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类经附翼(医易)

类经附翼医易1.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每窃疑焉。
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2. 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顺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动。
」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遯乎易矣。
3. 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
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
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

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嘿呀!以下就是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啦!1.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哇塞!这句话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呀!告诉咱们真正厉害的医生不在于能治好普通的病,而是能搞定那些疑难杂症呢。
病人呢,也不在于能随便谈论医生,而是要能找到真正厉害的医生呀!2.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哎呀呀!这可真是精妙的论断呢!让我们明白补阳的时候要考虑阴,补阴的时候也要顾及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呀!3. “药贵合宜,法当应变。
”哇!这提醒我们用药要合适,治病的方法也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呀!4.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哎呀!强调了阳气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于天地一样关键呀!5.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哟呵!这让我们对人体的阴阳有了新的认识,不能简单认为阳是充足的,而阴常常是不够的呢!6.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嘿!治病就得专注和精准,不能马虎大意呀!7.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哇哦!说明懂《易经》对于成为高明的医生是很重要的呢!8. “病之新久,邪正缓急,莫不有因。
”哎呀呀!告诉我们生病时间长短、邪气正气的情况、病情的缓急,都是有原因的哟!9.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嗯呐!先搞清楚病症,然后才能谈用药,这顺序可不能乱呀!10.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哇塞!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呀!不能看到痰就只治痰,看到血就只治血,得多考虑深层次的原因呢!哎呀呀,张景岳的这些话真的是太经典啦,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学习呢!。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
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1、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2、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4、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5、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6、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10、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11、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1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13、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1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15、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16、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知足自慎。
17、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1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19、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20、知治身能治国也。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21、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22、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23、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24、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2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6、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2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28、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29、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医道古训名言警句

医道古训名言警句1. “医者父母心”,这句话真的太对啦!就像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样,医生对待病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爱心和耐心。
你想想,当我们生病难受的时候,多希望医生能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呀。
我有个朋友,他上次生病住院,遇到一位特别好的医生,每次查房都耐心地询问他的感受,给他鼓励,让他感觉特别温暖,就像在家里一样安心。
