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港口空间研究报告港口地理学
港口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

港口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海洋与港口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港口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港口地理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我将分析归纳几个常见的港口地理知识点。
一、港口的分类港口按照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内河港、河口港和岸边港。
内河港通常位于河流深入内陆的地区,因其位置偏远,主要用来进行内河货物的装卸和流通。
河口港位于河口附近,河流水势平缓,水深适合大型航运工具进出,是从内河向海洋过渡的重要交通节点。
而岸边港则是直接坐落在海岸线上,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深水港,是国际航运的重要节点。
二、港口的选址要素港口建设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洋条件、水深情况等。
地理位置要接近陆地内部经济重心,方便与其他内陆交通方式衔接。
同时,地理位置还要便于国内外贸易,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联系。
海洋条件则包括水质、潮汐、海洋气候等,影响港口正常运营的因素。
水深情况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浅水区往往限制了大型船只的进出。
而人文要素则主要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等。
三、港口的功能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具有多重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贸易功能,港口通过进出口贸易活动,促进国内外货物的交流和流通。
此外,港口还具有工业和能源转移功能。
很多国家将其工业和能源建设集中在港口地区,利用港口的便利交通网络,实现工业的高效转移。
此外,港口还具有航运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
四、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港口地理的位置决定了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交流程度。
在安全角度上,港口要进出国际航线,需要远离地震带或活跃的地质断层。
此外,地理位置还影响着港口所处的气候条件和海洋流的分布,进而对港口的航海条件和水深情况产生影响。
五、中国的港口体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
中国的港口体系主要分为海岸线港口和大内河港口。
我国港口空间格局演化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我 国港 口空 间格 局演化 分析
在 对 中 国沿 海 港 口体 系格 局 的 研 究 中 ,曹 有 挥 等 学 者 采 用 赫 希 曼 一 芬 达 尔 指 数得 出 了总 体 上 的 集 中化 趋 势 ,并 探 讨 了港 口体 赫 系 集 中化 的 动 力 机 制 ,即 转 型 经 济 的促 进 作 用 、政 府 行 为 的 调 控 作 用 和 中 心 枢纽 港 的极 化 作 用 等 。 为 了在 定 量 上 对 环 渤 海 区 域 集 装 箱 港 口体 系空 间 结 构 的 变 动 方 向 与强 度 进 行 精 确 的 测 度 ,本 文 采 用 西方 学 者 常 用 的 基 尼 系 数
内河港 口 集装箱吞吐量的H 指数 I
0 5 3 2
nl7 7
0I8 1
n3 11
0时 ,表 明 港 口体 系 内 每 个 港 口 的吞 吐 量 均 相 等 ,此 时港 口体 系
空 间 结 构趋 于绝 对 均 衡 ( 散) 分 。 另 一 反 映 港 口体 系货 物分 布 的 指 标 是 赫 希 曼 一 芬 达 尔 指 数 , 赫 其计算公式是:
050 6
.
