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 呼吸

合集下载

呼吸 动物生理学 高中生物竞赛集训课件

呼吸 动物生理学 高中生物竞赛集训课件

嗅区 人类嗅粘膜约占2cm2;
嗅细胞:夹于支持细胞间,为双 极细胞,树突形成嗅泡 和嗅毛。感知化学刺激。 是嗅觉第一级神经元。
支持细胞:支持和分隔嗅细胞的作用。
基细胞:位于上皮的基部。有分裂 增殖形成前两种细胞能力。
嗅区 呼吸区
呼吸区:
嗅区以外的黏膜区域。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 纤毛定向摆动,使粘有细菌及尘埃的黏液推向咽部, 净化吸入的空气。 表面有腺分泌物和杯形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的黏液层以 及丰富的血管分布,可加温和湿润吸入空气。
胸 内 负 压 (intrapleural pressure):
胸内负压形成: 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胸廓生长>肺生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胸内 负压
肺的自然回缩
1.1.4 呼吸肌
包括:膈肌、肋间肌及呼吸辅助肌(腹肌) 作用:肺通气的动力
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膈肌收缩,膈下降,胸廓扩大,吸气; 膈肌舒张,膈上升,胸廓变小,呼气; 腹肌收缩引起主动呼气。
因血流分布不均而未能发生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2 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CO2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II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肺泡隔:肺泡间结缔组织
★大量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维持 肺泡形状,有利肺泡回缩。
*肺气肿
★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 ★尘细胞:吞噬,防御。可随上皮

生物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课件)

生物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课件)
喷嚏反射等。
05 消化与吸收生理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 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 参与食物的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
构成消化道管壁的主要肌 肉组织,通过收缩和舒张 推动食物在消化道内移动。
研究对象
包括各种动物,从低等无脊椎动 物到高等脊椎动物,重点研究其 生理功能、代谢过程、生殖发育 、神经调节、免疫机制等方面。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体内实验法
体外实验法
在保持动物体完整性的条件下,通过手术 、刺激、注射等方法研究动物体内部各种 生理过程和反应。
将动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从机体内取出, 置于模拟体内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如 离体器官灌流、细胞培养等。
与生物学的关系
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如生物化学、遗传学、生 态学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生物学的发展为动物生理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 和方法,而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了生物学的理论体系。
02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 转运、信息传递、细 胞识别、细胞保护等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混合并推向消化道 远端。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 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吸收
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细胞利用。 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5动物生理学呼吸

5动物生理学呼吸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2.血液中气体运输3.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代谢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外界环境中的O2肺中、肺中CO2排出体外的过程呼吸器官:1.呼吸道: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2.肺(呼吸性小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呼吸道黏膜的作用:1.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分泌粘液,加温和湿润吸入的空气,黏着尘粒等异物,通过纤毛运动将异物推至咽喉部咳出或吞咽2.感受刺激性或有害气体/异物的刺激,引起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排除3.巨噬细胞(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吞噬异物颗粒或细菌;免疫球蛋白(粘膜分泌物)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完整性肺泡的结构:扁平上皮细胞(Ⅰ型细胞)分泌上皮细胞(Ⅱ型细胞)呼吸膜的组成与结构:1.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壁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蛋白(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①动态地稳定肺泡容量,防止因吸(呼)气使肺容量过大(小)②保持肺内相对“干燥”的环境2.液体分子3.肺泡上皮细胞4.间隙5.毛细血管基膜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呼吸型:——有助于疾病诊断1.胸式呼吸:肋间外肌。

胸部起伏明显2.腹式呼吸:膈肌。

腹部起伏明显3.胸腹式呼吸:(大多健康哺乳动物)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和出入肺泡时摩擦产生的声音意义:在胸廓表面或颈部气管附近听取呼吸音,提供诊断材料肺内压:肺或肺泡内的压力(取决与呼吸的缓急、深浅和呼吸道压力,决定肺通气量的多少胸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的负压)——:①保持肺泡膨隆状态②作用心脏和腔静脉,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和右心的充盈③作用食管,利于呕吐和反刍时胃内容物的逆呕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吸、呼气末)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70%):肺弹性回缩力,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摩擦阻力),惯性阻力(呼吸时气管的移位)—因素:呼吸运动速度、深度、呼吸道管径#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用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容积变化表示:C=△V/△P。

