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汇聚地——敦煌
敦煌故城:恢宏历史的伟大缩影

哈哈敦煌故城:恢宏历史的伟大缩影随着恢复建设敦煌古城项目拉开序幕,敦煌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敦煌故城,走进了读者的视线。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是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重要结点。
敦煌故城在历史上更是华戎交汇、繁荣鼎盛、文化璀璨的大都会。
那么昔日盛大辉煌的敦煌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古城怀古在敦煌城里,总算找到了一处可以缅怀的古迹。
虽在城西的郊区,但真正深入之后它就在记者的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就是旧城墩,敦煌故城遗址所在地。
旧城墩位于敦煌城西、阳关西路肃州岔路口的南面,占地约半亩地大小,高约十来米的样子,像是平地上突然耸起的一座小土山。
四周没有护栏,人顺着南边低矮的城墙一直可以到墩顶。
城墩的北边原是一大片深深的洼地,现在早已填平,修建了漂亮的建筑,西边亦然,只是现在还保留了一些旧有的痕迹。
城墩的西墙和北墙,外表平坦,尤以西墙最平。
据比可以推断,这是古城的西北角。
多少次了,记者都要去看这古老的墩子。
墩下的石碑上刻着“敦煌故城”4个大字,除此之外,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延续耸立着汉代的郡治、唐代的州所,甚至到明朝经营西域的重镇——沙州卫的卫所,记录了多少风云战乱,也叙写了汉唐盛世的荣光,千年一瞬,迄今已有2100多年了。
它曾是流离失所的少数民族暂以憩身的家园,也是古丝绸之路由盛入衰的历史见证人……而现在呢?阳光下静悄悄地矗立着,它又能向您诉说些什么?二、千年古城敦煌故城历史悠久,曾为汉代敦煌郡治。
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2000多年的漫漫岁月里,成就了敦煌历史文化的厚重。
敦煌遗书《沙州城土境》中记载:“沙州城,案《录》,前汉第六武帝元鼎六年甲子岁,将军赵破奴奉命领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
”唐五代沙州城即汉敦煌郡。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
”据西北师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员考证推测,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水利枢纽。
有关敦煌的PPT

二、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 体,有佛像、菩萨像、弟 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 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 多彩,有圆塑、浮塑、影 塑、善业塑等。最高34.5 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 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 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 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 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 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 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 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 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 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奇特的自然景观
敦煌亚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 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 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 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 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敦煌雅 丹地貌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 在距玉门关西北80余公里处,敦 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 色。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 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 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雅丹,遇到 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 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 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 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 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 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 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 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 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 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 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 地理志》,玉门关 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 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 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 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 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阳关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 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 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 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 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 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 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 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 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 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 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 铜箭头、古币、石磨、陶 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 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 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 志》及《敦煌县志》认为 红山口即阳关。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摘要: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二、敦煌莫高窟三、敦煌壁画与艺术价值四、敦煌的其他文化遗产五、旅游资源与建议正文:甘肃敦煌,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自古以来,它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敦煌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胜地。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有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生活等,堪称一部图像化的中国古代社会史。
