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2024版动物生理学呼吸生理PPT课件

肺通气
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的过程,包括肺通气 动力和肺通气阻力两个方面。
气体交换
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024/1/28
5
呼吸调节与控制
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 变化敏感,参与呼吸调节。
体液调节
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 氢离子等可通过体液途径影响呼 吸中枢,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3 血红蛋白增多
高原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血液携氧 能力。
4 心肺功能增强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和动物,心肺功能会逐渐增强, 以适应低氧环境。
2024/1/28
20
水下环境下呼吸生理变化及适应
01
呼吸器官改变
水下生物如鱼类通过鳃呼吸, 而哺乳动物如鲸类和海豚类则 通过肺部呼吸,但它们的呼吸 器官已经发生适应性改变,可 以在水下进行气体交换。
肺功能检测
通过特定的肺功能检测设备,测 定动物的肺活量、呼吸道阻力等 指标,以评估肺部健康状况和呼 吸功能。
2024/1/28
25
动物模型在呼吸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
通过模拟ARDS病理过程,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
利用动物模型模拟COPD病程,探究其病理生理变化和潜在治疗方法。
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扩散系数与气体的分子量和温度有关。分 子量小、温度高的气体扩散系数大,有利于气
体交换。
2024/1/28
气体扩散系数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 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5动物生理学呼吸

1.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2.血液中气体运输3.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代谢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外界环境中的O2肺中、肺中CO2排出体外的过程呼吸器官:1.呼吸道: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2.肺(呼吸性小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呼吸道黏膜的作用:1.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分泌粘液,加温和湿润吸入的空气,黏着尘粒等异物,通过纤毛运动将异物推至咽喉部咳出或吞咽2.感受刺激性或有害气体/异物的刺激,引起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排除3.巨噬细胞(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吞噬异物颗粒或细菌;免疫球蛋白(粘膜分泌物)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完整性肺泡的结构:扁平上皮细胞(Ⅰ型细胞)分泌上皮细胞(Ⅱ型细胞)呼吸膜的组成与结构:1.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壁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蛋白(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①动态地稳定肺泡容量,防止因吸(呼)气使肺容量过大(小)②保持肺内相对“干燥”的环境2.液体分子3.肺泡上皮细胞4.间隙5.毛细血管基膜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呼吸型:——有助于疾病诊断1.胸式呼吸:肋间外肌。
胸部起伏明显2.腹式呼吸:膈肌。
腹部起伏明显3.胸腹式呼吸:(大多健康哺乳动物)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和出入肺泡时摩擦产生的声音意义:在胸廓表面或颈部气管附近听取呼吸音,提供诊断材料肺内压:肺或肺泡内的压力(取决与呼吸的缓急、深浅和呼吸道压力,决定肺通气量的多少胸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的负压)——:①保持肺泡膨隆状态②作用心脏和腔静脉,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和右心的充盈③作用食管,利于呕吐和反刍时胃内容物的逆呕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吸、呼气末)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70%):肺弹性回缩力,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摩擦阻力),惯性阻力(呼吸时气管的移位)—因素:呼吸运动速度、深度、呼吸道管径#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用单位压力变化引起的容积变化表示:C=△V/△P。
动物生理学--呼吸-课件

当肺内压
>大气压时 呼气
临床意义:人工呼吸(呼吸停止,心跳还在); 人工呼吸机
吸气初 肺内压 < 大气压→气入肺 吸气末 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呼气初 肺内压 > 大气压→气出肺 呼气末 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用力呼吸时: 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
推动气体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泡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作用: 1、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大气压与肺内压的 压力差)
2、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非弹性 阻力),只有前者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肺内压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肺泡内的压力
表明:腹壁和腹腔器官患有疾病 常见:急性腹膜炎、急性胃扩张、肠膨气等
பைடு நூலகம்
② 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一种病理性呼吸方式
特征:呼吸时以膈肌舒缩为主,腹壁起伏明显; 胸壁运动极轻微
表明:肺脏、胸膜和胸壁有疾病 常见:急性胸膜炎、胸膜肺炎、胸腔大量积液等
③ 胸腹式呼吸(combined breathing): --健康动物机体的呼吸方式
O2
肺
血 液 循 环
组织 细胞
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 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速率: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气体的溶解度/√ 分子量为扩散系数。
1、分压:混合气体中,某一
气体成分构成的压力。在混合 气体总压力中所占的百分比, 相当于该气体在总混合气体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呼吸【圣才出品】

