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兼谈《一针疗法》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兼谈《一针疗法》高树中,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有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治杂志》、《针灸临床国际杂志》、《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
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治面瘫!

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治面瘫!面瘫,俗称“吊线风”,临床表现以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特征,故又名“口眼歪斜”。
现代医学称为“周围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不如法,而转为坏症”(《伤寒论》)时有发生,病复、病遗给病人造成很大生活压力,高树中老师熟研经典,由博返约,勤于临证,善于思考,临床中有自己独到的诊治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
高树中经验体会: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一针疗法》 高树中著.pdf

转载:《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分享首次分享者:河北大熊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风铃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简析《一针疗法》教材

简析《一针疗法》本人学习了高树忠的《一针疗法》,感觉非常好,好的中医针灸师就应该选穴准确,一穴见效。
由于本书是Pdf格式,只好我边看边自己再重新记录一下。
好让更多的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说的很好: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穴位表象辩证:如肝俞,如果隆起(多见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
如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一定是肾虚。
针足三里,出针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胃经气虚。
若针了几次孔出现凹陷在短时间内就平了,说明胃气渐复。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
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
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
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
一般针后即能缓解。
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一是肩胛区反应点。
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
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
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
落枕-针灸课件

取坐位,随咳进针法针后溪,刺入后沿太阳经
自后溪至病痛处用手指来回循叩,同时让病人活 动患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唯用力 转头时右侧肩胛区尚有痛感,在其痛处阿是穴刺 络拔罐,15分钟后将罐取下,再让病人活动数分 钟后将针取下,一次治愈。
Company Logo
病案二(参考医籍:《一针疗法》——高树中) LOGO
某同事落枕,自针后溪无效。仔细检查其疼痛 和压痛均在右侧颈部,不在后项部,辨证应属少
阳经,取右侧悬钟穴压痛点按揉,并令其活动
患部,疼痛稍减,继用针刺之,随咳进针,活动 患部,疼痛减轻大半,活动明显改善,继续留针 30分钟,其间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并断续 活动患部,起针后,疼痛消失,活动正常。
Company Logo
名家验案 (吕景山医案 ) LOGO ❖ 赵××,男, 37岁,工人。 1965年12月8日初诊。 ❖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2小时。 ❖ 病史: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
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 而前来就医。 ❖ 检查: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天柱穴周有明显的自发痛、 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 诊断:落枕。 ❖ 治则:疏调经气,活络止痛。 ❖ 取穴:后溪、束骨(均双侧)。 ❖ 治法:先刺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刺后 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时疼痛减轻,惟仰头疼痛如故, 继针束骨,顿时疼痛大减,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 1次,起针后,自云:病去三分之二有余,翌日又针1次, 痛止病除,活动自如。
LOGO
概述
LOGO
一针疗法(高树中)

一针疗法(高树中)展开全文一针疗法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病案:三阳络案¡肩周炎,颈椎病案¡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
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
¡《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下肢躁动案,自血疗法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

