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合集下载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刊续编》评介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刊续编》评介

育 机 构 著 作 1 2 种以
乡村教育研究著
作 28
,著
作出版 。
后 丛书
共 34 ,1275 4
张 ,大 1 6 开 (787x 1092 mm) , 约 950
,是 国 文 献
理出 版
的重 成 一 。
二 、出版《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 刊续编》的重
年文
,与 国
重收集
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密可
分,
传承国民族文化是们一代人
1 2 月 出 版 。该 著 是 继 杜 成 宪 教 授 编 纂 《民国乡
村教育文献丛刊》后民国教育文献史料更大一
次 规 模 的 集 成 ,重 点 收 录 了 乡 村 教 育 理 论 著 作 、
乡村 教育 课 程 著 作 、乡村教育教
师范教
乡 教 、乡 村 教 育 教 著 作 、乡村教育
著作 乡村教育研究著作
杨林艳
(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四 川 南 充 637009)
由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
究 团队 一 “四 川 农 村 教 育 的 历 史 发 展 与 当 代
改 革 研究 团队 ”集 体编 辑 完成 的 《民国乡村教育
文 献 丛 刊 续 编 》已 由 国 家 图 书 馆 出 版 社 2 017 年
分 取 得 了 硕 的 成 ,许 乡 村 教 育 实 践
收 稿 日 期 :2018-06-13 作者简介:杨林艳(1994一 ),女 ,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 究 方 向 :中国教育史。
86
我 们 留 下 了 丰 富 的 乡 村 教 育 文 献 及 经 验 ,这些 乡村教 育史 料是 民国 时期 政治 、经 济 、文化教育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重 要 载 体 ,除了为我们提供民国 时期农村教育史料、为读者还原真实的民国时 期 乡 村 教 育 概 貌 外 ,还浓 缩了民国时期乡村教 育 同 仁 的 宝 贵 经 验 ,对现今教育理论工作者和 实 践 工 作 者 仍 有 重 要 的 启 迪 和 借 鉴 意 义 。在此 情 况 下 ,《民国 乡村 教育文 献丛 刊续 编》 的整理 和 出 版 ,有 着重 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

明人对书院的态度——以明代地方志的书院记载为考察对象发布日期:2015-06-30陈时龙相对宋元时期或清代的士大夫对书院一致的赞誉,明代的士人对于书院的态度是模糊而摇摆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明代在府州县遍设儒学,而书院却又不在官学“体制”之内,故而很少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在明代后期更是数度遭遇禁毁。

终明一代,如果书院的支持者能够找出若干的理由来颂扬它,反对者同样可以列举出经济的、社会的或者意识形态的种种理由,来阐明书院存在的不合法性。

因此,明朝士人对于书院的态度是多元的。

这种多元化的态度,在明代地方志的记载之中得到清楚的反映。

地方志的编纂者既可能是一位热衷于书院建设的官员或士绅,也可能是一个很拘谨的书院反对者。

考察这些地方志中与书院相关的记载,尤其是观察书院被归入到地方志之中的哪一个类目,以及考察编纂者在凡例或小序中对书院的具体议论,能够全面地了解明朝人对书院的态度,而前者是编纂者对于书院的态度的隐性表达,后者是显性的表达。

大致而言,明代地方志所反映出来的明代士人对书院的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书院非制”。

持这种态度的地方志编纂者不承认书院的合法性,认为书院不在官方教育体制内,因此不愿意将书院相关记载列入“学校”之目,而将书院入于“古迹”、“杂志”等目。

二、“儒学羽卫”。

持这一态度的地方志编纂者尽管坦承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但认为书院对官方儒学有辅助的作用,一般将书院附见于“学校”之目。

三、“前贤往迹”。

这种态度认为,书院尽管不在官学体制内,但作为先贤过化之地以及当下的祭祀先贤之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教化功能,因而一般会将书院记载归入“祠祀”之目。

一、书院非制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使地方学校的规模与系统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修《明史》称:“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①]在朝廷遍设官学的背景下,元代以来逐渐官学化的书院开始面临生存困境。

明人郑岳(1468-1539)说:“宋元时书院领于官,赐额割田,主以直学山长。

民国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的演变

民国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的演变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21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此后的37年进入了一个战乱纷繁的时期,虽然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长的演变。

一、民国初期(1912-1919)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

他上任后废除了原有教育中的封建内容,开始重新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停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废止带有封建色彩的课程。

