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呼吸(动物生理学)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第一部分概述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1、动物体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的电场,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K+ 净流量为零。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扩散,导致膜负电位减小,直至膜电位比膜外高,形成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 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一、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呼吸【圣才出品】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呼吸【圣才出品】

第5章呼吸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增加肺的顺应性B.能增加肺的弹性阻力C.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答案】B【解析】ACD三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可以防止毛细血管滤出液体过多而引起的肺水肿,因而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可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B项,肺组织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无关。

2.血液中下列因素的变化,可使呼吸运动增强的最重要因素是()。

A.Po2下降B.乳酸增多C.Pco2升高D.H+浓度增加【答案】C【解析】C项,P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为重要的体液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很重要。

随着吸入气体中CO2的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可促进CO2的排出,以维持动脉血中Po2的正常水平。

ABD三项,Po2下降、乳酸增多和H+浓度增加也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但效果不如Pco2增加时的作用明显。

3.血液中运输CO2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B.碳酸氢盐C.二氧化碳血红蛋白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答案】B【解析】血液运输CO2有物理溶解方式和化学结合方式两种。

A项,以物理溶解形式被运输的量仅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5%。

BCD三项,以化学结合形式被运输量占了95%。

化学结合方式中,以碳酸氢盐形式结合的占88%,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结合的占7%。

因此碳酸氢盐形式是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

4.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是()。

A.肋间内肌与腹壁肌B.肋间外肌与腹壁肌C.肋间内肌与膈肌D.肋间外肌与膈肌【答案】D【解析】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主要吸气肌是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是被动的。

在用力呼吸的吸气时,除肋间外肌和膈肌加强收缩外,其他辅助吸气肌也参加收缩,呼气时呼气肌收缩,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5.下列各项中属于内呼吸的是()。

A.细胞内的气体交换B.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答案】D【解析】高等动物呼吸的全过程,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1.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动物生理学至关重要。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其中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

2.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DNA是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蓝图。

R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中的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了解基因与表达的关系以及基因调控的机制对于理解动物生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3.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理解动物的感知和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4.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并排除未消化的物质。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内分泌系统等。

了解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液和酶的作用对于理解动物的能量代谢和营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5.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吸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肺和呼吸肌等。

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呼吸的调节和肺的结构对于理解动物的氧气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具有重要意义。

6.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流动原理以及血液的凝血机制对于理解动物体内物质运输和体温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7.泌尿系统:泌尿系统负责排除体内的废物和维持体液的平衡。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和尿液的生成对于理解动物的废物排泄和体液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8.生殖系统:生殖系统负责生殖细胞的形成和性交。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道和性外器等。

了解生殖细胞的发生和性腺的激素调节对于理解动物的生殖和后代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9.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递调节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了解内分泌腺和激素的作用对于理解动物的发育、代谢、生殖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生理学-6-呼吸

动物生理学-6-呼吸

(二)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⒈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 = 6~9 L/min 最大随意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 率(次/分) = 70~150 L/min(即最大通气量)
通气贮存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100%
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大,扩散速率快。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V血 D
——————————————————————————————————————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呼吸运动的形式: 根据参与呼吸的呼吸肌的主次、多少和用力
程度,将呼吸运动分为不同的形式: 1)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
静呼吸频率:成人:12~18次/分 2)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
交感N→NE+β2受体→舒张→气道阻力↓ (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注:体液因素(组织胺、5-HT、缓激肽等)→强烈收缩
肺泡:肺换气的主要场所
呼吸肌: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
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1.呼吸运动动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称为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动物生理学中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中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中的呼吸与循环系统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与功能的科学领域,其中包括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呼吸和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关键的生理过程,它们负责供应氧气和养分,以及排除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本文将探讨动物生理学中的呼吸与循环系统,并介绍它们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一、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呼吸器官组成。

一般而言,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而呼吸器官则主要包括肺部。

鼻腔是呼吸道的入口,它通过黏膜上的细毛和粘液过滤空气,同时帮助加温和湿化空气。

经过鼻腔后,空气进入喉咙,然后通过气管进入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

2. 呼吸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供应氧气,以维持细胞呼吸所需的能量代谢。

在肺部中,氧气通过肺泡表面的薄壁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呼吸系统还负责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带回肺部,从而通过呼出气体排出体外。

