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绝技之三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

中医望诊——望舌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与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称舌体,就是舌的肌肉与脉络等组织。
舌苔就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1、望舌质(体)(1)望舌色①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称为淡白舌。
主虚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阳虚血少,气血不荣,故舌色淡白,常见于阳虚、血虚的病症。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红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称为红舌。
主热证。
热盛则气血壅盛,反映于舌质,故呈现红色。
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
③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
猪内热深重。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
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④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津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证;淡紫色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证。
(2)望舌形:主要就是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
①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
有嫩胖与肿胀之分。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虚阳虚,津液不化,氺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就是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
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②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就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
瘦薄而色淡者多就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就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③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
多因津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胜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就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若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舌诊——望舌神

舌诊——望舌神
舌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色泽、舌体的荣枯和灵动等方面。
舌之颜色反映气血的盛衰,舌体润泽与否可反映津液的盈亏,而舌体运动可反映脏腑的虚实。
荣者,就是润泽的意思,提示有生气、有光彩。
其中以舌色是否“红活润泽”作为辨别要点。
大凡红润鲜明,运动灵敏,津液充足,生机勃勃的,都是有神的表现。
其病易愈,虽病亦属善候。
像上图,这个小孩子的舌象,虽然舌不是完全正常的舌,但这种舌淡红、润泽有度、比较灵活,有生气,有光彩,津液充足,这就是荣舌。
即便生病,也不会是什么大病,生病了也容易好,因为这样的舌提示脏腑、气血、精神皆足,即便生病,预后也较好。
枯者,就是枯晦的意思,提示无生气、无光彩。
大凡晦暗无光,运动失灵,津液枯竭,死气沉沉的。
都是无神的表现。
其病难愈,是属恶候。
像上图,这个成人的舌象,舌象晦暗枯涩,活动不灵,缺乏生机之感,有点死气沉沉,这是无神的表现。
说明患者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已微,预后较差。
临床上凡是舌色红活明润的,无论出现何种苔色,多属病情轻浅的表现,其预后良好;若其舌毫无血色枯晦黯淡的,不拘有苔或无苔,全无神气者,其病多属危重,预后凶险。
舌神之有无,充分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超脱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凶吉情况。
另外,有无胃气也是判断舌有神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胃气者,则舌柔和灵活;无胃气者,则舌干硬死板。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三章望舌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三章望舌舌诊原理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舌象可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亦是全身营养和代谢功能的反映。
舌可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其他脏腑组织,通过经络也直接、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此,脏腑的病变必然通过经络气血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另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舌诊的方法舌诊的体位和伸舌姿势1.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张卷曲,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舌色改变,或舌苔紧凑变样,或干湿度发生变化。
