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一讲讲义

合集下载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十一章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十一章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十一章
汇报人姓名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气词
系统
• 上古,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有 “也”和 “矣”。二者在使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分 工: “也”表示一种状况,“矣”表示一种过程。前者的着眼点不在时间,后者的着眼 点在时间。凡没有发生的事用 “也”,已经完成或过去的事用 “矣”。
• “也”用于判断句,表达肯定 (包括判断、确认、解释等)的语气。“矣”用于叙述句 ,表达说话人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 综上观之,“那”是一个多功能语气词。其表现是:第一,用于是非问和反诘问的 “那 ”, 与 “呢”无关;第二,用于承前问、特指问、选择问的 “那”,与 “呢”的承 前问 (功能1)、 特指问 (功能2)、选择问 (功能3)相近或相似;第三,用于 感叹句的 “那”,与用于感叹带 夸张 (功能4)的 “呢”接近。
等语气。
三、语气词 “吗”的产生和发展
(1)“吗”的形音变化。语气词 “吗”先后出现 “无”、 “磨”、 “摩”、 “麽” 、 “嘛”、 “末” 等书写形式。 (2)“吗”的历时演变。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无”出现在反复问句中,用作第一种 “ 有+ 名词+无”格式。
宋元到明代,“麽”(包括 “嘛”和 “末”)替代 “摩”,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问、特指问和叙述句末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三种用法继续 得到使用。相对而言,承前 问用法最突出,其次是特指问,其他用法少见。 “呢”在明末产生 选择问 (功能3) 用法。 • 清代,“呢”迅速发展,各种用法都已完备。
• “呢”的演变看出,晚唐以来,“呢”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承前问 (功能1)和特指 问 (功能2)。用于句中的提请听话人注意的用法 (功能6)萌芽于宋,成熟于清。 功能1和功能2 两类,尤其是功能1是在设问的语境中衍生而来的。而选择问 (功能 3)明末清初才出现,和 “聻”没有关系;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功能 (功能4)在 宋代出现,但到元明时期曾中断,到 清代出现 “呢”时才得到发展,这不排除吸收其 他用法的可能。又 “聻”没有表不变和持续的 功能 (功能5)。从此类推1、2、6 三项功能是由 “聻”演变而来。至于3、4、5三种功能,由 于它们与 “聻”无关, 所以我们推测,极有可能与 “那”、“哩”有关。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外部原因指某种社会条件引起的语言变 化。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朕”,先秦本 为上下通称,自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 曰‘朕’”以后,这个词就变成皇帝的 专称。“癌”,《中华大字典》(1915) 读若“喦(yán)”,注云:“脏腑所生毒 瘤也。” 1953 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仍 然音yán。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才 改 音 ái , 使 “ 癌 症 ” (cancer) 跟 “ 炎 症” (inflammation) 有所区别。这些变 化都不是语言的的产物,为 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创造语言, 也不能违背语言的规则去使用语言。古书里的 词语通常都会多次出现,而不会只出现—次, 这也是社会性的体现。《论语》里动词“问” 的间接宾语前面一定要用介词“于”。如“叶 公问孔子于子路”(《述而》),“季康子问政 于孔子”(《颜渊》),“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 贾”(《宪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泰伯》)。《左传》里“问”的用法也 是这样。这不是哪几个人的规定,而是社会约 定俗成的结果。
二、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 研究汉语史就 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语 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 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研究汉语史的意义有: (1) 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服务 。通过对汉语史的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 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解决中国古 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 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这样 研究汉语史就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作出学科研究的实际贡献。其实, 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本身,就是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1讲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1讲