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病案:三阳络案¡肩周炎,颈椎病案¡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
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
¡《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下肢躁动案,自血疗法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这种疗法对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皮肤划痕症、慢性湿疹、复发性疖肿、毛囊炎以及脓疤型痤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è准备:10ml注射器、止血带、医用胶布、医用棉球棉签适量、碘伏è与穴位注射的区别:刺激时间更长、疗效更好è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1.高老师悟道《灵枢》,验于临床,发扬于海内外。
多数疾病只取一针,一针见效,疗效显著。
2.以理服人,可以举一反三,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经络病—一针疗法1.头痛头维,--足阳明、太阳、少阳合穴膏肓(太溪)--肾虚型足临泣x毅案足三里x建勇案太冲x旭萍案李老头风散:(红参、五灵脂、制首乌、炒白蒺藜)、制川草乌、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细辛、芥穗、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制白附子、明雄黄(另研对入)、乳香、没药各6g 三叉神经痛案2麦粒肿《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足三趾放血:《经脉》入中指内间,··外间,··入大指间肩胛骨:循肩膊内冰冻法3牙痛Ø 翳风—风火牙痛Ø 内庭—实者泻其子厉兑—泻井当泻荥Ø 太溪--“牙齿痛,吕细堪治”Ø 固齿神方—青盐、石膏15,补骨脂12,防风薄荷·旱莲草8,花椒、白芷、细辛5功效:固齿止痛,乌发固肾。
《陈修园七十二种》上面记载:「治牙之方甚多,苦无大效。
昔有人四十后病齿,大牙已脱三个,遇德州卢南石相国之弟传此方,用之动者复固,齿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锅并煎炒等物,牙缝里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减,真第一效验方也。
若于三四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永免牙患。
有此神方,诸方可废矣。
、黄星楼《餐菊轩医辑》“余历年病齿,剧痛时不可忍受,常乞怜于止痛片,仅能暂缓其势,又恒用没石子含置,亦取效于一时,万不得已则拔之。
遇痛即拔,终非善策,乃检箧中录存有固齿良方,照方配用,颇着神奇。
三年多来,齿病非独未发,而动者亦固。
经验有据,始介绍于同好,益广流布。
”Ø 偏历---《灵枢.经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Ø 六神丸、喉痣丸Ø 4落枕1、后溪或束骨《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2悬钟、中渚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加颊车,下颈,3落枕穴:全息u 5颈椎病1.后溪、昆仑、束骨、腕骨2.太溪、大钟3.张文兵,霍则军,反阿是穴、阿是穴、《无痛一身轻》、张钊汉《原始点松筋健康法》《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素问·刺腰痛论》说:“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素问·骨空论》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u 《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4.性智法师,正脊法5.刘超,圆利针针刺法u 6 肩周炎《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一切痛症的治疗大法:1.切循六经2.虚实3大络之血结4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5.其瘛坚转引而行之1.阳陵泉---巨刺2.鱼肩、鱼际3.三间4.后溪5、颧后7乳腺增生1.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2.太冲3.足临泣4.乳腺反射区5.东陵穴(内关)“循胸出胁” 并回乳6.药物胸罩:冰片、柴胡、青皮、半夏、厚朴8、急性腰扭伤、腰突1.人中2.后溪、腕骨(腰突案)3.龈交异点4.手三里《经筋十三》“手阳明之筋…挟脊”《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5.太冲《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6.太溪、大钟《经脉》实则癃闭、虚则腰痛7.火疗《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9、膝骨关节炎a、大杼、膏肓(董氏奇穴)B、尺泽C、内关D、太溪E、药物护膝:《灵枢。
寿夭刚柔》川椒、桂、干姜、冰片,研末外用。
《灵枢。
经脉》“入膝髌中”面瘫¡ 1、三里¡ 2、太冲¡ 3、阳陵脏病:《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
” 《灵枢。
寿夭刚柔》:“并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难经·六十七》:“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故脏病取背俞、输穴(原穴),腑病取募穴、下合穴1、心病(早搏、房颤、心律不齐·····a、心腧、厥阴俞(阴阳、足臂、灵枢皆以心包代君受邪《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b、大陵《灵枢·五邪》“邪在于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C、至阳、灵台《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D、下三皇《灵枢。
经脉》:”脾,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亦治疗:失眠、男科、妇科病E、膻中失眠¡ 1、下三皇¡ 2、三间¡ 3、印堂、神庭、四神聪、风府、安眠¡《海论》:“”脑为髓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于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倦怠安卧2、肝病1、太冲2、肝俞(谢锡亮麦粒灸治疗乙肝,并治疗岳母高血压)3、肺病(肺癌、咳嗽、哮喘、····)A、身柱C、定喘《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B、肺俞(《灵枢·背俞》:”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五邪》“邪在肺···以手疾安之,快然,乃刺之C、风门d/孔最E、治肺勿忘胃,暖中焦是关键(肺经起于中焦,鼻之造字,干姜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小青龙····)鼻炎1、足临泣、霍胆丸(《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脾病(胰腺炎、失眠、·····)1、地机2、至阳肾病(肾虚、前列腺、···)1、太溪2、肾俞3、下三皇4、人中面王一下者,膀胱子处也······”腑病---下合穴、募穴胃病(100%)(胃痛、胀、癌)1、足三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阴有阳疾,取下陵三里“)2、至阳、灵台3、公孙:《寿夭刚柔》:“并在阴之阳者,取络脉”4、鼻翼(胃反应区)《灵枢·五色》《灵枢·五色》:“(《阴阳二十五人》:“其人为赤色,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疾心,不寿暴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必不病而猝死···庭者,首面也。
阙上者,咽喉也。
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
中央者大肠也。
加大肠者肾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一下者,膀胱子处也······”腹痛:《邪气脏腑病形》:“愿闻六腑之病···面热者足阳明之病也,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大肠病,当脐而痛···取巨虚上廉。