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庙、三个和尚、三种办法管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相信大家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不陌生。

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团队管理与发展的道理。

在这个故事中,最初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为了生存,他只能自己去挑水。

这时候,他的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保证自己有水喝。

所以,他有着明确的动力和方向,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挑水的任务。

当来了第二个和尚,他们选择了抬水,虽然看似效率有所提高,但也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因为此时,团队的规模开始扩大,两人之间需要协调和合作。

但这种合作相对简单,目标也还比较明确,就是共同完成抬水的任务,以满足两人的用水需求。

然而,当第三个和尚加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原本简单的两人合作模式被打破,新的团队成员加入却没有形成新的有效的合作方式。

每个人都期望其他人去挑水,自己能够坐享其成,结果导致大家都没有水喝。

这反映出了在团队管理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划分,就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团队管理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明确的目标设定。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无论是小型团队还是大型团队,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

就像三个和尚,如果他们能够明确共同的目标是确保寺庙里所有人都有水喝,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那么就能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方向和动力。

其次是合理的分工。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管理者需要善于发现这些特点,并根据工作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工。

比如,有的和尚力气大,可以负责挑水;有的和尚心思细腻,可以负责管理水资源的分配。

只有分工合理,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

再者是有效的沟通。

三个和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从团队的整体利益出发。

一个良好的团队应该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成员能够及时交流想法、反馈问题,共同解决团队面临的困难。

管理学角度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管理学角度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以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故事的梗概是讲在过去的一个山顶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给观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

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风波。

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三人奋力救火。

风波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这就是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这是一个团队建设问题。

也可以考虑为人与人相处的问题。

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在为自己考虑。

不为别人考虑,一个人的时候自己要喝水就自己去挑。

两个人的时候为了公平.自己不吃亏,就两个人去抬,三个人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谁也不想吃亏啊.谁也不想去.这就是个人的做人态度问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一段寓言,其寓意是:办一件事,如果没有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倘若用管理学描述这个观点的话,这三个观点过时了。

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三个和尚水多得不完.有三个庙,这三个庙都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饮用水的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三个和尚引发的管理学思考

三个和尚引发的管理学思考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 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 战略创新是一种分 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 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 劣势时赢得成功, 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其他方面分析方法差不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三、 将三个和尚组成一个团队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
以一种创新的视角,从 三个和尚的寓言故事出发, 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发展背后 所蕴藏的各种管理问题, 依据管理创新的四个重要领域(战略创新、 组织创新、 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进行相关理论阐述, 提出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寓管理于故事,深入浅出, 最后得出四大创新领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 的重要性。
终于喝光了最后一滴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 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 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将 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焚毁了,三个和尚发现的早,逃 出来了,但老主持就没那么幸运,被大火烧死了。
这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管理学方面 的知识呢? 一 、把老主持当作寺庙的管理者 浅谈其管理的漏洞 1 分工不合理; 当几个和尚出现相互推诿的时候,作为他们的管理者,老主持并没有进行干预。
( 3) 理论拓展: 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 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 得喝, 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 各行其是, 没有想 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 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 个怎么样的寺庙、 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 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 企业, 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 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 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

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团队的管理与发展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是只有三句话的故事,我们在儿时就已耳熟能详的故事。

有人会问,这跟团队管理与发展搭不上边吧?故事虽短,里面却饱含管理之道,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启人以智,哲人以思。

如果路过三个和尚住过的寺庙,你也分别看到过这样的画面:一个和尚的时候,是世外桃源二个和尚的时候,是纯真禅院三个和尚的时候,是心寒苦寺现在,你要面对这第三种局面,你要做些什么,去改变这种死寂的局面?有人说,让三个和尚轮流挑水吧?谈到了分工,很好,但还不能解决问题,分工不合理呀。

最早来的的和尚愿意吗?我是老和尚,寺院还是我修补过的呢,凭什么新来的,就那么拽?一来就让咱们轮着来?第二个和尚也不同意,老大都不干,我凭什么干呀,再怎么着,我也是寺院的元老嘛。

老三,更怨气了,凭什么呀,我一新来的,就养两个?大家又不是不能干。

有人说,那就抓阄吧?可是由谁来主持?我不挑,我就喝你们挑的,我耍无赖,你能把我怎么样?企业里这样的人,大把啊。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管理故事。

还是让我们从心解读三个和尚的故事吧取水的分工不合理,是三个和尚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后来,就上升为三人互相在人品问题的猜忌;再后来,就是小团伙的问题的产生;再后来,就是互相拆台风行;再后来,就是散伙,寺庙,不再是原来的寺庙了;直到又来了一个和尚然后,是第二个和尚再后来,就是新的没水喝上演分工不合理,只是引子,从心解读,才能理清无水吃的结局如何导致的脉络;从何处着水,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你们可以设想三个人的处境与心态,可以改变吃水的方式,比如掘井,或者让水厂送水,来改变分工,变换解决问题的产生方式,消灭不是问题的问题,或者化解它产生分歧的范围等等。

总之,解决的基本路径是:首先,解决共同面对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其次,使分工合理、明确;再次,终结恶人猜疑游戏;最终,三人同心同德,复归纯真、自然、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看管理学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看管理学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看管理学管理知识—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看管理学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

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群体组织案例

群体组织案例

三个和尚的故事(案例讨论)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个子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子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个子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中间,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有水。

小和尚和高个子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

问题:1、为什么随着群体规模扩大,生产效率反而下降了?2、三个和尚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和尚个人品德高尚是否能够防止这种冲突?3、危机处理对提高三个和尚的群体凝聚力起到了什么作用?反思失误(案例讨论)新春伊始,是许多企业回顾成绩.展望未来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更要在此时表彰一番以鼓舞士气。

