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离线作业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药理学总论(第1-4章)

二、名词解释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排泄,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如果药物作用针对某一特定效应器官,我们称其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高;如果药物作用涉及的效应器官范围广,则称其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差,副作用较多,但应用范围较广。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

5、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由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而引起,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较轻微并可预知,所以可设法加以避免或减轻。

6、毒性反应: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加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7、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量效关系。以效应强弱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量反应,如血压等可用数值表示其效应,若以效应占最大效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药物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作图呈典型的S 型曲线。

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只能以阳性率表示其效应,用累加阳性率与对数剂量(或浓度)作图也呈典型的S型曲线。

8、效能:量反应时当浓度或剂量增加而效应量不再上升时,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9、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0、治疗指数:质反应时,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某种反应或治疗效果,称为半数有效量(ED50);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通常将药物的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11、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12、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激动效应,后者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并用时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如吗啡为完全激动药,而喷他佐辛为部分激动药。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拮抗激动药的效应,如纳洛酮和普萘洛尔均属于拮抗药。少数拮抗药以拮抗作用为主,同时尚有较弱的内在活性,故有较弱的激动受体作用,如 受体拮抗药氧烯洛尔。

14、离子障:由于生物膜为脂质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例如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15、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小肠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叫做首关消除。首关消除特别明显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口服无效,可采用静脉注射;舌下和直肠下段给药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可避免或部分避免首关消除,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可迅速发挥抗心绞痛作用。还有些药物如普奈洛尔,由于首关消除的影响,不同个体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大,临床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个体化。

16、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成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药物的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因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而暂时“储存”于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而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例如保泰松与双香豆素竞争血浆蛋白,使后者游离型浓度增高,可导致出血。

1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简称肝药酶。此酶系统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而且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例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可使其活性增强,称为肝药酶诱导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抑制肝药酶活性,称为肝药酶抑制剂。

18、肾小管主动分泌通道:有些药物在近曲小管由载体主动转运入肾小管,排泄较快。在该处有两个主动分泌通道,一是弱酸类通道,另一是弱碱类通道,分别由两类载体转运,同类药物间可能有竞争性抑制。例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主动分泌,使后者排泄减慢,药效延长并增强。

19、肝肠循环: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肝脏结合后随胆汁排泄到小肠,部分经水解后游离药物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如洋地黄毒苷的肝肠循环比率高,约为26%,在体内存留时间延长,易造成蓄积中毒。

20、时-量关系: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通常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

21、曲线下面积(AUC):指时量曲线下的面积,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它与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22、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注定量药物后AUC,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药AUC/标准药AUC。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3、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当药物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按比例下降,也称定比消除。

24、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也称定量消除。多数情况下,是体内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当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转为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25、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与血药浓度无关,是恒定值,

t1/2=0.693/k e,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随初始血药浓度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t1/2=0.5C0/K。临床常根据药物的t1/2确定给药间隔。

26、稳态: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

27、表观分布容积(V 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A)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C)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即V d=A/C。V 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除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外,多数药物的V 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V d值越大,表示该药在体内的分布越广。可根据V d的大小,从血浆浓度推算出机体内药物总量,或求算要达到某一血浆有效浓度所需的药物剂量。

28、血浆清除率(CL):是肝肾等的药物清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它反映肝肾的功能,在肝肾功能不足时其值会下降。

30、耐受性与耐药性: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三、问答题

1、试述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答:(1)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如阿托品治

疗胃肠痉挛时出现的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2)毒性反应: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发生的危害

性反应。如尼可刹米过量可引起惊厥,甲氨蝶呤可引起畸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