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

合集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影响深远,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孔子教学弟子。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路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应该因材施教,因此他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于好色的学生,他会用好色的事情来教育他,让他明白好色是不好的。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二,孔子与颜回。

在《论语》中,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聪明好学,但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有一次,孔子问颜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治。

”颜回听后不明白,孔子就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解,让他明白了“无为而治”的含义。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他根据颜回的性格特点,用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三,孔子与子路。

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爽的学生,他有时候说话比较冲动,容易得罪人。

有一次,他得罪了一个官员,官员要杀他,孔子听说后就去劝解官员,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通过以上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先进篇》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译文: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有教无类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温故而知新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举一反三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学而优则仕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因材施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因材施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因材施教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原则。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来阐述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孔子任教的时期,当时有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问题。

这三个学生分别是张三、李四和王五。

他们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

张三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他很喜欢阅读和研究各种经典文献。

他对于学术探究有着极高的热情,并且能够很快地吸收新知识。

李四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学生,他非常擅长运动和军事训练。

他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并且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王五则是一个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学生,他喜欢绘画和音乐,并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当这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问题时,孔子观察到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他并没有一概而论地给出相同的答案或指导,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

首先,张三向孔子提问关于经典文献的问题。

孔子深知张三的爱好和擅长,因此他以他喜欢的方式回答了张三的问题。

孔子鼓励张三继续阅读和研究经典文献,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出了一个聪明而又有学识的人。

接着,李四向孔子请教了一些关于军事训练和领导能力的问题。

孔子认识到了李四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

因此,孔子向李四传授了一些关于战略和领导的经验和原则。

他鼓励李四要勇敢、坚毅,并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将领。

最后,王五向孔子请教绘画和音乐方面的问题。

孔子观察到了王五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于是,孔子鼓励王五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进一步发展他的艺术才华。

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尊重差别,因人而异——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浅析

尊重差别,因人而异——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浅析
施 教,使他们各有所 得,这就是孔子 。 爱人 的 表 现。 古代典籍 ‘ 尚书) 中有记载说 : 朴 作教刑 。 “ ‘ 说文 )对 “ 朴 解释 说:。 ,木皮也,从木 卜 朴
孔 子日:。 性相 近也 ,习相远 也. ‘ 语・ ’( 论
阳贷 )是说人 的生性是差不 多的, 习性却有很 而
声。 可见 。 朴作教刑 实 际上就是后来我们所说 的 棍棒式 教 育。可见 孔子 以前 的奴隶制社会
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 一种 强迫式教育 .可是提倡 。 仁 的孔子对学生 总是 无限的热爱与忠诚 ,他
据每个人不 同的特 点,有针对性地施用不 同的方 法进行教育 .孔子用 因材 施教的方法培养 出了各 种各样的 。 贤才君 子 .在历史上 ,孔子是第一个
发 ,根据个人 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 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 学生的 。 ,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 材
二、孔子 因材施教 的思想基础
上的第一次文化下移 .所谓 。 私学 ,是一种发生 于民间的由教 书先 生 自立门户, 自主招收生徒 , 独 自传道 、授业 的教育形式.学生 自愿跟 先生学 习.只要交纳 一定 数量 的 。 柬修 就可以成为其 门徒 . 孔子 也说 : 。自行束修 以上 , 吾未尝无诲焉
V 0 .4 】2
N o5 .
O cn t 2 1 tbe . o 0
尊 重 差 别 , 因人 而 异
孔子因 材施教 教学思 想浅析
于 洁
(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 0 ) 3 0 0
t ̄: 1 孔子在教学申能够尊重盖烈,囡1 1 人而异, 是第一个实战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因其注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且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有一天,孔子的门徒们来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孔子听了这个问题,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孔子的门徒们听了这个回答,都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知道孔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的回答似乎有些含糊不清。

于是,孔子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来解释他的回答。

故事中,有一个叫做张三的人,他非常喜欢音乐。

他从小就喜欢唱歌,弹琴,而且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出色。

但是,他的父母却认为音乐是一种无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张三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农业或者手工艺。

于是,张三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个农村学校,让他学习农业知识。

但是,张三并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觉得自己的才能被浪费了。

后来,张三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决定让张三去学习音乐。

张三非常高兴,他开始学习唱歌和弹琴,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孔子讲完了这个故事,他的门徒们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孔子的门徒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感到非常受益。

他们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孔子的门徒们都开始注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他们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2010-04-14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二、 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一、 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源自《论语》,其中有一则关于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故事。

有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我应该怎样教育我的学生呢?”孔子回答说,“你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他的特点来施教。

”孔子还告诉子路,要“不违他的志”,“教他所好”,“谁知其不可也,教他所不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教育方案。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因材施教的思想。

比如,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你好像是一个泉源,我只需打开泉源的泄水口就行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他认为子贡的潜力就像是一股泉水,只需引导和开发,就能发挥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对待颜回和子路的教育。

颜回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学生,而子路则比较迟钝。

对待颜回,孔子采取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给予他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对待子路,孔子则采取了更多的直接教导和引导。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得颜回和子路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1、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2、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

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

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

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