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二章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3)红细胞的破坏
2.2.2 白细胞生理(自学) (white blood cell / leukocyte) (1) 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
(2)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A.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a. 血细胞渗出(diapedesis) b. 趋化性(chemotaxis)
2.2.2 白细胞生理
(2)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4)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2.2.1 红细胞生理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3)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
①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 白质
②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 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 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③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 经其他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 有活性,这一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激 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

2)血浆的稳定性
(2)血浆的酸碱平衡 5)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pH值的恒定:血浆的缓冲对作用, 肺、肾的调节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 NaHCO3/H2CO3、 三对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其中第一对最重要。
2.2 血细胞及其功能
动物生理学
第二章 血液生理
相 关 概 念
1. 血液(blood) 2. 体液(body fluid)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动物生理学 第二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  第二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PPT课件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 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出胞作用(exocytosis)
指细胞把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由细胞内 向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例如,腺细胞分泌某些酶和粘液,内 分泌腺分泌激素以及神经末稍释放递质等 都属于出胞作用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 一、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 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差; ②依靠转运体蛋白“帮助”; ③能量来自Na+的势能差。 体内主要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小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对葡萄糖、氨 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甲状腺细胞的聚碘过程 ◆神经末梢处被释放的递质分子( 如单胺类和肽类 递质) 的再摄取过程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膜上一些特殊蛋 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 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 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功能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通道运输:能使离子通过其水相孔道越膜进行扩散的蛋白质称为离子 通道(ion channel )。目前发现在细胞膜上转运Na+、K+、Ca2+、 Cl-等离子的通道有几十种。以离子通道(ion channel)为中介的易 化扩散称通道运输;一些离子如Na+、K+、Ca2+等的顺浓度差转运就属 于通道运输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绪论》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绪论》课件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
1. 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
兴奋:活动变强 抑制:活动变弱
◆兴奋性是反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反应是机体具有兴奋性的表现
2. 衡量兴奋性的标准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定义: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指令,受控部分按指 令产生活动或停止活动,受控部分不能反过来影响控制部 分的活动。
(二)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由效应器(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作用称 为反馈。
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正 反 馈 信 息+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负 反 馈 信 息-
生命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一旦停止,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就终止。
二、兴奋性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 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自身调节
定义:在神经、体液调节之外,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做出 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如:血压↑ → 小A的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
管平滑肌收缩→小A的口径↓→小A的灌注量不致增大。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全套精品课件(2024)

动物生理学全套精品课件(2024)

2024/1/28
21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2024/1/28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并推动食物前 进。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吸收
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和淋巴,被机体细胞利 用。
受精与着床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及其在子 宫内的着床过程。
妊娠与分娩
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及分 娩机制。
生殖调控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 节等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024/1/28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8
20世纪下半叶至今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动物生理学进入了分子 水平的研究阶段,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
6
02
动物细胞的基本功能
2024/1/28
7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024/1/28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01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02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
03
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等
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等,负责产生和输送精子。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负责产生和输送卵子以及 胚胎着床和发育。
生殖激素
性激素等生殖相关激素,调节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
2024/1/28
26
生殖过程与生殖调控
01
02
03
04
生殖细胞生成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pptx

动物生理学完整教学课件pptx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提供良 好的饲养环境,以保证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动物实验技术
包括手术操作、药物处理、行 为观察等,用于研究动物的生 理机能和代谢过程。
03
生理指标测定技术
运用各种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如心电图、脑电图、血压测定 等,了解动物的生理状态。
动物机体的物质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阐述葡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 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 酸化,以及糖异生和糖原合成的
过程和意义。
脂质的代谢
介绍脂质的分解代谢,包括脂肪动 员、甘油代谢和脂肪酸氧化,以及 脂质合成的过程和调控。
蛋白质的代谢
阐述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包括蛋白 质的水解、氨基酸的脱氨基和脱羧 基作用,以及氨基酸的合成和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动物机体的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呼吸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 和支气管,具有温暖、湿 润和过滤空气的作用。

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由肺泡和肺泡壁组成,具 有丰富的血管和弹性纤维 。
呼吸肌
主要包括肋间肌和膈肌, 通过收缩和舒张驱动呼吸 运动。
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消化道
由多个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种或几 种生理功能的整体
03
动物机体的代谢与调节
动物机体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
解释能量代谢的定义,以及动物体内能量的 来源和去路。
ATP与能量代谢
阐述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其 生成、储存和利用。
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

