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管理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文化遗产管理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文化遗产管理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各国纷纷加强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被后世子孙继承和传承。

本文将分享几个成功的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案例一: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洛可可。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蚀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和石雕面临严重的破坏和腐蚀。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和保护莫高窟。

专业修复人员通过细致的清洁、填补、固定和防护等手段,使莫高窟的壁画和石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政府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和时间的措施。

每天只允许一定数量的游客进入莫高窟,游览时间也有限制,以减少游客对莫高窟的损害。

此外,游客必须佩戴专门设计的鞋套,以防止灰尘和污染物进入莫高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莫高窟周边环境的保护。

建立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周边建筑和道路的监管,以减少对莫高窟的环境污染。

通过这些措施,敦煌莫高窟得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案例二: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保护与管理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意大利文化遗产的瑰宝,拥有众多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和艺术品。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压力。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规划和建筑法规,限制了在历史中心的新建和改建项目。

只有符合文化遗产价值和建筑风格的项目才能获得批准。

这一举措有效地控制了历史中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保护了历史中心的原貌。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复。

设立了专门的修复基金,用于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工作。

政府还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其中,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经济支持。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历史中心的管理和监督。

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历史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敦煌莫高窟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遗产之一,莫高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兼顾文化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的壁画、雕塑和经卷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千年前的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和人为盗窃等原因,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险。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莫高窟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同时,对莫高窟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已经损坏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此外,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的同时,敦煌莫高窟也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物保护筹集了资金。

敦煌市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建设了相关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同时,规定了莫高窟的游览时间和人数限制,以减少游客对文物遗产的损害。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由于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多的游客不可避免地会对狭小的洞窟内壁画造成磨损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敦煌莫高窟采取了分流游客的策略,将游客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游览。

此外,还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

除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敦煌莫高窟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景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目前,敦煌莫高窟在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收费合理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总之,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莫高窟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温湿度控制莫高窟中的壁画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壁画对温度和湿度变化非常敏感。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墙壁开裂、颜料脱落等问题,从而损害壁画的完整性。

因此,控制温度和湿度对于莫高窟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稳定的温湿度,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首先,在窟内设置了恒温恒湿的设备,以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其次,加装了遮光窗帘,减少了阳光的直射,降低了温度。

此外,还设置了加湿装置,以保持适当的湿度,防止墙壁过度干燥。

2. 洁净度维护莫高窟中的壁画对尘埃和污染物非常敏感。

因此,保持莫高窟的洁净度是其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

为了维护洁净度,莫高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首先,设置了空气过滤器,过滤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气体。

其次,规定了参观人数和时间,以控制莫高窟内的游客流量。

此外,设置了洁净区,游客需要在该区域更换鞋套和穿戴专用服装,以避免携带污染物进入窟内。

3. 文物保护莫高窟内不仅有壁画,还有大量的佛像和石刻。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首先,设置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区,仅准许工作人员和专业修复人员进入。

对于外界的游客,规定了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接触文物。

其次,加强了文物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修复和保护文物的破损部分。

此外,还使用了先进的保护技术,如红外线摄影和激光扫描,以深入了解文物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4. 安全措施为了保护莫高窟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设置了严格的监控系统,覆盖了莫高窟的每个角落,以监控潜在的安全威胁。

其次,增加了安保人员的数量,加强了巡逻和监管。

此外,设置了安全出口和紧急疏散通道,以应对突发事件。

敦煌莫高窟文化

敦煌莫高窟文化

敦煌莫高窟文化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沧桑瑰宝”。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融合了中原文化,还吸收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进行介绍,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敦煌地区,并逐渐在这里形成独特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莫高窟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敦煌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许多从欧亚大陆来的僧侣和商人都在这里停留并贡献了各自的文化。

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它们以浓郁的佛教色彩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特征。

壁画中常常描绘了佛陀、菩萨和众多的信徒,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修行境地。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信仰体系。

另外,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从小型佛像到巨大的岩雕都能在莫高窟中找到。

雕塑以形式、姿态和内涵而闻名,不仅展示了传统佛教艺术的风格,还融合了多样化的民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融合艺术风格。

