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二脲的肥害
显色时间及温度对尿素缩二脲测定结果的影响

的 , 合 G / 2 4 . _20 都符 B T4 12 0 1中规定 的允许误 差 的要 求 ( 即平 行 测 定 结 果 的绝 对 差 值 不 大 于
00 % ) .5 。
3 结 语
在 缩二 脲 的测定 时发 生 的反 应是 瞬 问就 能达
表 1 同 一 尿 素 样 品在 不 同 显 色 时 间 的 缩 二 脲 测 定 结 果
素 50k/ , 中 B系 统 “8・ 6 工程 于 20 2 ta其 l 2” 08年 8月 建 成 投 运 ,0 8 1 月达 产 达 标 , 合 成 塔 20年 0 氨
2 3 显色温 度 对测 定结 果的影 响 .
变换催化剂研发重点在筛选适应高操作压力、 高
开发应用安全生产 、 清洁生产 和环保 技术 , 助 借 国家全力支持 、 推进 “ 两化融合 ” 的政策契机 , 推 进 生 产 装 置 的 自动 化 以及 采 用 安 全 联 锁 、 警 报 等措施 ,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全面推广 “ 氮肥 生
为 了摸索 出显 色 温 度对 测 定 结 果 的 影 响 , 对
同一 样 品 在 不 同 的温 度 保 温显 色 2 n后 与 国 0mi 标规 定 的方法进 行对 照 , 其结果 见表 3 。
表 3 同 一尿 素样 品在 不 同 显 色 温 度 的缩 二脲 测 定 结果
注 :0 mi 2 n为 国标 规 定方 法 。
产 污 水 零排 放 ” “ 、 氮肥 生 产废 水 超 低排 放 ” “ 、 废 气 废 固清 洁生 产 综 合 利 用 ” 技 术 , 设 环 境 友 等 建 好 型 产业 也 是 “ 十二 五 ” 间化 肥 行 业 技 术 进 步 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肥料中的检测及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肥料中的检测及应用摘要: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方便、快速、有效、准确地分离分析的方法,在肥料的实际应用中,可以满足多种肥料的检测要求,有良好的商业价值。
本文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理,以及在肥料中的检测,并提出了在实际运用当中的一些优化措施。
关键字:高效液相色谱法;肥料;检测;应用20世纪70年代起,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了迅速发展,是一种常规的分离分析技术。
一般肥料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排阻色谱方法来进行不同类型的检测,本身的检测方法也比较有效,效率较高。
但是相对于这两种办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能更好地分析肥料的成分和质量。
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收集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肥料检测。
在传统检测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灵敏度高的仪器来进行检测,仪器成本投资较高。
目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技术,能单纯地减少微颗粒直径,提升肥料检测的灵敏度,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和作用。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简介1.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概念和类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仪器研发的高性能分离方法,改变了传统液相色谱法应用的局限性,使检测的范围更广泛。
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新的高效能分离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等几种类型。
1.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原理比较复杂。
因为色谱柱和检测的系统是由很多部分所组成的。
在实施过程中,依靠输液泵输出稳定的流速传送到分析系统,提高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另外还需要先在进样器里将样本导入,然后进入色谱柱,并按照分配系统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数据系统进行记录。
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法还能处理和保存检测的数据,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已经慢慢成为检测肥料的主要技术工具,具有重要的价值。
1.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模式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关键在于分离模式。
一般来说,分离模式会对某些功能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一些物理和化学功能上的差异,但是却为肥料分离的检测提供了基础。
