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资料
丝绸之路历史资料

丝绸之路历史资料丝绸之路,一条古代贸易交流路线。
又名丝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丝绸之路历史资料之发展前身玉石之路在丝绸之路的前身有条“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梁海燕说,考古及各种证据“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3000年,是和田玉首开了我国新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珍品和田玉后来的“丝绸之路”主要交易丝绸,而“玉石之路”和田玉不断往我国中原地区传播和运输,成为贸易交换的主要珍品。
[1][2] 丝绸之路历史资料之来历介绍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
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
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丝绸之路是古代新疆丝绸之乡及中国传统贸易路线,那自汉朝以降及早在公元前2000 年开始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发挥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以贸易为主的补给和宣传渠道,它丝绸、物资的以外,更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西方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影响最大的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丝绸之路使西方和东方国家之间增加了相互贸易,促进了新兴国家的发展。
中国开放的政策和其文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丝绸之路沿线的华夏文化和技术传播使西方国家最终实现了工业和技术革命。
中国的宗教改革也借助这条贸易之路向西方传播。
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西方语言的交流和文化的共享。
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使一些中国的语言在西方国家受到重视,甚至推广,如拉丁文阿拉伯字符和佛罗伊语等。
同样,西方的语言如英语、德语也日趋普及,例如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些英语词如“tea"和“wok"都是来自中国。
丝绸之路还极大地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饮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上贸易商引进了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米饭和中国商人传播的各种调味酱泥,在西方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丝绸之路沿线贸易也促进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剑术、柔道和中国武术也被西方人接受。
最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也受到西方的重视,大量的西方的商人也经常出入中国,他们不仅喜欢中国的文化,更方便了西方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诞生,发展历史。
同时,它也让中国民众熟悉到大量西方的文化和宗教观念,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文化交流。
总之,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被公认为亚欧文化的重要途径。
它极大的推动了中西方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互鉴、友好,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催生了中西方深厚的文化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史料

海上丝绸之路史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北非的贸
易航线,始于汉朝,盛于唐宋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仍有一定的活动。
其主要特点是以航海贸易为主要形式,涉及商品品种广泛,包括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珍珠、象牙、金银等。
此外,还伴随着宗教、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的沿海城市,
最早由汉武帝派遣张骞开辟,开辟了一条从长安到西域的陆上丝绸之
路的贸易通道,同时也在东海、南海等海域上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唐宋时期,随着中国的经济繁荣与海外商业蓬勃发展,使得海上丝绸
之路逐渐成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
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于古代的文献、货币、遗
址等遗物。
例如《海外交通志》、《桂苑笔谈》等著作提供了许多航
海贸易的详细信息,古代海外商人留下的货币、瓷器等物品也成为了
研究资料。
此外,还有大量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遗址、古代码头、商
业贸易集聚地等遗迹,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通过这些甚
至还可以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航海路线、船只构造、
港口码头等问题。
总之,从资料及文物上来看,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外经济与文化
交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丝绸之路全长七千多公里,由长安向西延伸,经河西走廊,一路连通中亚地区和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等国家。
扩展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是什么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连接首都长安和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最初是用来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被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一、引言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文化交流大道,贯穿亚欧非三洲,是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承载了世界各地的货物和文化。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来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促进商品交流和贸易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贸易路线之一,自汉朝开辟以来,贸易往来不断,其交通枢纽和商业港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丝绸、茶叶、瓷器、药材、金银等商品沿着丝绸之路纷纷传入中亚、西亚、印度等地,与当地的纺织品、珠宝、香料、象牙等商品相互交换,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主、文化交流为辅的繁荣的市场。
在贸易往来中,商人和贸易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为商业的扩张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推动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为了贸易往来的需要,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当地政府不断修建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扩大了贸易的范围和效益。
在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中,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掌握了许多技术和知识,如各种车辆和马匹的运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水利工程的设计等,这些技术和知识在不断地传递和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促进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商业交流也促进了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
商人和贸易组织在交易中使用不同的货币和贸易手段,如汇票、信用证等,这些金融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和区域因为贸易往来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和经济实力。
带来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丝绸之路的贸易和商业交流不仅带来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工艺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传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也有很多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化和知识传到了中国。
古代丝绸之路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关资料收集

