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自润滑轴承中的应用综述
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报告

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报告
首先,我们将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
低密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是一种理想的增强材料。
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同时具备良好的疲劳性能和
耐高温性能。
其次,我们将探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目前,碳纤维复合材
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包括手工层叠法、自动化预浸法和树脂转移成型法等。
手工层叠法具有简单、灵活的特点,但生产效率低;自动化预浸法能够提
高生产效率,但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树脂转移成型法则能够实现大规模
生产,但需要精密的模具。
最后,我们将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航空航天领域是碳纤
维复合材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例如飞机翼、垂直尾翼和飞机身等部
件都可以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
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
于制造车身、底盘等部件,能够降低车辆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另外,在
体育器材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广泛应用于高尔夫球杆、自行车车架等
产品制造。
总结起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制备方法也日益成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
不断扩大。
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制造成本较高、回收和再利用困难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以促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

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标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摘要: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体育器材以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旨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品性能需求的提高,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高强度、低密度、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2.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1碳纤维的制备工艺2.2树脂基体的制备方法2.3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2.4其他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3.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3.1机械性能3.2热性能3.3电性能3.4耐腐蚀性能4.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4.1飞机结构件4.2发动机部件4.3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板5.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5.1车身材料5.2引擎附件5.3车内装饰材料6.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6.1网球拍6.2高尔夫球杆6.3自行车车架7.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包括在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制备工艺的优化、成本的降低等方面。
结论: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了当今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碳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_毕业论文

碳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摘要:本文采用浓硝酸处理的碳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
测量了CF/UPR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研究了不同纤维用量和不同的纤维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通过SEM分析了拉伸断面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纤维结构和断裂情况。
结果表明,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都随着碳纤维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拉伸强度在少量碳纤维加入的时候略有降低,而后随短纤维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不饱和聚酯,碳纤维,表面处理,力学性能Study 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unsaturated polyester composite reinforcedcarbon fiber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unsaturated polyester and the carbon fiber was treated by surface soakage with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Tensile strength,Flexural strength and Impact strength ) of CF/UPR composite were measured.The effects of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fibers and the processing time of different fiber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F/UPR composites. As well as the fracture surfaces of the composite,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EM.Results show that Tensile strength,Flexural strength and Impact strengt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ocessing time of carbon fiber .Tensile strength of carbon depressed when a small amount of fiber to join.