这些壁画艺术价值极高,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除了莫高窟外,敦煌还有其他文化遗产值得探寻。
例如,敦煌博物馆、敦煌文献馆等,都展示了敦煌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此外,敦煌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古城遗址等遗址,让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古代敦煌的繁荣与昌盛。
敦煌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可以参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点,领略大漠风情和丝绸之路的韵味。
同时,敦煌还有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品尝地道的美味和带回家乡的纪念品。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敦煌,以下是一些建议:1.提前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以便在参观时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莫高窟等景点。
2.选择合适的旅游季节,避免高峰期,以获得更为宁静的游览体验。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景区规定,保护文化遗产。
4.准备好防晒和防寒措施,确保旅途中的身体健康。
总之,甘肃敦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探寻。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赏到世界顶级的艺术瑰宝。
描写敦煌莫高窟宏伟的作文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规模庞大,现存壁画上千;它历史悠久,前后延续一千余年;它意义之宏大,是中国古代文明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
它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示了文明的源远流长,谱写着中华文明的宽厚伟大。
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尽头,现有洞窟735个。
长年风沙侵蚀和偷盗,一些壁画严重损坏,现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这让我不禁感叹曾经的莫高窟规模又会是如何的宏伟壮大!壁画的绘制贯通了中西壁画技法,也结合了中外历史和地理知识,其中绘制内容以佛教故事居多,凑近看时,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
一个菩萨的眼神轻轻落在她左手托着的莲花上。
几个飞天使者身披五彩锦衣腾空而起。
一个佛像静静立在堂中,仿佛正诵着佛经,一切都栩栩如生。
菩萨慈爱,天人活泼,佛子沉静,人物虽多,却并无一相同,各有特色,他们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鲜明色彩,更是来自匠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莫高窟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瑰丽的传说。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传说在前秦建元二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然望见山那边金光闪烁,好像有万尊佛祖到来,他认定这是佛祖的旨意于是在此山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受崇佛造像风俗影响,莫高窟开始发展,隋唐时期,莫高窟的修筑进入鼎盛时期。
敦煌莫高窟可以说是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汇聚地。
它藏经洞的书目不计其数,其中光是文字,就有汉文、藏文、甚至希伯来文等,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敦煌莫高窟中还有泥塑、藻井、佛像等珍贵历史文物,这样集绘画、建筑、雕塑艺术于一身的圣地,敦煌莫高窟真可以称为人类艺术的殿堂。
但是如此圣洁的宗教圣地,却在历史遭受过人为的浩劫,晚清时局动荡,西方列强曾至此偷盗文物,至今仍有文物在大洋彼岸等待回家。
所幸在建国后,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对莫高窟遗失文物进行追回,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敦煌莫高窟用它瑰丽灿烂的文化沟通着古今,也照亮了中国,照亮了全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

敦煌历史背景知识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敦煌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敦煌的重要历史背景知识。
文化交流的枢纽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古代,敦煌是中国同中亚、印度和西亚地区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种交流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之地,融合了多种艺术、宗教和文化元素。
的传播中心在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而敦煌则成为了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中心。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的杰作,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壁画和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传播过程。
文化繁荣的时期敦煌处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其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敦煌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和艺术家前来创作。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重要的历史遗迹除了莫高窟之外,敦煌还拥有其他重要的历史遗迹。
敦煌城为唐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城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此外,敦煌还有著名的沙漠冰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敦煌的艺术瑰宝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和复制壁画、建立博物馆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敦煌的历史背景灿烂而庞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敦煌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公开课)

一、丝绸之路的繁荣 玄奘取经图
2、双向的文化馈赠 慈 恩 寺 大 雁 塔
长
安
兴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教 寺
一、丝绸之路的繁荣:双向的文化馈赠 2.双向的文化馈赠
印度 — 大夏(大月氏)—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路径 印度—“西域”小国—中国
1927年,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解释《史记·秦始 皇本纪六》“三十三年(前224),……禁不得祠” 之“不得”为“Buddha”之对音。
——参见陈寅恪《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本土化、世俗化
(“父母恩重经”等)疑伪经是中国僧人假 托如来所说而编造的佛经,是中国民间世俗思想 的映射,也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历代高僧都排斥此类“经文”。而敦煌的僧 人不具备深厚的佛学造诣,他们抄写、传播着不 少疑伪经典。这也反映出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的 本土化、世俗化过程。