第5章呼吸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增加肺的顺应性B.能增加肺的弹性阻力C.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答案】B【解析】ACD三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可以防止毛细血管滤出液体过多而引起的肺水肿,因而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可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B项,肺组织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无关。
2.血液中下列因素的变化,可使呼吸运动增强的最重要因素是()。
A.Po2下降B.乳酸增多C.Pco2升高D.H+浓度增加【答案】C【解析】C项,P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为重要的体液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很重要。
随着吸入气体中CO2的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可促进CO2的排出,以维持动脉血中Po2的正常水平。
ABD三项,Po2下降、乳酸增多和H+浓度增加也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但效果不如Pco2增加时的作用明显。
3.血液中运输CO2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B.碳酸氢盐C.二氧化碳血红蛋白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答案】B【解析】血液运输CO2有物理溶解方式和化学结合方式两种。
A项,以物理溶解形式被运输的量仅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5%。
BCD三项,以化学结合形式被运输量占了95%。
化学结合方式中,以碳酸氢盐形式结合的占88%,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结合的占7%。
因此碳酸氢盐形式是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
4.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是()。
A.肋间内肌与腹壁肌B.肋间外肌与腹壁肌C.肋间内肌与膈肌D.肋间外肌与膈肌【答案】D【解析】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主要吸气肌是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是被动的。
在用力呼吸的吸气时,除肋间外肌和膈肌加强收缩外,其他辅助吸气肌也参加收缩,呼气时呼气肌收缩,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5.下列各项中属于内呼吸的是()。
A.细胞内的气体交换B.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答案】D【解析】高等动物呼吸的全过程,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2024年度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完整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呼吸疾病进行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 ,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2/3
个体化诊疗的推广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呼吸疾病的诊疗将更加注重个 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未来将 有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5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联系
2024/2/3
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和物质运输功能。呼吸系统吸入氧气和排出 二氧化碳,而循环系统则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 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神经系统通过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节律 。同时,呼吸运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可以实现有意识的呼吸调节。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发病机制
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有 害因素导致气道和肺部慢性炎症,进 而引起气道狭窄、肺气肿等病理改变 。
干预策略
戒烟、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加强呼吸 肌锻炼和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包括支 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等,严重者需 考虑氧疗或机械通气。
2024/2/3
21
22
2024/2/3
06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23
肺功能检查方法介绍
肺活量测定
通过测量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 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来评估肺部
健康状况。
2024/2/3
肺通气功能检查
包括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 容积等指标,用于评估气道通畅程 度和肺通气功能。
动物生理学 第五章 呼吸

• 3.脑桥
• 在脑桥前部有一些跨时相神经元,其作 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防止吸气过长。 • 此外,呼吸还受高位中枢的影响,如大 脑皮层、下丘脑等。大脑皮层可以控制 呼吸运动,使之变慢,加快或暂时停止。
•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 1.肺牵张反射 • 肺扩张时,可引起吸气停止转为呼 气,肺缩小时,可引起呼气停止转 为吸气。 • 2.防御性呼吸反射 • 咳嗽反射、喷嚏反射
• (二)呼吸频率和呼吸型和呼吸音 • 1.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为 呼吸数,即呼吸频率。 • 2.呼吸型:呼吸型分为: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 3.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 吸道及出入肺泡产生的气体摩擦声音 叫做呼吸音。在颈部气管附近和胸廓 表面可听取呼吸音。