同年,教育部召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在会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齐驱并进的教育主张,并将音乐划入美育的范畴。

1912年9月起至年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3年3月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

其中,《小学校令》第十一条指出:“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1]第一次将音乐列入必修课。

另外三则教育法规规定了小学、中学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周授课时数等细则。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后,大搞教育复辟,1915年颁布的《国民学校令》《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等文件中形成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二、五四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1919-1936)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科学和民主两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20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员检定细则》,[2]规定了小学校音乐教员的检定内容为单音唱歌、复音唱歌、教育学、音乐教授法。

1922年,全国学制会议在北京召开,11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将四年制中学改为三三制,分为初中和高中,[3]史称“壬戌学制”或“新学制”。

随后,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订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于1923年颁布,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从听唱法教学逐步转变为视唱法教学,并增加了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初中音乐课的内容包含乐理、唱歌、乐器,高中则不设音乐课程。

民国史料丛刊

民国史料丛刊

四史地类地理第787、788、789、790册民国地志 4 卢龙、白月恒·共和印刷局·北京民国10年1556页中国经济地理吴敬恒商务印书馆1921年168页第791册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白眉初、韩镜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509页第792册北方快览北平民社·北平民国22年337页京绥游记周颂尧撰民国14年82页第793册北京便览姚祝萱编·文明书局民国12年482页第794册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编·经济新闻社531页实用北京指南商务印书馆编民国15年580页第795册今日之绥远丁君陶三江书店1937年392页绥远的富藏卓宏谋中华书局1947 145页第796册天津指南民国11年256页津门杂谈刘炎臣著·三友美术社民国32年108页北戴河指南徐珂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106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刘敦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民国24年82页第797册太原指南山西民社·北平民社·北平241页晋阳日报卅周年纪念特刊·三十年来之山西民国25年207页第798册山西进步的方向中外记者团访并观感正中通讯社·北京民国37年225页今日之雁门民族革命通讯社编民族革命出版社1929页今日之华北薛慧子中央书报发行所1940年102页第799册我们的外蒙古独立出版社编辑·独立出版社民国27年65页抗日的蒙古德恒山著1930年126页抗战与蒙古续编杨令德·寒风社1930年166页伪蒙政治经济概况中国边疆学会·正中书局民国32年114页东北概观东北文化社民国20年816页第800、801册东北要览 2 国立东北大学·三台国立东北大学出版组民国33年876页第802、803册东三省纪略徐曦·商务印书馆·上海605页第804册东北九省宋家泰·中华书局民国37年216页东北地理与中国民族生存之关系武尚权独立出版社1944东北九省地理要览周惠连编著宇宙书局1946年版第805册东三省之过去现在与未来雷殷·民大出版社民国15年81页东三省之实况王幕宁·中华书局·上海1929年110页今日的东北干彦禾·天马书店·上海民国26年143页东北现势马毅著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年199页第806册东三省旅行指南李珍甫·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154页东北游记卢作孚·成都书局民国20年154页第807册东北视察记何西亚著·上海现代书局民国21年339页第808册东北印象记第二版王雨亭著·实现社民国22年324页东北考察记马鹤天·正中书局·南京民国23年191页第809册东北实地调查记俞省羞民国22年401页第810册东北之经济资源王成敬·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146页东北的社会组织王正雄著·中华书局民国21年118页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聂士成·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5年84页东北协会文献辑要1933 民国22年62页第811册东北问题1 东北问题编委会民国21年171页东北问题2 方乐天民国22年134页东北问题之真象唐允·时代出版社·南京民国30年209页第812册东北问题上、下万良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365页关于东北问题阎宝航1947年41页第813册长春要览董香东·东三省时报社民国17年238页北满概观1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第814册北满概观 2 