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要点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浅析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岑安岭隧道位于高州市东岸镇山甲村与上垌村一带,设计为小净距隧道,洞室净空11.0×5.0m,隧道净宽:0.75+0.75+2×3.75+1.0+1.0=11.0m;左线起讫桩号为:ZK55+893~ZK56+403,长510m;右线起讫桩号为:YK55+892~YK56+400,长508m。
进口左右线间距16.59m,出口左右线间距10.52m。
洞口设计标高左线98.684m、右线98.702m;出口设计标高左线101.413m、右线101.414m,隧道最大埋深约105.8m,属中隧道。
隧道区地质为白垩系含砂砾岩、寒武系加里东期混合岩、残破积黏性土,局部见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
隧道主要围岩类型为Ⅲ、Ⅳ、Ⅴ级,参数见下表:隧道参数表2、初步施工方案隧道机械化施工作业图岑安岭隧道为小净距隧道,为保证隧道结构安全,隧道施工时应严格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隧道出口段通过水平中空注浆锚杆加固中间岩柱,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根据量测分析结果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岑安岭隧道为小净距隧道,为保证隧道结构安全,隧道施工时应严格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Ⅴ围岩采用CD法(单侧壁导坑法)施工、Ⅳ上下台阶法(短台阶法)、Ⅲ全断面法进行暗洞开挖。
岑安岭隧道设计、施工均以新奥法为指导原则,采用复合衬砌,以锚杆、钢筋网、湿喷混凝土、钢拱架等为初期支护,并辅以长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等支护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在监控量测信息的指导下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
3、小净距隧道施工(1)隧道洞身开挖施工顺序:测量画开挖轮廓线→布炮眼→钻炮眼→装药→爆破→通风→洒水→出渣→监控量测。
(2)隧道初期支护施工顺序:通风→清理岩面→处理欠挖→初喷砼→打结构锚杆挂钢筋网→安装格栅钢架→打超前锚杆并焊接→喷射砼到设计厚度→围岩量测→反馈、修订支护参数。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8.1小净距隧道8.1.1施工方案小净距隧道施工应结合中岩墙厚度、围岩条件及埋深等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8.1.2开挖方法的选定(1)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法的选择,应以减小对中岩墙的扰动,控制中岩墙的围岩变形,保证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为原则,合理安排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2)不同围岩条件、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按设计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Ⅴ级围岩应以机械开挖为主,辅以微量的弱爆破。
中小跨度隧道开挖方法可参照施工技术规范。
8.1.3施工管理要点(1)小净距隧道爆破应进行专门设计,并进行试爆,测定震动值,严格控制爆破震动;先行洞与后行洞掌子面错开距离应大于2倍隧道开挖宽度。
对Ⅴ级围岩的中岩墙应预加固后再行主洞开挖。
(2)小净距隧道的开挖和爆破对Ⅲ、Ⅳ、Ⅴ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双洞间相互影响程度划分和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可参考施工技术规范。
先行洞的开挖可采用与分离式隧道相同的施工方法,但应重视爆破震动对中岩墙的影响。
后行洞的开挖,当采用CD法或CRD法开挖时,宜先开挖靠近中岩墙侧。
(3)小净距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小净距隧道应尽早封闭初期支护,尽早浇筑仰拱。
②先行洞的二次衬砌宜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宜落后于后行洞掌子面2倍隧道开挖宽度以上,且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参考值: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5mm/d)后尽早施工。
(4)后行洞开挖时,宜对先行洞相应断面前后1倍隧道单洞开挖宽度范围进行重点监控量测;应加强对中夹岩的监控量测。
8.2连拱隧道8.2.1一般要求(1)开挖方法完整性较差的Ⅳ、V级围岩和部分Ⅵ级的软弱围岩宜采用二导坑法施工,先中导坑开挖并浇筑中隔墙,再开挖两侧导坑(见附图27)。
完整性较好的Ⅳ级围岩主洞施工采用台阶法,Ⅲ级以上围岩主洞施工可采用全断面开挖。
(2)测量放样中导坑开挖前应进行贯通测量,确保各项指标满足要求。
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