三、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此外,敦煌莫高窟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佛教精神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世界间文明和敦煌本土文化的交流窗口。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达,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四、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文化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遗产的不断减少和消失,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国家的案例,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和实践。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面对日益严重的风蚀和游客破坏等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一,政府加强了对莫高窟的管理和监督。

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

通过限制游客数量、设置保护区域和监控设施等手段,有效减少了对莫高窟的人为破坏。

其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敦煌研究院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材料,对受损的石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在莫高窟周边建设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基地,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其三,政府积极推动莫高窟的传承和研究。

通过组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交流和合作,推动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研究和传承。

同时,政府还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转向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遗产,拥有众多的文化和艺术宝藏。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压力,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限制了历史中心的建筑高度和用途,保护了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原貌。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复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历史中心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历史中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政府还鼓励了历史中心的居民和企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政府激励当地居民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历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教案二:如何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教案二:如何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教案二:如何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宝,是华夏古代壁画艺术和世界古代文明遗产中的瑰宝,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人类文化瑰宝。

而如何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保护敦煌莫高窟中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面对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宝库,它包含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多洞、五千多佛龛、4万多尊彩塑和壁画,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史。

敦煌莫高窟平均海拔约1300米,分布在敦煌市内及周边43个旅游景区,占地面积近24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佛教文化、艺术、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绝佳之作,也是人类文化瑰宝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为国内外艺术史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敦煌壁画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庞大、宏伟、独特的规模、造型、内容、色彩、构图、线条表现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不凡魅力,因而备受学术界推崇。

在宗教信仰方面,敦煌莫高窟也承载着上千年的佛教信仰历程,以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而闻名于世。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她的华丽和庄重,以及密集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成为东西文明的一座桥梁。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非常值得珍视和传承。

二、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是一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的工作。

敦煌莫高窟保存的主要问题在于天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如风蚀、腐蚀、盗窃、污染等,这些因素都会危及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开展以下工作:1.制订保护计划。

针对敦煌莫高窟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强调科学性、有效性,并严格执行。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介绍四百字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介绍四百字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1. 概述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这些石窟是盛唐时期到元代时期的佛教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敦煌莫高窟已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历史背景
2.1 敦煌地理位置
2.2 佛教传入敦煌
2.3 莫高窟的兴建
2.4 窟洞的发展与演变
3. 艺术特点
3.1 壁画表现形式
1.涅槃图
2.飞天图
3.流行插图
4.佛教故事
3.2 雕塑艺术
1.释迦牟尼坐像
2.观音立像
3.文殊师利像
4.普贤菩萨像
3.3 艺术风格
1.唐代风格
2.宋代风格
3.元代风格
4. 莫高窟现状
4.1 保护状况
4.2 游览方式
4.3 文化价值
4.4 国际影响
5. 结语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壁画和雕塑艺术呈现了佛教文化的辉煌,并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文化责任,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其中,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人类遗产。

敦煌莫高窟保护措施

敦煌莫高窟保护措施

敦煌莫高窟保护措施简介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然而,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导致了莫高窟的严重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1. 壁画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其重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为了保护这些壁画,首先要做到严格的温湿度控制。

敦煌地处干旱地区,莫高窟内外的温湿度波动大,这对壁画的保存极具挑战性。

因此,敦煌莫高窟设立了专门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对莫高窟内外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确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除了温湿度控制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护壁画。

对于一些已经受损的壁画,采用了清洗、填补和复原等方法进行修复。

同时,限制游客数量和游览时间,减少人员对壁画的人为破坏。

此外,还对墙体进行了加固,防止因墙体老化导致的壁画脱落和破损。

2. 石窟保护除了壁画,石窟本身也需要保护。

敦煌莫高窟是用石灰石采掘而成,长期以来,风化和水蚀使得石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龟裂、脱落等。

针对这些问题,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石窟加固和石刻修复工作。

石窟加固主要包括加固墙体和修复石窟顶部的大型构件。

为了加固墙体,采用了注浆、插条和石材粘接等技术,增强了石窟的稳定性。

对于石窟顶部的大型构件,一些严重受损的部分采用了仿制的方式进行修复,以保持石窟的原貌和完整性。

此外,还进行了石窟内部的照明改造工程,采用了低温低辐射的LED灯光,以减少对壁画和石窟的光照损害。

同时,设置了专门的照明设计,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壁画,同时不对其造成任何损害。