陆上丝绸之路:始点与终点
•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 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
•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 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其中,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 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 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 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 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丝绸之路路线图
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丝绸之路穿越国家(以现代国家为计)
• 路上丝绸之路12个国家;中国,蒙古,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 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 朗,土耳其。
• 海上丝绸之路19个国家;越南,柬埔寨,马来西 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孟加拉国,印 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也门,阿曼,沙特阿 拉伯,埃及,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利 比亚突尼斯,意大利
陆上丝绸之路:始点与终点
• 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 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 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 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 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茶叶则是最具代表性 的货物。
张骞出使西域,首开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
对外开放的 新深化
经济转型的 新引擎
互利合作的 新拓展
一带一路战略内容
一带一路跨亚欧非65个国家
• 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 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
• 西亚18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 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希 腊:塞浦路斯、埃及的西奈半岛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神奇的丝绸之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神奇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呀,是一条特别特别长的路。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国家的人们就通过这条路和其他国家的人做买卖、交流呢。
这条路可不好走啦,有高山,有沙漠,还有好多好多的困难。
但是勇敢的人们不怕,他们带着我们国家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好东西,一路走啊走。
丝绸是我们国家很有名的东西,又软又漂亮。
外国的人们可喜欢啦!还有茶叶,喝起来香香的,能让人心情好。
瓷器就更棒啦,上面画着好看的图案,又光滑又精致。
在丝绸之路上,发生了好多有趣的故事。
有个商人带着骆驼队,走了好多天,水都快喝完了。
就在他们又累又渴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小绿洲,大家高兴得又蹦又跳。
还有一次,一个中国的商人遇到了一个外国的商人,他们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比划和笑容,居然做成了一笔生意,还成了好朋友。
丝绸之路不仅让我们的东西卖到了外国,也让外国的好东西来到了我们国家。
比如说葡萄、核桃,都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小朋友们,丝绸之路是不是很神奇呀?《有趣的丝绸之路》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有趣的丝绸之路。
你们知道吗?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长长的大纽带,把我们国家和其他好多国家连在了一起。
在这条路上,人们骑着骆驼,带着满满的货物,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有时候会遇到大风沙,有时候会碰到坏天气,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
我们国家的丝绸是丝绸之路上最受欢迎的宝贝之一。
那丝绸摸起来滑滑的,像水一样。
外国的国王和王后都特别喜欢,穿上可漂亮啦。
还有我们的茶叶,外国的朋友们喝了都说好。
他们觉得茶叶的味道很特别,能让人放松心情。
在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人们互相交流。
我们学会了外国的音乐和舞蹈,外国的人们也学会了我们的汉字和文化。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个中国的小朋友跟着爸爸去丝绸之路做生意,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外国的小朋友。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好吃的,虽然语言不太通,但是笑声是一样的。
丝绸之路让世界变得更小,让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了不起的丝绸之路》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了不起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知识

丝绸之路的知识1. 介绍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文明。
它起源于中国,通过陆地和海上交通联系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贸易网络,更是文化、科技、宗教和艺术的交流平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以及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掌握了蚕桑养蚕和制作丝绸技术的国家。
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
2.2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在7至8世纪时成为了从东方到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阿拉伯商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交通运输,将中国产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运往地中海地区,同时也将西方的商品带到中国。
这种贸易使得阿拉伯帝国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2.3 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在13至14世纪时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
蒙古军队的征服扩张促进了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蒙古帝国还实行了宽松的经济政策,保护和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
3. 发展演变3.1 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两条线路组成:北线和南线。
北线经过中国、中亚、伊朗,最后抵达地中海沿岸;南线则从中国穿越印度次大陆,进入阿拉伯半岛,并最终抵达地中海沿岸。
这些陆上贸易路线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形成,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3.2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中国的广州、福建等港口出发,经过南海和印度洋,最后抵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
这条贸易路线在唐宋时期逐渐兴起,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之间的贸易交流更加便捷。
4. 影响4.1 经济影响丝绸之路成为了古代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
中国作为丝绸制造技术的发源地,通过丝绸之路将自己的商品输出到全球各地。
同时,丝绸之路也带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路线图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
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二、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
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一、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二、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来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谓称德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
不过他所指的系“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
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
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
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
公元前4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
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8年?~前87年)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凿空”丝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和田)、扜弥(今于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
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
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
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欸于塞下”。
新莽时期(公元9年~23年)丝路中断。
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湾)而返,这是汉代中国官员沿丝路西行最远者。
隋唐(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
唐中叶战乱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
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
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
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
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
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乌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
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