剂18四、清热剂19五、祛暑剂20六、温里剂21七、表里双解剂22八、补益剂23九、安神剂24十、开窍剂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32十九、消导化积剂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演示教学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演示教学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演示教学中成药是指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药品。

它们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下面将以临床实例的形式来演示中成药的应用指导原则。

患者王,男,55岁,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已有5年,经常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查血压常在145/95mmHg左右,白天心情较紧张,晚上睡眠质量差。

经过初步的问诊和检查,诊断为高血压,决定给予一种中成药治疗。

应用原则一:个体化治疗根据王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我们应该选择一种适合他的中成药。

因为他的血压水平较高,且伴有症状,我们决定选择一种能够调整血压和缓解症状的中成药。

应用原则二:辨证施治我们需要根据王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中成药的辨证施治。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初步的问诊,我们发现王平时心情较紧张,晚上睡眠质量差。

根据中医的辨证思想,我们认为他属于肝阳上亢,阴血不足的证候。

基于这一辨证施治,我们选择了一种能够滋养阴血、清理肝阳的中成药。

应用原则三:合理剂量中成药的剂量是需要合理把握的,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会影响疗效。

对于王这种高血压患者,我们应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确定中成药的剂量。

一般来说,剂量的确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能、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综合评估。

对于初次使用中成药的患者,剂量一般要适中,根据疗效调整。

应用原则四:合理疗程中成药的疗程也需要合理控制。

对于急性病情,疗程可以较短,而对于慢性疾病,疗程则需要较长。

对于王这种高血压患者,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较长的疗程,一般至少3个月以上。

不过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进行调整。

应用原则五: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中成药虽然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分,但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王这种高血压患者,我们需要关注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消化道反应和过敏反应。

此外,还需要与他目前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进行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第四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临床使用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时应注意: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谢谢大家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务科
概念
背景
背景
背景
目的和意义
前言
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中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二、中成药的分类
二、中成药的分类
二、中成药的分类
三、中成药的安全性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黄酒(白酒):功能散寒、通经、活血。可 配合治疗风寒湿痹证、跌打损伤、寒凝、经 闭、痛经或疝气的中成药使用。酒的用量需 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和饮酒量而 定。 食盐:可引药入肾。可配伍补肾、涩精和治 疗疝气的中成药使用。 米汤:功能益胃生津。可配合治疗胃肠疾病 且苦寒较重的中成药使用。 红糖:功能补中、温中散寒、活血。可配合 治疗妇女血虚和血寒所致之月经不调、经闭 及痛经的中成药使用。 葱白:功能通阳、解表、散寒。可配合治疗 外感风寒的中成药使用。
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 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 也就有异。例如西医的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 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否则,无效或 加重病情。
蒌仁当属“十八反”,为配伍禁忌,如果以上两
类药联用均属犯禁之列。
3.中成药与药引的配合使用 药引是具有 引经作用或协同作用的次要药,虽不起主要治 疗作用,但其协同作用或引经作用可增强中成 药的疗效。常用引药有以下几种:
生姜:功能发散风寒、温胃止呕。可配合 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的中成药使用。
芦根:功能清热、生津、止呕。可配合治 疗风热感冒、胃热呕吐或者痘疹初起的中成药 使用
中成药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 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 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中成药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 剂,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由于中成药疗效确切,携带和使用方便,因 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如果对中成药缺乏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镇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

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谨镇联合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中西注剂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