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增加,隧道建设成为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隧道建设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施工工法和技术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被称为“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它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约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二、工法特点“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是一种采用连续墙体施工方法的隧道施工工法。
其特点如下:1. 该工法使用连续墙体支护,不需要大量的临时支护结构,降低了施工成本。
2.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实现了减小净距和超小净距,提高了隧道的横向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工法灵活多样,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4. 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三、适应范围“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地质条件:1. 岩层稳定,不易塌方的地质条件。
2. 隧道断面相对较小,不需要大型临时支护结构的情况。
3. 隧道路线相对直线,没有太多的曲线和坡度。
适用范围广泛,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隧道建设需求。
四、工艺原理“小净距-超小净距-连拱隧道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采用连续墙体施工方法,减小净距和超小净距,提高隧道的横向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具体工艺如下:1. 隧道开挖后,设置合理的初始支护结构,包括锚杆和颗粒体嵌固。
2. 在初始支护的基础上,按照合适的净距和超小净距要求,施工连续墙体支护结构。
3. 在连续墙体支护的同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地下水的封闭和排水工作。
4. 最后,进行隧道的二次衬砌和抹灰等工序,以加固隧道结构并保证施工质量。
五、施工工艺 1. 预处理工作:包括勘测设计、地质勘探、定位标志、固定基点等。
2. 掘进工程:通过机械装备进行隧道的开挖工作,同时进行地下水的封闭和排水工作。
3. 支护工程:采用连续墙体支护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墙体和锚杆支护。
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

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沈天佑【摘要】小净距隧道通常是指并行双洞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本文针对成渝客专新中梁山隧道小净距隧道的特点,从施工角度探讨小净距隧道的超前支护、洞身开挖、中间岩柱加固、锚喷支护、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A small spacing tunnel usually refers to a special tunnel structure with a small thickness between two parallel double tunnels and generally less than 1.5 times the width of the tunnel excavation sec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ongliangshan Tunnel with small spacing tunnel in Chengdu-Chongqing Highwa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key processes such as advanced support, excavation of tunnel body, reinforcement of middle rock columns, support of anchor and shotcret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07【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隧道;小净距;中间岩柱;施工技术【作者】沈天佑【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太原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1 小净距隧道的定义小净距隧道通常是指并行双洞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
小净距隧道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内容1.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 施工地点:_________________- 施工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施工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2. 小净距隧道特点- 小净距隧道的定义:相邻隧道之间净距小于规定值的隧道。