O1 1 .5 07 2 .2
I
1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 H 指数 I
0l5 o 0l4 ( )
Ol2 6
n H】 【 n 9 04
O1 印
n 噜1 n 7 84
n1 6 4
n 7 03 n ∞ 0
n4 l0
港口码头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港口码头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码头的规划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港口码头作为货物进出口的重要节点,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顺利运行。
因此,对港口码头规划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港口码头规划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和工程测量等手段,对港口码头规划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内容1. 港口码头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分析2. 港口码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3. 港口码头规划的需求分析4. 港口码头规划的可行性评估5. 港口码头规划的实施方案研究结果经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港口码头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潜力。
2. 港口码头的历史发展对其现状有着重要影响。
3. 港口码头规划的需求主要来自于贸易需求和物流发展。
4. 港口码头规划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是可行的。
5. 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来推动港口码头规划的实施。
结论与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 港口码头规划具有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推进。
2.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考虑。
3. 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张三,港口码头规划与管理,中国交通出版社,2018。
- [2] 李四,港口发展与可行性研究,海洋出版社,2020。
以上为《港口码头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正式报告。
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第23卷 第3期2008年3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3 N o.3M a r.,2008文章编号:1001-8166(2008)03-00 -09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王成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室,北京 110101)摘 要:基于港口地理研究的时代背景变迁,分析了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内容,重点从港口地理的基本研究范畴、港口理论、港口体系、枢纽港、港口与腹地关系、航运网络、航运企业和码头企业等角度深入解析其重点历程与主要论点,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国际学者的相关论点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研究重点和研究地区等角度,总结和评价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特征,梳理其发展规律与研究轨迹。
同时基于以上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重点、研究单位等角度,对港口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 键 词:港口地理学;研究进展;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U65;P9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港口作为大型基础设施,是区域或国家的贸易门户,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空间结构的基本支撑和重塑力量。
鉴于其空间意义,围绕港口的地理研究不断发展,并成为一门学科。
19世纪末,拉采尔和赫特纳等已意识到交通运输对地理变化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白兰士和白吕纳已关注货物和人的移动;1946年C h a m b e r li n发表了《大陆交通地理学》,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港口的地理研究始于50年代初,1952年摩根出版了《港口与港湾》,结合地理环境对港口进行论述,开创了港口地理学;70年代始,学者们采用数量方法对港口进行研究,最具特色的是推弗和戈蒂埃的《交通运输地理》。
60年代始,集装箱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全球600多个港口开展了集装箱运输,这影响了传统的港口地理研究。
港口规划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其规划与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讨港口规划的有效性,提高港口建设质量,本实验针对某沿海港口进行了规划实验,旨在验证港口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实验目的1. 探索港口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2. 分析港口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港口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3. 评估港口规划的效果,为今后港口规划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国内外港口规划的相关文献、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分析港口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技术。
2. 现场调研:对实验港口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港口现状、周边环境、航道条件等。
3. 港口规划:根据实验港口的实际情况,结合资料分析和现场调研结果,制定港口规划方案。
4. 效果评估:通过对比实验前后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港口效率、区域经济发展等指标,评估港口规划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港口规划方案:根据实验港口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航道规划、泊位规划、配套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港口规划方案。
2. 货物吞吐量:实验前,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000万吨/年,实验后达到1500万吨/年,增长50%。
3. 港口效率:实验前,港口装卸效率为每小时10个标准箱,实验后达到每小时20个标准箱,提高100%。
4. 区域经济发展:实验后,港口周边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0%,进出口贸易额增长30%,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五、实验结论1. 港口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合理的港口规划能够提高港口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2. 港口规划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港口的地理位置、航道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3. 港口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港口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污染。
港口体系发展与港口地理研究综述

出了设 想 。
关键词: 口地理; 港 中国; 口发展 港
分 港 1 系研究 经 过多 年发 展 , 究 范式 较为 多样 。若 本 处于集 中阶段 , 散化 趋势 在某 些地 区亦有 发现 。 3体 研 根 据研究 对象 划分 , 可分 为两 个 主要 研究 方 向 : 其一 , 在早 期 。 1体 系 与腹 地互 动 研 究 为 主流 , 括 陆上 腹 地 和海 港 3 包 上腹 地 : 二 , 口体 系 本身 的研 究 如 空间 结构 分析 , 其 港 包括
了港 口陆 上腹 地 的铁 路 线 运输 成 本 对 其 竞争 性 的巨 大影 大 胆 的认 为尽 管 一些 港 口区位优 势仍 旧发挥 首要作 用 . 港 响 . 奠定 了此 阶段 的研 究 基调 : 并 腹地 决 定港 1 3。Wegn E 管 理方 的进 取 心 ( ges e eso n gmet 已可 晋 ie d l Agrsi ns f v ma ae n) 感 到 当年 欧洲 和美 国学 界对 港 口地 理学 的兴趣 . 因此 对港 升 到第 二位 的影 响 因素 . 同时他 归 纳 了 以“ 边缘 港 口挑 战 ” 口、 陆上腹 地和 海上 腹地 等基 本概 念 进行 了界定 并初 步解 为 最终 阶段 的集 装 箱港 口体 系 发展 模 型 . 分 完善 了以往 部 释 了他 们 的关 系 , 奠定 了学 术 的基础 。 i (9 3 提 出 了六 研 究 只关 注陆 向腹 地 的弊 端 .其理 论在 2 Br 1 6 ) d 0世纪 7 0年 代~
地理学、港口空间研究与港口地理学

统整 体的角度 , 对现代港 口与所在 区域 的经 济 、 社会 和环境 等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机制及 内在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 应是
现代 港 口发 展 的 区 域研 究 的重 要 方 向和 内 容 。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1港 口区位 理 论 .