2.诊舌的方法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再根据舌质、舌苔的基本特征,分项察看。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察舌苔,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
在望舌过程中,既要迅速敏捷,又要全面准确,尽量减少患者伸舌的时间,以免口舌疲劳。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望舌。
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察看舌下静脉。
3.刮舌与揩舌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若刮之不去或刮而留有污质,多为里有实邪;刮之即去,舌体明净光滑者,多为虚证。
揩舌可用消毒纱布卷在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望舌的内容

望舌的内容(二)望舌的内容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
望舌质又分为望神、色、形、态四方面。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
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1.望舌质(1)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
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
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2)舌色:色,即舌质的颜色。
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
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
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
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③红舌: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
因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
可见于实证,或虚热证。
④绛舌: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
称为绛舌。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
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⑤紫舌: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瘀滞所致。
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热之分。
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
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⑥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1. 引言中医望舌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总结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舌象及其对应的疾病,以及如何正确观察舌象进行诊断。
2. 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舌头反映全身的情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舌苔代表着腠理情况,舌质反映了气血的营养情况。
3. 舌象及其对应疾病3.1 舌苔•舌苔正常:淡白薄薄的苔层,表示气血充足,体质较好。
•白苔:舌面覆盖白色苔层,一般表示寒湿内停。
•黄苔:舌面覆盖黄色苔层,一般表示湿热内蕴。
•灰苔:舌面覆盖灰色苔层,一般表示气虚或中气不足。
•黑苔:舌面覆盖黑色苔层,一般表示寒热夹杂。
3.2 舌质•淡红质:舌质呈淡红色,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
•暗红质:舌质呈暗红色,一般表示阴虚火旺。
•紫暗质:舌质呈紫色或暗红紫色,一般表示气血淤滞。
4. 如何正确观察舌象为了正确观察舌象,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自然状态:患者应在自然状态下,不要摄入任何食物或液体。
•充足光线:观察舌象时需要充足的光线,以便看清舌头的细节。
•平视观察:观察时应将舌头伸出口腔,平视观察,不要翻动舌头。
•整体观察:观察舌体的整体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侧面观察:侧面观察舌体的厚度、湿润程度等特征。
5. 结论中医望舌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特征,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舌象时应注意患者的自然状态、光线充足、平视观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1.王艳红, 宋平. 中医舌诊疾病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 27(03):38-40.2.吕运帆. 中医临床舌诊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9(05):605-609.。
舌头透露健康情况 中医如何望舌诊病

舌头透露健康情况中医如何望舌诊病中医常讲望闻问切,我们看医生时,医生也常让我们伸舌头,以观察我们的舌苔情况。
通过舌头和舌苔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内脏以及躯体疾病。
究竟中医们在看舌苔的时候是在看什么,我们也来跟着了解一番吧。
舌苔是中医术语,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
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看舌头辨出身体疾病看舌头要分几个部分:第一,看舌质,是红的,还是紫的;是淡的,还是暗的?第二,看舌苔,是黄苔,还是白腻苔?第三,看舌体,有没有裂纹、有没有齿痕?是胖舌,还是瘦舌?舌头是不是僵硬,有没有歪斜等。
最后,看舌的脉络。
1.舌两侧红,肝火旺如果不仅口干,口还发苦,眼睛发红等,则都属于肝火旺的表现。
有肝火时,舌质会发红,但两侧红更明显。
临床上,吃龙胆泻肝丸就可以清肝火。
此外也可以喝药茶,比如用苦丁茶加上菊花、蔓荆子沏水。
如果伴随脸发红,血压升高,可以用夏枯草、钩藤来泡水,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2.舌尖红,有心火一般来说,比正常颜色要深的红舌是比较多见的病体症状,它预示着体内有热证。