二、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含有氧气和养分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气体和物质的交换。

2. 循环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养分和其他生理物质。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推送到动脉中,流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氧气和养分。

同时,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静脉带回心脏,再经由肺部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还参与了体温调节、免疫防御和激素传递等重要生理过程。

三、呼吸与循环系统的相互关系呼吸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且相互依赖。

在呼吸过程中,肺部通过气体交换为血液提供氧气,以便运输给全身各处。

同时,血液通过静脉带回肺部,从体内排出二氧化碳,以便进行呼出。

通过这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实现了紧密的合作。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 (3)肺活量 (2)功能余气量 (4)肺总量
深吸气量(IC)=潮气量+补吸气量).
肺活量(VC)=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功能余气量(FRC)=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总容量(TLC) = 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余气量
3. 去氧Hb ( 紫蓝色) 与发绀 (Cyanosis) 100mL血液中去氧Hb超过5 g 时,皮肤、黏膜 呈浅蓝色的现象称为发绀,显示机体缺氧。 4. CO中毒:与Hb 结合力亲和力是O2的250倍, 占据位点,造成缺氧;HbCO呈樱桃红色。
*2.氧离曲线 (1)定义:… , 呈“S”形。 上 段
胸腔容积的变化(△V) 胸廓的顺应性(C)= 跨胸壁压的变化(△P)
压力与肺容量之间关系的变化可用压力-容量曲线表示
(2)肺及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表面张力 2/3
胸廓的弹性阻力:
来自于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其方向视胸廓的位 置而定(胸廓的自然位置的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 的67%)。
非弹性阻力 30%
(一)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 概念 弹性阻力(R):…,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C): 2 二者关系 C=1/R 或 C=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L/cmH2O) 3、肺及胸廓顺应性和弹性阻力 (1)肺及胸廓顺应性 肺容量变化(△V) 肺的顺应性(C)= 跨肺压变化(△P)
C.肺活量×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思考题:*1.简述呼吸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部位、主要成分、作用及其生 理意义? *3.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一)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和的影响。
2、该反应是氧合,不是氧化。 3、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发绀不是缺氧的标志 (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R-NHCOO- + H+
2)碳酸氢盐形式——出现氯转移
3)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二)CO2解离曲线 1、 CO2解离曲线
2、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这一现象称霍尔登效应。
综上所述,O2及CO2的运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
影响的。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O2又通过何 而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3)补呼气量 (6)肺总量
2、动态肺容量 (1)用力肺容量(FVC) (2)用力呼气量(FEV)
阻塞性肺疾患者: FEV1、FEV1%降低
限制性肺部疾患者 FEV1降低 FEV1%正常或上升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3、无效腔通气
(五)O2和CO2扩散的时程及其特点 1、O2的扩散 2、CO2的扩散
二、组织换气 (一)组织换气过程 (二)影响组织换气过程
1、细胞和毛细血管间的距离 2、组织代谢 3、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两种形式。
在1个大气压、温度37血液中溶解系数: O2——0.024ml/ml;CO2——0.49ml/ml
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A、作用于肺,牵张其扩张。 B、作用于胸腔内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 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
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二、呼吸阻力
弹性阻力: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占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占30%。 (一)弹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 C=1/R,或 C=容积变化/压力变化(L/CmH2O)
主动脉体传入的冲动主要引起血液循环的变化; 生理作用—机体低O2时维持呼吸
2)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浅表部分(头、中、尾); 适宜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效应—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作用—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维持神经系统pH值稳定
2、 CO2 、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 CO2
A平面( 中脑与 脑桥间)切断: 呼 吸节律无明显变化
B平面(脑桥上 、中部之间)切断: 长吸呼吸(呼吸调整 中枢)
C平面(脑桥和 延髓间)切断:喘息 样呼吸
D平面(延髓与 脊髓间)切断:呼吸 停止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调整中枢
+
+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 -
吸气神经元
+
+
吸气切断机制
+
吸气肌运动神经元
2、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1)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占1/3) 2)肺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占2/3)。
(2)肺表面活性物质 A、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B、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C、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
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减小肺回缩力,增大肺
(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50:正常值26.5mmHg,为氧解离曲线移位程度的定量指标 2、影响因素: 1)Hb的质和量 2)血液中的pH和PCO2的影响: pH降低或PCO2升高, P50增大,曲 线右移——表现为波尔效应, 其机制与pH改变时Hb的构型发 生变化有关, 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曲线右移,其机制与温度影响 了H+活度有关。