然而在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发展的古井酒厂,此时却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该厂《发展中的五大失误》等重要文件,并要求各单位结合本部门实际,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找出本单位和个人工作中的不足与失误,制定措施加以改进,掀起了一个以“反思失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主题的学习热潮。

古井酒厂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令人瞩目,已连续五年进入按利税排序的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

特别是1994年,该厂实现销售收入5.96亿元,利税3.29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可贵的是面对辉煌的成绩,该厂处优势而不忘看困难,谈成绩而不忘谈失误。

1994年底,在王效金厂长的亲自主持下,真务实古井人对近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反思,以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出了发展中的五大失误,人才的增长和干部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跨行业开发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营销体系和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得到扼制;职工在生产技术上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挥不够等。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引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宗教领域,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以一个宗教领域为例,通过分析“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探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原则。

案例背景:在一个寺庙里,有三个和尚:慧悟和尚、懒惰和尚和勤奋和尚。

寺庙需要日常维护和管理,三个和尚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慧悟和尚负责经书修炼,懒惰和尚擅长说教,勤奋和尚善于体力劳动。

案例分析:1.角色定位:慧悟和尚的职责是重要的,修炼经书是寺庙的根本,保持修行的质量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懒惰和尚的职责是提供精神慰藉,解答信徒的问题。

勤奋和尚的职责是维护寺庙的环境和日常事务管理。

2.协作与合作:在管理过程中,三个和尚应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将个人的力量与优势相结合,共同为寺庙的发展和繁荣齐心协力。

比如,慧悟和尚可以提供给勤奋和尚一些修行方面的建议,勤奋和尚可以为懒惰和尚提供帮助。

3.规范与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寺庙可以建立规范和制度,对三个和尚的行为进行监督。

确保懒惰和尚不会因为说教而放松了对职责的履行,勤奋和尚不会因为重复性的劳动而过度劳累。

规范和监督的实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4.激励与奖励:激励和奖励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在寺庙中,可以通过给予勤奋和尚修建一个宽阔的住所,给予慧悟和尚鼓励的话语,给予懒惰和尚更多地机会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寺庙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通过对“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各有所长,发挥优势互补。

2.协作与合作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三个和尚应该互相支持与帮助。

3.规范与监督可以确保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4.激励与奖励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

在任何组织中,无论大小,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一个宗教领域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原则的实际应用。

三个和尚的管理故事

三个和尚的管理故事

请看寓言: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 MBA。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 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

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和尚,头脑风暴,观点碰撞三个庙、三个和尚、三种办法有一名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

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

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

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

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

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

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

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

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

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

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

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

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三个和尚挑水衍生案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P就走了,一个P叫BPR,一个P 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

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总务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总务部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

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

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

他们认为,抓住关键和最主要问题,就是要改革不干正经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

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三个和尚一定没水渴吗?──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一) (转载)奥尔森的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目前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看不见之手」失灵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

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

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

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奥尔森因此得出一个极具争议的结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

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著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行为也越难以发现。

奥尔森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多人囚犯两难博弈」(n-person prisoner’s dilemma games),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然而,它描述的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增多。

集体行动出现的条件奥尔森还发现,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

所谓「不对称」即集体成员收益的不对称。

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假如三个和尚中有一个是喝水特别多的「水鬼」,而其他两个是很少喝水的「耐乾旱品种」,那么「水鬼」和尚挑水给大家喝的可能性就很大。

「不对称」在国际间的集体行动中经常出现,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积极出钱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同样,美国认为北约能给美国安全带来很大利益,因此愿意负担高达70%的北约经费。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是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

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

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

许多慈善机构的筹款活动都提供正向激励,例如,购买慈善演出的门票可以观看别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获得嬴取奖品的抽奖机会等,都是搭卖私人物品的行为。

三个和尚中的那个小和尚也许就不介意天天下山挑水,藉此机会偷偷瞧一瞧在河对岸洗衣服的那位貌美村姑。

与此类似,美国劳联产联领袖组织工会运动得到的利益,主要在于他们个人所获得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与劳资谈判获得的直接利益反而关系不大。

反向激励是惩罚搭便车的措施,最常见的是禁止搭便车者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

许多国家的工会都将劳资谈判的范围限制在工会会员范围内,使非会员无法享受工会争取到的加薪和优惠待遇。

利他主义者是凤毛麟角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研究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

人们将奥尔森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建立更精细的行为模型。

在过去20年里,实验经济学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行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九十年代起,描述集体行动的新一代模型开始出现。

在这些模型中,理性自利的个人不再是唯一的假设。

运用从实验中得到的资料,这些模型假定不同的种类的人参与集体行动。

人的决策行为究竟能分成多少不同种类?经济学家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

模型类比结果显示,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变化。

实验经济学家设计了诸如「哀的美敦讲价实验」和「信任游戏」等决策实验,对人的行为进行窥探。

许多这一类的研究都发现,40%到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

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

另外大约有20%到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就是奥尔森模型假设的那种人。

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

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

运用同样的比例,三个和尚中应有两个是「规范使用者」,一个是「理性利己主义者」。

「规范使用者」又可以细分成两种,即「条件合作者」和「志愿惩罚者」。

「条件合作者」是老好人,他们愿意发起协助行动,并且只要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以互惠行为作反应就坚持合作。

但「条件合作者」对搭便车行为的容忍度却不尽相同。

他们对集体行动的贡献与搭便车人数成反比,搭便车的人越多,「条件合作者」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就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