哈尔滨满铁事务所·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6年438页满洲快览河村清·满洲事情案内所康德6年65页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9年257页第815册西北揽胜邵元冲主编·正中书局民国25年200页西北历程李烛尘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文化印书馆民国34年194页西北导游胡时渊·中国旅行社·上海民国24年171页西北徒步之一瞥吴震华200页第816册西北随轺记高良佐编著·建国月刊社民国25年358页第817册西北的刨面杨钟健地质图书馆1932年10 305页西北视察日记薛桂轮申报发行1934年62页西北行潘泰封中国旅行社1943年170页第818册西北之地文与人文王金绂1943年229页河西南疆之交通路线邓敬中中国营造学社1944年31页华西联合大学西北考察团报告华西联合大学170第819册西北地理严重敏·大东书局·上海1946年251页西北情况演讲周演讲集倪冏人·西北导报社·南京民国26年71页抗战中的西北徐盈著·生活书店民国27年116页西北问题一夕谈缪凤林编24页伟大的西北蒋经国·天地出版社民国32年120页第820册甘青藏边区考察记1一2编马鹤天著·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288页209页第821、822册中国西北地理大纲608页第823册甘肃省一瞥陈博文·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5年87页河西走廊陈正祥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32年27页西北考察记(青海篇)马鹤天·国民印务局民国25年292页第824册上海市指南第二版沈伯经、陈怀圃编·中华书局民国22年419页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编民国21年101页第825册大上海指南1947年417页第826册上海风土杂记上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101页上海市地理及社会概况上编杨赞廷·警察局警察训练所民国34年102页第826、827册上海顾问王定九·丁燮生·中央书店民国23年768页第828、829册吴县 2 乔增祥、梅成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民国18年670页第830册江苏省一瞥詹念祖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0年207页江浙旅行记王桐龄·文化学社·北京民国16年159页第831、832册杭州市指南张光剑·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23年484页杭州导游中国旅行社1947年增订三班64页安徽省地方概况报告100页第833、834册山东问题汇刊上下张一志·上海欧美同学会民国10年737页山东政俗视察记上卷张育会民国23年446页第835册山东问题始末谭天凯·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293页第836册青岛指南青岛市特别市社会局礼教科民国36年275页第837册济南山水古迹纪略陈丹书1942年105页青岛概要叶春犀1929年140页曲阜泰山游记倪锡英1931年217页第838册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江苏省民政厅民国20年261页江西省周杰·商务印书馆·上海1928 94页第839册福建省一瞥盛叙功编辑·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16年118页福建纵横何敏先·教育图书出版社民国35年110页我们的家乡——福建徐春梅福建省政府1947 45页第840册福州旅行指南郑拔驾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330页今日的厦门赵家欣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宣传工作团1937 38页第841册台湾半月游记江庸民国18年83页台湾考察报告1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2册台湾考察报告 2 陈体成·福建省建设厅民国24年625页第843册台湾见闻录周文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上海民国36年254页台湾考察纪要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社会考察团编民国37年95页第844册今日的台湾徐子为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5年564页第845册台湾朝鲜与东北国民党党部1930年125页台湾名胜指南台湾旅行社1947年101页台湾全貌庄孟伦、胜利出版社龙溪分社1947年第846册湖北省概况胡哲民·中国文化学会总会445页第847册湖北省一瞥陈博文编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7年71页湖北省概况十种湖北省秘书处统计室1936 43页武汉概况 1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第848册武汉概况 2 书报简讯社1949年418页湘乡史地常识谭日峰·教育会民国24年248页第849册抗战期间的岭南66页广州纪游高语罕编·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11年299页第850册汕头指南谢云影编著民国23年308页桂林导游顾震白桂林大众出版社1942年144页第851册广西游历须知赖彦于主编民国24年104页广西旅行记田曙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4年501页第852册抗战后方的新广西虞伯舜著1938年124页广西指南改订本沈永椿·商务印书馆民国28年190页桂林市指南徐祝君、谢浩、葛乃邦、郑洛克、杨禅吾著·桂林前导书局民国31年126页桂林导游顾震白·大众出版社·桂林1942年144页第853册大香港邓超299页澳门考略刘万章·德政街三友印刷社民国18年46页第854册澳门指南俞永济·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30年189页澳门地理何大章、缪鸿基著·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民国35年121页第855册海南岛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南洋协会台湾支部132页海南岛之现状李待琛·世界书局民国35年123页海南岛旅行记民国35年225页第856册海南岛资源之开发陈植编著正中书局343页第857册海南岛地理陈正祥·正中书局民国33年100页海南岛新志民国38年293页海南岛资源之开发全一册陈植·正中书局民国36年343页第858册今日的新西南白冰言行出版社1939年135页黔滇川旅行记薛绍铭·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239页华西青年步行到边疆蒋翼振·