国内外港 口的区域研究大多仍停 留在定性 的描述与分析 的阶段 , 精确的定量化研究并 不多见 , 即使 少数运用简单数学 模 型的相关研 究也只是涉及港 口某一 方面的 内容 ,如港 口规 模 、 口运行 的经济性等某 一个层面 , 港 从整体和系统 的角度 建
2港 口演 化 规律 .
已有的港 口通用模 型仍难 以满足港 口外迁和港 区重新 发 展 的实践需求, 口体 系理 论也 未能解决 枢纽 港多元化 的发 展 港 机制 , 未能纳入港航市场的最新现象, 并 也未解决空间尺度对基 础理论的影响 ; 枢纽港 的界定未能考虑 全面 内涵, 空间识别 也
但港 口空间研究应包括港 口自身空间及其空 间效应两方面。 由 于港 口地理学从属 于经济地理学 的分支——交通运输 地理研 究 ,其理论范式 的构建始终囿于港 口自l 因此 , 近年来 , 反映当代海港现实 的
理 论 突 破 和创 新 不 多 见 。从 宏 观 上 分析 , 种 不足 主要 表 现 在 这
来讲 , 主要 围绕单 纯的运输功能展开 , 还 并未将其 内涵 和研究
理轰育 21年第9 02 期
本 刊 专 稿
( n pr 理论 , A yot ) 开创 了港~城 空间模 型研究 的先河 , 通过刻 画 港 口功能提升和形态空间拓展规律 , 揭示 了港一 城空间关 系变 昙次 的系统分析。 : 口的发展与城市 的 港
港口码头可行性研究报告

港口码头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港口是连接海上和陆上交通的重要枢纽,扮演着货物进出口、人员往来和船舶停泊的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增加,港口码头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一特定港口码头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确定其发展前景和可行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港口码头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投资风险和盈利模式进行全面分析,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港口码头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2. 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现状和发展状况;3. 港口码头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4. 港口码头的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报;5. 港口码头的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
三、研究范围本研究以特定港口码头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状况、港口管理、货运需求等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考虑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状况、政策法规的影响等因素,全面评估其发展潜力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调研、数据分析等。
通过对港口码头所在地区的经济、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估港口码头的可行性。
五、研究内容1. 港口码头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地理位置是港口码头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地理位置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港口码头的发展。
本研究将对港口码头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港口码头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基础条件。
2. 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现状和发展状况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包括码头设施、仓储设施、装卸设备、照明设施等,它们直接影响着港口码头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本研究将对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改善和扩建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提供科学的建议。
3. 港口码头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是港口码头发展的内在动力,了解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对港口码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港口空间研究与港口地理学现代海港是一个依托沿海深水航道、深水泊位和集疏运快速通道,在全球围对货物进行区域性集散整合的运输服务场所,而港口空间是指由于港口这种水陆综合运输节点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联系的各类直接或间接的业务活动和产业组织不断集聚,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港口为引力中心的特定地理区域。
鉴于其空间意义,港口及港口空间成为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与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
其中,经济地理学长期关注港口的空间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港口地理学。
港口空间是一类高度极化的开放型经济地域系统。
港口作为大型运输设施,对于周围区域的引力作用是动态变化的。
在港口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区域进行着信息、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从而通过其所联系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复杂要素对沿海区域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空间作用。