玉米施肥过多有何后果 如何缓解施肥过多引发的肥害.doc

玉米施肥过多有何后果如何缓解施肥过多引发的肥害肥料,对于农作物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只是,并不是肥料用得越多越好,有些农作物,比如玉米,如果施肥过多的话,不仅仅不会增产,反而会引发这三大严重的后果。
玉米施肥过多有什么后果一、玉米抗性下降玉米施肥过多的话,会造成玉米的抗性下降,容易得病,还容易倒伏。
这就好天天吃补药的人,一旦停药,可能各种病就来了是一个道理。
给玉米灌多了肥料,也会让玉米变得更脆落。
二、产量下降玉米施肥过多,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玉米的产量下降。
有些农民经常抱怨肥料上了那么多,产量也不长,其实就是肥料上得过多了,反而减产了。
这样一来,肥料花了不少钱,玉米又卖不了几个钱,结果只能赔钱了。
三、造成土壤水分污染过度施肥,会造成一定的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时,将影响地下水和大气,对作物和人都是有危害的。
让玉米变得不健康、不绿色,难入消费者的发言。
以上三个,是玉米过量施肥的严重后果,你知道了么?说了这么多,那么一亩地玉米到底该上多少肥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非常复杂的。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情况、玉米品种、玉米的生长发育时节来确定!如何缓解玉米肥害1、灌水泡田多数情况下灌水泡田可迅速减轻肥害。
2、大量元素过剩所致肥害氮素过量可喷施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多效唑等)加以缓解;若磷过剩,可增施氮、钾、锌及其他微肥,以调整元素间的合理比例。
3、缩二脲超标导致的肥害可拌入硼、钼、镁等微肥及喷施浓度较低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铵之类的叶面肥。
同时,浇水淋洗也可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从而减轻受害程度。
化肥中缩二脲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治

化肥中缩二脲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治氮是尿素和复合肥等肥料中的主要成分,在造粒过程中温度过高,会进行缩合反应,生成具有渗透性质的物质缩二脲(又称双缩脲),能引起种子的细胞脱水,会抑制种子发芽和灼伤农作物根系,使农作物萎靡、枯死等。
1缩二脲对农作物危害1.1危害水田作物水田里施用含氮量较高的肥料,危害水稻、茨菇、莲藕、茭白等水生作物。
1.1.1 对水稻危害由于水的稀释,水稻能耐较高浓度的缩二脲。
当浓度达400 mg /L以上才表现伤害,危害特征是叶鞘的全部或局部发白,最后叶片失水,纵向卷缩、死亡。
白化秧苗在秧板上呈零星斑驳或条状分布。
1.1.2 对茨菇、莲藕、茭白等危害危害特征是根茎腐烂、叶子枯黄脱水,甚至枯死。
1.2危害旱地作物旱地里施用含氮量高的肥料,危害粮油、蔬菜、花卉、药材等作物,当缩二脲的浓度超过15 mg/L时,作物枯死。
1.2.1 对粮油作物危害在播种时,种子接触到含氮肥料产生危害,缩二脲将种子里的水分吸干,致使种子不能正常出苗、细胞死亡。
1.2.2 对蔬菜、花卉、药材等作物危害在移栽时,幼苗根系接触到含氮肥料时,水分被吸干,根系萎缩、叶片曲卷、发白、发黄、枯萎、甚至整株枯死。
1.3危害秋冬作物对秋冬作物危害较高,因气温及湿度均降低,缩二脲分解转化成铵态氮会很慢,这时对已播种或移栽幼苗,缩二脲融化为浓溶液会将种子或幼苗根中的水吸出,且高浓度的缩二脲毒性影响种子发芽,或引起幼苗枯死。
2缩二脲为害后的补救措施2.1对水田作物补救措施2.1.1 作物受害轻表现叶片发白、轻微曲卷时,应灌入清水,让水进行稀释,保苗、保肥两不误。
2.2.2 作物受害中等表现叶片发黄、轻微曲卷时,应先排除2/3的水量,再灌入清水进行稀释,确保幼苗正常生长。
2.2.3 作物受害较重表现叶片枯黄、曲卷,植株萎靡时,及时排灌多次清水把土壤中残留的缩二脲排除,再灌入清水保苗,待幼苗恢复正常生长后,再追肥。
2.2对旱地作物补救措施2.2.1 视作物受害轻、重表现浇泼和排灌多次,使缩二脲被稀释、沉淀、向下淋失或流失;消除危害后喷施0.2%磷酸二氢钾以促使作物恢复生机,视苗情好转后,再追施复混肥,以促进幼苗生长。
韭菜肥害原因

韭菜肥害的原因
1、大量使用未腐熟的粪肥引起局部高温导致肥害。
2、高氮肥料一次使用过多,引起肥害。
3、韭菜叶片上有露水珠或雾天、雨天叶片潮湿时撒时肥料粘
在叶子上造成烧叶。
4、在高温高湿时段撒时肥料后不及时浇水也已引起肥害。
5、在碱性土壤上(当地土壤PH值在8左右)施用硫酸铵、氯
化铵等酸性肥料易产生氨气,造成氨害。
6、使用不合格肥料缩二脲、游离酸等有害物质超标造成肥害。
解决方案:
1、韭菜是喜肥耐肥作物,施肥要注意少食多餐,追高氮肥一
次15—20公斤/亩。
2、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
鸡粪、猪粪等一定要经过高温腐熟,
施用未腐熟粪肥不但造成肥害还导致寄生虫等病菌滋生。
3、不施或少施酸性及生理酸性肥料。
4、叶片潮湿不撒时肥料,每次撒施肥料后都要淋水以防发生
肥害。
5、避免在有露水或雨后韭菜叶片湿润时撒时施肥。
6、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缓冲能力
降低肥害发生率。
7、韭菜追肥根据体情况可选择阿波罗30—5—5高塔肥或18
—6—20高塔硝硫基肥。
8、一般每茬韭菜施肥两次,第一次在收割后2—3天伤口愈合
新叶长出2厘米时追肥最佳.第二次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用肥.