家畜生理学教学课件《呼吸》

家畜生理学教学课件《呼吸》
表面张力在呼吸过程中起着维持肺泡 形态和稳定肺泡内压力的作用。
呼吸的化学基础
呼吸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运输和交换。
在肺部,氧气通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 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同时 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通过呼 吸膜排出体外。
在血液中,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 氧化碳,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方式 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
胸腹式呼吸
家畜在呼吸时,胸壁和腹壁同时 起伏,这种呼吸方式称为胸腹式 呼吸。大多数家畜采用这种呼吸 方式。
胸式呼吸
家畜在呼吸时,胸壁起伏明显, 腹壁起伏不明显,这种呼吸方式 称为胸式呼吸。部分家畜如马采 用这种呼吸方式。
家畜的呼吸调节
自主神经调节
家畜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呼 吸频率、深度等,以适应 生理和环境变化。
预防保健措施
研究家畜呼吸系统保健的预防保健措 施,如疫苗接种、药物预防等,有助 于降低家畜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THANKS
谢谢
总结词
治疗以抗菌消炎、对症治疗为主
详细描述
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以抗菌消炎、 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等,同时保持家畜的 生活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
呼吸道阻塞
总结词
呼吸道内异物导致的呼吸障碍
详细描述
呼吸道阻塞是指呼吸道内存在异物,如草料、痰液等, 导致家畜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引起窒息死亡。
代谢调节
家畜通过代谢调节呼吸, 如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 家畜会加快呼吸以适应生 理需求。
行为调节
家畜通过行为调节呼吸, 如运动、采食等行为会影 响呼吸频率和深度。
04
CHAPTER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感染
总结词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系统炎症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 呼吸

动物生理学 呼吸

9、一氧化碳的运输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主要是碳酸盐(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1、碳酸氢盐形式
碳酸酐酶
CO2+H2O
碳酸酐酶
H2CO3 组织 肺
HCO3- + H+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HbNH2O2+ H+ +CO2 NHbNHCOOH + O2
(二)CO2解离曲线
特点:
(1)血中CO2含量与PCO2呈近 正比。
其它动物的呼吸
常见动物平静呼吸频率
单位:次/min
动物 马 绵羊 山羊 猪 牛 骆驼 鹿 狗 猫 频率 8-16 10-20 10-16 8-16 10-30 5-12 8-16 10-30 10-25 动物 兔 鸡 鸽 小鼠 大鼠 豚鼠 地狱 猕猴 频率 10-15 22-25 50-70 140-210 66-114 69-104 139-163 42-49
The end!
高(肺)
HbO2
红细胞
教材129面,图4-14
(三)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P129-4.3.2.3
2、氧解离曲线的形态特征
A、上段:相当于PO2在60-100mmHg,曲线较平坦。
生理意义:结合部分,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 保持在90%之上。 B、中段:40-60mmHg,曲线较陡,释放氧部分。 C、下段:PO2在40mmHg以下的部分曲线较陡。 生理意义:PO2在此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因而释放大量的O2,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 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其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 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4入胞作用: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5 出胞作用: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见于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外分泌腺分泌酶原颗粒或黏液,神经细胞分泌、释放神经递质。

6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10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称为跨膜静息电位11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二、填空题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胞吞和胞吐。

2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机体与环境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呼吸是机体基本生命活动之一。

机体的呼吸过程由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组成(图5-1):①肺通气,即气体进出肺泡的过程;②肺换气,即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合称为外呼吸);③血液对气体的运输;④组织换气,即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称为内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过程气体进出肺泡时要经过呼吸道。

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的管道,而且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湿润和清洁作用。