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华西分会37页陪都要览周俊元·上海书店民国32年90页第859册成都指南莫钟民国32年203页蜀西北纪行吴景洲著1944年93页川游漫记第三版陈友琴著·正中书局民国23年180页我怎样通过小凉山梁瓯弟著1944年76页川西南记游冯玉祥著1944年380页第860册川康游踪易君左等著·中国旅行社民国32年397页第861册昆明导游黄丽生、葛墨盦·中国旅行社民国33年297页第862册滇游一月记郑子健·中华书局发行所·广州民国26年128页滇西边区考察记方国瑜民国32年249页第863册滇西经济地理张印堂·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民国24年199页边区行之一滇康道上曾少轮文友书店1943年238页第864册贵阳指南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贵州分会航建旬刊编辑部编民国27年152页贵州沿公路各县概况京滇公路周览会筹备会贵州分会宣传部61页建设新贵州之理论与实践杨森·省政府秘书处·贵州民国33年154页贵州革命与建设民国31年70页第865册西康综览李亦人著1940年488页第866册西康社会之鸟瞰柯象峰著1940年107页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健康日报社·雅安民国31年268页稍不清第867册康藏刘家驹·新亚细亚月刊社·上海民国21年115页康藏概况报告格桑泽仁著民国21年67页宁属调查报告汇编民国28年153页宁属洛苏调查报告委员会调查室编民国31年48页第868册西藏问题谢彬著·商务民国15年96页西藏问题4 华企云著·大东民国19年272页西藏问题3 陈键夫著·商务民国24年263页第869册西藏调查记张其勤、沈白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3年87页羌庄考察记庄学本良友图书印刷1937年314页西藏六十年大事记朱锦屏京报社1925年75页第870册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喻守真·中华书局·上海民国15年570页第871册京汉旅行指南第四期京汉铁路局民国2年475页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1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第872册京绥铁路旅行指南 2 京绥铁路管理局编译课民国5年337页京奉铁路旅行指南京奉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民国13年452页第873册津浦铁路旅行指南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总务处编查课编民国22年282页京沪路旅行指南姚逸云·世界出版合作社·上海民国22年160页第874册胶济铁路旅行指南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编·青岛胶州路文华印刷社民国23年419页第875册平绥铁路沿线特产调查/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抗战地理/陇海铁路旅行指南陇海铁路管理局总务处民国24年310页第876册中国国防地理民国37年56页中国抗战地理民国29年189页最新国防地理民国31年149页浙江国防地理史话孟锦华中国史地学社1943年95页第862册本国商业地理世界书局127页广西经济地理文化供应社249页第878册今日之华南周开庆·光明书局·上海民国26年220页八省旅行见闻录贺伯辛·开明书店·重庆民国24年217页历史第879册广州武汉革命外交文献你高承元·神州国光社民国18年267页中华民国建国史郑鹤声著民国30年226页第880——882册武昌革命真史前编正编3第883册民国二次革命史郭斌佳·国立武汉大学·武昌90页善后会议史民国14年402页第884册奉直战史上、下第2版上海宏文图书馆编著民国11年218页民国史要陆光宇著·《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北平文化学社民国16年117页第885册民国以来大事年表255页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1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6册民国十周年纪事本末 2 许指严·交通图书馆·上海民国10年737页第887册民国野史姜泣群·光华编辑社民国3年238页民国艳史修竹乡人·文学书社·上海民国3年151页第888册民国趣史第二集李定夷·国华书局·上海民国5年245页安福趣史第二版鸿隐生著·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9年96页第889册福建辛亥革命史料福建私立光复中学编辑委员会建国出版社1940年第890册五卅痛史486页五卅外交史孔另境·永祥印书馆民国35年88页五四运动史包遵彭青年出版社1946年60 页第891册五月九号国耻史国文局113页上海罢市救亡史觉迷民国8年131页济南惨案史李宗武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民国17年84页国耻小史续编赵玉森中国图书公司1915年1924年77页第892册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第三卷陈觉东北问题研究会1933年581年第893册民族抗战史略傅纬平著·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87页八年抗战史料图解杨应彬·联美书店·广州民国36年65页抗战建国史料蒋介石·文化出版社·重庆民国34年230页第894、895册抗战纪实第一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50页抗战纪实第二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38页抗战纪实第三册赵曾俦·商务印书馆·上海274页第896、897、898册十九路军抗日大战史民强书局128页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 2 华振中、朱伯康编·上海书店民国22年877页第899册上海抗日血战史何天言编·现代书局1932年383页第890册上海抗战全史第二编憾庐民国26年358页第891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1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第892册上海工人运动史 2 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593页中国职工运动简史邓中夏知识出版社1947年220页第903册抗战外史 2 