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ppt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设计: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设计: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1)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组成。

2、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3、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组成部分;分析台湾的地形气候。

2、通过地形、气候分析台湾人口的分布。

3、阅读资料,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深厚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台湾人口分布的原因重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读图训练,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朗读《乡愁》。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短短数语就把乡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为这节课的导语,在学习之初就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这头、那头分别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导出课题: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在台湾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3、认识台湾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4、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呢?请同学们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谈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学科相互渗透,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学科之间是有关联的。

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历史的见证: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同内地的联系。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台湾正式隶属中央政权3、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两岸关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绪论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为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三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理由是历史地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称作边缘学科、新学科。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从传统历史地理学走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可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第三个时期为唐宋元时期,为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其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一是大量边疆地理著述出现。

第四个时期为明清时期,是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地方志。

以上四个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以下四点不足:第一,传统历史地理学往往与地理学交融在一起,学科的独立性不很明显。

第二,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即行政区划变迁、山川方位名称考释、古今地名考证,其他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的内容十分少。

第三,传统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的记载和描述,缺乏现代统计计量科学意义上的规律探讨。

第四,传统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手段上,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演绎,但对考古材料、实地踏察的材料运用不多。

第二个阶段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34年2月,顾颉刚先生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虽然早在1913年便有人提出“历史地理”之名,1923年又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名词,但到1935年才开始正式使用“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一称呼。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简答题答案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1、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2、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泰山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泰山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泰山学院第一章测试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参考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参考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参考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参考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测试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参考答案:杨守敬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参考答案:12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参考答案:寒冷期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参考答案:方志期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参考答案:灵生代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参考答案:周延儒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参考答案:大理冰期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参考答案:河套9.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参考答案:九世纪10.《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作者是参考答案:竺可桢第三章测试1.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参考答案:气候2.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参考答案:第四纪冰期3.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参考答案:林带4.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直至公元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 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 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 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 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 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 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 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 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元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 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 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 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 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 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 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 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 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 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 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 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 其都城的迁徙,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 •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
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 例。
•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 渭河谷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 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 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 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 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 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 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 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 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 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 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 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 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 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 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 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 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 世所效法。
•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定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1927年4月国民 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 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同年11月迁回。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 并定重庆为陪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 还都南京,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 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 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 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 合适的新地。
一、经济条件: 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富 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
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
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
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 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 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 “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 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 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 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 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 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u 西安,古名长安,陕西省的省会,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中国古都之首,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 大古都。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岭,面向 秦川。
u 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和终点。与雅典、罗 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我国建都最早、 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时起,直到唐代,先后有西周、 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 、隋、唐共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亦有17朝之说),历经 2000余年。在中国六大古都中,西安的历史最为悠久。
二、地理条件: 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 御外来的攻击;在交通发达的地区建都,有利于 下达政令,聚集财富。
三、政治形势: 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立在开拓发展 的前线附近和外来侵略来自得方向,有利于及时 有效的处理政治军事事务;衰弱的王朝或者政权, 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 短期内可以维持生 存;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以巩 固其统治地位。
• 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 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 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 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

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
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
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
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
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
•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 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n西安——兵马俑
唐 代 长 安 城 市 复 原 图
•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 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 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 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 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 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
• 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 • 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 • 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
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 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 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
• 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 置迁移的影响,京都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 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东移近 海时,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 有所照应。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 卫。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 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
• 一、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 二、秦至北宋主要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 三、南宋至民国的都城 • 四、民国都城
•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 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北)、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帝 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 北)等地。

•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 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 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 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 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 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 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 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 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 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 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 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 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 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 第一景:华岳仙掌 • 第二景:骊山晚照 • 第三景:灞柳风雪 • 第四景:曲江流饮 • 第五景:雁塔晨钟 • 第六景:咸阳古渡 • 第七景:草堂烟雾 • 第八景:太白积雪
•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 •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 •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 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 •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 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 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 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 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 城。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 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 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 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 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
• 第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汉 代 城 市 复 原 图 ( 局 部 )
•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 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 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 名长安。
• 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 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 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 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 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 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 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 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 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 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 影响。
•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 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 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 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 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 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 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
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
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
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 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 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 城,但以“行在”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 在)。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自上京会宁 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