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⑴ 渭城在哪儿?唐朝的柳色能否还那么清爽?⑵ 每次送别时,总想陪同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朝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周围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急忙去也急忙,总也没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对比,我们老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淡泊,一份缠绵。

⑶ 唐人的风采,唐人的风采,如同他们所颂扬的柳色同样,永久那么潇洒,那么清爽,那么多情,也永久在唐诗里“仍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以后人神往,又让我们没法企及。

xx朝雨浥轻尘,客舍 xx 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名《 xxxx》)⑷ 今晚,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傍晚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向来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路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境界,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单、孤独与凄凉。

但是,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荒漠吗?他们就是为了荒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怪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 xx 中出现了分别,出现了折xx。

⑺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类风俗不知能否起于唐朝,但是却被唐人挥洒得酣畅淋漓,情义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夕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 唐朝国势富强,念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版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富贵荣华,入世之心深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一定以人品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缄默了,他们迸发了,最无反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高兴”,揖而去,拂衣山 ;而后再去找新的起点。

⑼他重功名,但更重人品;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常青。

唐朝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硬。

因此,唐就得洒脱,富裕个性 ;而唐朝的人流浪南北,落天涯,受了沛流浪之苦。

⑽,是常的 ;聚,是短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白露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白露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白露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梨花阿来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

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

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

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

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

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

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

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

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

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外,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

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

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

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

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

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

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

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

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

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

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2题;共35分)1.(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大唐柳色(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历年深圳语文中考试题

历年深圳语文中考试题

深圳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1—6题)一、语言技能考查(14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A 踌.躇(chóu) 静谧.(mì) 言简意赅.(hài)B 惬.意(qiè)尴尬. (gà ) 忍俊不禁.(jìn)C 晨曦. (xī ) 禁锢. (gù ) 重蹈覆辙.(zhé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A 我们不能将生态失衡的原因仅仅归咎..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B 只要..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吸收了书中的精华,才能C 班会课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热烈,莫衷一是....,很快就“献爱心”活动形成了一致意见。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A 深圳的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B 通过老师三年的教育,使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C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4.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⑴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⑶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⑷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A④③①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2分)A 节日的红树林,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简直是世外桃源。

B 民间艺人王叔远技艺精湛,他雕刻的人物山水都惟妙惟肖。

C “爸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祝您节日快乐!”6.阅读下列各句子和词语,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4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比至.陈,车六七百辆,骑千余,卒数万人C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思暮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7----20)二、古诗文能力考查(21分)(一)古诗文默写考查(10分)7.请把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含解析)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敬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金城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金城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金城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年4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经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

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

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

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

惊喜不已的王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

他真的不敢相信,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

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

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歌世界。

1938年4月28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

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

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

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

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

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充满了自然之美。

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

在那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柳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许多的角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唐柳色,供大家参考。

希望同学们对《大唐柳色》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舍对饮,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

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

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

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

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

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分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
2分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竽为叠词即可给分。

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

示例: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

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3分)
(1)相同:
分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分)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

(1分)《大唐柳色》创
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

(1分)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

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3分)
173分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

(2分)(酌情给分)
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

"(此例为原文结尾)
通过《大唐柳色》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