心火的表现主要是舌尖红,另外还有口干、烦躁、口舌生疮、睡眠不好、小便发黄、大便偏干等症状。
如果心火旺盛,但症状较轻的,在临床上常用导赤散;如果症状严重,可以用泻心汤,里面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这些中药都有泻火作用。
3.舌红咳嗽,有肺火发红部位在舌头的前半部,且伴随咳嗽、鼻干、口干、咽干等,一般属于肺火。
清肺火主要使用泻白散。
此外,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很多肺热病人大便都不通畅。
因此,治疗时既要清肺热,还要通腹气,可以用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大白萝卜50克切成块,做成汤,就是一道很好的清热佳肴。
望舌

望舌識病的奧秘★ 至善中醫診所院長宋文靖醫師★『望而知之謂之神』,是指能從望診中得知疾病的來龍去脈,知病發生的原因及病癒後的良好與否,是四診中最高的精?。
望診的種類包含多種,就所知的有面診、舌診、掌診、指甲診、耳診、形態診、脊椎結構診、眼診〈虹膜學〉…等,每一種望診都各有其特色,但在諸望診中,能把最近身體機能掌握其即刻變化的還是以望舌診的資訊為最多,故舌診在望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倘若舌診能巧妙應用,再配合其它四診,則判斷病症的的病裡機轉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次將更為準確,當然,所下的處裡方針將更為明快。
舌診是我中華傳統醫學的一塊瑰寶,是經過我們祖先數千年的不斷研究發展而流傳下來的,早在兩千四百多年以前,神醫扁鵲就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舌診記錄,扁鵲之後,許多偉大的醫家更承襲?這個基礎而發揚光大,如清代杜清璧所著的《敖氏傷寒金鏡錄》,近代曹炳章著的《彩色辨舌指南》等,更豐富了舌診的內容。
我們處在科技時代的後代子孫,不能老是躺在老祖先的遺產上享受前人的果實,更要奮力開拓,添磚加瓦,讓這一塊瑰寶發光發熱,成為一顆燦爛的明珠,去照耀全世界。
望舌人人會望,但真識者不多,我們大都知道舌是一個全息元,是人體內臟的一面反光鏡,知道人體的五臟六腑通過經脈的循行,直接或間接地與舌發生聯繫,通過舌象能較客觀的反映人體內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要具體的望舌知病的所在則非下一番功夫不可,中華一絕來一鳴醫師說過;「望舌就像燒菜一樣,基本上很多人都會燒,只是燒得好的人不多,一級廚師少,特級廚師更少。
」,我們不能看到舌頭祇會說;舌苔厚是胃口不開,舌質紅是內火重,是陰虛,舌苔黃是濕熱、是有風氣…,如果只會這樣就未免太過粗淺,觀察舌象一定要做到細微的部份,要見微知著,不要放過任何細節,要做到不用病家開口,便知病之八九的境地,去做個特級廚師,這樣望舌識病才能精進,才有意義。
要做好舌診的工作,要具備什麼條件?首先需對舌的解剖、構成和舌象有具體的瞭解,這樣才能掌握望舌的精?;〈一〉、舌的構成;舌是由橫紋肌組成。
中医舌诊图解:望舌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望

中医舌诊图解:望舌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望
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中医望舌,主要是观察舌体、舌苔、舌下络脉三个方面。
望舌的顺序
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质,再看舌苔,最后看舌下络脉。
若舌苔满布,舌质不显露时,可以先看舌苔,后看舌下。
观察舌面部位的顺序,大多从舌尖、舌边、舌中到舌根,顺序观察。
望舌下络脉方法
被观察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使舌下充分暴露。
一般依次观察舌脉的颜色,长短、粗细形态。
刮舌验苔的方法
刮舌(也叫揩舌)验苔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较厚的舌苔,用于鉴别舌苔的有根无根以及是否染苔。
用压舌板边缘轻刮舌面,或用蘸生理盐水的纱布轻揩舌面,若舌上苔质刮之不脱,揩之不去,则为“有根苔”,多是里有实邪,正气未虚;刮之即去,根底舌质光剥,则为“无根苔”,多属正气已虚,或气阴两伤。
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饮食药物与染苔假苔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祖传绝技之三望舌
舌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心主舌,心气直通于舌,故与心的关系更为密切。
但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则可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也无一不成其形,着其色于舌。
气血盛衰的变化都能反映于舌。
舌根以候肾,舌尖候心和肺,舌中候脾胃,肝胆之脉布胁肋,故舌之两旁候肝和胆。
临床应结合舌质,舌苔的变化以及全身症状相参判断而机械看待。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象变化较客观地反映病情,故对临床辩病、辩证、立法处方用药判断疾病转归,病情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判断正气虚衰:如舌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
舌苔薄白而润是胃气充盛,舌光无苔是胃之气阴衰败。
(2)辩病浅深:如外感病中,苔薄白是初病起,病情轻浅;苔黄厚主病较重,病邪入里,舌质红是气分有热;舌质降则候热入营血。
(3)区别病邪性质:白苔多主寒,黄苔常主热,腐腻苔多属痰
浊、食积、青紫苔是瘀之征。
(4)推断病势进退:舌质由淡变红、变降、变青紫;舌苔由白变黄、变灰、变黑皆提病变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单纯变复杂,病势进展。
反之,病势渐减,疾病向愈。
(5)估计病情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无异,是正气尚充,胃气未败,预后多吉;若舌质枯晦、舌苔骤刮、舌态异常,多主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痛情多凶。
二、正常舌苔舌体在脏腑协调,气血调和时,在心神调配下,表现为柔软灵动,不大不小,润而光泽。
现把病理舌形概述如下。
(1)苍老舌:舌质形色坚敛,纹理粗糙而不柔软者为苍老舌,乃由湿热之邪亢盛,充斥体内,主实症,热症。
(2)胖嫩舌:舌质嫩而兼虚胖,是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饮痰浊阻滞舌络所致。
胖嫩舌主病,因其色有不同,而主病的虚、实、寒、热有分别。