这就是“医者父母心”的体现呀!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的生命那可是无比重要的,比千金还贵重呢!医生的责任重大啊,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病人的生死。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急诊病人情况危急,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讨论治疗方案,没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生命的宝贵,不敢有一点马虎。
最后成功地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这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啊!3.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
医道就是要以救济世人作为优良的品德,以治好疾病作为善举。
就好比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人们于病痛之中。
我认识一位老中医,他一生都在为乡亲们治病,不管多远的路,只要有人求诊,他都毫不犹豫地前往。
他用自己的医术帮助了无数人,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就是在践行着医道的真谛啊!4.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医生要广泛地探究医学的根源,而且要勤奋不倦怠。
这就像我们追求梦想一样,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
我有个同学是学医的,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医学资料,还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实习的时候更是积极主动,从不喊累。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他这种对医学的执着追求,不就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吗?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不懂《易经》,就不足以谈论高明的医生。
这里的“易”可以理解为一种广泛的知识和智慧。
就像一个大厨,不仅要精通厨艺,还要了解各种食材的特性和搭配。
有个中医大师,他不仅医术高超,还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病人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然后开出最适合病人的药方。
不生病的智慧(第一二章)付答案

《不生病的智慧一二章》考前模拟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1、唐代药王 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 。
A .张景岳 B. 孙思邈 C. 华佗 D. 李时珍2、您不需要懂《易经》,主需要了解它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归纳成八种类型的原因就行了,您只要记住《易经》中的( )这一养生祛病法则。
A .大道至简 B. 象数模式 C. 同气相求 D. 天人合一3、可以依照《易经》把人的先天体质分成( )个基本类型。
A .八 B. 六 C. 五 D. 四4、被归类为乾卦体质的人,易患( )疾病。
A .肺部 B. 胃部 C.心脏 D. 头部5、按照《易经》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八个不同类型的理论,人体的不同部位也可以用八个类型来表示,其中坎卦对应人体的( )A .脑 B. 脾 C. 肾 D. 胆6、蚕豆里有一种被称为( )的物质,它能给人的大脑增加能量,让人神清气爽,快乐油然而来。
A .突而不凡 B. 脑白金 C.氨基酸 D. 转基因酶 7、人体的肺部属于( )类卦象。
A 、离卦B 、离卦C 、艮卦D 、兑卦 8、每天按摩( ),自有真气奔腾来。
A 、百会穴B 、人中穴C 、地仓穴D 、发际穴二、多项选择题1、《易经》是研究( )的通用数学模型。
A .天地 B.自然 C.人事 D.万物 2、吃桂圆能够( )A .头晕 B. 头胀 C. 头痛 D. 咳嗽3、一位母亲用猪肚汤来给发育迟缓的孩子来日常调养,治疗病理是人体的胃部属艮卦,猪肚也属艮卦,( )使孩子的胃从根本上得到补养。
A .同气相求 B. 同声相应 C. 以形补形 D. 以土培土 4、按易经和中医的( AC )道理 核桃对人的脑部特别补, A .同气相求 B. 同声相应 C. 以形补形 D. 以土培土 5、保养脑部的食物有ABCA 、桂圆B 、灵芝C 、核桃D 、黄豆三、判断题1、出生日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的特定体质,而这种先天体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那些易患疾病的种类( )。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最珍视的宝贝一样,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是最宝贵的吗?比如说,当有人遇到生命危险,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呀!
2.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这就好比车子要时常开动才不会生锈,人也需要经常活动活动呀!你看那些爱运动的人,总是精神饱满,身体倍儿棒呢!
3.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这就像提前给身体打了预防针,难道不是很重要吗?就像平时注意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呀!
4.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这不就像我们做事要勇敢但又要细心,聪明但又要守规矩嘛!比如在面对困难时,要大胆去尝试解决,但又要谨慎思考每一步哦!
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就好像不懂乐谱就不能说自己是音乐家一样呀!医生要是不懂《易经》,那怎么能成为厉害的太医呢?
6.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医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呀!比如在手术时,医生就得全神贯注,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呢!
7.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这就如同侦探查案一样,要非常仔细认真,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过呀!医生诊断病情不也是这样吗?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想想看,如果没有好医生,那得有多少人会遭受不幸啊,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就像在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好的医疗资源,真的会让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呢!。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药王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