阿波罗肥业集团农化部马国平
2014年6月13。
尿素合成中缩二脲含量的测量及控制

第一章尿素1.1 尿素简介尿素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是一种高浓度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也可用了生产多种复合肥料。
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畜牧业可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尿素产量约占我国目前氮肥总产量的40%,是仅次于碳铵的主要氮肥品种之一。
尿素作为氮肥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尿素含氮量高(45%~46%),用途广泛和工业流程的不断改进,世界各国发展很快。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中型尿素厂。
1986~1992年,我国尿素产量均在900万吨以上。
目前占氮肥总产量的40%。
尿素分子式是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1]。
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N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尿素产品有两种。
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
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
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
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缩二脲

缩二脲别名:二缩脲:氨基甲酰脲分子式和相对分子量:C2H5N3O2 103.08结构式:性状:白色结晶粉末,熔点190℃(分解),相对密度1.467,水中结晶体含4个结晶水,在约110℃时失水。
溶于热水、热醇,微溶于醚。
用途:医药中间体,用于制安眠镇静剂。
化工原料,可制清漆,涂料胶水。
塑料和橡胶的发泡剂,润滑油的添加剂。
纸张的阻燃剂。
在畜牧业上,作反刍动物的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
在农业上作植物生产调节剂和长效肥料。
缩二脲是无味、毒性极低的非蛋白氮化物,通过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以满足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是优良的动物饲料添加剂,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是一种长效肥料,具有缓释性,尤其在水田与果树中应用肥效明显优于尿素,且可以防止杂草种子发芽,是优良的除莠剂之一;可作为氮肥如碳铵、硝铵等的抗结块剂。
缩二脲及其衍生物可用作安眠药和镇静剂,且具有缓慢的利尿和降低血压的功能,可作为纤维素的漂白剂;用于制作纸张、皮革及纺织品的涂料,也可制作纺织品的防火涂料。
可作为去垢剂的原料;可用作生产泡沫塑料和海绵制品的发泡剂;用于树脂、塑料、油漆、粘合剂、燃料、润滑油等的生产中作为添加剂,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具有广阔的用途。
美国的产量已达到100万吨。
我国生产规模很小,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在现代畜牧业中,蛋白质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各种蛋白质资源,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便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资源,常用的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缩二脲、尿素、异丁叉二脲、硫酸铵、磷酸二氢铵、氨水、磷酸脲、硬脂酸脲等。
由于缩二脲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以及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具有适口性好、毒性低,且易于消化吸收等优点,所以倍受人们的关注,缩二脲在许多国家,如美国、前苏联等已被指定用作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欧共体也正式批准缩二脲作为反刍动物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我国对缩二脲的开发应用报道不多,钟国清等(2000)报道了缩二脲的合成方法,本文将就缩二脲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状况作一介绍。