刘贯一辑著·胶东通讯社466页文化汉奸罪恶史司马文侦著1945年56页汉奸丑史第一辑大同出版公司民国34年36页满洲伪国史建设日报馆·中华国货促进社筹备处民国22年95页第904册中国宪法史陈茹云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476页中国宪法史纲要潘大逵著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244页中国议会史顾敦录著1931年88页第906册民国宪法及政治史陈茹云·政治学社民国17年252页民国政党史谢彬著·上海书店·上海民国16年261页第907册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夏天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441页第908册中国外交史纲要任启珊中华书局19334年95页中国外交史钱亦石上海书店1947年243页第909册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1038年340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炳坤上海太平洋书店1931年274页国民军史稿民国19年591页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民国18年656页第910~917册民国财政史1民国续财政史一二三四六贾士毅·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1年3148页第918册卷烟统税史程叔度·财政部卷烟统税处民国18年331页第919册中国纸币发行史徐沧水编纂银行周报社1924年253页民国钞券史徐沧水·银行周报社·北京民国13年119页第920册十年来中国金融史略郭家麟民国32年327页第921——924册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副刊徐寄编1930年135页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上下册 4 民国18年717页414页甘肃省银行小史甘肃银行经济研究室1944年50页第925册福建财政史纲上、下闽侯王孝泉·远东印书局民国24年571页第898册中国铁道史谢彬著民国15年582页第927册本国纪念日史朱公振编·世界书局242页民国以来广东省教育行政制度沿革史民国20年127页武汉新闻史秋虫·中日文化协会民国32年139页年鉴第900、901册民国年鉴徐哲身民国17年219页国民年鉴1 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民国18年683页第902册国民年鉴国民新闻社编·国民新闻社出版部·东京1949年514页第903、904、905、906册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行政院行政院880页国民政府年鉴行政院民国30年1012页第907、908、909册内政年鉴1—4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著1936年1113页第910、911、912、913、914册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2年527页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著1934年522页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朱家治·世界书局505页中国外交年鉴民国29年327页第915、916、917、918、919册财政年鉴上、下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24年1390页1318页第920、921、922、923册1934全国银行年鉴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汉文正楷印书局·上海1934年1748页第924、925、926、927、928册全国银行年鉴1935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2007页第929、930、931、932册中国经济年鉴续篇第一章—第六章民国24年1063页第一回经济年鉴纪念册实业部著1933年232页第二回经济年鉴纪念册罗敦伟260页第933册国货年鉴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辑部·国货事业出版社·上海民国23年572页第934册陇海年鉴陇海铁路管理局·郑州民国22年524页第935、936、937、938、939、940册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北平社会调查部·北京1425页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上、中、下邢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民国21年252页211页287页第941、942、943册山西省统计年鉴上、下山西省政府秘书室民国23年424页419页山西造产年鉴刘杰樊等·造产救国社519页第944册上海市劳工年鉴邵心石、邓紫拔·大公通讯社民国27年263页吴县工运年鉴吴钟生·吴县总工会民国36年139页第995~997册上海市年鉴1935 吴铁城1268页第998~1000~1002册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市年鉴上、下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中华书局·上海民国25年1289页1121页上海市年鉴1937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中华书局946页上海市年鉴1946 吴国桢民国35年445页上海年鉴1947 周钰宏编·华东通讯社217页第955册武进年鉴1927 建设局同人·武进县建设局民国17年515页第1007-1009册江西年鉴1936年版刘治干·江西省政府统计室民国25年1373页赣县年鉴1945 赣县文献委员会民国34年208页第1010~1022册广州年鉴上1935年12月第1013册广州年鉴张远峰1652页广州工商年鉴1 1946年工商出版社民国35年93页广州工商年鉴2 1947年版工商出版社民国36年172页第1014~1020册广西年鉴第一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2年905页广西年鉴第二回广西统计局·广西民国24年1228页广西年鉴第三回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811页第1021~1022册湖北省年鉴第一回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26年874页第1023~1025册湖北省统计年鉴1943 