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苏教版

黄鹤楼送别: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情景。
难点:品读诗文,探究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黄鹤楼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结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 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 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 却是一辈子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这篇课文。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别董大
(高适)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 人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第二课时)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 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 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 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 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 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 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 白帝城》等。
阅读第二段( 2-4 )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了些 什么?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 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 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阅读第二段( 2-4 )
(4)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他的心情是怎样 的呢?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 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想到友 人去了扬州,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他 的心情十分惆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苏教版

25、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领悟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漫步入文1、指名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送别诗。
2、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范读第一节)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4、学生默读,交流反馈。
板书:依依惜别。
二、扣紧文眼,合作探究1. 理解“依依惜别”并指导感情朗读。
2. 品读第二节,感受浓浓的离情别意。
(1)指读第二节。
(2)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藏”字下加着重号)。
(3)齐读“藏”。
问:“藏”的是什么呢?(依依惜别之情)(4)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不愿意)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的?(5)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6)结合学案,激情促读。
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这对挚友会在黄鹤楼上做些什么呢?(作诗,赏景,交谈,喝酒……)3.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李白的话)三、品读对话,精讲点拨1. 指读李白的话。
评价。
2. 离别之言,情真意切。
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敬仰之情(从六个“您”、“孟夫子”、“兄长和老师”等可以看出。
)惜别之情(不知……何日……)(4)相机简介两位诗人的相遇相知。
(5)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他俩不仅仅是朋友,更是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知己!这杯里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6)模拟角色读。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课件-25 黄鹤楼送别 第2课时(配套)

分段讲解
$
重点研读
1. 文中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2. 文中第五自然段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
分段讲解
$
重点研读
3.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分 析。 意思:老朋友离开了黄鹤楼,在桃红柳绿的三月乘船东下扬 州。那船帆渐去渐远,消逝在蓝天下。只见滔滔的长江水向天边 奔流。
神话小说。
段落总结
$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孟浩然所乘小舟渐渐远去,李白心中无限
惆怅,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 千古绝唱。
课堂活动
$
友人乘船早已远去,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说些什 么?
课时练习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 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 ,后两
图片导入
$
黄鹤楼
图片导入
$
送别
图片导入
$
送别
图片导入
$
吟诗抒情
资料链接
$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段讲解
$
课文展示(第二部分)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有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 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段写 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抒发了朋友之
间 依依惜别 之情。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成语。
(1)长时间地站着。
( 伫立 )
(2)抑制不住。
( 按捺不住 )
部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优质课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课件)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 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 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 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 向天边……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 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 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 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 向天边……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仰蓝望 天白云,一会儿远眺远江眺上的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 依惜别之情。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仰蓝望 天白云,一会儿远眺远江眺上的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 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 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 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 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 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 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 官,归隐田园。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 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 满饮此杯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
锦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 孟浩然饯行。
您(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 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 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6课时总第69课时主备人:曾先进课题:25黄鹤楼送别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深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情感。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进程:一、温习引入,初步设疑1.课文讲了谁在何时,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2.按照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为宜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超级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窗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咱们回到黄鹤楼上二、精读课文,引导探讨(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述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你感觉黄鹤楼怎么样?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别离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4.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成心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情感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去扬州,不知咱们何日才能再会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课文,你从哪些文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诵。
指名看背景图演出读。
(演演李白)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心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穷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PPT课件2

的诗人,有《孟浩然集》。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其诗今存二百余 首,大部分是山水诗,还有少数诗篇 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 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
黄
鹤
执 教
楼
者送
李 军
别
西
长
湖北武汉黄鹤楼
东
江苏省扬州市
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文中写景词语: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黄鹤楼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长江边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 浩浩荡荡 流向天边
黄鹤楼春景图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 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 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离别在即,真是 无声---胜有声 凝咽---胜有泪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毛主席在( 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 三. 精读课文
)遇见(
)。
1.
出示投影,引导观
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
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学什么? “才”是什么意思?
这里强调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小学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教案

25.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1.检查一、二类生字词掌握情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读全文,理解语言文字。
体会文中三个“看”(“仰望”、“远眺”、“凝视”)词语之间的差别。
3.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究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侬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的意思;突破方法:反复阅读课文,有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
难点: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本文所描写的情景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
【课时划分】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品词析句、精度深思,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促读感悟,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
【教发指导】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依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情,本课教学拟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引导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学法指导】1.圈点批注法.....,旨在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讨论交流法.....,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6课时总第69课时主备人:曾先进
课题:25黄鹤楼送别
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深入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2.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4.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2.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孟浩然)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2.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孟浩然(友人)……(生接读)。
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
李白……(生接读)。
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
(4)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3.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并齐读。
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交流: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了。
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3.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
作业: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
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
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
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
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