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fiber was higher than 3%,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rbon fiber .Keywords: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UPR), Carbon Fiber, Surface Treatment , Mechanical Properties目录1.前言 (1)1.1不饱和聚酯 (1)1.1.1概述 (1)1.1.2国内外发展状况 (2)1.1.3不饱和聚酯的固化机理 (4)1.1.4 191#不饱和聚酯 (5)1.2碳纤维 (6)1.2.1概述 (6)1.2.2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7)1.2.3沥青基碳纤维 (9)1.2.4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 (10)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试验部分 (14)1.1主要试验原料和设备 (14)2.1.1试验原料 (14)2.1.2试验设备 (14)2.2试验配方 (15)2.3试验流程 (15)2.4试验流程图 (16)2.5表征 (17)2.5.1不饱和聚酯固化过程温度变 (17)2.5.2力学性能测试 (17)2.5.3结构表征 (17)3. 结果分析 (18)3.1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过程温度变化 (18)3.2碳纤维处理时间为变量 (19)3.3碳纤维含量为变量 (27)3.4碳纤维取向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29)4. 结论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4)1.前言1.1不饱和聚酯1.1.1 概述聚酯是主链上含有酯键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是由二元醇或多元醇与二元酸或多元酸缩合而成的,也可从同一分子内含有羟基和羧基的物质制得。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目前,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结构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 主要成分是树脂和玻璃纤维)箱体,其导热系数为 0.4W/(nk), 密度为 2.3g/cm,且具备较高的拉伸强度,是一种综合性能 优异的复合材料。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市场对于 轻量化需求日益突出,然而,在现有玻璃钢材料基础上,其 结构形式已无法实现更高的减重目标。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 质轻、比强度高、比刚度大、抗疲劳好、减震性好等特点, 本文将对不同铺层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产 品进行轻量化设计应用研究。 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7.8
1.08
210
制造技术成熟,耐蚀性性好,成本低
机械性能较弱,强度偏低
1.5 ~ 2
2.0 ~ 7.0 200 ~ 700
力学性能优异,轻量化程度高
成本高,加工工艺复杂烦琐
1.4 ~ 2.5
1.5
42
优秀低绝缘、高低温及抗腐蚀能力,价格较低
性脆,耐磨性较差
保各部分的建设情况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落实。 5 结语
(2)采用足够多的铺层,并使其纤维轴线与内力拉压 方向一致时,可以最大强度利用复合材料的高强度特性;
(3)避免相同纤维取向的铺层叠置; (4)对于较厚的层合板,相邻铺层纤维角度比一般不 超过 6°; (5)铺层中以 0°、±45°、90°的四种铺层角度, 每种占比应不少于 10%,以避免任何方向的基体直接受载; (6)载荷 0°方向时,避免采用 90°的层组,应该用
为了得到最优铺层方案,保证碳纤维复合材料满足刚 度需求,在初始设计过程中,根据铺层原理,选用环氧树 脂为基体,选用厚度为 0.3mm 的碳纤维板层,按照(0°、 45°、90°、-45°、0°)的铺层角度进行复合层板的设计, 本文以下所述碳纤维样片、碳纤维产品材料,均采用该铺层 方案进行设计和加工。 3 有限元分析及实验验证 3.1 有限元分析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综述目的与范围 (4)1.4 结构与组织 (5)2.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简介 (7)2.1 聚醚醚酮的基本特性 (8)2.2 碳纤维的材料特性 (9)2.3 纤维增强塑料的制造工艺 (10)3.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11)3.1 力学性能 (12)3.2 耐热性能 (13)3.3 电绝缘性能 (15)4. 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7)4.1 纤维增强方式的探索 (18)4.2 增强机制与界面研究 (20)4.3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21)4.4 环境耐受性与防护 (22)5.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23)5.1 航空航天 (25)5.2 汽车工业 (26)5.3 体育器材 (27)5.4 电子器件 (28)5.5 能源存储 (29)6. 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加工 (30)6.1 材料加工工艺 (32)6.2 表面处理与涂层 (33)6.4 质量控制与检测 (36)7. 研发挑战与展望 (37)7.1 材料成本与环境问题 (38)7.2 性能提升与界面处理 (39)7.3 可持续性与发展方向 (41)1. 内容概述本研究报告深入探讨了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PEEK)复合材料的研制、性能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潜力。
我们概述了碳纤维和PEEK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复合材料制备中的优势。
详细阐述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设计以及性能优化方法。
报告重点分析了复合材料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表现,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以及体育器材等。