湖北省政府编印民国32年1124页第1026~1027册湖南年鉴1936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湖南省政府秘书处民国25年1096页第1028~1029册湖南省政治年鉴1930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编1931年885页第1030册桂林市年鉴易熙吾·桂林市政府1949年525页人物第1031册党国名人传余牧人·世界书局·上海民国17年233页抗敌将领印象记第二版陈文杰编著·战时读物编译社1938年101页当代人物志陆丹林著、李鸿球主编·世界书局民国36年95页第1032册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徐鹤椿著1941年221页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徐颍盈著1948年202页有一页发黑,有三页盖有藏书章挡住几个字第1033册广州工商领袖人物志宋子文·文化出版社·广州民国37年226页上海工商人物志中国经济资料社1948年329页第985册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八卷徐有明著民国3年316页民国叛人张勋传文艺编译社·上海民国6年63页陈炯明历史东粤浮生著·崇正学会154页第986册绘图新编黎元洪全书半痴生·上海公平书局民国11年49页黎大总统书牍汇编汪钰孙·新中国图书局·上海民国3年267页黎黄陂轶事贡少芹著民国5年117页第987册段祺瑞第八版沃邱仲子编·广文书局民国9年140页段祺瑞爱妾之艳史李贞姑·上海和平书局民国9年80页段氏卖国记温世霖著民国8年99页第988册蔡松坡第二版李旭编著·青年出版社民国35年116页蔡松坡轶事民国13年52页蔡松坡先生传记初稿民国34年152页第989册蒋百里抗战论集蒋百里·新阵地图书社·金华民国28年281页蒋百里先生传民国37年254页第990册国父民初革命纪略叶夏声·孙中山侍卫同志社·广州民国37年236页孙中山先生北上与逝世后详情黄昌毅·民智书局51页孙中山最后演讲集高尔松225页第991册廖仲恺先生哀思录119页廖仲恺先生演讲集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浙江民国17年41页陈英士孔繁霖·青年出版社·重庆民国35年92页陈英士先生民国33年56页程璧光故事程汉文·上海民兴社民国12年53页第992、993册胡汉民先生哀思录军事新闻社·军事新闻社出版部民国25年393页胡展堂先生最近言论汇刊132页胡汉民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564页第994册陈肇英先生言论集福建省党部民国26年228页何芸樵先生讲演集第一集:铲共十讲何芸樵·长沙洞庭印务馆132页何主席入鲁随征记李仲勋·山东公报社民国35年112页第995、996册戴季陶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1929年553页戴德生的生平明灯报社编·广学会民国28年46页戴季陶讲演集新生书局民国17年174页第997、998册吴稚晖言行录时希圣·广益书局·上海民国18年537页吴稚晖书信集吴稚晖、徐逸如、许信谊·文林书局民国25年222页吴稚晖的人生观吴稚晖·中山书店民国15年148页第999册冯玉祥小传孙嘉会·北平戊辰学社·北平140页冯总司令治军记张奋启·上海三民公司民国17年35页冯焕璋先生讲演集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署民国14年99页讨伐冯逆宣传大纲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民国18年22页讨伐叛逆军阀冯玉祥宣传集民国18年114页第1000、1001、1002、1003、1004册冯玉祥抗战诗歌选民国27年75页冯玉祥日记民国史料编辑社530页冯玉祥书牍全编竞智图书馆民国11年87页冯玉祥训令汇编孟宪章·军学社·上海589页冯玉祥军事要电汇编1—4编冯玉祥·东方学社·北平392页冯玉祥先生名著集上、下袁清平、李剑萍·军事新闻社民国25年461页420 第1005、1006册蒋委员长革命史雷一鸣·革新书店民国34年120页伟大的蒋主席邓文义·国防部新闻局·上海民国35年476页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二版冯玉祥著·文化供应社1949年246页第1007册蒋委员长西安蒙难记第十一版刘百川编·汗血书店民国26年271页第1008册蒋委员长新生活运动讲演集蒋中正·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民国25年559页第1009册蒋主席的生活和生活观陶百川·中州出版社176页委员长生活漫记史诺等·王仁德民国34年71页蒋先生之人格与修养104页蒋主席家书民国35年81页第1010册讨蒋文电集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364页讨蒋言论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05页第1011册蒋夫人抗战谈乙编:宣告国内部分宋美龄·进步英华周刊社·汉口28页蒋夫人言论集国民出版社民国27年471页中英对照第1012册蒋经国先生思想与生活丁钟山、蒋国忠·文益书局·上海民国36年345页第1013、1014、1015册李宗仁将军传赵轶琳·大时代书局·上海民国27年83页第一任副总统李宗仁先生传李家骏·吼声书局·上海77页李总司令白副总司令抗日救国言论34页李宗仁将军言论集:焦土抗战李宗仁·一星书店·汉口民国27年76页白崇禧将军传张公达·长沙上海书店民国27年78页“六一”运动后白崇禧的言论南宁更声报社民国16年295页白副总司令最近演讲集白崇禧368页第1016册张主席言论集华中出版社著1938年345页第1017、1018册陈主席政治言论选辑陈诚·湖北政府秘书处·武汉民国29年158页陈总司令言论集国民革命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民国22年501页陈诚将军抗战言论陈诚·新生出版社·广州民国27年95页第1019册何总监在武汉之演说及论著汉口武汉印书馆民国18年142页何总长应钦出席历次重要军事会议训词民国29年108页如此的韩青天王履冰编1938年64页戴笠将军及其事业黄楫清、陈公恕、罗仪·扫荡丛刊社民国35年101页程潜最近言论程潜民国37年67页陈长官通知辑要民国35年45页陈长官治台言论集101页第1020、1021册邓主任论川康建设邓晋康·新闻报馆文化服务部民国30年72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一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31年493页邓主任言论集第二辑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处民国29年391页黄旭初先生之广西建设论亢真化民国27年177页。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1911—1949)院系:信工系专业:教育技术班级:607班制作人:王晓敏赵翔张巧陈文瑶3月27日“余为多妹讲国文教科书已近三十课矣……盖余之讲法,实在不好……且又有一最忌之事,则余之心燥也……余越火妹越不懂,盖启蒙宜诱而不宜逼也。