中国的发明曾为欧洲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石国)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 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
(大食)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 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圜、吕礼。
造纸工业为中国之专利,自此役(怛逻斯战役) 之后,大食人把中国俘虏带至康国,造纸之术由是传 布于回教诸国而流传至西方……此物一兴,遂使埃及之草纸及皮纸一概消 灭……一切国家之人,皆利赖之。
旅途上的三类人: 官方使节、商旅、宗教信徒
一、丝绸之路的繁荣:双向的文化馈赠 1.丝绸之路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东向延伸,经洛 阳,通过大运河等交通干线连 接至海外。其西向延伸,形成 为网络状结构,穿越亚洲大陆 腹地,抵达欧洲、北非。
莱布尼兹《中国近况》 ( 1697 )序言: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 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 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甘肃敦煌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景点美食民宿文化推广PPT

杏皮水
杏皮水使用敦煌当地特有的李广杏的杏皮熬制 而成,是一款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饮 品。 据史料记载,此杏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从匈 奴地区(今新疆)带到敦煌栽植嫁接而成。无 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超市、景点以及沙州市场 都可以买到,随处可见的饮品。酸甜可口!夏 天敦煌酷热难耐,来上一杯冰镇杏皮水,清热 解渴,酸甜开胃。
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
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
中不淹于沙、古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 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 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焖饼
古代敦煌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人们统称他们 为“胡人”。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西端,是汉人文 化和胡人文化的融合之地,而这道胡羊焖饼就 是胡人的饮食习俗演变而来。隋唐以来汉文化 和胡文化(少数民族)相融合,成为敦煌饮食文化 发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习俗做法而演 变得名,煮羊肉和面饼的焖炖相煎,实属一道 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间小吃。
莫
高
窟
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
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
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
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
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
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
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பைடு நூலகம்,是世
敦煌文化采访问题

敦煌文化采访问题中新社记者:敦煌何以走上历史舞台?它成为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地的历史原因有哪些?xxx:揭开敦煌的密码,要从汉代开始。
去年我普查了敦煌汉简释文近三万多条,发现西汉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达到从未有过的新高度。
为何汉武帝要远征匈奴?当时匈奴的管辖范围,东到东北地区,西到河西走廊,并与西羌联盟控制了青藏高原一带。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匈奴隔绝了汉朝和国际的对话交流。
汉朝政府想要发展,必须打开这个封锁。
当时的“西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
该地区分布着乌孙、大月氏、羌族等多个民族,受北方匈奴的控制。
为加深对西域各国了解和解除匈奴对西汉政权的威胁,张骞出使西域,找寻盟友,带回关于西域等地大量见闻和丰富知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年轻将领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两次出兵河西,打击了匈奴在河西的势力,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河西地区归入西汉版图,从此金城河以西至罗布泊空无匈奴。
西汉政府原本想让被匈奴驱赶的乌孙人从中亚迁回河西,约为昆弟之国。
但乌孙人无意东返,西汉政府只能对河西地区采取移民实边,通过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理。
取得河西之后,汉朝设置酒泉郡。
随着中西交通发展和敦煌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又增设敦煌郡,时间大致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敦煌自此走上历史舞台,其对外交流也由此拉开序幕。
中新社记者:汉据河西后,如何经营和开发敦煌?如何管理敦煌少数民族?xxx:敦煌郡的设置,使敦煌地区完成从军事建置向行政区划的转变。
西汉政府开始持续向敦煌地区移民,第一代移民是戍守敦煌的军队戍卒,此后有犯法的豪强大姓,也有失去土地的贫民,还有刑徒和戍边的官吏兵卒,以及犯法的官吏等。
他们徙居敦煌的同时,还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汉文化传入。
汉代敦煌地区的文化,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后,汉族和西域各族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以及接待各国商旅和使节往来的驿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汇聚地------敦煌在刘进宝的《敦煌历史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色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的确,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
悠久历史孕育了它灿烂的古代文化。
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
唐人李吉甫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处处隐含着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
毋庸置疑,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之地。
一、丝绸之路孕育敦煌文化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
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已作为中原与外域交往的重要商途,享受了人口、物质、文化的繁盛。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
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
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
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
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
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二、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1,人文荟萃,文化粲然。
卷帙浩博的敦煌遗书和数十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等即在此方面有着生动的反映。
从世界角度看,敦煌吐鲁番文献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典范。
敦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一座国际城市。