★ 汉代传《诗经》的有四家,齐人辕固所传的 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 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 “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 的越来越多,其它三家则逐渐衰废。现在流传 的《诗经》就是毛诗。历代为《诗经》作注的 很多,通行的较好的注本有:《毛诗正义》 (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 (宋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
二、学习《诗经》之《氓》
2.词语提示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méng):民。这里是 指称诗中的男主。 蚩蚩(chīchī):忠厚的样子。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 氓》) 愆期:延误日期,愆:错过。 ◇ 乘 彼 垝 垣 , 以 望 复 关 。 乘 : 登 。 诡 (guǐ) 垣 (yuán) :倒塌的墙。 诡:毁坏,倒塌。 垣:墙。 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指称那个 男子。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尔:语气词。 于:动词词头。 茅:茅草。这里用作动词。 索:也作动词用,搓的意思。 綯(táo):绳索。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朋酒:两樽酒。 朋:量词,本指两串贝壳,这里“两樽 (壶)”是引申义。 斯:指示代词,复指酒。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
五、《诗经》的文化精神
2.《静女》题解 《静女》,出自“邶风”。 邶(bèi) ,国名,周武王封殷王纣的 儿子武庚于此,后并入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赴情人的约会,描绘了他见到那可爱的姑娘 前后的不同心情。 3. 词语提示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闲雅。 其:形容词词头。姝(shū):美丽。 俟:等待。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娈(luán):美好。 贻:赠给。 彤(tóng)管:指染成红色的竹管制成的笔。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形容词词头。 炜 (wěi):鲜明有 光。 说(yuè):通“悦”。 怿 (yì ):喜悦。 女(rǔ):第 二人称代词,你,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汝”。这里代指彤管, 实指所爱的女子。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牧:指放牧的地方。 归 (kuì ) :通 “馈”,赠送。 荑(tí ):一种初生的茅草。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b 、大致以一种方言为基础旳活音系 论
• 以邵荣芬、王显为代表。
• 他们以为:“《切韵》音系大致上是一 种活方言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某些 别旳方音旳特点。详细地说,它旳基 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它所吸收旳方音 特点主要是金陵话旳特点。”
• c 、综合音系论(古音和方音旳综合)
• 章太炎、罗常培、陆志韦等主张《切韵》是 古今方国之音,是一种大范围旳综合。
• 2.分韵。
• 同声调旳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 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旳字汇集在一 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 入其他韵旳字。
• 3.韵目。
• 每个韵有一种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 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 头旳第一种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 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 • 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旳韵书。它
成于隋,到初唐就被朝廷要求为原则韵书,即官 韵;宋朝扩充成《广韵》,其官韵地位愈加强化 ;元明清虽被“平水韵”取代,但平水韵也是在《 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旳语音内容和一部 分较古老旳韵书旳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 严密,该音系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旳共 同参照系。 •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 旳中间环节。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络,往下能 够跟近代汉语联络,不论是对于发觉历史事实还 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旳主要性都是不 可替代旳。
今音学旳内容
• 从时代上说,今音学反应旳是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时旳语音系统,又称中古音系;
• 从成果上说,今音学旳研究成果是韵书, 主要是《切韵》、《广韵》、《集韵》和“ 平水韵”等全部《切韵》音系旳韵书,所以 中古音时期又称“韵书”时期;
• 从研究旳要点说,今音学研究要点在“韵” 。

汉语史课件11

汉语史课件11
日本人有时用古代汉语中的现成词语去翻译 西方的新概念,这些词语形式上为古代汉语所 固有,意义上有的有继承关系,有的很不相同。
3、日语借词
日本人除用汉字构词来翻译西洋作品外, 自己还创造了一些新词,这些也用汉字构成, 后来借入中国。跟“来自西洋,路经日本”的 日译词不同,这些词是真正的日本产物,数量 有几百个之多。
清朝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中西 交通几乎陷于停顿、到了雍正时候,“大开洋 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中西交通重新开 始繁荣起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巨变。