肥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肥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作者:吴彦军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0年第03期一、肥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作物肥害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土壤、水分和施肥种类多少、施肥方式有关,因作物种类及生长时期不同而异。
零星小面积的肥害发生常与施肥不当有关,大面积连片发生的肥害通常是因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超出作物的忍受能力或特殊的气候条件所致。
(一)施肥不当1.过多、过量或过于集中施肥,会导致烧苗、枝叶徒长、倒伏、病虫害加重、萎蔫,重者整个植株死亡。
肥害过程中可出现其中一种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几种症状。
如过量施用尿素、硝酸钾、硫酸铵、碳酸氢铵等速效化肥,造成灼烧树根;施用大量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因其分解发热并释放甲烷等有害气体,造成对作物种子或根系的毒害,造成烧根。
施用化肥过量或土壤过旱,施肥后引起土壤局部浓度过高,导致作物失水并呈萎蔫状。
追施量过大,根外追肥肥液浓度过高,使叶片焦灼、干枯,作追肥距根系太近易使作物产生肥害。
一次性施用化肥或人畜粪尿过多,或施肥时水分不足,易引起烧苗或萎蔫。
2.长期大量施用某种肥料会导致作物营养失衡。
如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植物硝酸积累,叶片变黄。
硝态氮肥施用过多,易引起作物失绿缺钼。
长期施肥品种不当,加深了土壤的酸化或碱化,因土壤溶液过高的酸性、碱性而伤害作物根系。
(二)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超出作物的忍受能力这类肥料分两种情况,一是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超出产品标准要求,属于不合格肥料或假肥料;二是这类肥料虽然符合产品标准,但其中含有已知或未知有毒有害物质超出农作物的忍受能力所造成的危害。
目前已知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1.氯离子。
对忌氯的烟叶、茶叶、柑桔、葡萄、西瓜、马铃薯、甘薯、番茄等农作物施用了这类肥料,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含氯化肥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增大土壤中活性铝和铁的溶解度,加重对作物的毒害作用。
2.缩二脲。
复合肥生产工艺中如高塔熔融喷浆造粒工艺,高温时间持续过长,可能会产生缩二脲,而缩二脲则会导致农作物烧苗、烧根,造成肥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害的“神秘因子”----缩二脲“缩二脲”这种物质在生产复合肥的传统工艺中是不会产生的,所以现在复合肥的国家标准中不要求检测“缩二脲”;但尿素在生产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缩二脲”,因此,目前尿素的国家标准中要求检验“缩二脲”含量是否超标。
近年来,复合肥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例如高塔熔融喷浆造粒工艺、油冷造粒工艺及转鼓喷浆造粒工艺,都是较新的生产工艺,这些工艺的生产过程中如有处理不当,如高温时间持续过长,很可能会产生“缩二脲”,而“缩二脲”则会导致烧苗、烧根,造成肥害。
即是说,按目前的复合肥国标进行检测,即使所有指标合格,产品仍有可能产生肥害,因为“缩二脲”等容易造成肥害的物质没有被纳入检测范围。
也有意见认为,烧苗、烧根,造成肥害的黑手也可能不是“缩二脲”,而确与施肥方法不当有关。
但是,施肥方法不当很可能是由肥料配方的变化造成的。
例如,传统的复合肥配方中,氮含量一般不超过15%,而现在有些复合肥其配方中氮的含量往往超过20%。
氮含量高了,施肥方法自然就得随之改变,一是施肥量要减少,二是施肥点离作物根部要远些,不能直接淋向作物,且淋施的浓度要低些,否则浓度过高产生盐害,造成烧根、烂根。
肥料配方发生改变施肥方法也要改变的道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也有责任告知缺乏经验的农民。
当然,以上只是部分知情人士的意见,甚至是一些猜测。
尿素在熔融过程中,若高温(高于133摄氏度)处理,会产生缩二脲,缩二脲含量超过2%时,对作物种子和幼苗均有毒害作用。
尿素易溶于水,20摄氏度时,100公斤水中可溶解105公斤尿素。