- 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难点:围岩稳定性差、施工空间小、爆破震动影响大等。
3. 施工安全注意事项1. 人员配备与培训-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
-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2. 围岩稳定性控制- 对围岩进行详细勘察,制定合理的开挖支护方案。
- 严格执行“超前支护、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原则。
3. 爆破震动控制- 采用分段爆破,减少单次爆破量,降低爆破震动。
- 采用非同时起爆,先对先行洞进行爆破,待震动稳定后再对后行洞进行爆破。
- 设置炮眼缓冲带,吸收爆破震动。
4. 施工顺序与错开距离- 先行洞与后行洞的错开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
- 先行洞开挖时,后行洞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5. 支护结构施工-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支护结构施工,确保结构安全。
- 加强对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 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围岩、支护结构、爆破震动等参数。
-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
4. 应急预案1. 爆破事故:立即停止爆破作业,对现场人员进行疏散,组织救援。
2. 围岩坍塌:立即停止开挖,对坍塌区域进行加固,确保安全后再进行施工。
3. 人员伤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交底要求1. 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
2.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来保证安全和效率。
下面给出一个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案,以供参考。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1.进行细致的勘察和地质调查,了解施工地的土质、地质条件等情况,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依据。
2.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确定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二、施工工序:1.清理场地: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物和障碍物,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土方开挖:根据勘测结果,使用适当的挖掘机械进行土方开挖,同时进行土方支护,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顶进施工:采用顶进方式进行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先进行顶进孔的探测和导向,然后使用隧道推进机进行推进作业。
4.支护:随着顶进的进行,及时进行隧道支护工程,包括喷射混凝土支护、钢支撑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5.辅助施工:在顶进的同时进行其他辅助工程,如排水、通风等,确保施工条件的良好。
6.安装设备:完成隧道施工后,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测试,然后安装隧道内的设备和设施,如照明、通讯等。
三、施工安全措施:1.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施工现场设立警示标志,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
3.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建立施工人员的安全管控体系。
4.按照施工规范和相关法规,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帽、安全绳等。
5.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确保其良好运行,避免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四、环境保护:1.施工过程中,采取噪音、尘土、废水等控制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妥善处理产生的废弃物,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
3.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严禁违法排放有害物质,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可以有效保障小净距隧道的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隧道的情况不同,施工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施工的安全和有效。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汇报