帝国主义的大炮和军舰吓坏了清朝统治者,也
使一部分人认识到老一套不行了。他们强调办理洋务,
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开设学堂,创办制造局。
近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 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 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 汉语同义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近代汉语词汇的口语方言词
大量口语方言成分涌入文学语言,是近代 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它们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相应的普通 词语并存。这些词在发展中显示了不同的生命 力。有的生命力强,逐渐融化于普通词汇之中 一直流传到现在,有的现代普通话已不用了, 但在方言里保存着;有的现代形式上存在,意 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则在发展中逐渐消亡了。 这类词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书面形式,当时不 难听懂,后人看起来却不免增加困难。
这些词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借用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二是印欧语借词 三是自造新词或旧词新用
一、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1、日译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翻译了西方的
文化科学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用汉字
构造新词进行意译的。后来中国人把这些词连

汉语史(全套课件582P)

汉语史(全套课件582P)

音韵研究方面;
训诂研究方面; 辞典编撰方面; 古文字研究方面。
《老子· 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和基本音韵术语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普通语音学知识复习 现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系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
世纪为过渡) 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
2.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
清初;3)现代汉语 清初之后至现在
第五节 汉语史研究简史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到 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南北朝初期至 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清初至今,是全 面发展阶段。
语义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
《方言》类、《释名》类等。东汉许慎的著名 著作《说文解字》也出于这一时期,但在性质 上与上述著作有所不同,它是后世汉字学的代 表著作,其影响历近两千年而不衰。

区分:
①发音部位, ②发音方法。
辅音(二)
音节(一)

汉语音节结构⑴:
音质 音高
结构: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可以没有 必须有
例:
宾 批 因 衣
声母(一)

声母和韵母的位置:
音节: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声母 韵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考研-古代汉语课程讲义(干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考研-古代汉语课程讲义(干货)

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课程简介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效果授课教案教学录像习题练习申报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古代汉语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

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

2001年,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成为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成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的成绩使古代汉语课程得到强大的学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古代汉语课的地位和水平。

古代汉语课在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创新,已经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一门成熟的有品牌效应的主干课程。

课程简介历史沿革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

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

十年动乱中,古代汉语课遭到批评和摧残。

但是拨乱反正以后,古代汉语课重新获得生机,李玲璞、吴仁甫、汪寿明、潘文国等中青年教师当时成为教学的主力,并在教学上作了不少探索和创新。

教研室集体撰写了《古代汉语精讲》《古代汉语自学指要》等配合教学的参考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新制度自学考试创立时,古代汉语作为首先开设的中文专业的首批课程,其考试大纲在当时具有首创性,就是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起草的,后来的历次大纲修订,华东师大都是执笔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教案-第十一课