我们还讨论了复合材料在环境友好性、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碳纤维增强PEEK复合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在于具有轻质、高强和高刚性等特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和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围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展开讨论,并分析其优点与不足。
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无定形材料和纤维增强材料组成的一种粘合材料。
其力学性能是影响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表现在强度、刚度、韧度和疲劳寿命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1. 强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发生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由于其结构特殊,具有纤维对外界应力的抗拉能力,因而其强度很高。
实验表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约为1500 MPa。
而同样条件下的钢材和铝材抗拉强度只有400 MPa左右,而且在高温、腐蚀等恶劣环境下,铝材和钢材的强度更低,而碳纤维增强材料的强度不变,还会增加。
2. 刚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刚度是指在外界力作用下,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
由于其纤维本身刚度很高,因此材料的刚度也很高。
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约为210 GPa,而同样条件下的钢材和铝材弹性模量分别为200 GPa 和70 GPa左右。
因此,在需要使用刚度较高的场合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 韧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韧度是指在受力时,材料离开弹性阶段到断裂之前所需要的功。
与强度和刚度不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韧度较低。
这是由于该材料虽然具有纤维与增强材料的双重优势,但其内部结构复杂度很高,存在许多微小裂缝,因此材料整体的韧性有所下降。
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韧度约为25-50 kJ/m2,而同样条件下的钢材和铝材韧度分别为200 kJ/m2和10-20 kJ/m2左右。
C-Cu复合材料综述

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组份的材料往往不能满足需要,而多组份的复合材料则显现出其优越性]1[。
铜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和与纯铜相媲美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且还有良好的抗电弧侵蚀和抗磨损能力,是一种在宇宙,电子,电器和微电机等高科技导电节能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3,2[。
随着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对这类高强度,高导电复合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现有的铜基复合材料大致可分为连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和非连续增强铜基复合材料]4[。
C-Cu复合材料(即:碳纤维—铜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除f了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外还,还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摩擦系数小,磨损率等许多优异性能,可用作低电压,大电流电机及特殊电机的电刷材料、耐磨材料及电力半导体支持电极材料、集成电路散热材料等]5,2[。
1.1 C-Cu复合材料的简介fC-Cu复合材料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等优点,作f为新功能材料,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早期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初,即采用Cu粉和石墨粉用粉末冶金方法制成,被应用于电气领域的铜—石墨材料。
随着碳纤维工业的发展,碳纤维和石墨纤维成为理想的增强材料,60年代开始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是经表面预处理的碳纤维切碎后与铜粉混合,球磨,然后采用冷压烧结或热压扩散烧结制备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
进入70年代,为了改善Cu基体与碳增强体的润湿性及界面结构,广泛开展了碳增强体的表面涂层研究,在碳增强体表面分别获得单一金属,双金属及金属化合物涂层。
同时,制备工艺的研究更趋多元化,连续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增强体铜基符合材料得到了发展]7,6[。
70年代末,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续展开了碳纤维铜基符合材料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纵观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体合金化,碳增强体的表面处理与界面结构、制备工艺、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
高承载下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高承载下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李佩隆;郭芳;姜葳;杨明明;储凡杰;张招柱【摘要】采用轴-瓦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高载荷条件下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复合材料以及对偶轴套磨损表面的形貌,并分析探讨摩擦磨损机制。