(1)解剖无效腔: 呼出气与肺泡气的差异:
(2)肺泡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
无效腔 无效腔效应=
潮气量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包括肺换气、组织换气 交换方式:扩散 扩散动力:换气组织两侧的分压差
一、肺换气 (一)肺的通气与血流 1、肺通气-血流比值 (1)概念 (2)VA/Qc异常: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 1、概念:
2、各级部位呼吸中枢的作用 1)脊髓:是联系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
初级中枢。 2)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
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 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调整中枢。 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控制吸气深度. 3)高位脑: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脑桥以上部位。 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系统是随意的调节系统,其下 行通路与低位脑干的不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是分开的。
理想 1g Hb可以最大限度结合1.39 mlO2, 实际 1g Hb可以最大限度结合1.34 mlO2,
Hb的氧容量;Hb的氧含量;Hb的氧饱和度。
(二)氧解离曲线 1、概念: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氧解离曲线图
O2含量 (ml/100ml):
Po2为100mmHg ——19.4;
(二)胸廓与呼吸肌 1、胸廓 2、呼吸肌 1)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主);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辅) 2)呼气肌:腹肌、肋间内肌 3、呼吸运动 1)概念 2)型式: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三)胸膜腔 1、胸膜腔形成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 A、胸膜腔为密闭的腔隙。 B、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条件: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若大气压=0) C 、在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负值。原因: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其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 然容积,所以肺始终处于扩张转态。
第四章 呼吸
呼吸概念及其意义: 呼吸过程的三环节: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概念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呼吸肌、胸膜腔、肺泡和胸廓。
呼吸的意义 呼吸的各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4-1肺通气
二、肺通气原理
+
吸气肌收缩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神经元网络学说示意图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反射
适宜刺激—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和H+
1、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 传入神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 效应——颈动脉体传入的冲动主要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4)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浓度升高, 右移曲线。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 CO2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的占95%。 结合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1、血浆中的CO2 :R-NH2 + CO2 2、红细胞内的CO2碳酸氢盐 1)溶解状态
1)对流加速阻力
2)气流形式
3)气道口径
4)肺容积
(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是主要成分,约占80-90%。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1)对流加速阻力
2)气流形式
3)气道口径
4)肺容积
2、气道阻力的分布 3、动态顺应性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静态肺容量、动态肺容量
1、静态肺容量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与深吸气量 (4)肺活量 (5)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
(三)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的性质
(1)分子量
(2)气体的温度
(3)溶解系数:
2、气体的分压差
(1)肺泡通气量
(2)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3)化学反应速度
3、肺的特性
(1)呼吸膜面积
(2)扩散距离
(3)扩散介质的粘滞度
故: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四)肺扩散容量:
影响因素: 1、体位:卧位比直立位大 2、个体大小: 3、肌肉运动:DL增加。 4、肺部病变: DL降低。
出现肺通气增加。严重低O2时,呼吸障碍。 机制:1)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2)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 3)轻、中度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大于对呼
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
4)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不足以克服低O2对 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3、O2、C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CO2的作用最强,而且比单因素作用时强;H+的作用次之; O2的作用最弱。
3、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方向视胸廓的位置而定(胸廓的自然
位置的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的67%)。
Cr=胸腔容积的变化/跨胸壁压的变化
4、肺和胸廓的总顺应性 CLT 1/CLT=1/CL+1/CT CLT =ΔV/ΔPth
(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是主要成分,约占80-90%。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VA/Qc升高: —肺泡无效腔增加 VA/Qc下降: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2、通气-血流比值的区域性差异
3、正常肺对VA/Qc区域性差异的生理性调节 VA/Qc比值降低区域: VA/Qc比值升高区域:
(二)肺内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所需经过的结构——呼吸膜 肺内气体交换分为:肺泡内气相扩散, 穿越呼吸膜的液相扩散, 血液中的化学反应。
顺应性。
(3)肺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CL= ΔV/ΔPtP CL= ΔV/ΔPtP= ΔV/Δ(PA-Pip)= ΔV/ ΔP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