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合集下载

因材施教的孔子

因材施教的孔子

教育的方法
(1)分別資質 1《論語.雍也篇第六》1子曰:「中人
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 上也。」 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學養有深淺,善導人 者,必因才而篤之。
()注重啟發
1《論語.子罕篇第九》1顏淵喟然嘆曰:「仰 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 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 矣。」
告知子張謀職求祿之道仍在學問與品德中 《論語.八佾篇第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 「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與孔子論詩
學習單 1試述在你的求學過程中讓你印象深刻
的老師﹖
試論「教」與「學」之間的關係。
人之差異完全在於教育之差異,每人之 才能德行都是他的教育之結果。人是生 而愚昧的,但不是愚蠢的,其所以愚 蠢,乃在於教育。(羅素西洋哲學史第 三卷第二篇第二十一章)
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並開啟 平民教育之先河。
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 人。
孔子的教育宗旨有教無類
1《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孔門富如冉有、子貢,貧如顏淵、原思,孟懿子
(三)冉求,字子有,亦稱冉有,又稱冉子, 魯人,少孔子二十九歲。
1《論語.雍也篇第六》1冉求曰:「非 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 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見出冉求個性懦弱的一面
《論語.雍也篇第六》子華使於齊,冉 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斧。」請益。 曰:「與之瘐。」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 「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 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孔子之教,依學者之所已至而循序誘進之。

从_论语_看孔子的_因材施教_思想

从_论语_看孔子的_因材施教_思想

··2009·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其深厚的内蕴涵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

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的重要做法、重要原则,它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先河。

但是,他没有提出概念,并未理论化。

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说:“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

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说说刃。

”曰:“其言也说说刃,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说说刃乎?”(《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第一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

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

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

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

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

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

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

”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

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

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

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

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小古文《孔子因材施教》拼音版

小古文《孔子因材施教》拼音版

小古文《孔子因材施教》拼音版(实用版)目录1.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2.《孔子因材施教》小古文的内容概述3.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例子4.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正文1.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不分贵贱、男女、年龄等差异。

而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孔子倡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2.《孔子因材施教》小古文的内容概述《孔子因材施教》是一篇描述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小古文。

文章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孔子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都在学习射箭,但两人的进度却不同。

孔子对此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分别给出了适合他们的建议。

对于子路,孔子告诉他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他把握好射箭的道德和技艺;对于冉求,孔子则鼓励他“力行七年而后成”,要他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提高技艺。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另一个例子是孔子教诲子贡。

子贡聪明伶俐,但有时过于炫耀。

孔子便告诉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通过这种方式,孔子既肯定了子贡的优点,又提醒他谦虚谨慎。

4.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故事――因材施教

孔子的故事――因材施教

孔子的故事――因材施教最近一直在听上海上海电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鲍鹏山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对其中的许多内容非常感兴趣,特整理出来,以便日后参考。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其实施需要贯彻四项原则。

因材施教对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原因:根据;材质:资质;给:申请;教学: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

出之《论语·先进篇》。

原文是这样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性情可以分为四种:鲁兹率直鲁莽,可能属于胆气;不过冉谦虚谨慎,可能是黏液和抑郁的混合体。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子路的。

话说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头插着公鸡的毛,身披着野猪的皮,带着一个长剑,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为什么要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地好,砍下来直接可以做箭射穿牛皮。

这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资质很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很漂亮,不需要学习。

孔子摇摇头说,你想一想,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边插上羽毛,它岂不是可以射得更远,穿得更深吗?孔子这是在告诉子路,天赋很重要,不过如果在天赋好的基础上再加强学习,那就能表现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听了孔子的劝告以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优势了,就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时间去加强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更突出,让自己的特长更加冒尖,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成为顺势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

话说有一次子夏就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拜到您的门下跟您学习?孔子就告诉子夏,颜回懂得仁义,但是他不知道变通。

所以仁义心很强的人就要学习变通。

子贡口才很好、很聪明,但是不够谦虚,所以像他这种才辩之士要学习谦虚。

子路这个人非常地勇敢,但是不懂得避让。

所以像他这种勇敢的人要学习如何避让,如何回避。

而子张这个人为人庄重,但是他不太合群。

所以像他这种庄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跟别人沟通交流。

以上这些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他们发掘优点,改善缺点。

这个就是这么多优秀的人要跟着我学习的原因所在。

通过孔子这段话,我们能得到一个结论。

就是每个优点都会对应着一个缺点,一个优点特别明显的人,往往缺点也会特别地明显。

所以每一个优秀的人恐怕都要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漏洞,这样才能防止在前进路上出现巨大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逆势学习。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二是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第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他所说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

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

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

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衡的故事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无的放矢。

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

”学生公西华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就问孔子。

孔子就解释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制止。

”正因如此,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就也就各不相同。

这正是孔子平日因材施教的结果。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进行优秀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

进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忽视。

“一个人可以被人爱,也可以被人恨,但决不能被人忽视。

”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

进行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材的坚强信念,要坚信“朽木可雕”。

我国模范班主任刘纯朴同志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管得严,跑得勤,想得全,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线上,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在后进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出来。

并象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点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光点燃起来,这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程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