肺泡是气体交换场所。

气体进出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一)呼吸运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呼吸肌舒缩而引起的胸腔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活动,称为呼吸运动,它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是指人体安静时和缓均匀的呼吸运动。

它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缩引起。

平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腔上下径增大(图5-2):同时肋间外肌收缩,牵动肋骨上提并略外展,胸骨也随着向前上方移动,使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图5-3)。

胸腔扩大,肺随着扩张而容积增大.使肺内压下降,比大气压约低2~3毫米汞柱,空气顺气压差经呼吸道入肺,引起吸气。

平静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膈顶回升到原位.肋骨及胸骨也回原位。

使胸腔缩小,肺也回缩而容积缩小。

使肺内压上升,比大气压约高2~3毫米汞柱.肺内气体顺气压差出肺,引起呼气。

由上可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是由于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肺内压的变化由胸腔的扩大与缩小造成,胸腔的扩大与缩小是由呼吸肌舒缩引起的。

所以,呼吸肌舒缩活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平静呼吸的特点是:吸气动作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故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动作只是上述吸气肌舒张所造成,并无呼气肌收缩,故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深呼吸)是指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运动。

它与平静呼吸的不同点是:用力吸气时,除隔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加强外,其它辅助吸气肌(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也参加收缩,使胸腔更加扩大,以加强吸气动作;用力呼气时,不仅吸气肌舒张,而且还有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参加收缩,使胸腔更加缩小,以加强呼气动作。

因此,用力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肋间活动可引起肋骨和胸骨的运动,表现为胸壁的起伏,故以肋间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由于膈肌的升降可造成腹壁的起伏,故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正常成人多为混合型呼吸,但在妊娠或腹水,腹腔肿瘤等疾患,使膈肌活动受限制时,可表现明显胸式呼吸;而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等患者,由于疼痛的影响使肋间肌活动减弱,可表现为明显的腹式呼吸。

3.呼吸周期和呼吸频率每一次呼吸运动称为一个呼吸运动周期(呼吸周期)。

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次/分),正常成人安静时为 12~18次/分。

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肌肉活动和情绪变化等而有所不同。

在每一个呼吸周期中除肺内压发生变化外,还有胸内压、呼吸阻力等变化。

现将这些变化及相互关系分述于后。

(二)胸内压与肺回缩力1.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腔是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

正常腔内无气体而有少量浆液,浆液可使两层胸膜紧密粘在一起,在呼吸运动过程中,使肺可跟随胸廓被动地张缩,并起润滑作用,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

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压都比大气压低,故习惯上称为胸内负压。

这可用检压计直接测量(图5-4)。

临床上常用间接方法,即测定下1/3食管内压来表示胸内压。

正常成人平静吸气末为-5~-10毫米汞柱,平静呼气末为-3~-5毫米汞柱。

(1)胸内负压的成因:先从静态来说,吸气末或呼气末气流停止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此压力可通过肺作用于胸膜腔,故胸压应等于大气压;然而由于肺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产生一定的肺回缩力,此力作用方向恰与肺内压作用于胸膜腔的力量方向相反,因此使作用于胸膜腔的压力被抵消了一小部分,致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即:胸内压=肺内压(大气压)一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值为零,则:胸内压=一肺回缩力。

可见,胸内负压是作用于胸膜表面的两种相反压力所间接形成的,其中主要取决于肺的回缩力。

所以,在呼吸周期中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则减小;用力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幅度加大。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的,并随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加大,出生前胎儿无呼吸运动,肺未被扩张,故不存在胸内负压。

出生后呼吸开始,肺随胸廓的扩张而扩大,始有一定胸内负压。

随着生长,因胸廓的发育速度大于肺,肺被动扩张的程度也逐渐增大,胸内负压也随着逐渐增大。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三:一是维持肺扩张状态,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二是可减低心房、腔静脉及胸导管内的压力,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

胸内负压降低或消失,可导致呼吸循环机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三,在呼吸运动与肺通气间起耦联作用。

2.肺回缩力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壁弹力纤维的回缩力共同构成,其中表面张力造成的回缩力约占2/3,弹力纤维产生的回缩力只有1/3左右。