• (三)胸内压 • 1.胸内压的概念 • 胸内压又称为胸膜腔内压,指的是胸膜 腔内的压力。 • 2.胸内压形成的原理 •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 肺内压为肺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压 •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 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 2.肺泡通气量 • 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 留在呼吸性小支气管以上的部位,不能 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内的气体,也可能 未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称为呼 吸无效腔。 •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 吸频率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 3.胸内压的生理意义:
• (1)保持肺泡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 维持肺通气。 • (2)促进胸腔内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尤其是深呼吸时,胸内压更低,进一步 吸引血液回心。 • (3)胸内负压作用于食管,有利于呕吐 反射。反刍动物的胸内负压更有利于逆 呕,食团返回口腔进行再咀嚼。
动物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幻灯片课件

临床意义:人工呼吸(心跳还在,呼吸停止)
人工呼吸机;口对口呼吸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呼
吸
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呼
吸
肺的弹性阻力
肺在被扩张变形时,会产生回缩力,回缩力的方 向与肺扩张方向相反,因而是吸气的阻力,即肺的回 缩力构成了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胸廓的弹性成分,胸廓处于 自然位置时的肺容量约相当于肺总量的67%,此时胸 廓无变形,不表现有弹性阻力。呼吸运动时既可能是 吸气或呼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或呼气的动力。
呼
吸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 肺泡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呼
吸
1.呼吸道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
吸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都参与的,胸壁和腹壁的 运动都比较明显;强度大致相等。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呼吸频率 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各种动物的呼吸频率,随个体大小、年龄、
肺内压 肺的弹性回缩力
胸内压 (胸内负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组织活动加强时, PO2可降至15mmHg.在这段
PO2稍下降, HbO2就可大大下降, HbO2进一
步解离,氧含量仅为4.4ml,这样100ml能供应 组织15ml O2是安静时3 倍。
静脉
(at rest)
动脉
3> 氧离曲线的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Hb对氧的亲和力: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用
血浆溶解的CO2 扩散入红细胞中以这两种形式 存在。
1 以碳酸氢盐形式运输
(1)CO2来源:依分压差透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进 入血液中。
在血浆中
特点:可逆、反应方向决定PCO2 ;由于碳酸酐
酶(CA)少,反应速度慢。
(2)大部分CO2在PCO2作用下进入红细胞,红细胞中
含有大量CA,使反应较血浆中快50.00 倍,H2CO3迅 速解离为H++HCO3-
五、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肺内气体 的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回顾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含义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吸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气时,呼气才是主动。
3 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二) 肺内压 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概念:肺或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末
意义: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利于组 织血液中氧的释放
② 温度(升高,曲线右移) ③ 2,3-DPG
能与Hb结合,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曲线右 移 ④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当Fe2+ Fe3+ 失去运氧,
曲线右移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两种形式运输,其中化学结合占95%(以碳酸氢盐形 式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a. 动静脉血间的O2分压差远大于CO2的分压差 b.CO2的扩散较O2快(20.5倍) c.血液缺O2和CO2的滞留可刺激呼吸,增加的
排出但无助于的摄入
2>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① 组织代谢水平 ② 血流量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运输是指循环血液对O2和CO2的运输,是实现气
体交换的重要环节。 物理溶解 O2占总运输量的1.5%
第一节 肺通气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包括:呼吸道、肺 泡、胸廓、膈、呼吸肌、胸膜腔
呼吸道 气体通道 肺泡 肺换气的主要场所 胸廓、膈 肺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1 组成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及分支
2 功能 1>保护功能 净化、温湿气体 2>调节气道阻力
呼吸道平滑肌舒缩,引起气管管径变化, 影响气流阻力
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 果是气体分子从高分压向低分压扩散。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3.扩散面积和距离 4.温度
二、气体交换过程
1 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
呼吸膜--肺交换的组织结构(6层<1um) ①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分子层 ②肺泡上皮细胞 ③肺泡上皮基膜 ④间质 ⑤毛细血管基膜 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呼吸系统结构模式图 呼吸单位:呼吸性小支气管、肺泡管、气囊、肺泡
二、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通过呼吸运动改变 肺内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间出现压差,推动 气体进/出肺。
肺内压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一) 呼吸运动