对外汉语教学-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教案-第十一课

第十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识读并记住生词和词组2.正确书写四个难点汉字绍教授留3.按正确的笔画顺序描写汉字4.通过组合、分解汉字,了解汉字结构5.理解攵、禾两个偏旁的意义,并能写出同偏旁汉字6.练习并会用课文中的句式二、教学环节及内容1.识读并记住生词和词组介绍教授教师校长欢迎留学生我们你们他们她们我们俩你们俩他们俩2.按正确笔画写出下面四个汉字绍教授留3.组合汉字与分解汉字(1)组合汉字左右结构禾:口且中火呈只攵:孝娄贝方古正(2)分解汉字没授都校绍们欢俩4.理解下列偏旁的意义,能写出同偏旁的汉字(1)攵:与“文”相关政改数(2)禾:与“禾”相关种租5.作业:完成练习与课外练习(1)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的题要查字典、理解词的意思第二课时处理课文要求:(1)理解对话内容,并正确回答问题(2)流利背说短文内容,并能默写1.处理对话(1)学生反复朗读对话,归纳句式(2)提问式讲解你们是留学生吧?你是英国人吧?你们学习什么?你们学校留学生多吗?(3)分角色背对话(4)检测背诵效果2.处理短文(P64)提问式讲解:山田是哪国人?安娜是哪国人?他们在哪里学习?3.分角色背对话4.检测背诵效果5.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生词第十一课练习题1.看拼音写汉字Jiàoshòu jièshào jiàshìxiàozhǎng huānyíng liúxuéshēng 2.给下列词注音留学生校长教授教室我们你们他们3.根据偏旁,写出汉字(至少4个)攵:禾:4.写出笔顺绍:教:授:留:5.写出5个左右结构的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以某为某、名某为某
这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 《周礼》:‚豚拍鱼醢hǎi。‛注:‚郑
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bó , 谓胁也。‛
膊:猪肋肉。一说,指猪腿。
(十三)当为、当作
意思是某字是错字,当作(为)某。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 序》:‚字误声误
而正之,皆谓之当为。‛ 《周礼》:‚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 政令,凡宫之纠禁……”郑玄注:‚杜子 春云,‘宫’皆当为‘官’。‛ 《周礼》:‚诵四方之傳道。‛注: ‚故书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 作傳’。‛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
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
‚破读‛、‚破字‛或‚易字‛。还有人把读破 有称四声别义,即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诗经》:‚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闻:通‚问‛)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 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四)犹
4)以本字释借字。 《礼记· 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
久矣。‛郑玄注:‚索犹散也。‛ ‚索‛,《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 索‛,此处用的索居‛即‚散居‛, 指离开自己的同门学友,孤零零独居。
(五)貌
(十六)如字
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



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音来读。 《左传· 隐公元年》:‚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杜预注:‚诸侯会葬,非礼也。不得按公成礼,故不书于 策。他皆仿此。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 ‚朝,如字。‛ ‚朝‛,应读zhāo,不读chāo。 《礼记·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这是说第一个‚恶‛ wù 字读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 它本来的音,即‚恶劣‛之‚恶‛ è ,旧读入声。第一个 ‚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读它本来的音, 即‚美好‛的‚好‛,是上声 。
解释古语。例如: 《说文》“尔‛字下云:‚丽尔犹靡丽也。‛ 段注:‚丽尔,古语;靡丽,今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 (谁为,古语常见句法;为谁,今语常见句 法。) 《荀子· 劝学》:‚干越夷貉mò 之子,生而 同声,长而异俗。‛杨倞注:‚干越,犹言 吴越。‛ 干 ,亦作 邗 ,本国名,后为 吴 所灭,故 用以称吴。
(十)读曰、读为
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
《诗经· 卫风· 氓》:‚淇则有岸,隰xí 则有
泮。‛郑笺:‚泮读曰畔。畔,涯也。‛ 《尚书· 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 后稷jì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shì 。‛ (‚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为‚种植‛ 之义。) 《周礼· 考工记· 辀zhōu人》:‚终日驰骋,左 不楗jià n 。‛郑玄注:‚杜子春云:楗,读为 蹇jiǎn 。‛ (《说文· 木部》:‚楗,拒门也。‛楗 jià n 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意思是终日 驰骋,而左马不跛。)
(四)犹
2)义隔而辗转相通,被释词和用于解释
的词语意义并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被释词可以这样理解。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 ‚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 ‚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 敬’‘犹爱’。‛
(四)犹
3)以今语释古语。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也有解释专名,指出被释词是什么的。
《国语•周语上》:‚穆王将伐犬戎。‛韦昭注:
‚穆王,周康王之孙、昭王之子、穆王满也。‛ 《诗· 邶风》:‚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笺:‚在前 上处者,在前上列也。‛ 《周礼· 天官》:‚惟王建国。‛郑玄注:‚百物阜安, 乃建王国也。‛贾公彦疏:‚乃建王国者,于百物盛 安之处乃立王国,王国者洛邑王城是也。‛
(八)属、别、丑
这两个术语,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说文· 艸部》:‚蓍,蒿属。‛又‚莪,
莪萝,蒿属。‛ 《说文· 禾部》:‚秔jīnɡ,稻属。‛‚稗, 禾别也。‛段注:‚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 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 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 也。‛ (秔,粇、稉,稻之不黏者。)
“貌‛,“……的样子‛,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
性质的形容词。 《楚辞· 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 冉,行貌。‛ 《诗经· 卫风·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 注:‚沃若,润泽貌。‛
(六)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常用于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
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 的关系。表示释词和被释词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 联系。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
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

