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的实践研究校级课题:申请评审书

“聚焦核心素养,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的实践研究校级课题:申请评审书
“聚焦核心素养,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的实践研究校级课题:申请评审书

编号:

====小学

2017年校本科研课题申请书

研究类别G.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

课题名称“聚焦核心素养,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

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填表日期2017年5月18日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实验小学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实验小学科研课题领导小组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者(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请按实验小学校本科研课题的相关规定,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

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含电子版),请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

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律A3纸双面打印,每份单独中缝装订,报送2份。

三、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

替。

四、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

内各栏内容。

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研究类别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工作单位按年级组、学科组全称填写。

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能超过8人。

预期成果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2项。例如:

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三、课题设计论证(可另附页)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考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 考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备受重视。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评价,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践变革的趋势正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早于我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将STEA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STEAM素养发展。另外,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微课、慕课、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开发到课堂实施都在不断完善中[2]。 我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阶段。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2007年是发文量最多,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巅峰时

期。康桂珍[3]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认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例如,陈琳[4]在《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中确立由信息理念、信息思维、信息技术与艺术、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结构。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5]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1目标设计 1.1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者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课程目标需要从较广的视角去看,反映的是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它特指“教学目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前大力提倡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台湾教育同行说,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书包当然不是就有知识,但是带得走的东西就值得我深思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学科之分,但教育没有。叶圣陶先生说,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这些教育家们说的话内容不同,但仔细深想,却是一个道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学里的新兴课程,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要求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

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就要根据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合理设置,体现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尤其要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课堂是学习的开始,并非是学习的终点,应该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犹如信息技术一样,日新月异,教材可谓是年年改,年年变,改变的目的当然是与时俱进,把最适合当前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写主课本,让学生从技术中提炼信息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的改革总会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英语素养,关注英语内容、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学实践与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英语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整体掌握英语课程目标,整体认识英语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整体把握英语课堂可以凸显英语知识的脉络,抓住英语本质,弄清英语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英语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英语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看等,积累英语活动经验,感悟到英语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英语情境、历史情境。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面向未来而化解问题的创新能力远比复制既往的知识更具建设性价值,强调个人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境时,灵活“分析、推断和沟通”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基于独立人格、自由思考而做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发展性探究能力。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英语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可以说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家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对于人们来说,帮助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教育已经围绕着核心素养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探究发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目前学生教育正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深入开展的。闲杂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它包含着“三层结构”即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它可以作为一个整框架为每个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指导。它通过学科技术将人的未来发展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通过核心素养能够具备终身的技能并且能过适应以后未来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核心素养注重个人思想品质和修养、关爱社会和国家发展等等。那什么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思维从由描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逐渐演变成以“人”而开展,成为一个由学科思想展现出的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含基础性、社会性、开放性。通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当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甚理想,学生对其失去了学习兴趣。一方面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着好奇,兴高采烈的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课,但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都是抱着玩游戏的态度上课。再加上网络世界上的游戏很容易吸引到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家中除了上网聊天就是玩游戏,忽略了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正确用途。所以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更说不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了。就目前看来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在需要探索的一个严峻问题。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掌握息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对当代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要顺应以后社会的发展需要,就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以乐趣的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当中,小学生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却忽视了计算机本来的正确用途。这样的学习状态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自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精准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2504031.html,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精准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作者:程稚蔚陆含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02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对于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就需要有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要体现和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改变单纯的工具应用和常识技能教育的信息技术传统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育学生信息环境中解决问题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责任感、塑造优良道德品格等多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 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谁具有信息意识,谁就具备了迈向成功的可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掌握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不懂的东西时,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逐步地由一种意识,慢慢地养成一种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唤醒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使其学会利用多种途 径获取有效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中,笔者为学生讲述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挽救了100多条生命的传奇人物——英国10岁女孩蒂莉·史密斯的故事。随后展开班级讨论:蒂莉发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只有她能提前预知海啸的来临?通过讨论和分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的功能和价值,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欲望,促进了他们对信息的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生成,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自觉性。 ● 推行自主学习,提升计算思维 所谓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是信息社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帮助人们理解计算本质和计算机求解问题核心思想的最佳途径,同时它也是未来数字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就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尽快与素质教育接轨?我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三方面着眼。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应试教育的科学界定。其教育目标的短时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一直困绕着整个教育界。语文教师也只能在应试的怪圈中左冲右突,虽然也作过诸多积极的探索,无奈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如果语文教师不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语文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树立“大语文”观念是关键,即将语文生活化,将生活语文化,还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当前,宜昌市乃至更广的范围正在进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课题研究,是语文界观念转变的真正体现。其次,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灵活娴熟地驾驭语文新编义务教材,活泼、扎实、有序地由应试向素质转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为最终目的,摆脱“升学是唯一出路”的错误教育观,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满堂灌、填鸭式居多,如此,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成了注射器,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成为一个接

受知识的容器,结果是学生主动性不能调动,学习潜力远远未能开发,事倍功半。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也总离不开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那些与培养能力毫无关联的东西,老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很苍白。老师一时口舌快活,学生却“雾里看花”。倘若语文教师始终为传统方法所囿,围着“初考、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大搞题海战术,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与素质教育相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改进,才能顺利地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更新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方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然,不能把知识的更新简单地诠释为“多掌握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还应包括掌握求知的方法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假设语文教师仅抱着原有知识不图进取,不求更新,那么是难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有人曾统计过,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前进,科技更是突飞猛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多接触、多了解、多领悟生活,培养语文职业名、敏感,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宽广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有能力走科研兴教之路,此其一。其二,还要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人际交往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其三,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1)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 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

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 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 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 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 panda.”本节课围绕着濒危动物大熊猫这一话题展开,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国宝大熊猫的现状及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 大意和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同时理解动词不定式的概念及用法。学会恰当地运用动词不定式。 本课在Unit 1所涉及的保护动物的基础上,继续以濒危动物为话题, 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 况为主要内容,学习有关濒危动物现状。同时,为第三课时深入总结学习不定式的用法做好 储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首尾句、信息词等捕捉段落大意,把握文章 结构的能力;通过操练,使学生能够读懂有关濒危动物现状的文章,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 并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结构,最终,学生能够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简单叙述濒危动 物的情况。 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大熊猫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的现状,不仅丰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语法知识的巩固、拓展,对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 进行环保宣传的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式的用法;能够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及主旨大意;能够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大意;能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进行环保 宣传的责任感。 教法分析: 1.任务型教学。任务前设计了预热、激活已知、导入话题等活动;任务中学生在略读、扫读、找读、理解大意、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师生、生生互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主要词 汇和功能句子的意义和语言情境,并通过操练、说、设定情境的运用等活动中体验、内化重 点语言知识。任务后设计了语言点的应用,学生在活动中融会贯通运用已知,不断巩固所学 新知,达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目的,将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落实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2.情境教学。课堂开始时,通过游戏与视频导入本课时的主题。结合教材呈现的文章教授学 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现状,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读后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建立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理解并认同保护大熊猫的社会价值。 学法指导:本课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 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讨论话题、思维导图、回答问题等活动搭建有形或无 形的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读后设计小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Step 1. Game: Sing with the animals’ voice. 设计意图:设计猜谜游戏,通过师生哼唱活跃课堂,激活学生对动物一些认知,渗透人与动 物的和谐相处,唤起学生爱护动物意识,为本课谈论濒危动物,保护动物做好准备。 Step 2. Prediction Predict the whol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预测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预 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读中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Step 3. Skim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