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学(三)韵母声调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汉语音韵

第一节汉语音韵基础知识一、汉语的音韵结构及特点每个音节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韵母可分韵头(介音)和韵腹、韵尾。
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声调也是必备的。
其余部分是可有可无的。
二、汉语音节的成分—声母、韵母和声调1.关于声(1)声纽: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声母简称声,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一种是由辅音担当的,另一种是没有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的,后一种叫“零声母”。
字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2)发音部位:在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中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
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3)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4)三十六字母:最早用汉字代表声母的是唐代末年的和尚守温,他制定了三十字母。
后来宋人在唐人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构成三十六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5)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唐棣玄黄心思冠军(古双声)准双声:两类舌音、两类齿音、舌音与齿音这三种关系中发音方法相同者:同类同直行(舌头与舌面。
上下对直),如,端照准双声……舌齿同直行(把庄初崇与照穿神对直),如,庄照准双声……2.关于韵(1)韵母:指一个音节当中,除去辅音声母和前加半元音零声母的部分。
韵部: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
韵目:在每一个韵部里选用一个字作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就叫做“韵目”。
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既区别韵头、韵腹、韵尾,也区别声调。
(2)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五、清音与浊音
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 “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 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 ➢ 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清: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 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 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 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2)《韵集》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 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 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 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此书也早已失传。
3)《切韵》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共5卷,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 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本已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切韵》的残 卷(收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不少人为它加 字、补训。有长孙讷言笺注本(677年),工作做得较多、影响最大的是王仁昫的《刊谬补”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音韵学

古红切[k u] [x uŋ]由于中古的平声字以声母为条件,声母是清声母的后来分化为阴平,声母是浊声母的后来分化为阳平。
古红切的声母是清声母,声调是平声,所以切出来的应该是个阴平[k uŋ],即“公”字同都切[tʰ uŋ] [t u]根据平分阴阳的道理,同都切的声母是浊声母,声调是平声,所以切出来的应该是个阳平[tʰ u],即“徒”字古奚切[k u] [ɕ i]由于中古以[k][kʰ][x]为声母的字以韵母韵头的洪细为条件,位于洪音前的保持不变,位于细音前的后来分化为[tɕ][tɕʰ][ɕ]。
古奚切的声母是[k] ,韵母是细音,所以切出来的应该是[tɕ i],即“鸡”字發音部位中古三十六字母古代術語現代術語唇音重唇雙唇音幫[p] 滂[pʰ]並[b]明[m]輕唇唇齒音非[pf]敷[pfʰ]奉[bv]微[ɱ]舌音舌頭舌尖中音端[t] 透[tʰ]定[d]泥[n]舌上舌面前音知[ ] 徹[ ʰ] 澄[ ] 娘[ ]齒音齒頭舌尖前音精[ts]清[tsʰ]從[dz]心[s]邪[z]正齒舌面前音照[tɕ]穿[tɕʰ]床[dʑ]審[ɕ]禪[ʑ]牙音舌根音見[k] 溪[kʰ] 群[ɡ] 疑[ŋ]喉音零聲母影[ø]半元音喻[j]舌根音曉[x]匣[ɣ]半舌音舌尖中音來[l]半齒音舌面前音日[ ʑ]發音方法中古三十六字母現代語音學概念清全清幫[p]端[t]知[ ]見[k] 不送氣清塞音非[pf]精[ts]照[tɕ] 不送氣清塞擦音影[ø] 清零声母次清滂[pʰ]透[tʰ]徹[ ʰ]溪[kʰ] 送氣清塞音敷[pfʰ]清[tsʰ]穿[tɕʰ] 送氣清塞擦音清心[s]審[ɕ]曉[x] 清擦音濁全濁並[b]奉[bv]定[d]澄[ ]群[ɡ]從[dz]床[dʑ] 濁塞音濁塞擦音次濁明[m]微[ɱ]泥[n]娘[ ]疑[ŋ]來[l]日[ ʑ]喻[j] 濁鼻音、邊音及半元音濁匣[ɣ]邪[z]禪[ʑ] 濁擦音韵类,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因此凡韵母和声调相同,就属于同一个韵类。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是開口呼。