若淡红而嫩多属虚症;淡白而嫩多属寒虚;舌淡而胖嫩主脾肾阳虚;舌深红而肿胀为心脾实热;若舌青紫而肿胀是酒毒攻
心之象。
(3)瘦瘪舌:阴血大伤,脾虚精亏,舌失濡养,舌肌萎缩而舌体瘦瘪,故系阴血亏虚之症。
如舌浅淡而瘦瘪者为心脾两虚之症。
若舌色红绛而瘦瘪者多因热甚伤阴或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而沟中并无舌苔覆盖着,称为裂纹舌。
这是由于津血亏虚,或阴精耗损,舌体失养,舌面萎缩而致,故多主精亏虚。
舌色浅淡而裂者是血虚。
色红绛而又有裂纹之
舌,则由热盛伤津,阴精耗损所致。
但有百分之五的人是先天性裂纹,裂纹上有舌苔覆盖着,也没有不适症状。
(5)芒刺舌:舌体上有起如刺,摸之棘手之红色或黄色突起者,称芒刺舌。
多见于舌之尖边部分,也可全舌皆有。
芒刺舌主热盛,舌尖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芒刺主肠胃热极。
(6)齿痕舌:舌边缘有齿痕,乃因脾阳虚衰,水湿内停,湿阻于舌,舌体肿大,受齿缘挤之而成。
但有少数人是先天性齿痕舌。
(7)痿软舌:舌肌萎缩、舌体软弱、伸缩无力、因气虚极、阴液亏耗、舌肌筋脉失养而废驰。
若舌红降而暴萎者,乃热邪之极,阴液亏损。
舌淡白而渐萎者,系久病亏损,气血极虚。
舌红干而渐萎者,
为肝肾阴亏损,筋脉失养。
(8)吐异舌:舌伸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
舌在口中动如蛇舐,上下左右掉动不宁或微露出口立即内收者为弄舌。
两者皆由心脾之热灼伤津液,肝筋失养,引动内风,至筋脉摇动而不能自主,多属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多为小儿智能发育不良之动风先兆。
(9)强硬舌:舌不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言语蹇塞不清,此为外感邪热亢盛灼伤阴液,扰及神明,这是局部病变,而关系到内
脏病变,如中风。
(10)缩短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常与舌萎软并见,多因寒邪侵袭,凝于筋脉,或因痰湿内阻,梗塞舌根,或因热盛伤筋,
筋脉挛急而致舌短缩。
三、望舌苔
是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垢。
此苔由胃中生气所致,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
病理舌苔,也与胃气之上升有关,往往由诸病邪气上泛而成,由于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形式各种不同的舌苔。
望舌苔可以以推测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盛衰,可以诊五脏的寒热虚实。
故望苔要望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和有根
无根等变化。
(1)厚薄苔:凡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之苔叫薄苔,而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称厚苔。
薄苔是由胃上熏,胃津上潮聚之于舌而成;厚苔是胃气上升,兼挟食浊,痰湿病邪,滞积于舌所致。
舌苔薄面均匀,或舌中根部微厚是正常舌苔。
舌苔由薄增厚为邪盛病进,或伏邪显露。
舌苔由厚变薄,提示正胜病退,或内邪消散外达。
(2)润燥苔:一般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度,谓之润苔;苔面干燥少津望之枯涸,称燥苔。
舌苔润,干但苔面起裂的均为裂苔。
舌红而苔润,主热入血室。
舌淡而润滑,水湿内停。
舌红苔燥,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苔燥,多因湿遏阳气。
湿症舌润,热症血燥,此为常理。
(3)腐苔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中舌边皆厚,刮之易去者是腐苔。
其状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透过疏松之苔可见到舌质。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者是腻苔。
腐苔主食积肠胃,或痰内蕴。
腻苔因体内浊湿内盛,阳气被抑,这是湿浊,
湿温等阴邪病症。
(4)剥落苔: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份剥落无苔,称为剥落苔。
此种苔是胃匮乏,不能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舌苔之有无消长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的盛衰,亦为邪正斗争,
互为消长的表现。
四、有根与无根苔
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是从里生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舌苔四周洁净如截,无薄薄之苔与舌质相连,似浮涂在舌面上,不是舌所生的苔,则为无根苔,又叫假苔。
有根之苔是由脾胃生发之熏蒸,上聚于舌体所成,表示有胃气,主实症,热症。
无根之苔,往往光有胃气上熏,舌上已生有根之苔,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生之苔渐渐脱离舌面,以致不能与胃气相通而成无根苔。
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常见于虚症,寒症,如病初、中之期出现无根苔,则为胃无生长之逆症;若出现有根苔是胃气尚存之顺症。
(1)厚白苔:苔厚白滑或腻,多主痰湿,食浊内阻;厚白而干者,常为痰浊上泛,热伤津液。
若见白腐苔,主痰浊内停,胃浊蕴热。
如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由外感秽浊邪气,热毒内盛所致,常见
于瘟疫。
(2)黄苔:有深浅老嫩之殊,其形似有燥、润、滑、涩之异。
从而组成多形式的黄苔。
多因病邪入里,邪已化热,脏腑内热,胃气挟邪气之热上泛,重灼于舌,故苔色变黄。
黄苔主里症、热症。
黄白相兼苔是外感表症,化热入里,但尚未完全入里的表症。
(即半表半里)苔黄而润是内蕴湿热,厚黄干燥,主高热伤津。
苔黄而腻,为湿热蕴结,熏结于舌。
苔蕉黄干裂似炒枳壳样,多为热邪炽盛,津液涸之征。
总之,苔色越黄,邪热愈重;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
结。
(3)灰黑苔:根据色泽的深浅,可分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四种不同的灰黑色舌苔。
舌苔至灰黑色,病情都比较严重。
灰黑苔主里寒,黑热之重症。
如色黑舌苔黑而燥见于舌尖者,多属心火自焚,见于舌中者为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者,主下焦热症。
但需注意,也有苔病轻,甚至没有明显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