从时间上来讲,在港口形成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港口对所在区域产生的空间效应是不同的,当港口与腹地空间联系成为不同尺度沿海区域主要联系方向时,港—腹经济地域系统形成,港口对于区域的空间影响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从空间上来讲,由于沿海港口自身及其所处区域的功能、结构、类别不同,这种空间作用对区域产生的影响也就千差万别,从而产生具有区域特性的空间效应。
一、地理学对港口空间研究的重点1.港口区位论区位论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加上港口建设和港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由此产生对港口选址和临港工业布局问题的研究。
现代空间视角的港口研究始于德国学者高兹(e·a·-kautz)1934年所著的《海港区位论》,后来胡佛提出了最小运费模式,认为港口、铁路枢纽作为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
hoyle和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一书,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工业发展以及区域开发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的共同主题。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全球围正在兴起的自由港或许多国家在其主要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类似于自由港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学者对于港口空间的研究也始于对区域角度港口区位选择的关注,吾扬在《交通运输地理学》一书中从港口的分类与布局、地域类型、港口与城市及腹地的关系等角度,较早对港口地理学进行了系统阐述;航、弘毅等分别结合、等地港口建设情况,论述了从区域与城市发展的角度港口选址的经济地理学基础对选址过程进行区位分析;董洁霜、炳全以区位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尝试用区位势研究港口与区域交互作用的方式、作用量、作用的机遇或概率,分析港口区位潜在的发展条件以及增强、改善和提高港口与区域的交互作用和港口区位潜在发展条件的机制。
2.港口空间体系、布局及其运输网络港口体系一直是港口地理学研究核心。
国外学者对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模型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单纯腹地扩展、陆向腹地渗透、海向腹地吸引、重叠腹地争夺等研究的不断变化以及从港口体系的集中化研究向分散化研究、从海港体系研究到集装箱港口体系研究的转变。
taaffe提出了海港空间结构演化六阶段模型;hayuth演绎出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五阶段模型。
随着区域港口竞争愈演愈烈并逐渐演变成腹地空间袭夺,mayer率先探讨了港口间的陆向腹地竞争,开始从区域角度认识港口腹地竞争。
baird最早发现港口体系存在枢纽港和支线港的分化,20世纪末,baird通过欧洲港口,建立了枢纽港的发展模式。
在国,弘毅指出港口建设引起海港吞吐量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区域空间格局将产生新的消长过程,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王铮论述了港口枢纽——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认为这些“港口”作为葩嵌,活化空间,决定了区域的经济性质;一些交通运输地理学者将港口体系、空间布局与运输网络联系起来,探讨港口作为地理枢纽对区域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航提出了海港地域组合的概念并进行阶段划分,金凤君、王成金团队侧重于集装箱港口网络与枢纽区位分析。
他们阐明了中国集装箱的空间组织模式—轴辐侍服网络的基本特征,探讨全球港口的运输联系格局和主要空间系统,分析世界集装箱港口网络形成与国际贸易网络的耦合机理。
此外,王成金还深入分析了汉时期以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总结出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基本发展规律;增林研究团队重点关注集装箱枢纽港及其运输网络的形成演化机理、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问题。
他们提出集装箱枢纽港发展指数和集装箱中转站发展指数的概念,探讨中国集装箱港口空间布局和运输通道,分析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机理与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成长模式,并出版专著《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研究》;有挥及其研究团队侧重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格局的研究,提出了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一般演化模式,揭示推动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形成演化的在动力,对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竞争格局变动进行定量测度,提出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机制。
3.港口城市空间成长规律及港—城空间相互作用对港口部空间结构的考察使学者们对港口发展模型发生了浓厚兴趣,并由此注意到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
主要代表有:英国地理学家bird于1965年提出的港口通用模型(anyport)理论,开创了港—城空间模型研究的先河,通过刻画港口功能提升和形态空间拓展规律,揭示了港—城空间关系变化特征;hoyle提出anyport-type模型,麦吉(mcgee)总结出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刻画了海港城市空间结构特点,barke基于欧洲诸港建立了集装箱主枢纽港的生命周期五阶段模型。
近年来,notteboom提出港口发展三阶段论,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港口形态和主要功能。
在国,现代经济地理学大师吴传钧先生第一次将定量思维引入中国的港城关系研究中,建立了港城关系强度的数理模型,揭示了港与城的产业、功能变化关系及海港城市的一般成长模式。