(1)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壁有一层液体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一气界面,这一界面具有使肺泡回缩至最小面积的力,即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为球形气泡,大小不一,根据物理学原理,液泡表面张力(T)与各肺泡所形成的回缩压力(P)成正比,而与其半径(r)成反比,即P=2T/r如果大小肺泡的表面张力相同,则小泡内回缩压力大于大泡,可导致小泡萎缩而大泡趋于膨大(图5-5)。

但在正常呼吸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上述现象,这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它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因它以单分子敷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从而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到原来的1/7~1/14。

因此表面活性物质能影响肺回缩力,起到维持大小肺泡内压和容积相对稳定作用。

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小肺泡内较密集,而大肺泡内较稀疏,这样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不同,使大小肺泡的回缩压力相对平衡,从而都能维持在一定的充气状态。

此外,它是阻止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的因素。

如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则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回缩力增强,不但可引起肺不张,并可使肺组织间隙的静脉水压下降,从而促使毛细血管中液体进入肺组织间质及肺泡中,导致肺水肿。

2.气道阻力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引起的摩擦阻力。

气道阻力特点是只在呼吸的动态过程中才表现出来。

气道阻力的大小与呼吸运动的速度和深度有关,越是深而快的呼吸,气道阻力越大。

另外,呼吸道管径的改变也是影响气道阻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管径越小,则阻力越大;管径变大则阻力减小。

气道阻力与气道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因此,气道管径稍有改变,气道阻力就会出现明显的改变。

故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临床上常用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药治疗。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容量图5-6 肺容量变化的记录曲线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

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而变化,吸气时肺容量增大;呼气时减小。

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

图5-6为人体在进行各种不同深度呼吸时肺容量的变化及其记录曲线。

1.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人潮气量约为400~500毫升。

2.补吸气量与深吸气量在平静吸气之后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

称为补吸气量或吸气贮备量。

正常成人约为1,500~1,800毫升。

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

3.补呼气量在平静呼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或呼气贮备量。

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

4.余气量与机能余气量在最大呼气之后肺仍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这时肺内残余的气体量,称为余气量或残气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1500毫升,女性约为1000毫升。

在平静呼气末肺内除余气量外还有补呼气量,两者之和称为机能余气量。

5.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活量。

肺活量等于潮气量。

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

肺活量的大小受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呼吸肌强弱以及肺和胸廓的弹性等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低于标准值的20%为不正常。

肺活量是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潜力,常作为身体健壮情况的指标之一。

临床上某些病人因肺组织弹性降低或呼吸道狭窄时通气功能已受到影响,但肺活量测定由于没有时间因素限制仍可在正常范围内;若限制呼气时间,则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比正常减少。

由此提出“时间肺活量”概念,即受试者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尽力呼气,在第一、二、三秒钟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各占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

正常成人在第一、二、三秒末应分别呼出其肺活量的83%、96%和99%。

其中第一秒末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如低于60%为不正常。

6.肺总容量即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男性约5升,女性约3.5升。

(二)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以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简称每分通气量。

其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12~18次/分的乘积。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通气量约6~8升,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增达70升以上。

以进行最大深度和速度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一般在测定时只测15秒,将测得值乘以4)。

它可以反映肺通气机能的潜力大小,正常值成人男性约为104升,女性约为82升。

2.每分肺泡通气量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的,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其容积在正常成人约为150毫升。

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能全部进人肺泡,只有前一部分进入肺泡,后一部分则留在呼吸道。

因此,每一呼吸周期中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解剖无效腔气量之差。

每分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肺泡通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即: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4.25升,相当于每分通气量的70%左右。

故它与每分通气量不同,若潮气量减少一半,呼吸频率增加一倍,每分通气量无增减,而每分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如潮气量等于无效腔气量,则肺泡通气量等于零。

可见,深呼吸比浅呼吸的通气效率高。

3.生理无效腔概念进人肺泡的气体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有一部分气体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称为肺泡无效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