近阅《教育杂志》,益知其大不宜,而未能少改也。

后当慎之。

”(日记)时,《教育杂志》每期必看。

5月29日创办年级小报《课余》。

后改名《课余丽泽》。

6月17日停刊。

9月7日发表评论《儿童之观念》,刊《妇女时报》第三号,署名叶陶。

(收入《叶圣陶集》时改题名为《儿童观念之养成》)。

文章书述说儿童观念之养成受外界的影响甚深,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12月2日日记述其志向:“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庶不有疚于我心焉。

”1912年十八岁1月25日准备当小学老师。

“小学教师之席亦难乎得之也,苟得之,则其品亦至可高贵,固新民之基础须是赖焉;且其中乐趣亦无有穷尽。

”(日记)2月担任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言子庙小学)任二年级的年级主任,教二、三、四年级的国文,还兼教二年级的修身课和算术课,每周国文十七节,算术五节。

“我开始当教师在民国元年(1912年),担任的是初等小学二年级的级任教员,教国文和算术。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刊《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3月26日与潘森伯谈国文教学,“君办小学有年,颇多经验之语,听之足益进。

”(日记)6月1日日记谈教师的“兴趣”:“则学生与教师之精神固互相提携,互相竞争者也。

其一方面失精神,双方斯俱失之矣。

”4月由郭绍虞介绍到尚公小学任教,做高等班的级任,教国文。

1917年二十三岁1月尚公小学放寒假回到苏州,假期参加吴县教育会的演讲会,听章伯寅讲《教育上之心得》、余日章讲《教育救国》、沈信卿讲《自勤主义之教育》、贾秀英讲《训练上之注意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重为归束》、黄任之(炎培)讲《国文新教授法》,以及欧洲人麦克洛讲《体育问题》。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

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

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育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育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知识”等。

[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致。

一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任校订。

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开始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陆续问世。

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

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后组织人力迅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开始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

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作者:李景文来源:《寻根》2020年第06期民国艺术史料是指1911年到1949年间以图书、报刊、影视等载体出版发行的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等中文文献,也包含非正式出版的手稿、抄本、油印资料、海报、宣传册、节目单、书画作品、音响音像资料等,它多方位呈现了民国时期的艺术成就,也见证了历史转型时期艺术思潮的互动与流变,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艺术以及版本学价值。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特殊时期,短短的几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经历了“旧”与“新”的更迭、“中”与“西”的冲撞、社会政治与文化艺术的转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文学革命、国画改良、西乐东渐激荡着艺术家的心灵:一方面是保存国粹,一方面是主张西化,艺术家群体的情感世界在摹古与西化、保守与开放、淡泊与功利之间升腾与沉淀。

正是在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到日本,去欧洲,在世界各地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对科学救国、民主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等济世方略的思考与追求异常活跃。

随着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时代思潮的兴起,日本和西方的艺术史观和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艺术研究也逐渐具有“世界眼光”。