中间岩柱
最大压 应力
双侧壁导坑法 -2.01(左洞右墙角) 0.18 -2.48 0.24 -0.86
CRD法
-2.21(左洞右墙角) 0.21 -2.61 0.29 -0.91
整理课件
支护内力分析
施工方案
初期支护最大轴力/N
左洞
右洞
中夹岩 柱顶 部拉 应力
/kPa
二次衬砌最大弯矩( N-m)
➢ 双侧壁导坑对隧道顶部围岩的变形控制相对有利; ➢ CRD法对隧道拱腰、边墙处围岩水平变形控制较为有利; ➢ 两者对中间岩柱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的控制效用相当; ➢ 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拱顶围岩下沉量较大,水平变形相对较小
整理课件
❖ 围岩力学状态分析
隧道开挖方案
左洞
最大压 应力
最大 拉应
力
右洞
最大 最大 压 拉应
0.473
0.29
0.40 0.14
0.425
整理课件
拱顶下沉 (mm) 1.351 1.398
拱顶下沉 (mm) 1.625 1.678
距右洞中心线距离/m 0
-142 -56 -39 -26 -12 3 18 77 -0.2
-0.4
-0.6
-0.8 -1
-1.2
双侧壁法 CRD法
隧道地表沉降比较图
整理课件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最小扰动准则下浅埋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优化
(1)洞口施工开挖方案优化 (2)Ⅳ级围岩下施工开挖方案及施工顺序优化 (3)Ⅴ级围岩下施工开挖方案及施工顺序优化 (4)偏压情况下小净距特大跨公路两隧道开挖顺序的优化 (5)Ⅱ类围岩段全断面开挖研究
整理课件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及变形规律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隧道的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明确此类特大断 面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推导出小净距大跨双 洞情况下围岩压力计算公式,给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稳定性 评价和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同时也为特大断面小净 距隧道的合理、安全施工及衬砌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 技术支撑。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隧道施工中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小净距浅埋隧道,该类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应加强控制。
为此,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主要特点、难点,对隧道施工中的洞口段、洞身工程开挖与支护、中岩柱加固等技术要点展开探讨,同时采取了合适的技术措施,有效保证了隧道掘进、支护等施工的推进。
关键词:隧道工程;浅埋小净距;大断面;施工技术;在建设高速公路时,经常可能需要建设隧道,但隧道施工地质环境特殊,易受到水文、线形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会选择设计小净距隧道。
但是,很多小净距隧道的技术仍处在实践检验和理论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和认识,研究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概况巫溪—开州高速公路WYKTJC2项目起讫里程分别为K99+780、K118+369.408,项目全长超过18km,主要涉及路基、桥涵、隧道、改路改沟等方面的施工。
本项目处于四川盆地东侧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项目中,横梁子隧道被设为小净距段隧道,左、右两幅的桩号分别为ZK103+626—ZK104+032、K103+618—K104+026,长度分别为406m、408m,最大埋深分别为118m、121m。
2工程主要特点及难点(1)隧道使用了Ⅳ、Ⅴ级围岩进行建造,该隧道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结构,由于其开挖断面可达106~113m2,属于典型的大断面隧道。
因此,在本项目施工的时候,尤其需要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本隧道属于小净距隧道,中岩柱厚度维持在1.28~2.63m 范围内,考虑到隧道左、右洞的施工会互相干扰,因此,中岩柱的稳定性将对施工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3)隧道地质条件特殊,地质中包含了煤地层、瓦斯,施工过程中隐藏了较大的安全风险。
(4)勘测发现该隧道埋深较浅,出口端出现明显偏压,周围还分布了村庄、建筑、公路等,来往车辆频繁。
测量得该项目最大埋深达38m,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造成坍塌、开裂和沉降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净距隧道开挖施工胡文华欧阳景峰(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南昌 330046)摘要:本文以泰井高速公路的石狮隧道为例,介绍小净距隧道在开挖施工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及技术要点。