张景岳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张景岳类经图翼 - 医易义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
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提供了诸多理论基础。
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发展,又进一步发展了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疾病。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黄帝内经素问古本+重广补注版-天元纪大论《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于道。
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武国忠
首先,我对熊春锦先生这个《道医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对熊春锦先生几十年来不断的积累,把《道医学》整理出来,并且提出新的学论。
刚才前面呢,专家、学者、前辈都大体的谈了一下,在此对这本书都表示祝贺。
下面,从我个人来讲,我想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道医学》的认识。
我是师带徒带出来的,我没有更多的学历,我除了跟着胡海牙教授学习传统的仙学、养生、治疗之外,另外还师承周潜川先生的弟子廖厚泽廖老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按照当年周潜川周先生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医、道是不分的,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分的呢?他认为东汉以后有个大医家陶弘景,从他以后,医、道才正式开始分开的。
我们看一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伤寒论》有几个方子,一个是青龙汤(大清龙汤、小青龙汤)、一个是白虎汤、还有一个是玄武汤,我们在现行的本子里面,只能看到这三个方子。
在这前一段时间,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古籍,他发现了一个本子,就是这个《脏腑五行诀》,这个本子是在敦煌出土以后发现的,里面全面的记载了道家的六个神授方。
它叫四相: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
张仲景在创立这个伤寒体系的时候,是不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来传承医家?据周潜川先生考证:丹道医学是有及其独立的体系的。
周先生考证的结果是:我们近代有两个大的丹道医学体系,一个是峨眉丹道医药体系;一个是青城山的丹道学派。
这两方面呢我跟他们都有过不同的接触,尤其是受到周潜川周先生的峨眉丹道养生学派的影响。
这个学派认为学医之人首先要修道、修身,通过自身的证悟,不是单纯的从《道德经》下手,也不是从《黄帝内经》下手,他恰恰要求我们哪儿下手呢?有一部道家的经典叫《黄庭经》,它从《黄庭经》的内景、中景、外景,从这三部经上去下手,我们看一下《黄庭经》,里面记载了我们人——神的这部分名字。
肝脏他有他的名字,他是在一个气化了的理论体系下,演变出来的。
那么他的这个体系也是很庞大,既有《内经》的传承,也有《黄庭经》的传承,跟后世的所谓的医家是有很大的区别。
我在学医当中也在搞临床,我们学现代中医学的时候,治疗有个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泻;另外还有八个字,总纲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那么咱们丹道医家呢?它是从气化论入手,跟我们现在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他有精气论、忧郁论,忧郁论就是这个病介于有病和无病之间,相当于我们的所谓的亚健康。
它的诊断学里面也有很独到的一些方法,现代大家看到的是一些寸、关、尺,三部脉,而且是一个手一个手的去诊断。
这个实际上与古法是不相合的,我在跟老师学诊脉的时候是双手把脉,同时分出太任脉来,它的气血的张弛。
它本身还有一套自己的诊脉的体系,“二十部脉分经候诊法”,这个呢现在《黄帝内经》里面我们还能找出来蛛丝马迹,不完整。
不如周先生整理出来的这个清晰,像望诊,包括叫望神气术,两个人一对面,就可以把握瞬间,做到胸中有数,古人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我们现代医学,大部分把望诊这一块呢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就是看看舌苔,舌诊就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人在凭经验。
前两天,台湾一个“人类致富”出版社董事长来北京,两个人一见面,我说:“你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他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说我上星期刚刚做完检查”。
我说,我告诉你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它是有依据的,因为你的面上有一个特殊标志。
他说:“为什么不说我的肝上”?其实《黄帝内经》里边面诊、望诊,讲的很清楚。
比如说,走在大街上看个女孩子下巴颏长了很多的包,这十有九个女孩子是痛经,按照道家的八卦分区,正好在我们下巴颏这个部位,她就是主水属坎位,这里出了包了,肯定有炎症,不管你是受寒了还是受热了,你是有郁积了。
所以说在道家医学理论上,我们要从《黄帝内经》去下手,包括《易经》,古人说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有的教授给他这个翻译成现代的语言说:“不知易进不了太医院”。
为什么要知道易?古人意思就说:“你不知易做不了一个高明的大夫”。
现在呢,把不知易,就单纯的理解为不知道易经。
那么我们像老师传授我们的时候,我也问他这些个问题,他说:什么叫易?易就是阴阳之道。
我们谈《道医学》谈的本质是什么?那古人说的很清楚:“一阴一阳谓之道”。
那么单纯的有阴阳,它就是道了吗?还不行,前边还加了一个之,我们说这个之,不能省啊。
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所以说我认为这个《道医学》的提出,对今天非常有它的很实际的临床意义。
我也比较同意刚才彭教授讲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叫《道医学》基础还是比较完整一些,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充实,包括刚才姜博士也讲了,它的体系来源考据再严谨一些会更好的。
包括像丹道医学里面,有很多的精、气、神三宝论,它的魂魄论,就是说你承认不承认它存在,他都是存在的。
我们说一看这个人他就不行了,魂飞魄散了,怎么魂就飞了,怎么魄就散了?在人身上,他有没有特定的指标?我们看人在什么情况下是危症?这个人大小便一失禁,基本上这个气下来了,活不了了。
我们说大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什么呢?是一个魄散;魂飞:他已经昏迷了。
人昏迷以后,魂飞、魄散,这个人走向死亡。
我认为咱们中医学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按照当年毛主席对咱们传统文化一个“八字方针”,第一个是“挖掘”,第二个是“继承”,第三个是“整理”,第四个是“提高”。
那么我也希望将来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关于道医、丹道医学方面的著作跟着不断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