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先民智慧和经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它们的完整性和价值,中国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与利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文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许多文物在收藏中失窃,甚至被走私出境。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许多重要的景观和历史区域被破坏或拆卸,文物也被毁坏或遗失。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文物保护和防范盗窃。
1.法律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首次实施。
多年以来,这个法律对不法分子的打击效果卓著。
同时,政府还开始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包括国家文物保护条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法律的实施,加大了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也让违法行为更加难以逃脱。
2.文物鉴定和检查制度文物鉴定和检查制度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物专家的检查,能够避免假货混入市场和重要文物被偷走。
同时,这些制度还可以帮助政府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以遏制非法文物交易。
3.社会宣传和教育社会宣传和教育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各级组织各种文化庆典和宣传活动,宣扬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二、中国文物利用的现状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与之相对立的就是利用。
许多文物以各种方式被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底蕴的传承方式。
但是,过度的文物利用可能导致文物价值的消失。
中国文物利用的现状如何,我们来看一下。
1.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应用到了文化创意产业中。
比如,许多文物制成的仿品和纪念品被销售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同时,文物展览、文化旅游等形式的发展,也推动了文物的应用。
2.文物修复和保护文物修复和保护是文物应用的重要方向。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传承的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1. 突显历史意义。
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保护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懂得历史和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2. 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形象和特色,对于保护和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和挑战在文化多元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挑战是:1. 人为破坏。
由于缺乏保护措施,很多文化遗产因为人为破坏而受到损害。
比如,古建筑物的改建,文物的偷盗和破坏等等。
2. 自然破坏。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也是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在雪山山体滑坡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很多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本身的材质和建造方式而遭到破坏。
3. 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认同性和差异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文化认同不同的挑战。
三、保护传承的措施为了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加强法制。
建立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法律制度和条例,加大对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力度。
2. 强化公共教育。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的瑰宝,需要培养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和发展的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艺术创造能力和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文化、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习俗、仪式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中国特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政策法规、项目实施、保护成效等方面,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探讨。
在项目实施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申报-认定-保护”“项目-人才-资源”“物质-非物质”等多元化的方式,多管齐下进行。
首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深入的调查和申报工作。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鉴定和认定。
其次,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注重人才培养。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技艺大师的选拔、培养和资助工作。
同时,还积极引导非遗项目与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第三,中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和基金,用于保护、修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确保非遗传承的顺利进行。
在保护成效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认可了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打造特色产品和旅游线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重要性也得到广泛认可。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民族和国家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展望两个角度,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1.保护工作成效有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并不理想。
有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被破坏和失落的可能。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利用方式单一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利用相结合,但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旅游为主。
这种单一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很难发掘出其最大的价值,而且有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的利用中,被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影响了文化价值。
3.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仍然不足。
很多人对文化遗产并不关心,没有意识到其重要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这种现象成为保护工作的难点。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展望1.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希望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能够推进社会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2.利用多元化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旅游业,而应该探索出更为多元化的利用方式,如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教育、创意设计等,真正发掘出文化遗产的价值。
3.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开发其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潜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益。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展望Chapter One: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或其他重要价值的物品、建筑群、遗址、风景区等。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深厚底蕴。
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实体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它既是为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Chapter Two: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人们的认知水平、政府的政策制定、市场的影响力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仍面临着以下问题:1.意识水平低。
由于人们有限的认知水平,有些人可能并不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需要保护的意义。
2.市场的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另一大挑战是市场的影响力。
例如,房地产的崛起和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一些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面临破坏或被改造,甚至在保护中存在被收买被破坏等问题。
3.政府的保护力度不足。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但在具体实现上还有很大的欠缺。
政府需要更有效的行动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协调市场和公众的力量。
Chapter Three:展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在未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激发公众和社会的宏大力量,各方面的协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1.倡导保护意识。
应该扩大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强化其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2.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
借鉴海外成功案例,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市场信号,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管。
3.提升政府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增强保护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4.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文化保护工作的进展。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具有具体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意义的口述、表演、艺术、习俗、技艺等。
对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区、传承人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以下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列入名录并予以保护。
这些名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还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
2.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有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通过资金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
同时,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为非遗项目提供专门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理空间和保护环境。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可以有效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旨在保护和促进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公约,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各国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些组织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组织提供专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研究者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的结晶。
因此,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
然而,现实却表明,我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决定其是否能够传承保护的关键因素是遗产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不少文化遗产的保护状态十分堪忧。
例如,由于文化遗产的保存难度较大,许多文物都处于半毁或严重损坏的状态。
