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8
预防及处理
• 二氧化碳麻醉 1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低流量、低浓度
持续给氧。 2 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 3 动态监测用氧效果 4 一旦发生,应调低氧流量至1-2K/min,应用呼吸兴
奋剂,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9
预防及处理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 对新生儿,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 2 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定期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6
预防及处理
• 鼻衄 1 规范鼻导管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吸氧管 3 加强气道湿化 4 如出现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及处理
• 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选择合适的吸氧材料 2 发生过敏时,去除过敏源,给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3
预防及处理
• 气道粘膜干燥 1 保证气道湿化 2 调节适当氧流量 3 加强气道湿化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4
预防及处理
• 氧中毒 1 严格掌握吸氧指正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3 做好健康宣教 4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5
预防及处理
• 感染 1 定期更换消毒氧气湿化装置 2 保持口腔清洁 3 如有感染症,给予抗生素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海印泌尿外科9F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1
常见并发症
• 无效吸氧 • 气道粘膜干燥 • 氧中毒 • 感染 • 鼻衄 • 过敏反应 • 二氧化碳麻醉 •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氧气吸入并发症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氧气吸入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缓解和纠正缺氧症状。
然而,氧气吸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无效吸氧、氧中毒、气管黏膜干燥和肺损伤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无效吸氧(1)原因: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呼吸道不通畅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检查供氧装置、管道连接,确保其完好无损;②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④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调整吸氧流量,直至症状缓解。
2. 氧中毒(1)原因:长时间给予高浓度给氧,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2)处理措施:①立即降低吸氧浓度,将氧气浓度调整为安全范围;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治疗;③必要时,可给予支气管解痉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④如病情严重,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
3. 气管黏膜干燥和肺损伤(1)原因:氧气浓度过高或吸氧时间过长。
(2)处理措施:①降低吸氧浓度,缩短吸氧时间;②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③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其他并发症(1)原因:吸氧终端装置污染、患者自身疾病等。
(2)处理措施:①定期清洁吸氧终端装置,防止污染;②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出血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③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应急预案实施1. 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对氧气吸入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2. 设立氧气吸入并发症应急预案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执行和监督;3. 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4.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不断优化应急预案。
四、总结氧气吸入并发症的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以确保患者安全。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气道黏膜干燥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干燥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一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一长期吸氧者床旁使用加湿器T安抚患者及家属。
(二)无效吸氧
处理流程:出现无效吸氧T立即查找原因T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三)氧中毒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氧中毒症状T立即降低吸氧流量T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四)二氧化碳潴留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一立即调整氧流量为1~21./min—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一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一做好床旁交接班。
(五)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症状T遵医嘱处理T安抚家属。
(六)肺组织损伤
处理流程:出现肺组织损伤表现→及时将氧流量降低一报告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T做好床旁交接班一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5
一.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 1.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2.胸闷、呼吸急促、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唇及指(趾) 甲床发绀、鼻翼扇动等。 3.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1
【预防措施】
1.检查供氧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管放入冷开水中,了解气泡溢 出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避免脱落、移位。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 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 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内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畅通。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血氧 饱和度。
8
【处理措施】
1.调整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经上述处理无效者,报告医师,建立人工气道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 弱,口唇发绀,脉搏细速,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易过深,成人使用单鼻孔吸 氧时,鼻导管插入深度以25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须准 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 避免导管进入食道,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 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行肠胃减压、肛管排气。
6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 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搞流量吸氧。 3.吸氧过程中,经常行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处理措施】 1.立即降低吸氧流量。 2.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处理一、无效吸氧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
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幔、呼吸是否平稳、发组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黏膜干燥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 / min。
重度缺氧4〜6L / min,小儿1〜2L / min。
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预防与处理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吸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吸氧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中毒】
预防: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加强巡视,告诉病人及家属在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
及氧浓度。
4、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
处理:
1、对于长期高浓度吸氧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应警惕氧中毒可能。
2、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做好血气分析.
3、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1、做好氧气湿化,保持湿化水在规定的范围,按要求每天更换吸氧
装置。
2、每天二次做好鼻导管护理。
3、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氧流量
后,再与病人连接。
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防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处理:
1、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
2、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
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气道湿润。
4、遵医嘱给予化痰药治疗。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中毒
预防:
1、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
2、有效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时间。
处理:
1、选择机械通气。
2、密切观察出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吸气时加重,咳嗽、呼吸困难等。
3、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血气分析。
(二)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
1、湿化瓶装置,以湿化氧气。
2、用氧者,应每日更换导管1-2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适当补充水分。
处理:
补充体内水分,必要时可以选择雾化吸入的方式促进气道湿化,比如使用生理盐水。
(三)呼吸抑制
预防:
低流量、低浓度控制性给氧。
处理:
1、机械通气
2、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
(四)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
1、预防呼吸道阻塞。
2、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排出。
处理:
1、抗感染治疗。
2、加强痰液的引流。
3、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
(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
1、氧浓度低于40%以下,并控制呼吸。
2、控制吸氧时间。
处理:
冷凝治疗和激光治疗。
XX医院: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2021.03修订)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气道黏膜干燥(一)预防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2、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3、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4、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二)处理1、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加温和加热。
二、氧中毒(一)预防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节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二)处理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三、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一)预防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
(二)处理1、对于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2、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四、鼻衄(一)预防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油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二)处理如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如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局部压迫止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插管不宜过深,成人在使用单鼻孔吸氧时鼻 导管插入的深度以2cm为宜;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必须准确测量长度,注 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避免导管进入食道, 插入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 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三、氧中毒
原因 氧治疗中发生氧中毒临床上极为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 内是不会发生氧中毒的,但患者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 对氧过敏或耐受力下降时可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氧浓度高于60%,高浓度氧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过 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能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 从而使细胞死亡。这种损伤最常作用于肺血管细胞,早期毛细血管内膜受损, 血浆渗入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 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患者即可有胸 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纯氧24小 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出现 视力或精神障碍。
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适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 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告诫患者吸氧过程中勿擅自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氧 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二、气道黏膜干燥
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患者发热、呼吸急速 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部分患 者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预防及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患者,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 口呼吸习惯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 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 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 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 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无效吸氧 气道黏膜干燥 氧中毒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腹胀 肺组织损伤 吸收性肺不张 呼吸抑制
一、无效吸氧
原因 1.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 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临床表现
原因 病人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
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液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 起肺不张。 临床表现
四、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概念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
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生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 重受损甚至失明。 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会引起此并发症。 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 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预防及处理 1.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已发 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六、肺组织损伤
原因 为患者进行氧疗时,在没有调节氧流量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
吸氧,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预防及处理 1.在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 2.原面罩吸氧患者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将氧流量降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 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搧动等。呼 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预防及处理 I.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吸 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 尤其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分泌物多的患者宜取平卧位,头偏向 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患者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 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并定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 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 给。
五、腹胀
原因 1.多见于新生儿,鼻导管插入过深,因新生儿上呼吸道相对较短,易误入食 道。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 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 压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患者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 减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