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但在复合肥高塔熔融喷浆造粒工艺、油冷造粒工艺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在果、菜上长期、单独、连续施用尿素,容易造成缩二脲中毒。
有关研究发现,柑橘类作物,缩二脲积聚量超过0.25%,就会产生叶尖发黄变脆和花叶现象,降低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早衰脱落,影响开花结果。
因此,果、菜作物施用尿素化肥要防“缩二脲”中毒。
主要注意事项:其一,不可长期单一施用,要与硫酸铵、碳酸氢铵等氮肥交替使用;其二,要与多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促进营养协调;其三,施用浓度不宜过高,一般浇根浓度为1%至2%,叶面喷施浓度以0.3%至0.5%为宜,浓度过高易伤根。
认识尿素,用好尿素——尿素的农业化学性质与合理施用 2007年我国生产了约5 100万t尿素(折合氮素2 346万t),预计2008年产量将达到5 500万t。
全面认识尿素的农化性质,是合理施用尿素,提高其氮素利用率的基础。
笔者仅就多年实践,结合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讨论。
1尿素的农业化学性质1.1尿素是化肥中唯一的有机态氮肥尿素是有机态氮肥,一种小分子量的碳氮有机化合物;学名碳酰二胺,分子式CO(NH2):。
无论自然界中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尿素,都只有一种形态,无其他同分异构体。
因此,含在粪尿中的尿素和商品氮肥中的尿素,作氮肥施用时只要数量相等,方法相同,其肥效也应相同。
1.2尿素是无酸根化肥尿素之前被用作氮肥的都是能在水中解离出正负离子的盐,如硫铵、氯化铵、硝铵等含有强酸根的盐。
由于作物根系对正负离子的不平衡吸收,阳离子铵被吸人多,阴离子酸根被吸入少,其余残留土壤。
这些残留的阴离子如S042-、Cl-在中性酸性土壤中,与H+结合形成H2S04或HCl,能在一定程度上酸化土壤;在石灰性土壤上则与钙、镁、钾、钠等盐基结合,增加盐基从土壤中淋失。
其中,一些长期大量施用硫铵的国家如日本,特别注意到残留的S042一在有机质丰富、盐基含量低、供氧不足的水田土壤,很容易发生硫的生物化学还原,生成HzS,对作物根系有明显的毒害。
为此,日本科学家率先在世界上强调氮肥工业应优先发展尿素等无酸根化肥。
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尿素的大量发展,替代硫铵用作氮肥后,已基本消除了水田老朽化和水稻秋落现象,长年保持较高的水稻产量。
现代由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尿素,不仅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夹带有害无机成分,而且人土后的水解产物氨、二氧化碳和水,也都是作物的养分源。
1.3脲酶与尿素的生物化学水解作物根系虽然能直接吸收少量尿素分子,但尿素施人土后的主要供肥形态是其水解产物铵态氮。
尿素能在常温常压下水解出铵态氮,完全是由于脲酶作用下的生物化学反应: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脲酶是由多种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分泌产生的镍(Ni)金属酶,全称尿素氨基水解酶,能水解酰胺中的C-N键。
凡有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地方都存在脲酶,但其含量差异较大。
一般说,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黏粒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高,脲酶含量也高,反之则少;土壤自上层而下,脲酶分布数量逐渐减少,表层土壤含量最高。
同样数量的脲酶,其活性强弱受土壤温度、水分、pH和有效磷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水分(田间持水量的60%~80%)、pH(8.0~8.8)以及存在适量有效磷和其他养分离子时,脲酶的活性最高。
如上海大棚条件下多数季节中施于棚内土壤中的尿素比棚外大田中的尿素水解快。
尿素如水解过快,作物吸收跟不上时,也会引起更多损失。
因此,随着尿素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同时出现了成百种脲酶抑制剂,主要起钝化和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
国内外目前尚有少量使用,被认为较好的如邻一苯基磷酰二胺(PPD),N一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氢醌等,但价格比较高。
较高浓度的Cl-、Hg2+、酚等,也对脲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其实尿素.&-I-后的水解是一个有利有弊的反应,水解后产生的铵态氮能供肥,但也有易继续变化或导致损失;而将分子态尿素保存在土壤中虽然可以存肥于土,但如遇较多雨水,同样会被淋失,且延后产生的铵态氮,不一定与作物的吸肥要求一致。