关键词:隧道工程;小净距;开挖;中夹岩柱;注浆;0 前言小净距隧道是指双洞间中夹岩柱的宽度介于连拱隧道和普通双线分离隧道之间、一般小于 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
位于泰井高速公路江西井冈山市境内的石狮隧道,其双洞中轴线间距为20.16m,隧道开挖断面宽为10.676m,中夹岩柱净宽为9.63m,属于典型的双洞小净距隧道。
石狮隧道是江西省山区高速公路第一座小净距隧道,该隧道全长690m,地质钻探资料揭示该隧道洞口段岩性主要为Ⅱ类围岩,以薄层状泥岩、炭质板岩为主,风化程度高,洞身主要为Ⅲ-Ⅳ类围岩,以石英砂岩、碳质板岩为主,岩性较硬,但裂隙较发育,构造裂隙、风化裂隙中夹泥较多,且存在软弱夹层。
围岩分类情况为:Ⅱ类围岩48m,Ⅲ类围岩680m,Ⅳ类以上围岩652m。
小净距隧道与普通双线分离隧道最大的区别是中夹岩柱的宽度,由于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的宽度较小,而所受围岩压力大,因此,可以看出, 小净距隧道施工的关键是加固中夹岩柱。
如何确保中夹岩柱的稳定,事关隧道施工的成败。
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因隧道间距小引起的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石狮隧道在开挖施工时,针对不同的围岩采用了不同的开挖方法,Ⅱ类围岩段开挖时,采用了正向单侧壁导坑施工方法,Ⅲ类围岩段开挖时,采用了上下短台阶施工方法,Ⅳ类围岩段开挖时,采用了超前导坑预留光爆层施工方法。
1 洞口施工为减少对洞口仰坡的扰动,隧道洞口石方段开挖采用弱爆破及预裂爆破的施工方法。
洞口刷坡时,为保证中夹岩柱的稳定,两隧道中夹岩柱坡口处原地面土体暂时予以保留,以支挡坡面。
洞口仰坡采取锚杆、挂网、喷混凝土加固。
同时为防止洞口开挖时坍塌,隧道洞口处加设锁口导管进行超前支护。
导管采用φ89mm、壁厚6mm、长16m的热轧无缝钢管。
施工时,导管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导管间距50cm)并设1°的收稿日期:2005-03-30仰角,方向与路线中线平行,打入围岩,锁口导管注浆时初压为0.5MPa,终压为2MPa,注浆过程应根据地质情况控制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0.5m,注浆结束至掘进开挖前的时间间隔按不短于6h进行控制。
2 洞身施工2.1Ⅱ类围岩段开挖及施工顺序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施工工期要求,石狮隧道双向对打,右洞先于左洞施工。
右洞开挖断面超前左洞开挖断面按不小于40m进行控制。
右洞开挖采取上、下台阶法施工,上台阶开挖采用环行开挖留核心土法。
上台阶开挖后,拱部支护及时跟上,Ⅱ类围岩超前支护方式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导管采用直径Ф42mm、壁厚3.5mm、长3.5m的无缝钢管,管壁每隔15cm交错钻眼,眼孔直径Ф8mm,但尾部1m不设压浆孔。
施工时,小导管与衬砌中线平行,以14°仰角打入拱部围岩,导管环向间距40cm,前后排导管打入点间距为2.4m,小导管保持1.0以上搭接长度。
开挖时,每循环进尺为0.8m,与U形钢拱架间距相同,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下台阶开挖落后于上台阶8m-10m,初期支护跟上,对中夹岩柱进行注浆,打入对拉锚杆。
①—右洞上台阶开挖(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②—右洞拱部支护(锚喷、U形钢拱架、超前小导管)③—右洞下台阶开挖(落后上台阶8m-10m)④—右洞边墙及仰拱初期支护(锚喷、U形拱架);⑤—中夹岩柱注浆加固;⑥—左洞侧壁导洞开挖(落后右洞开挖面40m);⑦—左洞侧壁导洞支护(锚喷、U形拱架);⑧—中夹岩柱锚杆施加预应力⑨—左洞上台阶开挖(落后侧壁导坑开挖面5m);10—左洞拱部支护(锚喷、U形钢架、超前);⑾—左洞下台阶开挖(落后上台阶8m-10m);⑿—左洞边墙及仰拱初期支护(锚喷、U形拱架);⒀—右洞全断面衬砌(落后左洞开挖面15m-20m);⒁—左洞全断面衬砌。
图1 Ⅱ类围岩段施工工序为确保开挖过程中中夹岩柱的稳定性,左洞采用了正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在左洞上台阶开挖之前先开挖侧导洞,超前加固中夹岩柱。
左洞的侧导洞必须在右洞开挖进尺大于40m且中夹岩柱注浆固结后才能进行,采取短进尺、全断面一次开挖到位,初期支护跟上并进行中夹岩柱对拉锚杆施加预应力加固。
之后,再进行左洞上、下台阶开挖和支护,其余工序与右洞相同。
具体施工顺序见图1所示。
2.2Ⅲ类围岩段开挖及施工顺序Ⅲ类围岩段采取上下短台阶法开挖,上台阶开挖每循环进尺按1m控制,开挖过程中采用超前锚杆进行加固,锚杆采用Ф22的钢筋,施工时锚杆仰角控制在5°-15°左右,并根据开挖时岩体节理面层状现场调整以确定其最佳方向,锚杆环向间距50 cm,前后排锚杆间距2m。
下台阶落后于上台阶8m-10m,上、下台阶的初期支护施作必须紧跟开挖。
右洞开挖断面超前左洞开挖断面控制在30m-40m。
在施工环向系统锚杆时,对中夹岩柱进行压力注浆,打入对拉锚杆,增强岩体稳定。
Ⅲ类围岩段具体施工顺序见图2所示。
①—右洞上台阶开挖;②—右洞拱部初期支护(锚喷、U形钢拱架、超前锚杆);③—右洞下台阶开挖(落后上台阶8m-10m);④—右洞边墙锚喷初期支护;⑤—左洞上台阶开挖(落后于右洞开挖面40m);⑥—左洞拱部初期支护(锚喷、U形钢拱架、超前锚杆);⑦—左洞下台阶开挖(落后上台阶8m-10m);⑧—左洞边墙锚喷初期支护;⑨—对中夹岩柱注浆、预应力对拉锚杆加固;⑩—右洞全断面衬砌(落后上台阶15m-20m);⑾—左洞全断面衬砌。