许继琴以为例,提出港口城市成长四个阶段论;弘毅,顾朝林对海港城市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海港城市布局形态和用地方向趋向一城多镇的布局型式,具有海港建设深水化、港城布局分散化的客观发展规律;鹏军、吕斌分析了荷兰鹿特丹港的港口经济发展,探讨港口发展对城市的空间影响,揭示了港口产业时间演替过程及其推动下的港口地域空间成长规律;郭建科、增林分析了港口主导下现代物流参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的机制,突出了港口及港口物流对港口城市的地域空间效应,构建了其空间实现路径。
二、现阶段港口空间研究的不足地理学将港口空间置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体系,使港口地理学始终处在港口空间研究的核心地位,并独具特色。
但港口空间研究应包括港口自身空间及其空间效应两方面。
由于港口地理学从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其理论式的构建始终囿于港口自身运输空间的局限,不能脱离港口中心论的束缚,因此,近年来,反映当代海港现实的理论突破和创新不多见。
从宏观上分析,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港口区位理论国外港口的区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与分析的阶段,精确的定量化研究并不多见,即使少数运用简单数学模型的相关研究也只是涉及港口某一方面的容,如港口规模、港口运行的经济性等某一个层面,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建立起港口与区域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体系目前尚为空白。
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现代港口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机制及在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应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区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容。
2.港口演化规律已有的港口通用模型仍难以满足港口外迁和港区重新发展的实践需求,港口体系理论也未能解决枢纽港多元化的发展机制,并未能纳入港航市场的最新现象,也未解决空间尺度对基础理论的影响;枢纽港的界定未能考虑全面涵,空间识别也未形成理想模型;航运网络侧重定性分析,忽视了模型的剖析和空间效应;港航企业行为侧重单一港口的影响机制,忽视了全球港口体系的空间效应。
交通地理学者虽然对港口特别是沿海港口运输体系、空间作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有开创性的概念,构建了相关的数量模型,但总体来讲,还主要围绕单纯的运输功能展开,并未将其涵和研究视角扩展至经济地理学更宽视角和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
3.港口与城市及其区域的关系第一,目前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只限于港口的发展与城市的布局形态,在港口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方面研究较少。
从更大围的空间结构中去考察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揭示港口自身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腹地围扩大的相互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国学者对港口腹地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对港口的建设、规划、运输方式以及交通线路建设进行探讨,对港口所在区域政策等硬软环境两方面对腹地吸引围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此外,从港口、城市、区域三者有机结合角度出发,研究其与陆经济腹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从微观角度对区域港口的腹地围进行划分研究也较为鲜见;第三,在实证研究中,对港口腹地围大小和空间分布情况的研究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上或某一要素的实证,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判定模型对港口腹地围与空间分布作深层次解析和理论提升的研究尚属空白。
三、港口地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方向在理论研究层面,港口地理学尚需全面、系统挖掘港口空间本身所蕴含的科学问题。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港口空间与其对区域产生的空间效应两者的关系问题,港口空间部与周围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第二,港口空间作用的表现形式、形成条件、释放途径、作用效果的表达,港口自身发展与其对区域产生的空间效应是否一定呈正相关?如果不是,原因是港口自身能量没有释放出去还是区域接收有问题……这些都涉及到如何对港口空间效应进行系统识别和定量判定的问题;第三,港口地域空间作用的发挥受到港口区位、港—腹距离等具体地理环境约束,港—腹经济地域空间格局演化引起人口、物质、能量、信息等的空间再分配和传输复杂化现象,如何诠释两者之间的时空耦合关联?在实践应用方面,港口地理学还需进一步强化现代港口发展演化与国家现代化空间进程的关系研究:①从现代港口多功能发展和新时期“流空间”地理特征的角度,将港口运输与港口产业的综合影响结合起来,更加关注港口区位、功能与工业布局、城市发展、区域开发之间的关系问题,将港口空间对于区域交通运输和物流系统、产业空间集聚及区域空间格局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从深层次揭示港口对腹地的多层次空间影响及响应;②针对我国目前港口发展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
诸如港口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严重;部分地区港口建设过度超前,港口空间扩无序;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低,码头利用效率低;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低;港口功能单一,产业层次低,缺乏足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海岸带生态系统处于崩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