因此,迄今国内外并未认同和肯定脲酶抑制剂的作用,也未将其作为尿素添加剂普遍应用,一些研究机构也终止了继续研究。
1.4尿素的主要供氮形态是铵态氮由尿素水解产生的碳酸氢铵,在土壤中可进一步解离成NH4+和HC03-,或分解成NH3、C02、H20:按(1)式解离出的NH+4,是尿素供肥的主要形态,HC03-则可存在于土壤溶液或转化成C02;按(2)式分解时产生的NH3,既能直接挥发损失和灼伤幼嫩植株,又可直接与酸性土壤黏粒上H+或土壤溶液中的H+结合转变成NH4+态供肥,或可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中与OH一结合成NH40H,进一步解离产生NH4-态氮和OH-。
其产生的OH-和由HC03一十HzO—H2C03+OH-产生的OH-是尿素呈高达pH 9~lO的暂时碱性的原因。
但很快会因NH4+被根系吸收或被土壤结持,以及被土壤溶液中的其他缓冲化合物所缓冲,而使土壤pH恢复正常。
人土尿素水解后土壤产生高pH值的暂时碱性阶段,是最易发生挥发损失和挥发氨毒害作物的时间。
合理使用尿素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尿素水解产物碳铵的分解和缩短土壤pH值升高的时间。
在气温高(25℃左右),土壤pH和水分等条件适宜时,施人土壤的尿素能在几个小时内水解,而在冬季则需要几天甚至1周,使其肥效明显较施用硝态氮晚。
表1是在盛夏,用上海郊区有机质含量高的青紫泥,以及杭州红壤,进行的等量不同氮肥硝化速率实验结果。
可清楚地看出,青紫泥上尿素能及时水解出铵态氮,使其转变成硝态氮的速率与其他铵态氮肥相似或略高,但在红壤上的硝化速率(以硝态氮占速效氮的分率表示)普遍较慢。
由表1可见,尿素与碳铵2种化肥在施用前差别很大,但施人土壤后的农化性质基本相似。
1.5尿素分子的极性及其应用尿素分子中与羰基结合的两个胺基(-NH2)倾向于偏位分布,因而尿素分子与水分子一样,会表现出一定极性:虽然,尿素中两个偏向胺基之间的夹角数值不清楚,但其表现的极性较为明显。
1)尿素是中性有机物分子,但在极性无机物液体如水和液氨中,有较大溶解度,20℃可溶解5l%左右。
并可被土壤中呈现负电性的黏粒所结持,即不会全部随土壤中水溶液流失。
我们的一个淋洗实验,将2种土壤放于大号古氏漏斗中,土层高10 cm,3种铵态氮肥分别按667 m2表施8.5 kgN,立即用纯水淋洗,从承接淋洗水的三角瓶中取样分析淋出量,计算淋失率如表2。
尿素的淋失率虽然最高,但仍有17%~25%被结持在土壤中,且黏粒含量高的青紫泥结持得更多。
2)尿素易于同具有极性的水分子缔合,是其易于吸湿的重要原因。
尿素吸湿点的相对湿度较低,30℃时为72.5%,与其他氮肥混合时吸湿点更显著降低,如与氯化钾或硝铵以1:l混合,其吸湿点相对湿度可立即降低至56.4%和18.1%。
3)尿素易与其他盐、酸等化合物形成缔合物或复盐。
如与硝酸、磷酸,分别生成微溶于水的硝酸尿素[CO(NH2)2-HN03]和磷酸尿素[CO(NH2)2·H3P04],与铵盐等可生成硝铵尿[NH4N03·CO(NH:):]、硫铵尿[(NH4)2S04·CO(NH2)2]、氯铵尿[NH4C1·CO(NH2)2]、硫酸锌尿[Zng04·CO(NH2):]等。
尿素与一些化肥养分形成缔合物或复盐,显然有利于提高那些与尿素结合的养分的有效性,如与尿素结合的P、K、zn、Mg等。
在用团粒法生产复肥的配料中,若将尿素与过磷酸钙直接混合,物料将很快成黏糊状,不利于造粒。
因为尿素与过磷酸钙中的磷酸一钙反应,形成尿磷复盐,释放出结晶水所致:C0(NH2)2+Ca(H2P04)2-H20→C0(NH2)2·Ca(HzP04)2+H20通常只要变更配料成分或改变基础物料掺混的次序,即可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4)有一定极性的尿素分子,也有利于自身分子间的团聚,使其容易成粒。
同时其极性也有利于和单体硫结合,形成不同包衣厚度的硫包尿素(sCU)。
尿素与甲醛、乙醛、异丁醛等直链碳氢化合物较易聚合,生成不同尿醛摩尔比的脲醛树脂等工业原料,也可生成尿醛类缓释氮肥,如尿甲醛(UF)、尿乙醛(CDU)和异丁,NY--尿(IBDU)等。
5)尿素是具有一定极性的小分子量有机物,易被作物叶片和其他幼嫩器官吸收,即使浓度稍高也无灼伤叶片等副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作叶面施肥,其肥效常好于叶面喷施的其他氮肥。
尿素可单一喷施,质量分数在0.5%~2.5%,视作物种类、生育期和喷出雾滴大小而异,也可与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等混合喷施,或作为激素类、氨基酸类等商品营养液的氮源。
1.6尿素的挥发氨与缩二脲毒害尿素水解产物碳铵以分解方式产生的挥发氨,一般可占施入氮的5%一15%;不仅引起氮损失,而且易灼伤作物,产生氨中毒,使植株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变性或合成受阻,叶片黄化甚至枯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