当时的敦煌,中外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于途,是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商品中转站。
古代商人也是文化的使者,扮演着异域文明和多元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敦煌、吐鲁番自然而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汇之地。
通过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敦煌和吐鲁番这两个地方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丝绸之路又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数量庞大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就是这种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分藏于中、英、法、俄、德、日、美等国。
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吐蕃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梵文、于阗文、龟兹——焉耆文、吐火罗文、回鹘文、希伯来文、叙利亚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如此众多民族古文字文献集中发现于敦煌和吐鲁番,充分体现出东西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而接触、交汇直至融合的真情实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敦煌文化是一种在中原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开放文化,敦煌文化中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
如中亚、西域的粟特文化即对古代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古代敦煌的赛祆胡俗、服饰胡风、饮食胡风、乐舞胡风、婚丧胡风以及敦煌画塑艺术中。
敦煌遗书中不仅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而且还汇聚了大量中国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以11《后汉书》卷一一三,郡国五,引《耆旧记》。
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
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可谓兼收并蓄,应有尽有。
这么多古代东西方民族、国家的文献汇集一地,本身即表明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赛祆,即从萨珊波斯传入的祈赛祆神民俗,约在魏晋时传入我国。
由敦煌遗书见,唐代敦煌城东一里处专门建有安置粟特人的聚落——安城及从化乡,其中大部分居民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王国。
安城中建有祆庙,规模颇大,专门供奉祆神。
祆祠赛神被纳入敦煌当地的传统祭祀习俗中,从官府到普通百姓,无论粟特人,还是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无不祀赛祆神。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莫高窟壁画、彩塑中,为今天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古代东西方服饰史料,既有中原传统的汉服,又有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饰,还有来自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衣装,丰姿丰色,美不胜收。
这些服饰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各具特色,如实地展现了丝绸路上千余年间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僧俗人众的穿戴。
作为国际性都市,敦煌的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汉食胡风特色,来自中亚、西亚、中国西域的饮食习惯融入传统的敦煌当地饮食风俗中,成为敦煌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检索,仅敦煌遗书中出现的食物品种名称就达60多种,其中来源于“胡食”的就有很多,如各类胡饼、炉饼、饸饼、胡桃、胡枣、安石榴、大食瓜、诃梨勒、胡酒等,不一而足。
至于饮食炊具、餐具,亦有不少是从“胡地”传入的,如金叵罗、注瓶、垒子、犀角杯、珊瑚勺等。
饮食礼仪中的胡跪、垂腿坐、列坐而食等亦深受胡风影响。
唐代来自西域、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在敦煌风靡一时。
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情,矫健、明快、活泼、飞旋的舞姿与当时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乐舞表演离不开乐器伴奏,于敦煌壁画中见主要乐器有琵琶、五弦、胡琴、阮、腰鼓、羯鼓、笙、竽、筝、角、箜篌、方响、排萧、拍板、钹、铙等,大多也出自西域。
四、敦煌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但客观地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与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
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
2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维修、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
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尊重人类历史的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再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22014年3月,《关于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印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正式下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
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利益有着战略性、久远性的意义。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列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即将启动筹备工作,敦煌已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个“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已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彭鸿嘉在专题记者会上介绍说,2014年,敦煌文化产业园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敦煌文化发展投资基金也已完成名称核准,丝路文化产业基金已进入审核阶段。
敦煌学院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与省内3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3个专业已开始招生。
敦煌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智慧城市平台、世界敦煌学中心、博物馆聚落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最近,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6年8月将在敦煌举办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在敦煌市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敦煌市文联副主席李茂锦说,敦煌是甘肃的文化标杆,此次会议的举办,将使敦煌乃至甘肃文化发展迎来新的更加明媚的春天。
敦煌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冯颖超认为,今天全球视野的开放和深度文化交流必将成就敦煌新的辉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举办,必将促进人文交流,带动旅游商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