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衣:用作名词时,表示上衣,读平声;用作动 词时,表示穿衣,改读成去声。 从:用作动词时,表示跟随,读平声;用作使 动词时,改读成去声,表示‚使……跟随‛的 意思。 分:用作动词时读平声,表示分开;用作名词 时,读去声,表示本分,职分。 食:用作名词‚食物‛时读平声,用作动词 ‚喂‛‚给……东西吃‛时,读去声
《礼记· 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
郑玄注:‚庸之言用。‛ 《论语· 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 ‚学之为言效也。 ‛ 《荀子· 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 之谀。‛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用甜言蜜语诱导人干坏事叫做谄 ) 运用‚之言‛这个术语,有时只单纯释义,而与
(十四)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 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本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本‛指
另一版本。 《礼记》:‚温润而泽,仁也。‛注: ‚润或作濡。‛ 《礼记》:‚殷人祭其阳。‛郑注: ‚阳读为霷。‛《释文》:‚阳本或作 霷。‛ 《康熙字典》:‚犴( hān ): 《集 韵》、《韵会》何干切,音寒。本亦作 豻。‛
有时加‚曰‛字,构成‚谓甲曰乙‛式,被释
词在后,释语在前。 《说文· 心部》:‚悼,惧也。陈楚谓惧曰 悼。‛ 《说文· 口部》:‚咦yí ,南阳谓大呼曰咦。‛
‚言‛,主要用于串讲文意。有‚说明‛或
‚说‛的意思。 《诗经· 邶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谓‛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子中特指某一事物。
也用来串讲句子大意。有时用于以狭义释广义。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东汉)王逸 注:“美人谓怀王也。‛ 《诗•邶风•柏舟》:“母也天只”,传:“天谓 父也。” 《楚辞· 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 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荀子· 天论》 (唐)杨倞注:“本谓农桑。‛ 《诗经· 周南》:‚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 ]矣,我仆 痡pū矣,云何吁矣。‛郑玄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 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 词。‛
(十七)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 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
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 《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 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 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 《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 仲尼世家》 及《汉书· 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 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 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二)曰、为、谓之、之谓
这组术语主要用来下定义。分别连用有对比
意味。 《诗经· 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左传· 文公三年》:‚执事不以衅鼓。‛ 杜注:‚以血涂鼓为衅鼓。‛
(二)曰、为、谓之、之谓
《诗经· 小雅》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毛亨传曰:“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jǐn 。‛ 周人好称“四国”,其义与“四方”同。 《尔雅· 释天》:‚夏猎为苗,秋猎为狝xiǎn , 冬猎为狩。‛ 《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 ‛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四)犹
“犹‛主要有四种用法:
1)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
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yǐn ,不 平谓何?”郑笺:“谓何,犹云何。” 《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 瞻。” 毛 传:“师,太师, 周 之三公也。尹, 尹 氏,为太师。”后用为三公之称。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
《汉语史》第十一讲
训诂常用术语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这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意义。被解释的


词和用以解释的词是义同或义近的关系。 《周易· 彖上传》:‚师,众也。‛ 《周礼· 天官· 大宰》:‚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 ‚典,常也,经也,法也。‛ 《说文· 士部》:‚士者,夫也。‛ 《礼记· 杂记》:‚子贡观于蜡。‛郑玄注:‚蜡zhà 也 者,索也。‛ 蜡祭名。年终大祭万物。 腊祭祖先,蜡祭百神。 蜡,索也,岁有十二月,索群神 而祀之,今之腊也。
(十一)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 义同、某与某古字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