3. 游客管理敦煌莫高窟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游客数量过多对于莫高窟的保护是一种威胁。

因此,敦煌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游客,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实行预约制度,所有游客需要提前预约,并限制每天的游客数量,以控制游客流量。

其次,规定游览时间,每个团队有固定的游览时间段,确保游客有足够的时间参观,同时避免游客滞留过久对莫高窟造成过度磨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

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

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

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

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

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

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

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

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

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

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

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

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

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

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

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

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

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

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

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

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

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

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方法,并将壁画进行纹理贴图,立体感更强。

与传统的洞窟实地观览不同的是,在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将来游人既可以欣赏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又能跟随电子向导进入洞窟内部,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同时,通过演示厅的多媒体节目展播,还可以更多、更为详细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的收藏机构都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文献。

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全球范围内敦煌遗书的整理和刊布工作还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一个学者目睹过全部的敦煌文献。

与此同时,由于各国收藏和保护机构条件的差异,再加上敦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许多敦煌文献已经出现了劣化迹象。

用数字技术“整合”遗产问题三:七成文物流失海外用虚拟漫游“再造”莫高窟在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下,通过数年努力,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42个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为5万余件。

这些数量巨大的手写文献真迹,多半又是孤本和绝本。

有我国第一部正式药典《新修本草》、最古老的报纸《进奏院状》:最古老的数学著作《立成算经》等。

在海外。

目前除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主要的敦煌文献收藏国家外,通过数字技术将敦煌遗书加工成电子文献,既可以实现这一遗产的永久无损保存,又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实现对敦煌遗产整合的梦想。

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让敦煌资料效益最大化,发挥纸质载体难以达到的效果,让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更加充分地进行敦煌学研究。

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0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都己经参与这一宏伟的“数字敦煌”建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际敦煌项目》和《梅隆国际敦煌档案》两个国际项目。

.
2、制定好游客管理对策
通过各种渠道汇总游客信息。

了解全年游客来敦煌参观的基本动向,做出接待计划。

要求旅行社对50人以上的内外宾参观团进行预约,和当地32家旅行社建立了预约联系制度,使我们根据当日游客量,在上、下午参观时间上做适当调节。

设置总调度室一处,甲乙两个入口处设置分调度,形成一个由主任、副主任、总调度、分调度组成的调度机制,根据游客特点,有序地对讲解员进行合理调配。

了解民航、铁路信息,对旅游专机、专列的接待作了特殊安排,极大地方便了游客。

制订了讲解员工作流程图,规范讲解员全程为游客服务的程序与标准。

对外宾散客实行了预约制。

通过网上发布外宾散客的参观时间表及接待办法,上午9点、12点下午2点是外宾散客预约参观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扩大游客参观的空间。

洞窟游客过于集中时,可先将游客分流至陈列中心、藏经洞陈列馆和其它特色陈列馆进行讲解,缓解了窟区的压力。

不定期地进行游客调查活动。

了解游客需求,从而改进我们的接待工作,对未来提高游客参观质量提供依据。

严格执行编排的12条游线,有效调节窟区内参观次序。

参观秩序。

3、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但客观地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与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

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

2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维修、蒙
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

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尊重人类历史的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再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4、保护与管理的创新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不仅要在实践上采取各种手段解决好实际问题,而且还须从理论上加强探索,认识保护技术与管理本身与各有关方面相互关系的规律,不断促进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起完整的文物保护科学体系及管理体系。

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动力与归宿。

文化遗产保护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解决遗产保护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游雪晴.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延年益寿【J】.中华建设.54-55
2、李萍.浅谈莫高窟的游客管理【J】.敦煌研究.4-8
3、张晓.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J】.特别策划.4
4、张柏.还古迹遗址保护一个真实的环境【J】.中国经济周刊.21
5、黄克忠。

任重而道远的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J】.敦煌研究.200-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