像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滕固、李朴园、胡蛮、郑午昌、余剑华、李叔同、沈心工、黄自、赵元任、青主、宗白华、马采、邓以蜇等一大批有志者留学海外,其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审美情趣无不受到日本、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影响,他们以异域文化为参照反思中国文化,用跨文化、跨视域的方法,改造、创新中国传统的画学、乐学和戏剧学,推动着中国艺术文化从中国民族传统向以科学精神为标准的现代转型。

启蒙与变革时代,这群归国精英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对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發达地区组建艺术社团,创办艺术期刊,建立艺术师范或专门学校,开办美术展览、音乐演唱会等。

开_教科书革命_之先河_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_马慧英

开_教科书革命_之先河_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_马慧英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开“教科书革命”之先河*———中华民国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述评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马慧英1911年10月10日,湖北爆发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以“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的誓言,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一份《清帝退位诏书》,宣告清王朝对中国长达268年统治的结束,终结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1912年1月19日,刚刚成立19天的中华民国向全国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方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令“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民宗旨”,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革新。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政局变动,新政府对教科书的要求,成为当时教育界、出版界等各界人士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以陆费逵为首的一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向新政府送交了自己的答案。

一、与“民国”同生的中华书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陆费逵等人在上海亦宣告中华书局成立。

参与创立中华书局的陈寅曾回忆说:“客岁革命起义,全国响应,阴历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光复,而苏杭粤相继下。

余于九月十六日(11月6日),与同志辈共议组织中华书局。

良以政体改变,旧日教科书胥不适用。

战争扰攘之际,未遑文事,势所必然。

若以光复而令子弟失教,殊非民国前提之福也。

协商数日,遂定议,一面编辑课本,一面经营印刷改造事宜。

其时,困苦万端,余等皆出以坚忍。

……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吾居适于是时规划粗定,余等遂确定以是时为吾局成立之期。

”①在辛亥风云激荡下,几位关心时局发展,关注祖国命运的年轻人,预见到中国政局变动已经不可逆转,中国的教育必须跟进,教科书必定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怀着对未来的期望,抱着对新商机的渴望,他们不惜艰辛,开始了新教科书的编写,并乘着中华民国成立的机遇,宣告一个新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诞生。

书局名称与国号相同,此举意义何在?陆费逵说“将来,遇民国成立纪念,即吾局成立之纪念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段,是传统中国发生现代性转型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也空前活跃,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图书文献,这批图书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然而,以往大陆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多在晚清史或革命史上用力,对于民国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也相对滞后。

近些年来,部分出版机构整理出版了一批民国图书,但对于民国文献的总量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和保护收藏的需要。

大象出版社作为一家品牌教育出版机构,一向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民国图书出版体系,先后影印出版了“民国史料丛刊”“民国史料丛刊续编”(共计2268册、4500余种)。

这批图书以保存史料、抢救文献为目的,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社近期又决定影印出版“民国教育史料丛刊”,遴选民国时期有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师范教材等图书约5000余种,成书1120册,从专业史的角度深度开发民国文
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

继晚清废除科举之后,民国建立之初,颁布新式学制,创建新式学堂,从而开启了民国数十年间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进入
一个繁荣成长的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体系,颁布《教育宪法》,确立教育的法
律地位。

短短数十年间,政府和社会均以大力推进教育为己任,即便在抗战时期也从未放松对教育的推进和保护。

归纳起来,民国年间的教育活动,一是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研究广泛开展,二是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各种教育类型、教学实验及乡村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推行,四是翻译、编译、译述乃至自编各级各类课本教材大量出版,形成了教育图书文献的出版高潮。

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类图书有13000多种,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作者多为一流的学者和教育家。

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诸如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职员薪酬、强调平民教育、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术自由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在民国年间逐步确立并迅速成长。

在诸多教育名家的主导下,民国的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评价机
制。

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民国的大学为精英人才的培养、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富有创新力的社会组织。

当然,民国时期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影响,形成公私并存、新旧交汇的复杂形态,有积极进步的因素,也有保守落后的成分。

但不可否认,民国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重要一环,其思想、制度和实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人认真地总结和汲取。

教育史料是教育文化的载体和学术研究的基础,由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顺利,民国教育遗产并未得到认真、及时的总结和清理,民国时期教育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出版也不乐观。

只是最近二三十年间,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

今天大象出版社系统影印和出版的这套“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即是对这笔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其学术价
值已远远超出其出版价值,这不仅会推进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也定会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2014年5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