图2 Ⅲ类围岩段施工工序2.3Ⅳ类围岩段开挖及施工顺序Ⅳ类围岩地段右洞采取全断面开挖,左洞采取超前导坑预留光爆层的开挖方法。
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对中夹岩柱进行压力注浆加固。
右洞每一循环进尺 1.2m,采取光面爆破一次成型。
左洞开挖断面落后右洞开挖断面约30m-35m,先在左断面底部中心开挖一道宽为2m-3m、高为3m-4m 的超前导洞,超前长度为5m。
然后,采取光面爆破开挖剩余的断面一次到位。
开挖超前导洞可拉开初次爆破点至中夹岩柱的距离,达到减少爆破对中夹岩柱震动、降低爆破对围岩影响的目的,同时又增大了剩余大断面开挖的临空面,可减少炸药用量,提高爆破效率。
Ⅳ类围岩段施工顺序见图3所示。
①—右洞全断面开挖;②—右洞锚喷初期支护;③—左洞超前导坑开挖(落后右洞开挖面30m);④—左洞全断面开挖(落后超前导坑开挖面5m);⑤—左洞锚喷初期支护;⑥—对中夹岩柱进行注浆;⑦—右洞全断面衬砌(落后左洞开挖面15m-20m);⑧—左洞全断面衬砌(落后左洞开挖面40m)。
图3 Ⅳ类围岩段施工工序3 中夹岩柱加固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减少因隧道间距小导致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腰三角形不利因素,满足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特有的加固要求,隧道施工时对Ⅱ类及Ⅲ类围岩段的中夹岩柱注浆并施加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对Ⅳ类围岩的中夹岩柱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3.1中夹岩柱注浆中夹岩柱注浆小导管规格为φ50mm×5m。
注浆初压力为0.5MPa,终压力表为1.5MPa,浆液配合比为:水泥:水玻璃=1:0.5。
洞口施工完成后,立即沿隧道轴向对中夹岩柱正面打入长5m的注浆小导管,注浆加固中夹岩柱坡面。
当注浆达到强度后进行左洞开挖,向前掘进5m后对中夹岩柱改为水平斜向前方45°打入长12m的小导管并注浆加固,小导管每排7根,按梅花形布设。
在Ⅱ类围岩段,小导管纵向排间距为 1.5m,在Ⅲ类及Ⅳ类围岩段,小导管纵向排间距为2m。
安装注浆管时,在注浆管孔口处用胶泥与麻丝缠绕,使之与钻孔孔壁充分挤压塞紧,实现注浆管的止浆和固定。
胶泥凝固到有足够强度后方可注浆。
注浆结束后及时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如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必须补充孔后再注浆。
3.2中夹岩柱预应力对拉锚杆中夹岩柱对拉锚杆采用φ25mm螺纹钢筋,每根钢筋必须采用单根钢筋,严禁有任何形式的接长。
锚杆沿隧道纵轴方向排距75cm,每排4根,间距1.5m,锚杆端部垫层必须用40#混凝土找平,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进行预应力锚杆张拉。
预应力施工时,应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
锚杆固(下转第65页) 定端和张拉端沿纵向间隔一排布置,并间隔进行张拉,以避免产生局部压应力集中现象。
张拉一律采用双控法,油压值的误差不得超过±2%,伸长量的误差不得超过±5%。
施工中应严格注意安全,千斤顶端部及非张拉端钢筋端部严禁站人,必须在两端加设临时钢板挡块以防预应力钢筋突然断裂弹出伤人。
张拉后的钢筋在未灌浆前严禁碰击、踩踢。
灌浆工作必须避开钢筋端部,在有油压情况下,严禁拆卸油压系统中的任何零件。
4 结语(1)小净距双洞隧道支护参数、施工难度和造价普遍高于普通双线双洞隧道,但明显低于连拱隧道,且施工及后期养护相对连拱隧道要方便,因此在受地形条件制约时,小净距双洞隧道是一种较好的隧道结构形式。
(2)中夹岩柱的稳定是小净距双洞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
洞口施工时,2隧道之间中夹岩坡口处原地面土体在加固前应尽量保留,可用于支挡坡面,减少中夹岩体的临空面。
由于该类型隧道围岩自稳性及受力较一般隧道复杂,对于中夹岩柱必须采取注浆及设置预应力对拉锚杆等加固措施,通过合理安排双洞各工序施工的时间间隔和顺序,减少围岩变形,确保中夹岩柱的稳定,保证隧道结构安全。
(3)为保证隧道安全,小净距双洞隧道在进行爆破作业时,应严格控制震动速度,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由于中夹岩柱的宽度较小,后开挖隧道的爆破震动对前开挖隧道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将前开挖隧道衬砌处的震动速度控制在15cm/s以内,并以此作为后开挖隧道各段爆破药量的计算依据。
为避免震动波叠加,必须采用微差控制爆破,各段起爆时间应根据震动测试确定,或按经验值>200m/s。
(4)做好超前予加固、超前支护工作及监控量测工作,严格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加强掌子面围岩、地下水等地质观察工作,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先行洞应作好地质编录以指导后行洞支护参数和开挖方式的选取。
参考文献:[1] 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2]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石狮隧道两阶段施工图设[Z].2003.[3] 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 李宁军.隧道设计与施工百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