结果表明: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能够承受载荷400 MPa、摆动次数25000次的摩擦磨损试验,且摩擦磨损性能与载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摩擦因数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变小,磨损深度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变大;低载荷条件下,其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高载荷条件下,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self⁃lubrication PTFE fabric composites under high⁃load condition was evalua⁃ted in shaft⁃on⁃bush friction and wear tester.The worn surfaces of self⁃lubricating PTFE fabric composites and counterpart bush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y (SEM),and the wear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f⁃lubricating PTFE fabric composites can withstand the test of 400 MPa load and 25 000 times oscil⁃lation frequency.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self⁃lubricating fabric compos⁃ites and the test load.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re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wear depth ar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est load.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load from low to high,the wear mechanism is changed from adhesive wear to abrasive wear.【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年(卷),期】2016(041)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高承载;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摩擦磨损【作者】李佩隆;郭芳;姜葳;杨明明;储凡杰;张招柱【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7.3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是以具有自润滑性能的PTFE纤维为润滑层,辅以芳纶、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强度、易黏结的化学纤维为黏结层,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编织,并在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树脂中浸渍,从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致密、性能优异的纤维织物复合材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嘉兴天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唐清 2013年2月16日以热固性树脂制成的轴承在市场上出现以来,在轴承领域里,各种聚合物和聚合物为主的各种混合物的应用已不断增加。
可以用作轴承材料的塑料品种很多,如聚四氟乙烯、尼龙、聚酰亚胺、聚甲醛、低压聚乙烯等,它们都有很好的自润滑性,摩擦系数小,功率损耗比金属轴承约小15 %。
聚四氟乙烯为目前氟塑料中综合性能最突出、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个品种,它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耐强腐蚀,极好的自润滑性,摩擦系数极小等特点。
但纯聚四氟乙烯尺寸稳定性差,耐磨性差,而加入填充剂可以改善其摩擦性能,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经过反复试验,我公司开发出新型热固型钨-碳纤维轴承,相比传统轴承,钨-碳纤维轴承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性价比。
2 W-CFRP 轴承的工作机理与摩擦特性2.1 W-CFRP 轴承的工作原理W-CFRP 轴承一般与金属轴形成一对旋转摩擦副。
在跑合阶段,由于旋转轴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具有不同的“凸峰”和“凹谷”,夸大来讲就好像钢锉一样对W-CFRP 轴承内表面产生磨削作用,磨削下来的W-CFRP 大部分填充到凹谷中。
随着转轴运动的持续进行,磨削下来的W-CFRP 粉末累积量不断增加,填充更多的凹谷。
“磨削一填充”过程持续进行,导致转轴表面上所有凹谷均填满了W-CFRP 微屑。
在转子重力作用下,凹谷内W-CFRP 微屑被压实,使轴外表面紧密粘附一层W-CFRP 膜层,且形成连续光滑面。
这全过程完成了轴承内表面W-CFRP 的部分“转移”,转移的结果是:由金属与W-CFRP 两种材料变为W-CFRP 一种材料之间的相互摩擦。
由于CFRP 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因此在跑合以后的工作阶段,轴承表面的磨损量随之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从而使摩擦副表面得到保护,大大减轻了转轴与轴承表面的磨损,延长了工作寿命。
2.2 W-CFRP 轴承的摩擦磨损特性自润滑轴承属于干摩擦,因此可根据古典摩擦理论的基本公式求出其摩擦力,进而求出轴承的耗功量。
F=fW式中F—摩擦力,kgf ; f —摩擦系数:W —接触面积的法向载荷,kgf 。
公式中的摩擦系数 f 只适用于干摩擦或边界摩擦的状况。
对于任一给定摩擦副的表面,其摩擦力大致与载荷成比例,因而摩擦系数 f 为一常数。
就初步近似而言,摩擦力也与物体的面积无关。
然而摩擦系数 f 不能视为接触时材料的恒定特征值,因为摩擦力取决于许多可变因素,例如表面的宏观形状、表面粗糙度、表面可能形成的膜、滑动速度等。
我们测得CFRP 轴承与碳钢对摩的摩擦系数 f ≈O.17 ~0.24 。
磨损决定无润滑轴承的使用寿命,而磨损率取决于材料的机械性质和摩擦特性,并随载荷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与运转时间成线性比例关系,即磨损率一般不是常数。
W-CFRP 轴承的制造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热固型材料有常温下就有一定的粘度,跟钨的烧结过程前段要均匀的将钨和碳纤维表面充分接触,量的控制要相当均匀,否则就有可能造成钨堆积,或钨缺失,这样都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三步成型工艺。
先解决两种材料的结合问题,然后解决固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这影响固化后的强度和固化后的表面致密度和光滑度。
再就是解决3.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1) 碳纤维( 简称CF) 。
是PNA经过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制成的一种增强骨架材料,它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底密度、耐高温、抗烧蚀、耐腐蚀等特殊性质,有很底的线胀系数,室温时差不多为负值( 约为 1.0 × 10 -8 / 摄式度以下) ,而在200 ~ 400 摄式度时则接近于零。
