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和研究地理学,当时宋教授认为,“若要知道国势,当学习地理学”。

于是,他编一部《经纬论》,以及《山河图谱》和《地方志》,其中集中记述了江淮一带地理景观的特点和变化,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沟。

公元前2世纪开始,随着汉武帝“积玉山河谱”的出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又有了较大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曹丕《齐民要术》中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有所归纳。

此后,历史学家及地理学家们,都发表了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诸多著作,影响深远。

隋唐以来,位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页里程碑,以《资治通鉴》可见一斑。

宋、元、明、清等历史上兴盛一时的显著历史地理学家,都给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迅速,学界现有普遍共识,将历史地理学分为古代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这三个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如今,在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历史地理学也正在持续繁荣,走上百花齐放的路途,当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仍在演变。

浅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

浅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

浅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现代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探讨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本文将就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进行浅谈。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最早是以研究文化地理为主,后来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逐渐涉及到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那时,一些学者开始了对中国历史与地理之间联系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初步观点。

二、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传入20世纪初,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始传入中国,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吸收和消化。

他们从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角度,结合中国实际,展开了一系列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

三、中国学者的探索与创新在西方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加入了本土因素,并且注重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深入探讨。

例如,江南地区的历史与地理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学者们通过对江南经济地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特征。

同时,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在早期的研究中,他们主要采用文字记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GIS等工具的应用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化的现代历史地理学在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学者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现代历史地理学。

这种中国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与地理交叉研究:中国学者注重历史和地理的交叉研究,通过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2. 本土化研究:中国学者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对中国特定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如中国历史城市发展、古代农业地理等。

3. 跨学科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中国学者与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学科展开合作研究,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历史地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历史地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历史地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历史地理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可以为各国政府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和空间布局建议。

比如,研究历史上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为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历史地理学也可以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其次,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地理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历史地理数据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变迁。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历史地理信息的挖掘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再次,社会对历史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历史地理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开设历史地理学专业,培养具备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化旅游机构等也对历史地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这些机构需要专业的历史地理学人才与他们合作,开展历史地理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工作。

最后,历史地理学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历史地理学是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学科,各国的历史地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点。

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互相借鉴和合作,共同探讨人类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发展。

此外,历史地理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共同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文化传承。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 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 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 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 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 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 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 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 的新阶段。
事实上:后面往往是作者语意的重点,是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 归纳概括段意意思需重视其后内容
●题型一 分析行文脉络
●1.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切入点:标题、论点、分论点、分析逻辑关系
●2.分层,概括各层次主要内容
●3.注意规范用语表明顺序 ●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回顾高考真题 [2020·新I卷]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回顾高考真题 [2020·新I卷]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
和前景》/材料二: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900字。
[2020·新Ⅰ卷]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 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 托现代科学; 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 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山东)高考真题及答案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在古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地理学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探险和贸易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人文和自然领域等众多学科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古代中国地理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地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早期文明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商代和周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制图工具绘制出了地方地图,甚至编写了地方志,介绍了当时生活的风俗和地理环境。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学理论也日渐成熟起来。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就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在他的一些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山川地理。

在汉代,学者们钻研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领域,为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

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的贡献1. 制定了完善的地理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对地理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多时建制立法,统一标准制度,规定标准度量单位,这种做法对于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2. 创造了精准的地图制作技术。

中国早期的地图制作技术由于贴近生活,有很多简略不精确之处。

东汉时期出现的《水经注》,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注”字是对古地图的补充说明,它所附的历史地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所分析的地理问题,甚至包括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点。

这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制作最为精确的地图中心之一。

3. 对环境改善和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将土地分类记录系统化,详细研究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发现泥壤中的不同成分,并加以加工组合,可以制造出更好的土壤来改善不良农业生产环境。

4. 丰富了文化和历史的知识库。

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领域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

学者们从地理特点出发,描绘了一幅幅文化发展之路,使得文化和历史研究得以深入发掘。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成就,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为各个学科领域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中国古代一直具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沿革地理历来被看成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贯受到学者的重视。

沿革地理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涉及到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和传统正史的理解和解释的有关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干嘉学者无不致力于沿革地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成果方面几乎都推向极致。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是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它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以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1934年初由顾颉刚首倡、谭其骧协助成立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

1935年初,《禹贡》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

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和方向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

而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的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教育部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而不是“历史地理”。

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以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

1953年院系调整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

此后。

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

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致完成。

到20世纪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形成了不少新的分支,在历史地图编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行政区划史、移民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地区开发、环境变迁、气候变迁、灾害与社会、上海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着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陆续退出研究领域后,一批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各个分支的学术带头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或留学经历,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术梯队。

近年由教育部确定的106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名列首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就是以该校的历史地理研究所为主组建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已经完成首批样本,初步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历史地理学归属于地理学,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历史学,或者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但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实地考察为主的地理学研究方法,一般是没有异议的。

尽管历史地理研究离不开地理学的基础原理,同样需要采用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手段,并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绝对离不开文献资料。

正因为如此,尽管现代历史地理学首先产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尽管它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适应于各大洲的各个国家,但只有具有丰富的、延续的、系统的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加拿大和欧美其它国家的历史地理研究集中在历史人文地理,并且主要是17世纪以后的课题。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尺度往往以数百年或千年计,在缺乏长达千年的、延续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是无法进行的。

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却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有条件进行长时段的、持续的、大范围空间、长时段时间和全方位的研究。

这是因为:中国有悠久和延续的历史。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并且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通过考古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还可能将历史提前到夏朝以前。

尽管目前得到证实的中国历史还不如埃及、巴比伦的长,但从夏朝开始,中国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作为历史主人的主体民族就是从以夏人为中心的华夏诸族发展下来的,不像其它文明古国的历史早已断绝,当年的主人或者早已迁离,或者已经灭绝。

中国历来有辽阔的疆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一般都有数百万至上千万平方公里。

尽管疆域时有盈缩,内部也有过多次分裂割据,但一般都能在北起今阴山山脉、燕山山脉、辽河下游,南至海南岛和南海,西起陇东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脉,东至于海的范围内实施着有效直接行政管理,从18世纪中叶起又扩大到今中国全境。

这就为历史地理学进行大范围的、可比较的、前后连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数以十计,政权数以百计,行政区数以千计,使用过的地名数以万计,涉及的人物、事件、制度更难以数计,为历史地理学者留下巨大的发展潜力,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拥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跨越北半球的寒、温、热三带,拥有东亚大陆的三个阶梯,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和地貌,包括世界高最的山脉、最低的盆地之一、最长的河流之一、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以及其它多种世界罕见的地理现象,形成了很多景观迥异的地理区域。

由于开发时间长、供养人口多,大多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过显着的变迁。

这些都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题。

中国历来人口众多。

从公元初的6000多万人发展到1850年的4.3亿人,又增加到1953年的6亿余人,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着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比例。

从古代的华夏诸族、三苗、百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今天的56个民族,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主,同时具有游牧、饲养、狩猎、采集、捕捞等多种生产方式,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各种特种行业全面发展。

各民族、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方言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