动物生理学之细胞的基本功能

动物生理学之细胞的基本功能
种亚基构成异三聚体。其中,亚基可与GTP或GDP结合,并具有GTPase
活性。
➢G蛋白分为:Gs、Gi、Gq、G12四大家族
➢有两种构象:非活化型、活化型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2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994年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艾尔弗雷德.吉尔默
19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4、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
• (1)入胞或内吞
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如细菌、病毒或大分子蛋白质等)与细胞膜
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被整批转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进入的是固体物质
吞饮:进入的是液体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20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①G蛋白耦联受体
又称蛇型受体,是由单一的多肽链或均一的亚基组成,其肽链可分为细胞外、
跨膜和细胞内三个功能结构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0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G蛋白耦联受体的分子结构——七次跨膜受体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1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②G蛋白
➢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位于细胞膜胞液面的外周蛋白,由、和三
有少量糖脂或糖蛋白;
脂质双分子层具有稳定性和流动性,使细胞
在承受张力和外形改变时不致于破裂,容易自
动融合和修复;
膜具有选择通透,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图 细胞膜分子结构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7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通过突触 传递。
神经纤维束
神经纤维束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 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
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去的多个小突 起,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
轴突是神经元中唯一一条长突起,负 责传递信息。
心脏的调节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
血管的调节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部分,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功能
运输血液,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障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05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学的探索,如希波克拉底 的四体液说等。
学科建立
17世纪,随着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动物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标志着动物生理学的建立。
学科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 展,动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单 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复杂生物的各 种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 的本质、探索生物体的奥秘、促进生 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动物生理学在医学、农业、生态学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 健康、动物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 有重要影响。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泌 尿 第九章 肌 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十三章 泌 乳

1、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2、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
绪论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 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 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内分泌(endocrine) 作用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特 点: 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特 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 节的补充。
绪论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图示)
1、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Open loop system) 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 制部分的活动。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Closed loop system)
绪论
反馈调节(Feedback):
整合生理学
➢ 整合 (integration) ➢ 对生命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联系
”和“发展”) ➢ 对生态系统来说:动物、环境和人的协调共存
和可持续发展
绪论
小 结(Summary)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内环境与稳态 五、高等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
• 多利是由三只母羊的基 因克隆的。
体细胞克隆技术分4个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如果细胞膜对某一种离子是不能通透的,则这种离子的电化学梯度对膜电位不 起作用。 ②通透性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大。只有微小通透性的离子对膜电 位的作用很小。 膜在安静时,PNa约为PK的1/100~1/50.
细胞内高K+浓度和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通透,是 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2.9 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一、实验检验Na+在动作电位中的作用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图2-42)
1、某种刺激使细胞膜产生较缓慢的去极化(从a → b)。
2、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膜上的部分钠通道开放,允许Na+顺着浓度梯度流进 细胞。
3、 Na+流入细胞引起膜进一步去极化,从而引起新的钠通道开放,进一步加快 Na+内流,形成Hodgkin循环,产生膜的再生性去极化。这个过程产生动作电位的 上升相。(从b →d)
4、 当膜电位上升趋近于ENa时,内流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的净 内流,从而达到动作电位的顶点d。
5、开放的钠通道失活、关闭。而此时延迟性钾通道开放,K+在强大的电动势( Vm-Ek)作用下迅速外流,使膜复极化,回到静息水平(从d→ e )。
后电位 (图)
负后电位:在复极化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因而暂时阻碍了K+ 外流的结果。
神经胶质细胞(glia)的结构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形成中枢有髓纤维的髓磷脂鞘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连接神经元和血管,物质交换功能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s):分散分布于CNS,清除细胞碎片和细菌 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s):在脑室中形成内皮样结构。
4、 一些术语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后电位(after-potential):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图2-14 超极化(hyperpolarizaton)、 去极化(除极化) (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去极相,复极相,超射(overshoot)
*二硝基苯酚、氰化钠可使钠钾泵中毒失去作用。
2.10 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递
一、轴突上电信号的被动传播
二、局部电流传导:(图17)
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是已兴奋的膜部分 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 现动作电位。 (图)
三、动作电位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跳跃传导 ( saltatory conduction):
为形成平衡电位而移动的K+仅需占极少部分。(图)
枪乌贼轴突灌流
实验结果: ①实验1:静息电位接近0; ②实验2:静息电位极性翻转。
刺激→ 膜去极化→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 膜内正电位阻止Na+内流
Na+内流
(Hodgkin循环)
钾离子外流