它的摩擦系数很小,特别在与金属对摩时更是如此。
我公司采用的CF 是PAN 系列,主要性能如表 1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密度g/cm 34950MPa 230GPa 1.75CF 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过程,最后达到要求的含水量和纤维长径比。
(3)PTFE 树脂选用悬浮树脂,其性能参数见表 2 。
表 2 选用PTFE 的性能参数密度g/cm 3 拉伸强度MPa 加热失重(﹥400 ℃)2 . 8~2 . 2 ﹥30 ﹤0.04%3.2 配方研究根据用户提出的不同机种工况条件和轴承的工作原理,要求材料刚性好、硬度强度高、耐磨损,我们研制出不同的材料配方。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PTFE 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碳纤维、玻璃纤维及不同的金属粉等填料,能改善材料的性质,提高其硬度强度和刚度。
这些填料的加入还使CFRP 轴承抗蠕变性比PTFE 提高了10 倍,耐磨提高了约20 倍,硬度增加了300 %而且轴承工作稳定性得到大大改善。
选择合理配方,必须弄清使用工况条件,然后才能设计出C F 、PTFE 等填充剂的最佳配比。
通过三年多的试验,先后研制出十几种配方,从中优选出 5 种配方供生产使用。
3.3 成型工艺将各种原材料选定后,按一定配方混合。
混合必须均匀,然后进行中温固化等工艺过程,直至加工出成品轴承,全过程主要分四部分:(1) 配方设计与混合,这一步是关键。
(2) 预成型工艺。
成型压力的大小与收缩率有很大关系(3)精磨工艺(4)后整理工艺W-C F RP材料固化时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化学变化的交替过程。
从体积上看是膨胀和收缩的过程,升温时体积增大,降温时体积减小;从相变上看,是一个晶相与无定型的相互转变的过程,当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结晶区破坏,开始转变为无定型结构的胶态,此过程是可逆的,将制品冷却至转变点,又会由无定型态变为结晶态。
固化过程分升温、保温、降温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能影响制品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梯度。
(5)机加工。
将半成品按照结构设计要求进行机加工。
加工CFRP 与金属材料不同,需设计合理的工装,特殊刀具和特殊加工方法。
3.4 W-CFRP 轴承性能研制出的W-CFRP 轴承性能参数见表 3 。
表 3 W-CFRP 轴承性能参数密度g/cm3 1.6 硬度HB5 抗压强度1200MPa 磨擦系数0.13 磨痕宽度5mm 使用寿命大于10000 h4 CFRP 轴承的结构与设计特点W-CFRP 轴承可做成滑动轴承和推力轴承,根据使用要求,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制作整体轴承;二是用金属作轴瓦,然后压入薄的W-CFRP 衬套;这种表面来看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操作不方便,增加了装配难度。
三是在金属瓦背上涂覆一层W-CFRP 衬。
目前就国内的技术条件来看,前两种成型方法比较成熟,使用效果好。
其形状见图 3 。
设计使用W-CFRP 轴承时,要针对其特点,着重考虑散热及热膨胀等问题。
4.1 配合间隙W-CFRP 材质的膨胀系数比金属小,导热系数也小,因此其间隙比金属轴承小一些,通常取轴承内径间隙为:2c =(O.006 ~ 0.015)d式2c —轴承内径与轴径的总径向间隙,mm ;d —轴径,mm ;但一般情况下2c 可小于0.1mm ( 当d< 10mm 时,允许2c < 0.1mm 的情况出现) ,一般不会发生轴承膨胀抱轴。
4.2 长径比1/d 与壁厚轴承长径比1/d=0.7 ~ 1.0 为最佳,此时容易散热,摩擦系数也小,一般情况下应保证(1/d)max ≤ 1.5 。
1/d 比值小,便于排出磨屑,对轴的变形和两轴承孔不同轴的敏感性亦低。
W-CFRP 轴承的壁厚,在保证强度和成型工艺许可的情况下,愈薄愈好,壁厚约为其内径的1/8 ~1/15 。
然而,在考虑长径比与壁厚时,还应考虑到轴承的承载能力。
4.3 表面粗糙度W-CFRP 轴承跑台期的磨损量和稳定运行期的磨损率均与其对摩轴表面的粗糙度有关。
通常表面粗糙度愈低磨损量愈小,但也不要太低,W-CFRP 轴承对摩件的粗糙度最好不要低于0.8 μm ,使W-CFRP 在开始跑合时,就有少量转移到对摩件表面上去,形成W-CFRP 与W-CFRP 间的摩擦。
当然轴的粗糙度也不能太高,一般取 3.2 ~ 0.8 μm 为宜,否则对轴承内表面切削太严重,加剧磨损,引起机器工作不平稳。
5 结论根据对W-CFRR 轴承与材料的研制以及工业考核使用情况,可得出如下看法:(1)W-CFRP 轴承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成型加工制造容易,根据需要可做成各种形状,还可做成卷制轴套式滑动轴承( 见图3a ) 。
(2) 优异的自润滑性、耐磨性、摩擦系数底(f=0.17 ~0 .24) ,10000 小时磨损量约为0.15mm 。
在有油润滑下运行时,其性能往往成10 地增长,摩擦系数又非常稳定,比金属优越的多,所以建议在工艺允许情况下尽量在开始工作前涂以润滑脂或定期加少量润滑油。
(3) 有较高的强度与硬度。
(4) 优良的防污染性和防腐蚀性。
W-CFRP 轴承受灰尘、杂质污染的影响很小,它有较好的“镶嵌性”,能把灰尘、金属微粒之类的物质“吃”进去,使它们在压力作用下嵌入到W-CFRP 界面下边,减小对摩擦副的磨损。
(5) 特别适合于具有高真空、强放射性照射、高温和超低温、腐蚀性介质以及容易遇油中毒介质等工况。
(6) 轴的粗糙度应保持在 3.2 ~ 0.8 μm 范围内。
(7) 相对金属轴承来说,W-CFRP 轴承线胀系数是金属的十分之一不到,导热性较差,设计制造时应很好掌握摩擦副间的配合间隙,一般取间隙2c =(0.006 ~ 0.015)d 为宜市场前景:由于W-CFRP轴承的良好性能,它可以在多种场合下取代金属材料有尼龙材料使用,特别是在大型;超大型轴承上使用,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的周期;同时在大型轴承上使用,能减少75%的轴承重量;减少装配及调整时间,增加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维护时间等。
主要的应用领域:大型机械设备;风电设备;矿山设备;大型轮船等。
跟传统的金属轴承优势:材料成本高于金属材料,按吨来讲计算,基本上金属材料的近30倍。
按体积来计算是金属材料的8倍。
但是生产成本却降低到原来30%,维护成本减少70%,军用膨胀系数是金属的十分之一,精度跟金属材料一样,后加工方案同金属材料,使用寿命提高一倍,安装方便,综合来看,W-CFRP轴承有绝对的优势。
我们的目标是在国内生产最轻最大的W-CFRP轴承,最终在多个行业取代金属材料,成为国内W-CFRP轴承的开导者。
为中国机械行业提供最好的;最轻的;最耐磨的轴承。
研究团队:将同中南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由中南工业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由我公司具体实施,并最终早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开发同期:我们经过四年时间已开发生产出小直径的W-CFRP轴承,在食品及矿山机械上使用,效果明显。
但是这些行业的轴承由于要求高太高,对价格反应较敏感,对质量要求不敏感,因而只有少部分企业在使用,为此,我们将计划转向大型特种轴承的研发方面,基础工作已做了许多,等有一定的设备和资金条件后就可以将大型特种轴承开发生产出来,最终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