又可根據韻頭或韻腹是否含[i], 將開口、合口兩
大類再各分成洪音和細音兩個小類。韻頭有[i]的 ,就是細音,沒有的,就是洪音。 開口、合口、洪音、細音結合起來即構成四呼: “開口洪音”即“開口呼” “開口細音”即“齊齒呼” “合口洪音”即“合口呼” “合口細音”即“撮口呼”
在漢語語音演變的過程中,常常有陰聲韻轉變爲陽
聲韻、陽聲韻轉變爲陰聲韻、入聲韻轉變爲陰聲韻 或陽聲韻、陰聲韻或陽聲韻轉變爲入聲韻的現象, 傳統的音韻學家把這種變化現象叫作“陰陽對轉” 。 如:“山”是收[-n]尾的陽聲韻,在吳方言中讀作 [sɛ],是陽聲韻轉爲陰聲韻。
又如“打”在中古的反切爲“德冷切”,是陽聲韻
二十一震稕同用 二十二稕 齔字附見焮韻
五質術櫛同用 六術 七櫛
二十文獨用
二十一欣獨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六桓 二十七刪山同用 二十八山
十八吻獨用
十九隱獨用 二十阮混很同用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緩同用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產同用 二十六產
五卷: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上 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 入聲34韻,總計206韻。
每個韻目的上面,都以數字標出韻的次序。如平
聲“一東、二冬、三鍾、四江、五支……”;上 聲“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旨……”;去 聲“一送,二宋,三用,四絳,五寘……”。
每個韻目下所轄字都
因此,詩詞“押韻”,需要韻腹、韻尾、聲調相同,
而韻頭不需相同。
1.四呼、洪細:
根據韻頭的不同劃分。 根據韻頭是否含有[u],可將韻母分爲開口、合口兩
大類。
合口呼,就是指韻頭是[u]或以[u]爲主要元音的,如u,
ua,uai,uan,uang,uo,uei(ui),uen(un),ueng。
是同韻的,也就是主 要元音和韻尾相同, 但韻母不一定相同, 聲母更是多種多樣。
同韻中凡是聲母和韻
母完全相同的字,合 爲一個同音字組,以 小圓圈隔開,一組叫 作一個小韻。
每個字下都有小字注
釋。先解釋字義,有 時還引經據典。每個 小韻的第一個字下用 反切注明讀音,並標 出這個小韻的字數。
有的字有兩讀,則會
現代漢語只有兩個鼻音韻尾n[n]、ng[ŋ];古代漢語還
有一個雙唇鼻音韻尾[m],如“今、甘、添、三”等, 現在粵方言中還有保留:
入聲韻:指韻尾是清塞音[-p]、[-t]、[-k]的韻。
入聲韻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但在有些方言有
不同程度的保留。 粵方言保留有三種塞音尾: 以[-p]結尾的如“立”[lap]、“急”[kap]; 以[-t]結尾的如“日”[jat]、“七”[ʨ‘at]; 以[-k]結尾的如“北”[pak]、“敵”[tik] 吳方言合併爲一個喉塞尾音[ʔ ]。
在注釋後加注又音。 但這個又音只針對被 注字本身,與同小韻 的其他字無關。
上平聲
一東獨用 二冬鍾同用
上聲
一董獨用去聲一送獨用来自入聲一屋獨用 二沃燭同用
湩 字附見腫韻 二宋用同用
三鍾
四江獨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八微獨用 九魚獨用 十虞模同用 十一模 十二齊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獨用 四紙旨止同用 五旨 六止 七尾獨用 八語獨用 九麌姥同用 十姥 十一薺獨用
,現在讀[ta],轉變爲了陰聲韻。 能/態;占/帖;斤/析;每/敏
二、《廣韻》206韻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由北宋陳彭年
等人在公元1007-1008年奉召編修, 反映了隋唐 年間漢語的語音面貌。
《廣韻》是一部韻書,韻書是按“韻”來編排的
工具書。
韻是區別聲調的。因此《廣韻》首先按四聲分爲
念。“韻”與現代“韻母”有兩點不同: 1.傳統的“韻”不管韻頭的有無或是否相同,只看韻腹 和韻尾是否相同,如ān、iān、uān、üān,古人視爲同 一韻,而現代語音學卻看成四個不同的韻母。 2. 傳統的“韻”雖然不看韻頭,卻要看聲調:同韻不 僅要求韻腹韻尾相同,聲調也必須相同,如ā、á 、ǎ、à 現代語音學視爲同一韻母,古人卻認爲是四個韻。
開口呼:指沒有韻頭,而且韻腹也不是[i][u][y]的韻
母,如a,ai,an,ang,ao,o,ong,ou,e,ei, en,eng。 齊齒呼:指韻頭是[i]或韻腹是[i]的韻母,如ia,ian, iang,iao,ie,iou,iong,韻頭是i。in,ing,韻腹 是i。 合口呼,指韻頭是[u]或韻腹是[u]的韻母,如ua,uai ,uan,uang,uo,uei(ui),uen(un),ueng,韻頭是 u。u,韻腹是u。 撮口呼:指韻頭是ü[y]或韻腹是ü[y]的韻母,如üe[ye] ,üan[yan],韻頭是ü。ü[y],ün[yn],韻腹是ü。
三用
四絳獨用 五寘至志同用 六至 七志 八未獨用 九御獨用 十遇暮同用 十一暮 十二霽祭同用
三燭
四覺獨用
十三祭
十四泰獨用
十三佳皆同用 十四皆
十二蟹駭同用 十三駭
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六怪 十七夬
十五灰咍同用 十六咍
十四賄海同用 十五海
十八隊代同用 十九代 二十廢獨用
十七真諄臻同用 十八諄 十九臻
十六軫準同用 十七凖 齔字附見隱韻
第十講
音韻學(三)
韻母、聲調
一、關於韻母的概念
在現代漢語中,聲母之後的部分就是韻母。韻母分
爲三部分:韻頭(又叫介音)、韻腹、韻尾。並不 是所有的韻母都具備這三個部分,但韻腹是必須的 。韻腹是韻母中開口度大的那個音素。 例:蘇州大學 su zhou da xue
傳統的音韻學沒有“韻母”的概念,衹有“韻”的概
2.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根據韻尾的不同劃分。
陰聲韻:無韻尾或韻尾是元音的韻,如:
a,ia,ua,o,uo,e,ie,üe,i; u;ü(無韻尾) ai,ei,ao[ɑu],ou(元音尾)。
陽聲韻:韻尾是鼻音的韻,如:
an,ian,uan,üan,en,uen,in,ün(n韻尾); ang,iang,uang,ong,eng,ueng,ing,iong(ŋ韻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