恢复期钠泵活动, 恢复静息电位
暴露在 空气中
突起 轴突axon---神经纤维
三种神经元模式图 (图)
典型神经元放大图 (图)
3、神经纤维:
①有髓纤维(myelinated fibers) :髓鞘 (myelin)、
图2-2
郎飞氏结 (Node of Renvier) (图)
许旺氏细胞(Schwan Cell)
②无髓纤维(unmyelinated fibers) 图2-4
兴奋: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或动作电位———兴奋
2.2 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
1、神经:许多神经纤维(轴突)包围在结缔组织中组成(图2-1)。
运动神经元 结构
2、 神经元 (neuron )
胞体: 轴丘 树突dendrite:接受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钠相当于1/80万,钾相当于1/1000万 2、直接测量:放射性同位素
六. 钠钾泵的主动转运
钠钾泵是膜上一种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需要钠、钾、镁三种离子的 激活。而K+只有在膜的外侧有激活作用,Na+只在膜的内侧有激活作用。
*钠钾泵对膜内Na+浓度的增加十分敏感。每次兴奋后,都有一定程度的钠 钾泵活动的增加。
感谢下 载
感谢下 载
2、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图2-12、图2-13)
2、动作电位主要特点:
(1)“全或无”性质:如果刺激未达到阈值,则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 经引起,其幅度便具有最大值。 (2)非衰减性传导
3. 动作电位的主要生理功能
(1)作为快速、长距离传导的电信号; (2)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③顶强度(maximal intensity):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水平后, 继续增加肌肉收缩不会再增加。
“全或无”原理 (“all or none”, “all or nothing”): 某些生理现象不发生则无,一旦发生即为最大反应,反应的大小与引起这(单细胞或单神经纤维); ②骨骼肌单纤维的收缩; ③心肌的收缩; ④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 一个郎飞氏结。 (图)
兴奋性的恢复(%)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约占0.3ms。 相对不应期: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阈强度、约3ms 超常期: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阈强度、约12ms 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水平,约70ms。
Galvani, 1737~ 1798
正后电位:是由于钠钾泵(图) 作用的结果,此时因膜内Na+蓄积过多而 使钠钾泵的活动过度增强,使泵出的Na+量有可能明显超过泵入的K+量, 使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膜两侧电位向超极化的方向变化。
三、离子通道
1、膜片箝 (patch clamp)图2-36 Neher和Sakmann 2、钠钾通道
①钠通道(图2-38):电压依从性通道,被河豚毒素(TTX)阻断。图2-35
C类纤维:无髓鞘传入纤维和无髓鞘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直径0.3-1.3微米,传 导速度0.6-2.3 m/s
2、神经冲动传导特点: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非衰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
2.8 静息电位的离子基础
表2-1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
细胞外液
离子
浓度(×10-3 mol/l)
第二章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补充参考书:神经生物学纲要 徐科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0
2.1 兴奋性和兴奋
应激性(irritability):活的机体、组织与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能力、性能。动植物普遍所具有的。
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感受器细胞、神经组织和肌肉细胞。
②电压依赖性(voltage-dependent)(图) 在神经纤维或一般肌细胞的膜,决定其中钠通道和钾通道功能状态的条件
因素是膜两侧的电位差。
即:控制膜选择性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膜电位本身。 阈电位
③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关闭
动作电位上升相后钠通道失活,高钾电导持续几毫秒。 a) 在绝对不应期,不可能激活足够数目的钠通道以产生能超过K+外流的内 向电流; b) 在相对不应期,较强的去极化可激活足够数目的钠通道产生动作电位。 但是超射小于正常值。(图)
2.7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传导特点
1、传导速度 1)测量 2)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关系 (图2-21)
哺乳动物神经干内有A、B、C三类纤维: A类纤维: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直径1-22微米,传导速度5-120 m/s (图2-22 )
B类纤维:有髓鞘的内脏神经节前纤维,直径<3微米,传导速度3-15 m/s
Na+
120
K+
5
Cl-
125
1. Nernst方程:
离子
Na+ K+ ClA-
细胞内液 浓度 (×10-3 mol/l)
12 125 5 108
膜内钾离子向膜外扩散到维持膜内外电化学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
离子基础,所以静息电位主要决定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实验检验1 、实验2)
2. Goldman方程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即细胞处于“静息”状 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polarization)。图2-20
二、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 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图2-14
④离子通道开放符合“全或无”原则
⑤对特定药理学试剂的易感性
TTX、TEA、普鲁卡因
四、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五、兴奋时离子浓度的变化
1、计算 Q=CV 对于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膜电容为1μF/cm2。 长度1cm、直径1mm的神经纤维 从-70mV去极化到40mV
→ 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离子浓度变化为4×10-8 mol/l,
Volta, 1745~ 1827
22 23 30
图2-22 A类纤维外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
电化学平衡状态:
①K+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趋 势;
②形成的电位差抵制这种趋势。
两者达到动态平衡。
半透膜
K+平衡电位 其大小可用Nernst方程计算: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F-法拉第常数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阈强度 3. 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引起兴奋的刺激强度<阈强度 4.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兴奋性又低于正常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