1 概念: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称为~。
2 分类 吸气运动 呼气运动
肺内压=大气压
(三) 胸内压
1 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叫~。 2 胸膜腔的形成:胸膜脏层和壁层间潜在的
密闭腔隙。 腔内有少量的浆液,无气体。
浆液的作用: 1>起润滑作用 2>浆液分子内聚力使两层胸
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
3 胸内压的形成:
A、胸膜腔为密闭的腔隙。 B、胸膜腔脏层压力间接形成
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上段:PO2在60~100mmHg 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
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例 PO2为100mmHg,HbO2饱和度为97.4%(动脉血 PO2)
PO2为150mmHg,HbO2饱和度为100%,上升
2.6%
因此,即使吸入气的PO2有所下降,如在高原、高空, 但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 在90%以上。这样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氧,不致 于发生机体缺氧。
O2 +紧密型 疏松型 (T型) (R型)
一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其他亚单 位易与O2结合。反之,一个亚 单位与O2解离,其他亚单位更 易释放O2 。
紫绀:因缺氧造成。当皮肤或粘膜表层毛细 血管中HHb含量增加到较高水平时,皮肤或 粘膜会出现青紫色,称~。
2> 氧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氧离曲线:以氧分压为横坐标,氧饱和度为 纵坐标,绘制出氧分压对Hb结合 氧量的函数曲线
(回缩力)P=
2×T(表面张力) r(液泡半径)
肺表面活性物质
A、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B、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C、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气肿)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减小肺回缩力,增大肺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 来自于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其方向视胸 廓的位置而定(胸廓的自然位置的肺容 量,相当于肺总量的67%)。
(二)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是主要成分,约占80-90%)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1)流速 3)气道口径
2)气流形式
四、肺容积与肺容量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3)补呼气量
(二)肺容量
(2)补吸气量 (4)余气量
(1)深吸气量 (3)肺活量
(2)功能余气量 (4)肺总量
中段: PO2在60~40mmHg 陡直, HbO2释放O2
PO2 40mmHg,相当于混合静脉血中PO2 ,此时Hb氧 饱和度约为75%。血氧含量14.4ml /100ml ,(而动脉
血PO2 100mmHg,氧含量19.4ml /100ml ),即100ml血 液流过组织时释放5ml O2.
下段: <40mmHg 更陡,说明当稍有变化,就会导致 血氧饱和度大的变化,有利于O2的释放
(1)脊髓 初级呼吸中枢,是联系脑和呼吸 肌的中继站。
(2)延髓 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存 在吸气和呼气的神经元
6 气胸 刺破胸膜腔就会造成气胸。
三 肺通气的阻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
肺泡内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 2/3
70% 胸廓的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为主) 80-90%
非弹性阻力
30% 粘滞阻力等
(一)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
1 概念 (R) 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用顺
2 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3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因素
①呼吸膜的厚度、通透性、表面积
②换气肺泡的数量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
③通气/血流比值(
)
每分钟血流 Q
A.比值=0.84 气体交换充分
B.比值>0.84 肺泡无效腔增大
C.比值<0.84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比值的异常会导致血液缺O2和CO2的滞留, 但主要是缺O2,原因:
(条件: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若大气压=0)
无论吸气还是呼气压力均为负,又叫胸内负压。
4 胸内压的测定 呼气时,绝对值减小;吸气时,绝对值增
大。
5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A、保证和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B、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作用
于胸腔内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静 脉和胸导管。 C、有利于呕吐和逆呕
运输形式 (很少) CO2占总运输量的5-6% 化学结合 O2占总运输量的98.5% CO2占总运输量的94-95%
一、氧的运输
1 物理溶解形式的运输 2 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氧合血红蛋白
(HbO2)
Hb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Hb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氧的量 Hb氧饱和度: 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数 当物理溶解忽略时,三个名词变为:血氧容量、血 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3)由于红细胞膜上负离子易于通过,所以HCO3- 依 浓度差扩散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HCO3+K+→KHCO3。H+被脱氧血红蛋白所缓冲:
(4)氯转移:HCO3-大部分扩散入血浆,使红细胞内负 离子减少小于血浆中,血浆中最多负离子Cl-依电位差 向→红细胞,称氯转移。
有利于HCO3-移入血浆,上述反应继续,
压力与肺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可用压力-容量曲线表
示。 肺
容 积 变 化
升
()
跨肺压(cmH2O) 肺静态顺应性曲线
(2)肺及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图示见后)
(弹性组织、胶原纤维对抗肺扩张,受牵 拉而回缩的力量)
肺泡表面张力 2/3
(肺泡内表面液体分子层与肺泡内气体形 成液-气界面,液体层分子间相互吸引形 成表面张力,该力使肺泡趋于缩小)
应性来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