同时,不少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的问题,这给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次,文化遗产的储存手段也亟需改进。
当前的存储方式大多使用简单的柜子或木箱,难以给文物提供充分的保护。
此外,文物资料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数字化储存,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而政府的资源有限,导致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
同时,没有建立起民间机构和专业团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这也限制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二、文化传承问题如果说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方式,那么文化传承则是一种主动的保护方式。
文化传承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然而,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
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被取代,许多人也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
与此同时,一些新文化正在涌现,这些新文化往往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进一步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失。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
很多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随着老一辈没有能够传承给年轻一代,许多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漏。
此外,一些地方的文化传承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然灾害以及社会安全局势等,都可能给文化传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和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和挑战1. 前言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
本文将从现状和挑战两个方面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2.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2)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我国各地都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认定和保护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
同时,各地还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监管力度,维护文化遗产安全。
(3)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对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文物的三维重建和数字化保存;遥感技术可以发现隐蔽的文化遗存,有助于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发现、处理和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1)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威胁。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古镇、文化村落等受到了城市化的冲击,导致了一些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失落。
(2)人为破坏人为破坏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之一。
例如,一些考古地点常常受到盗窃、挖掘等破坏,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和保护。
(3)缺乏资金和人才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支持,而目前,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仍然存在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这对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文化遗产保护落后的管理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成熟的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导致文物的损坏和流失。
4. 结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
尽管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的研发,加强人才培养和资金保障,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
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
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
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
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
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
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
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
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
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
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
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
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
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
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
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喘息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驶进了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终于有能力开始整理文化的碎片,修补在动荡中艰难前行的文明,而圆明园便在其中。
从八十年代开始,对于是否该修复圆明园,重现其昔日的辉煌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从内心深处讲,我们都想修复还原她,因为她曾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与自豪。
然而这样做的意义又有多大?当历史只有被还原其真像时,才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破坏性的重建与修复却在进行着,还原出来的工程粗糙不堪,不仅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无法再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更不能与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相媲美。
更有甚者,在圆明园内修建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诸如餐厅饭馆,使得圆明园变得不伦不类。
如果说这些举措都被统统归结为保护的话,那么还不如就让它赤裸裸地躺在那儿,作为历史的凭证,文化的警钟,时刻提醒后人:不要让悲剧重演,让遗憾继续。
她是民族的伤疤,这样的一个伤疤不会让一个民族变得丑陋,却只能让她因真实而美丽。
由圆明园,我联想到了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基础与坐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缺少或丢失了自身文化特质的民族便是一群浪人,找不到灵魂皈依之处,这样的一个民族,是难以在世界立足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日韩、欧美等文化潮流以锐不可当之势涌入中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一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传承条件和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看到,自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化遗产热,政府日渐重视当地文化的建设,广大民众开始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然而,问题也不少。
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遗迹,古城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损毁严重,北京的旧城改造导致胡同以每年上千条的速度消失,南京,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这一永恒悖论的困扰。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文化快餐被人们喜爱,西方文化占领市场的时代,正面临着日渐被边缘化的危险。
大多数非遗如戏曲,手工,器乐等,由于其技艺复杂,传承要求高,出现了严重的断代,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轻一代的传承者少之又少,一些技艺甚至只有一两位老人能够掌握,这不得不叫人担忧。
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下这些。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机制不健全是一重要原因。
再次,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官员的文化素质不过关。
受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环境、文化建设,这一错误的政绩观的影响,许多地方官员一味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文化,环境等因素让道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观。
由于“世界遗产”这一称号给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兴奋剂,很多地方官员便将目光投向了疯狂的申遗热潮,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在重视文化建
设,其实则不然,他们所最求的仅仅是“世界遗产”这一称号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摇钱树。
,从而导致文化遗址的后续保护工作不到位,世遗委员会给出张家界黄牌警告便是一典型例证。
另外,从事相关事业的专业人才奇缺。
就拿中国的古籍修复来说,目前国家级的古籍修复人员仅百人,而急需修复的古籍却达到百万册之多。
众所周知,时间是文物保护的大敌,很多文物古迹就是因为长期无人看管、护理而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还有,缺乏社会舆论导向,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还不到位也是一大原因。
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政府,是专家们的事,也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从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以看到人民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时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地毯式轰炸,在这样一个紧急关头,斯大林的百姓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逃命,而是奋力抢救城市内的文化遗产,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座文化名城得以在战火中保存下来。
由此可见,国民的文化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工作。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来保护?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法和建立遗产资源管理体系是根本。
我们要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平衡的支点,完全不讲经济效益是不行的。
但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谋取经济效益更是万万不得。
以法律作为规范,在此范围内合理利用、开发遗产资源。
2.将文化遗产赋予鲜活的时代生命。
不同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孕育出的文化是不同的,显然,在如今这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东西都在不断更新,改变。
我们不能说为了继承,为了保护,大家天天穿汉服,用毛笔书信,住宫殿。
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继承的不是一些表面的,不现实的文化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
即是说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式来继承。
例如中国流行乐坛近几年掀起的中国风便是一典例。
以周杰伦等歌手为代表,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武术,陶瓷等融入年轻人热衷的蓝调、HOP-POP等音乐表现形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为中国传统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接受,喜爱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3、保护一定要讲求科学性,遵从历史。
一些地方政府将古建筑遗址拆除,移至其它地方重建,以冀一石二鸟之效。
有些案例是成功的,但有些却因建筑技术不过关,产生了破坏性的效果。
又如圆明园的重建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新的时代,我们不希望有第二个圆明园的悲剧,更不希望这个悲剧是由我们的无知和保护不到位造成的。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这是第一个中国遗产日的主题,也将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主题。
中华民族的家园,让我们自己来守护。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外国语系2007级英语(翻译)2班
刘印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